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卷十二)
- 袁樞
- 10733字
- 2020-04-14 16:17:00
【原文】
冬十月丁卯,立皇后楊氏,大赦[1]。后,元皇后之從妹也,美而有婦德。帝初聘后,后叔父珧上表曰:“自古一門二后,未有能全其宗者[2]。乞藏此表于宗廟,異日如臣之言,得以免禍。”[3]帝許之。十二月,以后父鎮軍將軍駿為車騎將軍,封臨晉侯[4]。尚書褚、郭奕皆表“駿小器,不可任社稷之重[5]”。帝不從。駿驕傲自得,胡奮謂駿曰:“卿恃女更益豪邪!歷觀前世,與天家婚,未有不滅門者,但早晚事耳[6]。”駿曰:“卿女不在天家乎?”奮曰:“我女與卿女作婢耳,何能為損益乎!”
【注文】
[1]大赦:赦令名稱之一。對雜犯死罪以下加以赦免,有時還赦免常赦不予寬減的犯人,如劫殺、謀殺而已殺人者,本定為死罪遇大赦,得以減罪。但凡“十惡”之罪,則不在赦免之列。
[2]珧:即楊珧(?—291年),字文琚,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東南)人,與兄楊駿、弟楊濟勢傾天下,當時有“三楊”之號。楊珧歷任尚書令、衛將軍,楊后得寵于武帝,權勢日重,他為此憂慮。累官至太仆。賈后誅殺楊駿,同時遇害。
[3]宗廟: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祖宗的廟宇。
[4]鎮軍將軍:古代官名。東漢獻帝建安末年劉備設置,三國魏定為三品,蜀、吳也置。西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罷,六年復置,三品。位在鎮軍大將軍下,兩職可并置。主要為中央軍職,但也可出任地方軍事長官,并領刺史等地方官,兼理民政。
[5]郭奕(生卒年不詳):曹魏官吏。字伯益,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三國魏軍師祭酒郭嘉之子,官至太子文學。
[6]天家:指帝王家。
【譯文】
冬季十月丁卯(二十一日),晉武帝立楊駿之女楊芷為皇后,大赦天下。這楊皇后是武元皇后的堂妹,容貌美麗,又有德行。晉武帝初聘楊后時,楊后的叔父楊珧上表說:“自古一家出兩位皇后,沒有能夠保全宗族的。請求陛下把臣所上表章藏于宗廟,異日如果像為臣所言,憑此得以免除災禍。”晉武帝準許了他的請求。十二月,晉武帝下詔任命楊后之父鎮軍將軍楊駿為車騎將軍,封臨晉侯。尚書褚、郭奕上表,認為“楊駿目光短淺,不能勝任國家大事”。晉武帝不聽。楊駿升遷后驕傲自得,胡奮對楊駿說:“您依仗女兒為皇后,就更為豪縱嗎?歷觀前代,與皇家結親,沒有不滅門的,不過時間早晚罷了。”楊駿說:“你的女兒不在皇家嗎?”胡奮說:“我的女兒不過給你的女兒做婢女,哪能給家族帶來好處和災禍呢?”
【原文】
三年秋七月,衛將軍楊珧等建議,以為“古者封建諸侯,所以藩衛王室[1]。今諸王公皆在京師,非捍城之義[2]。又異姓諸將居邊,宜參以親戚[3]”。帝乃詔諸王各以戶邑多少為三等:大國置三軍,五千人;次國二軍,三千人;小國一軍,一千一百人。諸王為都督者,各徙其國使相近[4]。八月癸亥,徙扶風王亮為汝南王,出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瑯邪王倫為趙王,督鄴城守事;勃海王輔為太原王,監并州諸軍事[5]。以東莞王伷在徐州,徙封瑯邪王;汝陰王駿在關中,徙封扶風王[6]。又徙太原王颙為河間王,汝南王柬為南陽王[7]。輔,孚之子;颙,孚之孫也。其無官者,皆遣就國。諸王公戀京師,皆涕泣而去。又封皇子瑋為始平王,允為濮陽王,該為新都王,遐為清河王[8]。其異姓之臣,有大功者,皆封郡公、郡侯。
【注文】
[1]衛將軍:古代將軍名號。與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皆位比公,凡將軍皆主兵,掌征伐,而衛將軍平時掌宿衛;魏晉南北朝沿置,位在諸名號大將軍上,多作為軍府名號,以加大臣、重要州郡長官,無具體職掌?! ?span id="as6ui6k" class="bold">封建:古代王朝的國家結構形式之一,封建是“封土建侯”的簡稱,意為分封土地、設置諸侯?! ?span id="i53z1ef" class="bold">諸侯:古時對分封國君的通稱,周封公、侯、伯、子、男五等,漢封王、侯二等,漢封王者號稱諸侯王。
[2]捍:保衛,守衛。
[3]親戚:對于內外親屬的通稱,親一般指族內,戚一般指族外。
[4]都督:指魏晉南北朝的持節都督,是地方高級軍政長官。持節都督本是中央派往地方領兵的將領,曹操為漢丞相時有督軍,督十軍、二十軍者始稱都督。自魏至晉初,多數都督專管軍事而不兼領刺史。
[5]鎮南大將軍:古代官名。三國蜀置,職掌與鎮南將軍相同。晉定為二品,祿賜同于特進。開府者,升為一品,位如公。 豫州:古州名。中國古代行政區名,西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東豫東、皖北之地。東漢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三國魏以后屢有移徙?! ?span id="grmhwxa" class="bold">鄴城:古地名。春秋齊桓公始筑城,戰國魏置縣,曹魏為鄴都,故址在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 ?span id="olz7pyv" class="bold">輔:即司馬輔(?—284年),司馬孚之子,魏末為野王太守。司馬炎代魏,封渤海王。西晉武帝咸寧中,徙封太原王,監并州諸軍事。西晉武帝太康五年(284年)去世,謚號“成”?! ?span id="yq7wk0k" class="bold">并州:古州名。漢武帝設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于今山西大部及內蒙古、河北的一部分。東漢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轄境擴大,包有今陜西北部及河套地區。魏晉時轄境縮小。
[6]徐州:古州名。中國古代行政區劃,西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治所屢變,東漢時治所在郯縣(今山東郯城北),三國魏移治彭城縣(今江蘇徐州),東晉時移治京口(今江蘇鎮江)。轄境相當于今山東東南部和江蘇長江以北地區?! ?span id="wqsu256" class="bold">關中:古地區名。秦都咸陽,漢都長安,因而稱函谷關以西為關中,大體上相當于現在的陜西。有時又泛指戰國末期秦的故地,包括秦嶺以南的漢中、巴蜀在內,有時甚至包括隴西。
[7]颙(yóng):即司馬颙(?—306年),晉宗室。字文載,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孫,太原烈王司馬瑰之子。晉惠帝、懷帝時為太尉、司徒。初襲父爵,西晉武帝咸寧三年(277年)改封河間王,曾參加“八王之亂”,兵敗被殺。 柬:即司馬柬(262—291年),晉宗室。字弘度,晉武帝之子。初封南陽王,拜左將軍,領右軍將軍、散騎常侍。西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改封為秦王,轉鎮西將軍、西戎校尉、假節。晉惠帝即位,入朝拜驃騎將軍、錄尚書事。楊駿被殺后,深感處境危難,屢次請求回歸藩國,汝南王司馬亮留之輔政。及司馬亮與楚王司馬瑋被殺,時人認為他有先見之明。西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卒,朝野之士深感痛惜。西晉惠帝永寧二年(302年)追謚“悼”。
[8]瑋:即司馬瑋(271—291年),字彥度,晉武帝第五子。初封始平王,后徙封于楚。楊駿被殺,汝南王司馬亮輔政,賈后厭惡司馬亮,又忌恨司馬瑋,于是讓晉惠帝下詔,密令司馬瑋殺死司馬亮。賈后又使晉惠帝下詔,稱楚王司馬瑋矯詔害死司馬亮,且欲圖謀不軌,于是被斬?! ?span id="2ejrhsa" class="bold">允:即司馬允(272—300年),字欽度,晉武帝司馬炎之子。西晉武帝咸寧中封濮陽王,西晉武帝太康末年徙封淮南王,授鎮軍大將軍,都督揚、江二州軍事。西晉惠帝元康末年入朝,為驃騎將軍、侍中,領中護軍。趙王司馬倫廢賈后,孫秀專權,欲收司馬允兵權,司馬允起兵與司馬倫戰,兵敗被殺?! ?span id="re1cd6x" class="bold">該:即司馬該(?—283年),字玄度,晉武帝司馬炎之子。西晉武帝咸寧三年(277年)封新都王,西晉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去世?! ?span id="x160zil" class="bold">遐:即司馬遐(273—300年),字深度,晉武帝司馬炎之子。晉武帝時,被封為清河王,出繼叔父司馬兆為嗣。歷右將軍、散騎常侍,累遷撫軍將軍,加侍中。西晉惠帝永康元年(300年)去世。
【譯文】
西晉武帝咸寧三年(277年)秋季七月,衛將軍楊珧等人建議,認為“古代分封同姓諸侯,目的是為了藩衛王室?,F今諸位王公都在京師,就失去了護衛國家的意義。還有異姓諸將防守邊地,應該參以皇親國戚鎮守。”于是晉武帝下詔宗室親王各以戶邑多少分為三等:大國設置三軍,五千人;次國設置二軍,三千人;小國設置一軍,一千一百人。諸王身為都督的,把他們的封國遷徙到駐防地區附近。八月癸亥(二十一日),改封扶風王司馬亮為汝南王,出任鎮南大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瑯邪王司馬倫為趙王,督率鄴城防守事宜;勃海王司馬輔為太原王,監管并州諸軍事。因為東莞王司馬伷在徐州,改封瑯邪王;汝陰王司馬駿在關中,改封扶風王。又遷徙太原王司馬颙為河間王,汝南王司馬柬為南陽王。司馬輔為司馬孚之子,司馬颙為司馬孚之孫。王公們沒有官職的,一律回歸藩國。諸位王公留戀京師,都流著眼淚離去。又封皇子司馬瑋為始平王,司馬允為濮陽王,司馬該為新都王,司馬遐為清河王。其中異姓大臣,立有大功的,都封為郡公、郡侯。

晉朝五王出鎮地方示意圖
【原文】
四年冬十月,征征北大將軍衛瓘為尚書令[1]。是時,朝野咸知太子昏愚,不堪為嗣,瓘每欲陳啟而未敢發。會侍宴陵云臺,瓘陽醉,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啟[2]?!钡墼唬骸肮院涡埃俊杯徲远拐呷蛞允謸岽苍唬骸按俗上?!”帝意悟,因謬曰:“公真大醉邪?”瓘于此不復有言。帝悉召東宮官屬,為設宴會,而密封尚書疑事,令太子決之。賈妃大懼,倩外人代對,多引古義[3]。給使張泓曰:“太子不學,陛下所知,而答詔多引古義,必責作草主,更益譴負,不如直以意對[4]?!卞笙?,謂泓曰:“便為我好答,富貴與汝共之?!便淳卟?,令太子自寫,帝省之甚悅。先以示瓘,瓘大踧踖,眾人乃知瓘嘗有言也[5]。賈充密遣人語妃云:“衛瓘老奴,幾破汝家!”
【注文】
[1]征北大將軍:古代官名。三國吳國會稽王孫亮時置,任命魏國降將文欽充任,率軍伐魏。晉朝沿置,職掌與征北將軍相同,而位在其上,多統兵出鎮一方,都督數州諸軍事。不常置。
[2]陵云臺:三國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于洛陽城中筑,在今河南洛陽東北白馬寺東。
[3]倩:請求,央求。
[4]張泓(生卒年不詳):西晉大臣。初為給東宮使令,晉武帝常懷疑太子不聰明,設宴以決事進行測試。張泓與太子妃賈氏合謀,使太子之位得以保全。趙王司馬倫篡位,張泓被辟為征虜將軍。三王起兵討伐司馬倫時,張泓受司馬倫派遣,出戰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入京幫助司馬冏,張泓投降。
[5]踧(cù)踖(jí):恭敬而不安的樣子。
【譯文】
西晉武帝咸寧四年(278年)冬季十月,征召征北大將軍衛瓘為尚書令。此時,朝野內外都知道太子昏庸愚蠢,不能勝任繼承皇位的重任,衛瓘每次想陳說此事,但又不敢開口。有一次,正趕上武帝在陵云臺設宴,衛瓘侍宴在旁,他假裝喝醉,跪在武帝床前說:“臣有事啟奏陛下?!蔽涞壅f:“衛公有什么話要說?”衛瓘三次欲言又止,于是用手撫摸御床說:“這個寶座太可惜!”武帝領會了衛瓘之意,故意避開話題說:“您果真大醉了嗎?”衛瓘從此不再提起此事。武帝派人召集太子東宮屬官,開設宴會,把尚書臺呈報的疑難事件密封起來,命令太子裁決。賈妃非??謶?,請人代為對答,文辭多援引經典古義。東宮使令張泓說:“太子從來不學,陛下深知此事,而對答詔文引用古義,陛下肯定不信,必定責備代為起草之人,太子更會受到嚴厲譴責,不如直截了當回答問題?!辟Z妃大喜,對張泓說:“你就代我好好回答,將來和你同享富貴。”張泓立即起草,令太子自己書寫,武帝看后非常高興,首先拿給衛瓘看,衛瓘顯得恭敬而不安,大家這才知道衛瓘曾經說過什么話。賈充派人秘密告訴賈妃說:“衛瓘這個老奴,幾乎破滅了你的家!”
【原文】
太康元年。侍御史郭欽上疏,請徙內郡羌胡、鮮卑于邊地,帝不聽[1]。事見《羌胡之叛》。
【注文】
[1]侍御史:古代官名。西漢沿秦制,設侍御史十五人,其位在御史大夫之下,掌管受納章奏,糾舉百官,出監郡國,收捕有罪官吏,平時給事殿中,秩六百石。晉以后,除侍御史外,又有治書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等名?! ?span id="sr2qnig" class="bold">羌胡:指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也泛指我國古代西北的少數民族。羌,我國古代民族,原住在以今青海為中心,南到四川、北接新疆一帶的地區,東漢時移居今甘肅一帶,東晉時建立后秦?! ?span id="g1nfhhe" class="bold">鮮卑:古族名。漢初游牧于遼東,東漢時進入匈奴故地,勢力逐漸強盛。漢桓帝時,首領檀石槐建庭立制,組成軍事行政聯合體,后瓦解。晉時分為數部,以慕容、拓跋二部最為強盛。魏晉南北朝時,慕容、拓跋、乞伏、宇文等部先后建立過政權。內遷的鮮卑人多轉營農業,漸與中原民族融合?! ?span id="y66nl5x" class="bold">邊地:邊遠之地,與中央、中土相對。
【譯文】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侍御史郭欽上疏,請求把內地郡縣的羌胡、鮮卑遷徙到邊疆地區,武帝沒有采納。事見《羌胡之叛》。
【原文】
二年。帝既平吳,頗事游宴,怠于政事,掖庭殆將萬人[1]。后父楊駿及弟珧、濟始用事,交通請謁,勢傾內外,時人謂之“三楊”,舊臣多被疏退[2]。山濤數有規諷,帝雖知而不能改。
【注文】
[1]游宴:游樂宴飲?! ?span id="gjgp6lx" class="bold">掖庭:即永巷,西漢武帝太初元年改稱“掖廷”,為宮中旁舍、宮女居住的地方,由掖廷令管理?! ?span id="kla2srl" class="bold">殆將:表示即將接近某一程度,可譯為“就要”“馬上要”“幾乎要”等。
[2]濟:即楊濟(?—291年),字文通,西晉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東南)人,西晉武帝后父楊駿之弟。歷任鎮南將軍、征北將軍、太傅。楊皇后得寵于晉武帝,權勢日重。晉武帝死后,賈后誅殺楊駿,楊濟同時被殺?! ?span id="dt6wtxw" class="bold">交通:結交,勾結。 請謁:請托,求見。
【譯文】
西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晉武帝在平定吳國后,沉湎于游樂宴會,不理政事,后宮嬪妃將近萬人。皇后之父楊駿及其弟楊珧、楊濟開始干預政事,他們招權納賄,相互請托,權勢之顯赫,轟動朝廷內外,時人稱為“三楊”。老臣勛舊或被疏遠,或是年老退休。山濤多次規勸諷諫晉武帝,晉武帝雖然知道他的意見正確,但是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
【原文】
三年春正月,帝喟然問司隸校尉劉毅曰:“朕可方漢之何帝[1]?”對曰:“桓、靈[2]?!钡墼唬骸昂沃劣诖耍俊睂υ唬骸盎浮㈧`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钡鄞笮υ唬骸盎?、靈之世,不聞此言,今朕有直臣,固為勝之?!?/p>
【注文】
[1]喟(kuì)然:嘆氣的樣子。 司隸校尉:古代官名。簡稱司隸,兩漢皆置,秩比二千石,掌察舉京師及京師近郡犯法者,并領京師所在之州。東漢光武帝時有從事史十二人,分掌諸事。其后,魏和西晉沿置,東晉罷。 劉毅(?—285年):西晉大臣。字仲雄,東萊掖縣(今山東萊州)人,官司隸校尉、尚書左仆射。曾壓制世族豪強的勢力,批評晉武帝賣官鬻爵。指出:“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敝鲝垙U除九品中正制。
[2]桓、靈:即漢桓帝與漢靈帝。漢桓帝即劉志(132—167年),東漢質帝本初元年(146年),漢質帝劉纘死,被梁太后和梁冀迎立為帝。在位期間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面,漢桓帝曾壓制士大夫反對宦官專權的運動,逮捕李膺等二百多人,史稱“黨錮之禍”。死后謚號桓帝。漢靈帝即劉宏(157—189年),東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被竇太后迎立為帝,在位期間是東漢宦官專權的頂峰期,政治昏暗,土地兼并嚴重,貪官污吏橫行。漢靈帝性喜聚斂,在西園標價賣官,巧立名目,增加賦役,導致黃巾大起義。
【譯文】
西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春季正月,晉武帝深有感慨地問司隸校尉劉毅,說:“朕可以比得上漢代的哪個皇帝?”劉毅回答說:“漢桓帝、靈帝。”晉武帝說:“怎么會到這一地步?”劉毅回答說:“桓、靈時期雖然賣官鬻爵,但所得錢財歸入官庫,陛下賣官,所得錢財進入私門,拿這一點而論,陛下還不如桓、靈?!睍x武帝大笑說:“桓、靈之世,聽不到這樣的忠言,現今朕有你這樣的忠直大臣,就勝過了桓、靈時期?!?/p>
【原文】
尚書張華,以文學才識,名重一時,論者皆謂華宜為三公[1]。中書監荀勗、侍中馮,以伐吳之謀深疾之。會帝問華:“誰可托后事者?”華對以“明德至親,莫如齊王”。由是忤旨,勗因而譖之[2]。甲午,以華都督幽州諸軍事[3]。
【注文】
[1]張華(232—300年):西晉大臣、文學家。字茂先,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人。西晉初任中書令、散騎常侍,力勸晉武帝排除異議,定滅吳之計。滅吳后,出為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西晉惠帝時,歷任侍中、中書監、司空。后被趙王司馬倫和孫秀所殺。著有《張司空集》《博物志》。 三公:西漢時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稱三公;東漢時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也稱三司。三公為共同負責軍政的最高長官,魏晉南朝及北魏北齊隋多沿用此稱。
[2]忤(wǔ)旨:違逆圣旨?! ?span id="woswqhf" class="bold">譖(zèn):誣讒他人。
[3]幽州:古州名。中國古代行政區劃,漢武帝所置十三州刺史部之一,東漢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城西南隅),轄境相當于今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小部、遼寧大部、天津海河以北及朝鮮大同江流域。西晉移治涿縣(今河北涿州)。
【譯文】
尚書張華,因他的文章、博學、才能與見識,在當時很有名氣,被人尊重。評論他的人們都說,張華應當作三公。中書監荀勗、侍中馮,由于伐吳的謀略,深深嫉恨張華。正趕上晉武帝問張華:“誰可以托付后事呢?”張華回答說:“聰明有德行,又是至親之人,沒有人比齊王更合適?!睆埲A因此違背了晉武帝的意旨,荀勗就乘機誹謗張華。甲午(十八日),朝廷任命張華統領幽州諸軍事。
【原文】
齊王攸德望日隆,荀勗、馮、楊珧皆惡之。
言于帝曰:“陛下詔諸侯之國,宜從親者始。親者莫如齊王,今獨留京師,可乎?”勗曰:“百僚內外皆歸心齊王,陛下萬歲后,太子不得立矣。陛下試詔齊王之國,必舉朝以為不可,則臣言驗矣?!钡垡詾槿弧6录咨?,詔曰:“古者九命作伯,或入毗朝政,或出御方岳,其揆一也[1]。侍中、司空齊王攸,佐命立勛,劬勞王室,其以為大司馬、都督青州諸軍事,侍中如故,仍加崇典禮,主者詳案舊制施行[2]?!币匀昴贤趿翞樘?、錄尚書事、領太子太傅,光祿大夫山濤為司徒,尚書令衛瓘為司空[3]。
【注文】
[1]九命作伯:周代官爵分為九等,稱九命。上公九命為伯,王之三公八命,王之大夫、公之卿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及子男之卿再命(二命),公、侯、伯之士及子男之大夫一命。 毗(pí):通“弼”。輔助,從旁協助?! ?span id="tn1dvn6" class="bold">方岳:四方的山岳,古代一般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借指四方州郡或地方高級長官?! ?span id="twwle1m" class="bold">揆:揆度,大致估量現實狀況。
[2]劬(qú)勞:勞苦,苦累?! ?span id="m6tubyc" class="bold">大司馬:古代官名。西漢武帝時罷太尉設大司馬,與大將軍合稱為大司馬大將軍,常授給掌權外戚。西漢成帝末年,大司馬不再連以大將軍之號,和丞相、御史大夫并列為三公,仍以大司馬居首位。東漢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馬為太尉。漢末魏晉南北朝,大司馬或與太尉兩置,或罷省,多授給掌軍政大權的高官?! ?span id="l1gdr6p" class="bold">青州:古州名。中國古代行政區劃,西漢武帝時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于今山東德州、齊河縣以東,河北吳橋及山東馬頰河以南,濟南、臨朐、安丘、高密、萊陽、棲霞、乳山等市縣以北、以東地。東漢治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北)。
[3]光祿大夫:古代官名。戰國時置中大夫,西漢武帝時改稱光祿大夫。其中金紫光祿大夫又為光祿大夫之首,秩比二千石,選儒雅之士充任,掌議論、顧問,無固定職守。魏晉以后增設員額,皆非正職。
【譯文】
齊王司馬攸的德行威望日益隆盛尊崇,荀勗、馮、楊珧都憎恨他。馮
對晉武帝說:“陛下詔令各王公諸侯回歸封國,應當從親屬開始。與您最親的沒人能比得上齊王,如今唯獨他留在京城,這樣可以嗎?”荀勗說:“朝廷內外百官都從心里歸附齊王,陛下萬年之后,太子就不能即天子之位了。陛下可以試著詔令齊王回封國,整個朝廷上下必定都認為不可以,那么我說的話就應驗了?!睍x武帝同意了。冬季十二月甲申(十三日),晉武帝下詔說:“古時九命之爵可以任為方伯,或在朝廷輔佐帝王處理朝政,或者外出鎮守一方,大致估量現實情況選擇其一。侍中、司空、齊王司馬攸輔佐天子,建立功勛,為了國家而辛勤勞苦,任命他為大司馬、統領青州諸軍事,侍中之職照舊,仍然增加尊崇典制禮儀,令主管者詳細按照舊制施行?!比蚊昴贤跛抉R亮為太尉、錄尚書事,兼領太子太傅,光祿大夫山濤任司徒,尚書令衛瓘任司空。
【原文】
征東大將軍王渾上書,以為:“攸至親,盛德侔于周公,宜贊皇朝,與聞政事。今出攸之國,假以都督虛號,而無典戎干方之實,虧友于款篤之義,懼非陛下追述先帝、文明太后待攸之宿意也[1]。若以同姓寵之太厚,則有吳、楚逆亂之謀,漢之呂、霍、王氏皆何人也[2]!歷觀古今,茍事之輕重所在,無不為害,唯當任正道而求忠良耳。若以智計猜物,雖親見疑,至于疏者,庸可保乎!愚以為太子太保缺,宜留攸居之,與汝南王亮、楊珧共干朝事[3]。三人齊位,足相持正,既無偏重相傾之勢,又不失親親仁覆之恩,計之盡善者也?!庇谑欠鲲L王駿、光祿大夫李憙、中護軍羊琇、侍中王濟、甄德皆切諫,帝并不從[4]。濟使其妻常山公主及德妻長廣公主俱入,稽顙涕泣,請帝留攸[5]。帝怒,謂侍中王戎曰:“兄弟至親,今出齊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濟連遣婦來生哭人邪!”乃出濟為國子祭酒,德為大鴻臚[6]。羊琇與北軍中候成粲謀見楊珧,手刃殺之[7]。珧知之,辭疾不出,諷有司奏琇,左遷太仆。琇憤怨,發病卒[8]。李憙亦以年老遜位,卒于家[9]。
【注文】
[1]征東大將軍:古代官名。三國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置,以曹休擔任,授予黃鉞,督率張遼等及諸州郡二十余軍征討孫權。職掌同于征東將軍,而地位居其上,多統兵出鎮方面,都督數州軍事。不常置,二品,晉沿其制,秩祿與特進等同?! ?span id="xgrrplw" class="bold">王渾(223—297年):西晉將領。字玄沖,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初為曹爽部下,魏帝曹芳嘉平元年(249年)曹爽被殺,王渾被免職。后又參與司馬昭的軍事。晉武帝時,遷升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鎮守壽春。西晉武帝咸寧五年(279年)晉伐吳時,率軍出擊橫江,擊敗吳軍后,不敢渡江。吳主孫皓向王濬投降后,又愧恨不服。后升征東大將軍、司徒、侍中?! ?span id="a9bkulz" class="bold">侔(móu)于:齊等,等于?! ?span id="x6scyon" class="bold">典戎:統轄軍隊。 干方:安定、治理國家。 宿意:往日的心意。
[2]吳、楚逆亂之謀:指公元前154年發生的吳楚“七國之亂”。當時以吳王劉濞為中心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于不滿西漢朝廷削減他們的權力而興兵叛亂,漢景帝派竇嬰、周亞夫等人將其平定?! ?span id="heowhhf" class="bold">呂、霍、王氏:呂指呂后,霍指霍光,王氏指王莽。呂后(前241—前180年):中國第一個臨朝稱制的皇后,漢高祖劉邦的妻子。呂后曾幫助劉邦剪除韓信、彭越等異姓諸侯王,其子漢惠帝繼位后,呂后掌握實權,漢惠帝死后呂后臨朝,掌權前后計十六年。呂后分封諸呂為王侯,控制南北軍,呂后死后諸呂陰謀作亂,被太尉周勃等人平定。霍光(?—前68年):西漢大臣、政治家。霍光為霍去病的異母弟,漢武帝時,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受命輔佐漢昭帝,為大司馬大將軍,封博陸侯。漢昭帝死后,迎立昌邑王劉賀為帝,劉賀淫亂,不久霍光即廢黜劉賀而立宣帝?;艄鈱V茋?,百姓充實,較有政績。王莽(前45—23年):新朝建立者。王莽為漢元帝王皇后之侄,稱帝前曾受封為新都侯、安漢公等。西漢哀帝元壽二年(前1年)漢哀帝死,漢平帝繼位,王莽為大司馬,掌握了漢政權。西漢平帝元始五年(5年)漢平帝死,孺子劉嬰被立為皇帝,王莽繼續輔政,先后稱假皇帝和攝皇帝。初始元年(8年)王莽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新。
[3]太子太保:古代官名。春秋時楚國為太子置保,戰國以后不置,西晉始置太子太保,為照管太子身體、負責太子安全的官。北魏、北齊沿置,其地位居東宮三師之末。
[4]李憙(xǐ)(生卒年不詳):字季和,上黨銅鞮(dī)(今山西沁縣南)人,東漢大鴻臚李佺之子。初仕魏國為并州別駕,除涼州刺史,安撫當地羌、夷各族。司馬炎代魏后,官授司隸校尉,加司徒,封侯。累官至尚書仆射、光祿大夫。后以年老免官?! ?span id="olvelgn" class="bold">中護軍:古代官名。東漢始設,為大將軍幕府屬官。魏晉至南北朝時與中領軍同為重要軍事長官,掌管中央軍隊,主管軍職官員的選用。 王濟(264—291年):西晉官吏。字武子,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三國魏司徒王渾之子,娶常山公主。好弓馬,有勇力,少有逸才,善《易》及《老》《莊》,文辭俊茂,有名當世。起家中書郎,遷侍中,善于清談。因勸諫不讓齊王司馬攸回封國之事忤旨,左遷國子祭酒,后坐事免官。王濟性極豪侈,麗服玉食,傳說他以人乳蒸小豬?! ?span id="p2ymwex" class="bold">甄德(生卒年不詳):西晉官吏,曾為侍中,娶長廣公主。
[5]常山公主(生卒年不詳):西晉武帝司馬炎的姐妹,雙目失明,而且非常妒忌,下嫁于王濟?! ?span id="hoeha1x" class="bold">稽(qǐ)顙(sǎng):古代一種跪拜禮,屈膝下拜,以額觸地,表示極度的虔誠。
[6]王戎(234—305年):西晉大臣、文學家。字濬沖,小字阿戎,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喜好“清談”,為“竹林七賢”之一。晉惠帝時累官尚書令、司徒。王戎貪吝好貨,廣收八方園田,積錢無數,每每自執牙籌,晝夜計算錢財,為時人所譏?! ?span id="xbjrugp" class="bold">國子祭酒:古代學官名。東漢置博士祭酒,西晉武帝咸寧四年(278年)始立國子學,置國子祭酒以教生徒。其后,歷代因之,掌領太學、國子學,或國子監所屬各學?! ?span id="3prokjm" class="bold">大鴻臚:古代官名。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設置,為九卿之一,主管封爵及內附邊疆各族,掌諸王、列侯與內附邊疆各族首領的封拜、朝見、迎送、接待之禮。當舉行郊祭時,大鴻臚承擔贊禮任務,以大聲傳告,即所謂“鴻聲臚傳之”,這便是大鴻臚一名之意。西晉為三品。
[7]北軍中候:古代官名。東漢始設,為東漢禁衛軍的監察官,掌監北軍五營,實為京城禁衛軍長官。三國、西晉增設禁軍兵力,置地位更高的中領軍統轄,北軍五營作用漸輕,北軍中候或置或省,常與中領軍并置。東晉后時置時省?! ?span id="ae3tr9j" class="bold">成粲(生卒年不詳):西晉辭賦家。字伯陽,西晉武帝時為侍中,西晉武帝太康六年(285年)受命草定藉田之儀,太康九年(288年)議稱景侯論太社,不立京都,欲破鄭氏學。曾任北軍中候,轉太常。
[8]有司:古代官吏。古代設官分職,政事各有專司,故稱有司。 左遷:降低官職調動。 太仆:古代官名。西周置,秦漢沿置,為九卿之一,主管皇帝車輛、馬匹和畜牧業?;实鄢鲂?,太仆總管車駕,親自為皇帝御車。太仆因和皇帝關系密切而成為親近之臣,在諸卿中屬于顯要職務,所以太仆常??梢陨獮槿?。太仆秩為中二千石。
[9]遜位:或稱退位,是指君主或其他統治者放棄自己的職務和地位的行為。
【譯文】
征東大將軍王渾向朝廷上書,認為:“司馬攸是皇帝至親,德義盛布與周公等同,理應贊襄皇朝,參與政事。如今讓司馬攸出京歸還封國,授予都督虛銜,并沒有掌管軍隊、支撐一方的實際作用,對兄長厚待弟弟的古訓頗為虧損,這并不是陛下追懷先帝和文明太后臨終前囑告善待齊王的平素心愿。如果認為對同姓諸王恩寵過重,就會發生西漢吳楚七國那樣的叛亂,可反過來看,漢代呂后、霍光、王莽又是什么樣的人物呢?縱觀古今,用人大政舉足輕重,沒有不對皇室造成威脅的,只是堅守正道而選求忠良罷了。倘若耍小聰明猜疑一切,即便至親骨肉也要疑忌,至于那些非親非故的人,怎能保全官位呢?我認為太子太保一職還空缺著,應當留下司馬攸擔任,與汝南王司馬亮、楊珧共同主持朝政。三人地位平等,足以相互持守正道,既不存在一方偏重相互傾軋的情勢,又不失帝王的親親之道,以仁愛施恩。此為最完善的計策。”此時扶風王司馬駿、光祿大夫李憙、中護軍羊琇、侍中王濟、甄德等人都激切進諫,晉武帝一律不采納。王濟讓夫人常山公主、甄德之妻長廣公主一起入宮,屈膝下拜,以額觸地,淚流滿面請求晉武帝留下司馬攸。晉武帝勃然大怒,對侍中王戎說:“兄弟是至親骨肉,如今讓齊王出京,原本是朕的家事,可甄德、王濟接連派老婆一起來哭鬧,簡直像活著哭人快死了!”于是將王濟降黜為國子祭酒,甄德改任大鴻臚。羊琇與北軍中候成粲密謀面見楊珧,親手殺掉他。楊珧得知這一消息,假裝有病不出來,同時指示有司劾奏羊琇,把他降職為太仆。羊琇憤怒怨恨,生病死去。李憙也因年老退位,死在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