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讓兒子度過心理“斷乳期”

7 過度保護只能讓男孩更軟弱

不管孩子現在有多么弱小,他終有一日會在社會上立足。我們應該付出全部的愛去幫助他來嘗試融入這個新世界,讓他去學習他不懂的東西。

父母對孩子過分保護會使孩子失去做事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會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并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能做,沒有力量。要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意外傷害是隨時隨地存在的,有些磕磕碰碰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對孩子來說,有些時候不應該逃避各種危險,而應該學會去面對、去忍受,因為長大之后的生活環境需要忍受的東西更多,因而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和自立能力是為了他日后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父母不必事事包辦,許多事情孩子自己完全可以做得很好,應該放心讓孩子們自己去做,讓孩子們認識到自己能行,這才是最重要的。

有不少父母在讓孩子做從未做過的事情時,都會因不安而將事情過程的全部告訴孩子。這樣的做法,雖然是想要讓孩子有新的體驗,但把過程說得太詳細,新的體驗就變成不是新的體驗了。從這一點來看,日本作家真鍋博先生的做法就非常正確,給予該到何處做事情的最初提示,但省略詳細的過程問題。通過這種教育方式,孩子縱然感到困難,也會自行發現問題,進而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有些看似簡單的事情,也會有預料不到的困難,那種發現問題后的驚疑,往往可以促使孩子向新的事物挑戰。

把這種觀念融入教育,成功地教養孩子的教育實踐者也有很多,在日本長野絲八板村設立青少年野外活動中心的青木孝安就是其中之一。這樣的活動中心對于缺乏生活經驗或生命體驗的都市孩子而言,是很具有教育意義的。

當然,給孩子自由不能是無條件、無原則的。比如孩子上網,搜索到黃色網頁,他們并不明白黃色網頁到底是什么,如果十分好奇地瀏覽下來,那后果可想而知。所以,對于這個度,父母還是要有所把握。

如果孩子的自主決策方向是正確的,那無可非議,但是如果是明顯的錯誤,或是嚴重的錯誤,家長就不能不加以限制了。

8 好父母應了解兒子的孤僻心理

有些孩子在家中言行大膽活潑,表現得十分自如,儼然像個小大人,似乎很“能干”“懂事”;然而一到外面,卻非常膽怯、拘謹,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性格孤僻不合群,實質上是依賴性和缺乏獨立性的表現。

現代城市住宅已經向高層次、單元化方向發展。即使在農村,經濟發達地區的住房也由平房向獨門獨戶的樓房發展。這種從平面到空間、由開放的平房條件到封閉的高層單元房的變化,給廣大兒童,尤其是獨生子女帶來了閉塞式的生活環境。想想以往的平房、低層樓房、大雜院的居住形式,鄰里之間的社交和接觸是何等的廣泛,在客觀上為孩子提供了接觸了解各類社會成員、了解多種社會現象、培養多方面的社會生活與社會交往能力的外界環境和條件。

然而家庭的天地畢竟太小,遠不能滿足孩子在發展過程中進行各方面學習和鍛煉的要求。孩子畢竟是要長大,要進入社會的,在封閉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沒有接觸社會實踐,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能適應真實社會嗎?兒童的正常發育,與同齡伙伴交往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一種天然的營養劑。因為孩子與同齡伙伴交往中所受到的教育和身心發育與他們在家庭之中所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是孩子在同齡群體中活動,絕大部分都是未經事先安排和計劃的,孩子在這種活動中,往往是十分自然的,與在父母的安排下,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截然不同。第二,孩子在同齡群體中所處的位置與在家中所處位置有本質的不同。在家中,在父母面前孩子始終處在被教育、被指導、被管理和服從者的位置,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而在同齡群體中,孩子則獲得與其他人平等交往的地位和關系。孩子們相互之間的這種平等地位和關系,也許十分幼稚、十分簡單、十分可笑,但在孩子們眼里卻十分真實、十分慎重、十分神秘。孩子在這種交往中逐漸學會遵守規則,主持正義,分工合作,團結互助,服從領導,同時也學會了推測猜想,評價比較,表揚批評等。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學習和鍛煉了進入社會生活所必需的各種品質和能力。現代城市70%~80%的家庭都居住在單元樓內,絕大部分的活動都是在一扇扇門內進行。大門一關,就與外界隔絕了,加上父母對孩子(特別是獨生子女)不放心:“怕車撞著”“怕被別的孩子打著”“怕出什么意外”等等,于是將孩子關在家中。雖然給孩子購買了許多玩具、書刊、畫報以及鋼琴、電子琴等,讓孩子開發智力,幫助學習及提供娛樂,卻都是將孩子的活動局限在家庭范圍之內,使孩子和社會接觸減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作為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回快樂、激情,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善于利用各種機會指導孩子與人交往。如:去別人家做客,教育孩子有禮貌;來了客人,要讓孩子主動打招呼,成人間談話可以讓他參與,并允許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學習與人交往的極好機會。

(2)要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多與其他小朋友接觸。如:讓孩子去找伙伴玩,邀請鄰居家的孩子、同班同學來家做客。心理學家指出,同伴對指導或訓練兒童掌握社會交往技能、幫助孩子走出孤獨具有特殊作用,因為這種技能兒童是無法在成人那里學到的。

(3)家長平時應抽空帶孩子看電影、去公園,多與孩子談心,了解他在學校的情況;孩子犯錯時,要耐心教育孩子,不要縱容……要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重視、對他的愛,從而愿意與父母溝通。

只有把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放到廣闊的社會背景中,放到各種各樣的活生生的人群中,他們才能在身心各方面發展得更好、更自然、更全面,防止養成孤僻的性格,培養善于交往的性格,實實在在地從各方面為今后進入成人社會做好準備。

9 教導孩子學會控制不良情緒

在生活中,每一個青少年都希望自己能夠保持精神愉快,然而,各種不如意的生活事件,如考試成績不理想、家庭父母失和、家人生病、不習慣集體生活,等等,都可能影響到情緒,使其處于消極、悲觀的心理狀態。而長期處于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對身心健康危害很大。

情緒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心情愉快的孩子通常開朗樂觀、身體健康、充滿活力,他們能夠更加冷靜、更加積極地對待困難與挫折,并尋找辦法去戰勝它們。而情緒低落的孩子,其前進的動力、決心和成功的欲望往往容易被悶悶不樂的心情所壓制或摧毀,而且他們通常性格內向、孤僻,自尊心強,易發脾氣,這使得他們在人際交往中不如快樂的孩子受歡迎,這將阻礙他們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進而影響他們的發展與成功。那么作為父母,應如何幫助孩子從小把握好自己的情緒,從而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呢?

1.了解孩子的情緒特點,理解與尊重孩子

從情緒的分化與發展來看,人剛出生就有了可以區分的兩種原始情緒——積極的、愉快的情緒和消極的、不愉快的情緒。到了6個月左右,不愉快情緒又分化為恐懼、討厭、憤怒等情緒。到了5歲左右,喜怒哀樂這些基本的情緒都初步具備。與成人不同的是,孩子的喜怒哀樂往往很直接、很強烈,一件在成人看來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使孩子興奮得直跳,也可以讓孩子惱怒得大哭。總之,孩子的情緒是極其外露、缺少控制又極易變化的。了解孩子的情緒特點,有助于父母站在孩子的立場,從孩子的角度而非單純從成人的要求去看待發生的一切。當孩子的不良情緒滋生時,父母才有可能抱著理解與尊重的態度既不置之不理、熟視無睹,也不大光其火、橫加壓制,而是耐心地、心平氣和地正確面對,幫助疏導。

2.讓孩子學會在各種情緒體驗中調適情緒

要讓孩子漸漸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聽之任之,為情緒所左右。家長必須是個有心人,即家長應有效地利用或給幼兒創設體驗各種情緒的機會,讓幼兒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正確認識和表達情緒,從而有效地調控自己的情緒。比如幼兒在搭積木、畫圖、剪紙、智力拼圖等多種自由探索中,既可能體驗到成功后的自豪感,也可能體驗到受阻時的焦慮感和戰勝困難后的愉快感;在與同伴游戲、共處等自由交往中會體驗到受歡迎時的滿足感,也有可能體驗到遭批評、冷落甚至是拒絕等的沮喪感;再如幼兒在獨處時,有可能體驗到新鮮感,但也有可能體驗到孤獨感、懼怕感,面對這種種情緒,做父母的就該有意識地給予正確的評價和積極的引導。當孩子體驗到成功、愉快等積極情緒時,父母可給予贊賞與鼓勵,及時告訴孩子“你能搭出造型這么優美的房子,真能干!”“你的橡皮泥捏得好極了,媽媽為你自豪!”等等,激勵性的言語或神情將大大強化孩子的愉快情緒;當孩子遇挫而煩躁不安、情緒低落時,父母可給予適當的指點,諸如“再動動小腦筋,看,這地方用剪刀剪一下試試,媽媽相信你一定行。”“想想看,小朋友為什么不和你玩了,自己有沒有不對的地方?”“別著急,一定會好的。”等等,恰到好處的分析、指引,常常能令孩子化怒為喜,化憂為樂,化沮喪為振奮,同時也漸漸明白:哭鬧、發脾氣等是解決不了什么問題的,自己動腦筋、想辦法或跟爸爸媽媽談心,才能品嘗到更多的快樂。

3.保持良好的心境,做孩子健康成長的引路人

父母往往是孩子模仿的第一老師,家長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生活和困難,對孩子有極大的暗示性。家長心境不佳,少言寡語或是情緒波動大、脾氣暴躁,孩子也往往小心翼翼或者易怒偏執;相反,家長的憐憫、樂觀、鎮定等良好的情緒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積極的潛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別人的關愛和善良之心、寬容和理解的態度以及笑對生活的極佳心境,對孩子的感染力是極大的。所以,為人父母者,做自己心情的主人,做生活的熱愛者,對孩子的成長,尤其是心理的健康成長是極為重要的。

10 發現兒子撒謊要及時糾正

一個從小不會撒謊的孩子,長大了很少會撒謊;而一個從小喜歡撒謊的孩子,長大了很難讓他不撒謊。所以,杜絕孩子撒謊是非常重要的。

當孩子把撒謊作為一種逃避自己責任的方法時,他的大腦里會慢慢地建立起一條方便之路。之后,一旦他感到壓力,或者想去獲得什么時,他就自然而然地去走那條方便之路。同時,他會找許多理由來說服自己和別人。這是一種很深層的心理活動,一旦這種習慣養成,就非常難以更改。所以,不讓孩子的大腦里形成這條方便之路,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1.注意教育方法,防止錯誤引導

有一個關于華盛頓小時候的故事。有一天,華盛頓在園里砍了一株櫻桃樹,他的父親知道了,非常氣憤,華盛頓急忙跑去承認,說是他砍的。他的父親不但不責備他,反而嘉許他,鼓勵他處處要像這樣誠實。以后華盛頓事事做得誠實,決不說謊,終于成就了偉大的事業。這個故事說明了家長的教育引導十分重要,如果家長對一個承認錯誤的孩子橫加指責,必然在孩子的心靈播下不誠實的種子。

2.以身作則,預防說謊

“爸爸媽媽也會說謊的,他們經常在家里講他們不對人講真話的事情,他們對我也常常說話不算數呢。”孩子說謊行為可以通過模仿所得,所以父母一定要做好表率作用。答應了的事情應該盡量辦到;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對別人說謊,以免變成孩子的“榜樣”。

3.預防孩子防御性的撒謊

(1)在處理具體事情上,預防孩子撒謊要注意一點:說謊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為了逃避批評與懲罰。所以,一旦孩子出現問題,我們不應該扮演檢察官的角色,不應該要求孩子坦白,不應該夸大事實把事態弄大,更不能打罵逼供,這樣做唯一的結果就是孩子再次說謊。

(2)指出孩子的問題時,直接說出事情的真相,并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如當我們發現孩子從圖書館借的書已經過期時,我們不應該問:“你把書還了嗎?你確定?那么它怎么還在你的桌子上?”我們應該直接說:“我看到你在圖書館借的書已經過期了。”當學校通知我們孩子的數學考試成績不及格時,我們不應該問:“你的數學考試通過了嗎?我們已經和你的老師談過了,我們知道你考得糟透了。”我們應該直接告訴孩子:“數學老師告訴我們你沒有通過考試。我們很擔心,不知道該怎么幫助你。”

簡而言之,我們不能激發孩子防御性的撒謊,我們不能有意制造讓孩子撒謊的機會。當孩子說謊時,我們的反應不應該表現得歇斯底里,不應該說教,而是要就事論事,讓孩子知道沒有必要對我們撒謊。

(3)避免問“為什么”。對孩子來說,“為什么”就意味著父母不贊成、失望、不高興,從而引出過去受責備的回憶。即使一句簡簡單單的“你為什么這么做?”都可能讓孩子想成“為什么你會做那么愚蠢的事呢?”明智的父母應該避免有傷害性的問題,例如:“你為什么這么自私?”“你為什么總是不記得我跟你說的話?”“你為什么不能閉嘴?”不要問這些沒有答案的反問句,我們應該做出帶有同情的陳述:“如果你能和林科分享,他一定會很高興的。”

11 父母要明白叛逆不是兒子的錯

古訓“子不教,父之過”,很明確地指出了父母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同樣的一個孩子,如果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產生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所謂的叛逆心理,只是一時之間的一種感覺,完全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來讓寶寶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心理狀態。具體的方式,就從你自己的態度更正開始,就從現在開始。

此外,父母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1)觀察孩子和自己的溝通方式。很多時候,父母必須超越自己的角色,從第三者的角度觀察孩子叛逆的問題。也許,問題不一定在孩子身上。父母一般都會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從前都聽父母的,自己的孩子也該聽自己的。孩子不順從,在他眼里,就成了叛逆。因此,身為父母的,有時必須謙卑,放棄自己執著的思想,以不同的角度對待孩子,做有限度的遷就。

(2)保持冷靜。孩子叛逆,成人一定會不滿,因此,會為自己的權力斗爭,用聲音來壓倒他。急躁的父母,應該提醒自己,保持冷靜,才能進行溝通。孩子叛逆,言語和行為會有如暴風雨,不懂得控制自己。但成人成熟,應該要懂得何時該保持冷靜。

(3)征求意見。管教孩子,有時應該征求別人的意見,如問周圍有同齡孩子的朋友,如何處理類似的問題,或聽講座,找輔導員協助,讓自己的思路更開闊。最好的辦法是去尋求心理專家的幫助。

(4)開放自我,了解孩子。家長眼見孩子的興趣會影響功課時,通常會即刻禁止。其實,最好能試著了解情況。例如,陪孩子去電子游戲中心,和孩子討論他們的偶像,從旁提醒什么是應該學的,什么是不應該學的。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相處得更融洽。和父母相處融洽,孩子當然就不需要叛逆!

(5)改變教育方法。很多時候,對孩子的管教,是要時常改變方式的。例如,小時候只有父母講,孩子聽;上了中學后,就應嘗試雙向溝通,也聽聽孩子的建議。一旦發現某一種方法行不通時,隨時轉變方式,不斷試驗,直至發現有效的方法。

12 不要用語言暴力傷害兒子的自尊

“你太笨了”“你真沒用”“你是個壞孩子”……經常聽到父母這樣責罵孩子。由于孩子的年齡小、個性不一,一些“淘氣鬼”在闖禍或考試成績不理想時,往往會受到父母的訓斥。其實,這類“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比起體罰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謂愛之深、恨之切。生活中,父母以為罵孩子是為了他們好,是對他們負責的表現。父母以為孩子還小,挨了罵之后不會記在心上。還有一些父母認為用語言“激將法”可以使孩子幡然悔悟,積極向上,于是“壞孩子”“笨死了”“你一輩子也不會有出息”等惡語便不加思考地拋向孩子。

殊不知,這樣做往往事與愿違。因為,孩子天性純真善良,他們幼小的心靈最容易受到傷害。這些極端的話語會重重地刺傷孩子稚嫩的心靈,傷害了孩子的人格尊嚴和自信心,甚至給孩子的一生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有些孩子甚至因此結束自己年幼的生命。

據某報載,一位母親望子成龍,可是由于對孩子過度失望,結果母子二人同赴黃泉。這位母親在兒子身上寄托了所有的人生希望,平時千方百計逼兒子搞好學習,為了監督兒子,居然和初一的兒子住在一個房間里。初二期末考試,兒子沒考好,媽媽惱怒至極,大吼道:“就這成績你還有臉拿給我看?”

面對母親沒完沒了的訓斥,兒子再也受不了了:“你不要再逼我了,我這樣活著還不如死了好!”

而母親在氣頭上竟然喊出:“你死呀,死了清靜,我也不用再操心受累了!”

兒子留下字條憤然離家出走:“這個家就像監獄,我無論怎么努力都不能令媽媽滿意,我已經絕望了,活著太沒意思了。”

夫妻倆找了一夜都沒找到兒子,后悔萬分的母親喝了農藥……

兒子得知母親自殺的消息,既悲痛又自責,也喝了“敵敵畏”。

這位母親是愛孩子的,愛之切,也責之切,可是她卻從來沒想過每天脫口而出的責罵其實也是一種語言暴力,把兒子逼向絕望的深淵,最終毀了一個原本可以幸福平安的家。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應該受到尊重。挖苦、侮辱孩子,不是體罰卻是“心罰”,是一種“語言暴力”,是一種精神虐待。雖然每個父母都疼愛自己的孩子,但父母沒有認識到孩子雖然還不太懂事,可他們也有情感、有委屈、有苦惱、有失望、有悲傷,父母應當去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惡言惡語,強迫威脅,甚至挖苦譏諷,大都是父母在氣急了的時候、恨鐵不成鋼的情況下,訓斥孩子時常采用的方法。但是,他們通常也是最不能為孩子,尤其是那些反抗性或自尊心強的孩子所接受的。這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反而會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不良的影響。

“語言暴力”絕不是小問題,絕非無關緊要,它對孩子的成長和生活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父母只有做到遇事冷靜、理智,才能找到適當和有效的教育方法。要知道,孩子的自尊、靈性和寶貴的想象力一旦被摧毀,是很難重建的。如果孩子被父母罵皮了,什么都無所謂,到了羞恥心蕩然無存的地步,便很難教育了。因為人一旦喪失了最寶貴的羞恥心與尊嚴,便再難有希望了,也再難有什么成就與作為了。

因此,每一位父母都要時刻提醒自己,對孩子不要實施語言暴力。其實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困難,家長只要在平時多注意一點,是完全可以避免語言暴力的。

13 讓膽小的兒子自己站起來

恐懼是人類最常見的情緒反應之一,也是個體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自然屬性。但是,過分膽小就會使人無法正常地與人交往,使身心健康受到影響。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小,膽小是正常的,長大了膽子就大了。但更多的家長發現:孩子上課不敢舉手發言,不敢參加集體活動;怕離開家,怕黑,怕獨自在家,不敢一人睡覺;一點小事就會讓他痛哭流涕;在家脾氣特別大,在外卻老實得像只蟲……這些問題就不是簡單的脾氣問題。

孩子膽小,除小部分原因與遺傳因素有關以外,主要跟后天的環境因素有關。其中,家庭環境尤為重要。原因有三:一是孩子無知;二是家長教育時不恰當的恐嚇,弄得孩子總是處于驚恐狀態;三是家長過分關心孩子,對勇敢精神的訓練總是由長輩或別人代勞。這些都需要我們審視自己孩子的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實現孩子膽小到勇敢的轉變。

(1)信任自己的孩子。很多父母會由于不信任孩子的能力而過度地保護孩子。如起床時孩子要疊被子媽媽怕孩子疊不好,吃飯時孩子要端飯媽媽又怕孩子打了碗,于是這一切事情還是都由媽媽來一點點做好。孩子的自信就是在這一點一滴的小事中被毀掉的,漸漸變得怕自己做不好而什么都不敢嘗試。其實。被子疊壞了可以重疊,飯碗打了可以再買,但孩子的自信心消失了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找得回來的。所以,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或有危險的情況,對于孩子想嘗試的事情,都可以放手讓他去做。做過之后也不必大驚小怪地表揚一番,可以禮貌地說聲“謝謝”,讓孩子感到你早就相信他能夠做好這些事。父母這樣的態度會讓膽小的孩子一點點變得有信心起來。

(2)給孩子做勇敢的榜樣。孩子的很多特點其實是對父母的模仿,例如媽媽怕貓,一般來說孩子也會怕貓;面對陌生人,媽媽都不愿上前搭話,又怎么能指望孩子大大方方?所以,做父母的要首先勇敢起來。孩子怕貓,媽媽可以上前摸摸小貓,再抱抱它,然后鼓勵孩子也來摸一摸、抱一抱;孩子想結交陌生的小朋友又膽怯,您可以告訴他:“這個時候你可以先問一問小朋友的名字。”然后帶著孩子走過去,問一問對方的名字,再詢問其是否愿意跟自己的孩子一起玩。需要注意的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切不可有責備的口吻,例如:“你怎么這么沒用,連這都不敢!”等等。您只要平靜而快樂地給孩子做榜樣就好,孩子會在您的榜樣作用下慢慢學會勇敢和許多的社交技巧。

(3)嚇唬孩子不可取。無論任何情況,不可嚇唬您的孩子。例如,晚上孩子不睡覺,有的父母會嚇唬孩子:“再不睡覺,老妖怪就要來抓你!”孩子出門不愿跟人打招呼,父母的好朋友可能會逗孩子:“你再不叫我,我可咬你了!”對于天生膽小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恐嚇可能會深深地埋在他的心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消散。

(4)讓孩子多了解自然、多了解社會。當膽小的孩子表現出恐懼時,父母有責任讓孩子了解事情的真相。例如孩子害怕電閃雷鳴,父母要告訴孩子打雷、閃電是一種自然現象,打雷才能下雨,下雨才能長莊稼,長了莊稼我們才有吃有喝,等等;孩子怕被壞人抓走,父母要告訴孩子其實這個社會很安全,許許多多的警察叔叔是在怎樣地抓壞蛋、保護我們。這樣的解釋不僅可以帶走孩子心中的恐懼,還可以激起孩子對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的興趣。

(5)包容孩子的錯誤。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切不可厲聲斥責,讓孩子害怕或無地自容。試著像對待同事或朋友那樣去對待和包容孩子的錯誤,您會發現您的孩子在一次次的錯誤中變得成熟和自信起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营市| 德安县| 扶沟县| 冀州市| 昌乐县| 定安县| 恩施市| 塔城市| 原平市| 团风县| 麻阳| 永新县| 马龙县| 山丹县| 陆丰市| 普安县| 华池县| 太白县| 子长县| 谢通门县| 图们市| 施甸县| 东山县| 南涧| 广南县| 长宁区| 凭祥市| 扶余县| 大埔区| 南昌市| 辛集市| 渝北区| 六安市| 保靖县| 柯坪县| 寻乌县| 沙田区| 广昌县| 封开县| 正宁县| 屏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