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茶經
  • 鐘強
  • 993字
  • 2020-08-20 10:47:36

朝:茶文化普及

明代是中國茶業與飲茶方式發生重要變革的發展階段。為去奢靡之風、減輕百姓負擔,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茶制改革,用散茶代替餅茶進貢。伴隨著茶葉加工方法的簡化,茶的品飲方式也發生了改變,逐漸趨于簡化。

真正開從簡清飲之風的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權。朱權大膽改革傳統飲茶的繁瑣程序,并著有《茶譜》一書,書中對茶品、茶具、飲茶方式等茶事活動涉及的各個方面都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特別對于茶提出講求“自然本性”和“真味”,對于茶具反對繁復華麗和“雕鏤藻飾”,為形成一套從簡行事的烹飲方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明朝制茶技術的改進,各個茶區出產的名茶品類也日見繁多。宋朝時期聞名天下的散茶寥寥無幾,有史料記載的只有數種。但到了明朝,僅黃一正編寫的《事物紺珠》一書中收錄的名茶就有近百種之多,且絕大多數屬于散茶。

明朝的茶葉形式得到了真正的飛躍發展,黑茶、青茶、紅茶、花茶等各種茶類相繼出現和擴大。青茶即烏龍茶,是明清時期由福建首先制作出來的一種半發酵茶類。紅茶最早見之于明朝初期劉基編寫的《多能鄙事》一書。此外,在各地茶區,還出現了功夫小種、紫毫、白毫、漳芽、選芽、清香和蘭香等許多名優茶品,極大地豐富了茶葉種類,推動了茶業的發展。

明朝的泡茶法是將茶放在茶壺或茶盞之中,以沸水沖泡后直接飲用的便捷方法。

明朝的泡茶法更普遍的是用壺沖泡,即先置茶于茶壺中沖泡,然后再分到茶杯中飲用。據古代茶書的記載,壺泡法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主要包括備器、擇水、取火、候湯、投茶、沖泡、釃茶、品茶等。泡茶之道孕育于元末明初時期,正式形成于明朝后期,到清中期之前發展到鼎盛階段,流傳至今。今日流傳于福建、兩廣、臺灣等地區的“功夫茶”即是以明清的壺泡制法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明朝的品茗方式有了更新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對飲茶的藝術追求。明朝開始,人們在品茶時已經開始刻意地對自然美與環境美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其中的環境美包括品茗的人和外部環境。名人對飲茶人數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說;而環境則追求在幽靜的山林、廣闊的田野、溪畔、泉邊,與鳥鳴、松濤、清風為伴。

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征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丘县| 本溪| 吉林市| 巴林左旗| 白玉县| 榆社县| 望奎县| 广汉市| 敖汉旗| 若羌县| 柳林县| 江门市| 南华县| 吴桥县| 棋牌| 河津市| 青龙| 永年县| 迁安市| 姚安县| 平邑县| 汶上县| 岳西县| 石楼县| 海原县| 西林县| 南丹县| 隆回县| 颍上县| 清涧县| 平原县| 左权县| 台湾省| 贺州市| 清苑县| 旬阳县| 湖州市| 宾川县| 沧源| 郁南县| 扶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