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起源和傳播
咖啡與茶、可可并稱為當今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浪漫濃郁的咖啡,刺激興奮的可可,自然清新的茶香,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在飲品選擇方面有著各具特色的偏好。飲用咖啡在歐美國家十分普遍和流行,在中國以及其他東方國家亦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和追捧。

目前,世界公認的咖啡樹和咖啡食用的起源地在非洲,但具體在哪個地區卻說法不一,多數人認為在東非的文明古國埃塞俄比亞。
事情還得從公元5世紀的傳說講起,那時,有一個叫卡狄的牧童,有一天,他趕羊經過一片樹林時,看到羊群都在啃食路邊大型灌木叢上的紅果子。卡狄無意中發現,山羊吃了紅果子后異常興奮,即使老山羊也像小山羊一樣奔跑跳躍。卡狄覺得奇怪,便也摘下一些果實品嘗,結果自己也變得非常興奮,不由得手舞足蹈起來。紅果子不僅可以食用,并且具有提神的作用,從此成為當地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這紅果子就是咖啡。之后,咖啡被傳入阿拉伯世界,也門是首站。當時,阿拉伯人稱咖啡為“qahwa”,也就是美酒之意,今日的咖啡的字音源自于此。土耳其人將“qahwa”轉成土耳其發音的“kahwe”,威尼斯人又把“kahwe”改成意大利文的“caffee”,最后英國人以“o”取代“a”,變成今日所稱的“coffee”。
咖啡被發現后,人們最初只是采摘野生的果子食用,后來才慢慢開始人工栽培。在食用方式上,最初是連肉帶核一起嚼食,后來發展為把咖啡果泡水或煮水喝。在用途上,最初主要用于宗教活動及促進病人康復。
埃塞俄比亞紅海一帶的基督教、猶太教,以及后來的伊斯蘭教都把咖啡當成“神飲”和“藥飲”,因為各種宗教的教士、修士、教徒嚼了咖啡果或喝了咖啡水后,在徹夜進行宗教法事活動時便很有精神不打瞌睡。病人們嚼了它或喝了它制成的水后也能恢復一些精神。
后來,咖啡的食用、采摘漸漸跨過非常狹窄的紅海傳入阿拉伯半島。《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和《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上記載,公元前6世紀阿拉伯人已開始栽種并咀嚼食用咖啡。


據16世紀的一份阿拉伯文獻《咖啡的來歷》記載,13世紀中葉有一個叫奧瑪爾(Omar)的人獲罪后從也門摩卡(Mocha)被流放到歐撒巴。途中,他看到一只鳥在快活地啄食著路旁樹上的紅果子,便也試著摘了一些煮水喝。小果子有一種奇妙的味道,喝了后困倦、疲勞感頓時消除。奧瑪爾于是把咖啡果飲用法傳授給一些大病初愈的人。放逐期滿返回摩卡后,奧瑪爾便把咖啡果和飲用法傳播開來。
咖啡在阿拉伯地區的飲用、栽培、發展還與中國明初時鄭和下西洋有關。1405~1433年,鄭和船隊及其分隊多次造訪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沿岸的阿拉伯各國。可以想象,中國船隊人員曾多次請各國人民品茗飲茶,并把茶葉和茶具贈送或出售給他們。中國人的茶葉、茶具和飲茶嗜好給阿拉伯人以啟示:原來提神的飲料也可以成為日常生活消費品。16世紀末,在許多歐洲旅行者中口頭流傳著阿拉伯人飲用“由黑色種子煮成的黑色糖蜜”的故事。這可以證實,當時的阿拉伯人已經知道如何烘焙并烹煮咖啡了。
咖啡在更大范圍內的進一步傳播與奧斯曼土耳其密不可分。幾乎與西班牙、葡萄牙成為殖民大帝國同期,奧斯曼土耳其也膨脹為封建宗教大帝國。1517年土耳其人征服埃及,1536年占領也門,陸續地,西亞、北非、中亞、東南歐等地都處于土耳其人的統治下。其間,咖啡不僅在土耳其廣袤的領地上得到廣泛傳播,出現了休閑聊天的咖啡館,而且咖啡的加工制作和飲用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以前阿拉伯人制作的咖啡飲料奧伊希爾(oishr)只利用了咖啡的果肉部分,而把味道更好的種子(咖啡豆)丟棄了;或者將咖啡果肉干燥后再壓碎,然后與油脂混合制成球狀食物食用;或者將其果皮與青豆混合,使之發酵釀酒飲用。16世紀初至上半葉土耳其人入主阿拉伯地區后,開始收集利用那些被廢棄的咖啡豆,將其曬干、焙炒、磨碎,再用其煮水成汁來喝,并加糖,從此形成近代飲食咖啡的基本方式。在土耳其境內出現的首批咖啡館便是用這種新型飲料招徠顧客的。
晚清時期咖啡傳入我國,民國時在華已站穩腳跟。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咖啡飲用開始在中國流行,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咖啡文化。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得到一條咖啡起源和傳播過程的基本脈絡:古代非洲埃塞俄比亞人發現了咖啡;中世紀阿拉伯人栽培了咖啡;中世紀晚期,中國人促進了咖啡從“神飲”“藥飲”轉變為大眾休閑飲料,土耳其人發明了咖啡正宗科學的飲用法。在地理大發現時代(15世紀末至17世紀末),歐洲人把咖啡傳遍全世界,此后又將咖啡館文化發展得非常繁榮。所以,亞、非、歐人民都為咖啡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