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原文】

四年春正月,帝命太常議崇錫齊王之物[1]。博士庾旉、太叔廣、劉暾、繆蔚、郭頤、秦秀、傅珍上表曰:“昔周選建明德以左右王室,周公、康叔、聃季皆入為三公,明股肱之任重,守地之位輕也[2]。漢諸王侯,位在丞相、三公上,其入贊朝政者乃有兼官,其出之國亦不復假臺司虛名為隆寵也[3]。今使齊王賢邪,則不宜以母弟之親尊,居魯、衛之常職;不賢邪,不宜大啟土宇,表建東海也[4]。古禮,三公無職,坐而論道,不聞以方任嬰之[5]。惟宣王救急朝夕,然后命召穆公征淮夷,故其詩曰‘徐方不回,王曰旋歸’,宰相不得久在外也[6]。今天下已定,六合為家,將數延三事,與論太平之基,而更出之去王城二千里,違舊章矣[7]。”旉,純之子;暾,毅之子也。旉既具草,先以呈純,純不禁。

【注文】

[1]太常:古代官名。秦朝置奉常,漢景帝時改稱太常,掌宗廟禮儀,兼選試博士。王莽改太常為秩宗,東漢復稱太常。歷代沿置,均掌禮儀、祭祀等事,為九卿之一。

[2]博士:古代官名。源于戰國,秦朝設置博士,掌通古今。漢時為太常屬官,西漢武帝初年置五經博士,以其中威望重者一人為祭酒,總領綱紀。晉有國子博士。唐代有太學、國子諸博士,都是教授的官職。博士所掌一般為古今史事待問及書籍典守等。  庾旉(fū)(生卒年不詳):字允臧,西晉大臣庾純之子,曾任博士。當時朝議齊王司馬攸回歸藩國之事,庾旉上疏諷諫稱齊王不應歸藩,當留朝輔政。晉武帝大怒,將其免官。后復官為散騎侍郎,國子祭酒。  劉暾(生卒年不詳):字長升,魏晉名臣劉毅之子。西晉武帝太康初為博士,轉侍御史。與馮、劉輿等人有矛盾,幾次被免官。“八王之亂”中,劉暾周旋于諸王之間,免遭殺身之禍,累遷司隸校尉,加光祿大夫。西晉懷帝時,王彌攻入洛陽,劉暾投附王彌。后往青州,被石勒軍所殺。  秦秀(生卒年不詳):西晉官吏。字玄良,新興云中(今山西原平西南)人。西晉時為博士。太宰何曾死,以其驕奢過度,秦秀議其謚號“繆丑公”;太尉賈充死,以其悖禮溺情,秦秀上奏其謚號“荒公”。雖皆未被采納,而聞者戒懼。西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秦秀與博士劉暾等同議齊王司馬攸之事,上表稱齊王不宜歸藩,因忤旨而除名。尋復起為博士,卒于官。  選建明德:選拔智慧德高之人。  周公(生卒年不詳):西周名臣。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名姬旦。曾協助周武王滅商。武王死后,周公受命攝政,輔佐成王,其間制禮作樂,進行制度建設,率兵平定管叔、蔡叔等人的叛亂,并營建東都洛邑。  康叔(生卒年不詳):西周時衛國始祖,周武王之弟。因初分封于康(今河南禹州西北),故稱康叔。周公攻滅武庚后,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圍地區分封給他,國號衛。成王時康叔還出任司寇。  股肱:比喻帝王左右輔佐得力的臣子。

[3]丞相:古代官名。初置于戰國時的秦悼王,為百官之長。秦代以后為國家官僚組織中的最高官職,幫助皇帝綜理萬機。西漢初稱“相國”,后復稱丞相,與太尉、御史大夫合稱三公。西漢末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末復稱丞相。魏晉時,或稱丞相或改司徒,或稱大丞相、相國,廢置不常。  兼官:一官多職,大者為主,其他官職稱兼官。或有職能機構而又無合適人選主持,則由他官代理。有些臨時性差派,事畢則罷,無需委以專官等情況,皆由他官兼領或兼管的也稱兼官。  臺司:泛指各臺省。

[4]大啟土宇:大興土木。

[5]方任:指獨領一方的地方長官,或鎮守一方的將軍、總督等。

[6]宣王:即周宣王(?—前782年),名靖,一作靜,周厲王之子,公元前828年至公元前782年在位。早年宣王勵精圖治,攘逐西北獫狁侵擾,開拓東南荊楚徐淮地區,號稱中興。由于戰爭頻繁,國力漸耗,晚年對外用兵連連失利。  召穆公(生卒年不詳):即召伯虎,召幽伯之子,周初召公奭后代。周厲王暴虐引發國人暴動,召穆公把太子靜藏匿在家,太子因而脫險。周厲王死后,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召穆公與周定公輔佐周宣王,史稱“周召共和”。召穆公曾率軍戰勝淮夷。  淮夷:商周時期生活在我國東部的黃淮、江淮一帶的少數民族。他們聚族而居,從事農業生產。西周時,周王朝多次派兵征伐淮夷,掠奪財物。春秋以后淮夷附于楚國,秦時散為民戶。

[7]六合:意謂天地四方,即普天之下。  王城:“王都”的別稱。

【譯文】

西晉武帝太康四年(283年)春季正月,晉武帝命太常討論賜給齊王表示尊崇的法物。博士庾旉、太叔廣、劉暾、繆蔚、郭頤、秦秀、傅珍等聯名上奏章,說:“過去西周選拔賢明仁德的宗親來佐助王室,周公、康叔、聃季都入朝為三公,這表明股肱大臣責任重大,鎮守一方的職位輕微。漢朝諸王侯品位在丞相、三公之上的,入朝贊襄朝政的才有兼任的官職。其中出京到封國去的,也不再授予虛銜以表示朝廷的推重與恩寵。現今假使齊王賢明,那就不應該以帝王同母胞弟的親近關系和尊貴地位,讓他出封魯國、衛國那樣的一般職務;假使齊王不賢明,也不應擴展封地,在東海建表樹幟。依照古代禮制,三公沒有實際職務,專門端坐朝廷,討論治國之道,沒聽說過把統轄一方的重任加在他們身上。只有周宣王因一時解救危急,才命召穆公去征伐淮水一帶的東夷部落,因此召穆公在所作詩篇中說‘徐州境內不敢有違,宣王命令戰勝歸來’。這是說宰相不能長期在外。現如今天下已經平定,天下四方均屬晉室,要做的應是多多詔請三卿從事,參與討論太平基業如何延續,但現在改變正確的做法,讓齊王出京,到距離京師兩千里的封國去,這違背了古代的典章制度。”庾旉,是庾純之子,劉暾,是劉毅之子。庾旉打好草稿,先呈給庾純過目,庾純未加阻止。

【原文】

事過太常鄭默、博士祭酒曹志,志愴然嘆曰:“安有如此之才,如此之親,不得樹本助化,而遠出海隅!晉室之隆,其殆矣乎[1]!”乃奏議曰:“古之夾輔王室,同姓則周公,異姓則太公,皆身居朝廷,五世反葬[2]。及其衰也,雖有五霸代興,豈與周、召之治同日而論哉[3]!自羲皇以來,豈一姓所能獨有?當推至公之心,與天下共其利害,乃能享國久長[4]。是以秦、魏欲獨擅其權而才得沒身,周、漢能分其利而親疏為用,此前事之明驗也。志以為當如博士等議。”帝覽之大怒,曰:“曹志尚不明吾心,況四海乎!”且謂:“博士不答所問,而答所不問,橫造異論。”下有司策免鄭默。于是尚書朱整、褚等奏:“志等侵官離局,迷罔朝廷,崇飾惡言,假托無諱[5]。請收志等付廷尉科罪[6]。”詔免志官,以公還第,其余皆付廷尉科罪。

【注文】

[1]鄭默(213—280年):魏晉時滎陽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字思元。初任曹魏秘書郎,轉尚書考功郎,主管伐蜀之事,遷司徒左長史。司馬炎即位后,鄭默常得嘉獎,與皇帝驂乘,入為散騎常侍。后遷太常,為大司農,轉光祿勛。  博士祭酒:古代學官名。東漢始置博士祭酒,晉至隋唐為國子學或國子監長官。  曹志(生卒年不詳):西晉沛國譙(qiáo)縣(今安徽亳州)人。字允恭,陳思王曹植之子,年少好學,以才行著稱于世,魏時封濟北王。入晉降為鄄城縣公,遷博士祭酒,官至散騎常侍。  愴(chuàng)然:悲傷的樣子。  殆(dài):殆危,危險。

[2]夾輔:在左右輔佐。  太公:即姜太公(生卒年不詳),是西周名臣姜尚的敬稱。姜尚曾輔佐周文王、武王征服諸邦,滅掉殷商,建立周王朝。相傳姜尚寫過《太公兵法》,其中有六韜、三略等。

[3]五霸:又稱“五伯”。春秋時先后稱霸一時的五個諸侯,即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一說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4]羲皇:傳說中原始社會早期的帝王,即伏羲氏,據傳他統治的時代是太平盛世。  享國:享有其國,指國君在位。

[5]朱整(?—289年):西晉大臣。先為尚書,西晉武帝太康九年(288年)二月,登相位,遷尚書右仆射。  迷罔:迷惑,欺罔。

[6]收:拘捕,逮捕。  廷尉:我國古代最高司法機關及其長官的名稱,其官名為廷尉,官署名亦稱廷尉。戰國秦始設,秦、西漢沿襲,掌管刑名。漢制,廷尉之下設廷尉正,有左右監、左右平,魏晉稱之為廷尉三官。  科罪:定罪。

【譯文】

此事傳至太常鄭默、博士祭酒曹志,曹志傷感地說:“天下哪有像齊王這樣的人才,這樣的皇帝至親卻不能作為國家的根基,協助教化,而要遠派到海隅封國去!晉室的昌盛興隆,看來要危險了。”于是上奏說:“古代輔佐王室之人,同姓要數周公,異姓要數太公姜尚,他們都身居朝廷,歷經五代才把靈樞送回封國安葬。等到周室衰敗時,盡管有春秋五霸交替興起,哪能與周公、召公的政績同日而語呢?自從羲皇以來,天下哪能總由一姓來把持呢?應當推崇公正之心,與天下人共同興利除弊,才能長久享有國家政權。所以嬴秦、曹魏原想獨擅政權卻落得一個身死的下場。周朝、漢室能讓天下賢士分享政治權力,而同姓、異姓才各自都替朝廷效力,這是一個前代事實的明證。我曹志認為應當按照博士等人的提議來處理。”晉武帝看過奏疏,勃然大怒說:“連曹志尚且不了解我的心思,何況天下四海呢?”并且說:“博士不對答朝廷的詢問,卻對答朝廷所未曾詢問的事項,不按正理而編造歧異言論。”于是命令有關部門把鄭默除名。這時尚書朱整、褚等人啟奏說:“曹志等人超越職權,背離時局,迷惑朝廷,推崇粉飾奸惡的言論,假托無所忌諱。請逮捕曹志等人,送交廷尉治罪。”晉武帝下詔,將曹志免官,以鄄城縣公的身份回家,其余的人都送交廷尉治罪。

【原文】

庾純詣廷尉自首:“旉以議草見示,愚淺聽之[1]。”詔免純罪。廷尉劉頌奏旉等大不敬,當棄市[2]。尚書奏請報聽廷尉行刑。尚書夏侯駿曰:“官立八座,正為此時[3]。”乃獨為駁議。左仆射下邳王晃亦從駿議[4]。奏留中七日,乃詔曰:“旉是議主,應為戮首;但旉家人自首,宜并廣等七人皆丐其死命,并除名[5]。”

【注文】

[1]自首:自行投案,承認罪責。

[2]劉頌(?—300年):西晉官吏。字子雅,廣陵(今江蘇揚州市邗江區)人。司馬炎稱帝,劉頌任尚書三公郎,主管刑獄。曾上書建議恢復肉刑,以為肉刑能有效減少獄訟,經晉武帝批準施行。晉惠帝即位,劉頌又上書,建議統一刑律,各級官吏皆須遵行,不得妄加議論或解釋。西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任三公尚書,又上疏論及刑律之事,后轉為吏部尚書。趙王司馬倫專政,其黨羽張林欲誅殺劉頌,然而畏懼劉頌的威望而罷手。不久劉頌病死。  大不敬:古代罪名,不尊敬皇帝的言論和行為。秦漢律均有此罪,北齊時列為重罪十條之一,隋以后列為“十惡”重罪之一。  棄市:古代死刑之一。在鬧市對犯人執行死刑,陳尸街頭示眾,以示為大眾所遺棄的刑罰。秦漢以前已有棄市刑,秦漢到南朝列為死刑的常用刑。后來斬刑的執行也多用棄市的方式。

[3]夏侯駿(生卒年不詳):三國曹魏將領夏侯威長子,曾任并州刺史。西晉惠帝元康六年(296年),西北少數民族氐羌反叛,首領齊萬年稱帝。十一月,晉朝任命司馬肜為征西大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周處為建威將軍,隸屬安西將軍夏侯駿。司馬肜與夏侯駿逼周處出戰,又拒絕后援,致令周處戰死。  八座:封建時代中央政府的八種高級官員。歷朝制度不一,所指不同。東漢以六曹尚書并令、仆射為“八座”;三國魏,南朝宋、齊以五曹尚書、二仆射、一令為“八座”;隋唐以六尚書、左右仆射及令為“八座”。

[4]左仆射:古代官名。東漢末置,為尚書臺次官,位在右仆射之上,佐尚書令掌臺務。魏晉南北朝、隋唐沿置,亦稱尚書左仆射,如尚書令缺,則代掌尚書省事務。  下邳:古地名。治今江蘇睢寧縣古邳鎮東。下邳位于沂、泗兩水交匯處,自古常為淮北戰場。  晃:即司馬晃(?—296年),西晉宗室。字子明,司馬懿從孫,三國魏時封武始亭侯,出為東莞太守。晉武帝受禪,封下邳王。司馬晃孝友貞廉,謙虛下士,甚得宗室稱譽,西晉武帝太康中拜尚書,遷右仆射。出為鎮東將軍、都督青徐二州諸軍事。惠帝即位,為車騎將軍,加散騎常侍。賈后將誅楊駿,以司馬晃領護軍,屯東掖門。西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遷尚書令,位至司空。

[5]留中:古代官制用語。大臣給天子的奏章,天子沒批,留在宮中,稱為留中。沒批的原因很多,有的是不便執行,可又不便發還;有的雖不批行,但留作參考;有的是機密待查等。

【譯文】

庾純主動到廷尉衙署投案自首,說:“庾旉曾把奏議草稿給我看,我愚昧膚淺,聽由他去做。”晉武帝下詔赦免庾純的罪過。廷尉劉頌奏報庾旉等人犯下大不敬的重罪,應當腰斬示眾。尚書又奏請準許廷尉行刑。尚書夏侯駿說:“朝廷官職設立尚書臺等八大要員,正是為了朝廷大政有爭議時,各抒己見,發揮作用。”于是夏侯駿獨自駁回廷尉奏議,尚書左仆射下邳王司馬晃也同意夏侯駿的奏議。奏議在宮中擱置了七天,晉武帝才下詔說:“庾旉是上表制造異議的主犯,應當殺戮。但庾旉的家人自首投案,應當連同太叔廣等七個人免除死罪,一律在朝官登記冊上除名。”

【原文】

二月,詔以濟南郡益齊國[1]。己丑,立齊王攸子長樂亭侯寔為北海王[2]。命攸備物典策,設軒(轅)[縣]之樂,六佾之舞,黃鉞朝車,乘輿之副從焉[3]

【注文】

[1]濟南郡:古郡名。西漢設置,治所在東平陵縣(今山東章丘西),轄境約當于今山東濟南、章丘、濟陽、鄒平等市縣地。東漢改為濟南國,西晉復為郡,轄境縮小。

[2]寔(shí):即司馬寔(生卒年不詳),西晉宗室。字景深,齊獻王司馬攸之子。其兄司馬贊死,司馬寔代司馬贊繼廣漢殤王司馬廣德之后,改封北海王。西晉惠帝永寧初,加封平東將軍,代齊王司馬冏鎮守許昌。累官侍中、上軍將軍。

[3]備物:備辦各種器物。  典策:記載典章制度的重要冊籍。  軒縣之樂:縣同“懸”。《周禮》載“諸侯軒懸”,“軒懸”指懸掛樂器的規模為三面。  六佾之舞:佾舞是古代宮廷樂舞,在祭祀天子、公侯、大夫時演出。六佾舞是一佾六人,分六行六列,共三十六人,用來祭拜諸侯及宰相;而八佾舞是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成方陣形,用來祭拜皇帝祖先。  黃鉞:古代官制用語。鉞,大斧,黃鉞是用黃金做裝飾的大斧。原為帝王征伐專用,后來用作皇帝出行的儀仗。三國時魏授予極少數的重臣,為皇帝的最高恩賜,其權大于使持節,可誅殺鎮守一方的軍事長官。  朝車:古代君臣行朝夕禮及宴飲時出入所用車。  乘輿:又作車駕。古代特指天子和諸侯所乘坐的車子,又泛指皇帝所用的車馬、衣服、器械等器物。又引申為皇帝的代稱。

【譯文】

二月,晉武帝下詔,把濟南郡增入齊王封國的轄區。己丑(十九日),封齊獻王司馬攸之子長樂亭侯司馬寔為北海王。下令確定司馬攸使用的全套禮法儀物和典章冊籍,可以張設三面懸掛的樂器,使用六佾諸侯樂舞,飾有黃金斧的朝車,皇帝車駕的其他附屬車輛也都隨同配備。

【原文】

三月,齊獻王攸憤怨發病,乞守先后陵。帝不許,遣御醫診視,諸醫希旨,皆言無疾[1]。河南尹向雄諫曰:“陛下子弟雖多,然有德望者少。齊王臥居京邑,所益實深,不可不思也[2]。”帝不納,雄憤恚而卒[3]。攸疾轉篤,帝猶催上道。攸自強入辭,素持容儀,疾雖困,尚自整厲,舉止如常,帝益疑其無疾[4]。辭出數日,歐血而薨[5]。帝往臨喪,攸子冏號踴,訴父病為醫所誣[6]。詔即誅醫,以冏為嗣。

【注文】

[1]希:觀望。

[2]向雄(生卒年不詳):字茂伯,河內山陽(今河南焦作東南)人,西晉彭城太守向韶之子。初仕魏國為江夏太守王經主簿,鐘會因叛亂被殺,無人敢近,唯獨向雄安葬了鐘會的尸骨。入晉后向雄為黃門侍郎,累官至侍中、征虜將軍,封關內侯。晉武帝命齊獻王司馬攸回歸藩國,向雄上疏阻止,不被采納,憂憤而死。  京邑:國都,京都。

[3]納:接受,采納。  憤恚(huì):憤怒。

[4]整厲:整飭勉勵。

[5]薨:周代稱諸侯王的死,唐代稱二品以上大官的死,后泛稱高級官員的死。

[6]冏(jiǒng):即司馬冏(?—302年),晉宗室。字景治,齊獻王司馬攸之子。西晉惠帝元康年間為散騎常侍,領左軍將軍、翊軍校尉。司馬冏與趙王司馬倫合謀廢黜賈后,遷游擊將軍。但司馬冏不滿其位,被排擠出洛陽,為平東將軍,鎮守許昌。趙王司馬倫廢晉惠帝自立,司馬冏自許昌起兵,聯合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攻入洛陽,殺死趙王司馬倫,迎立晉惠帝復位,他以大司馬輔政。后與司馬穎、司馬颙、司馬等發生矛盾,諸王發生混戰。西晉惠帝太安元年(302年)被長沙王司馬俘殺。

【譯文】

三月,齊獻王司馬攸因憤怒怨恨得病,乞求守護生母文明太后的陵墓。晉武帝不許,派御醫去診斷病情,御醫們迎合晉武帝旨意,都說齊王沒病。河南尹向雄進諫說:“陛下弟兄子侄雖然很多,但有道德威望的卻很少。齊王即便生病臥居京師,對國家的補益也很深遠,不能不予以考慮。”晉武帝拒不采納,向雄憤恨去世。司馬攸病情惡化沉重,晉武帝仍催促趕快上路啟程。司馬攸強打精神入朝辭行,因他一向注意外表舉止威儀,盡管病得很厲害,還暗自整飭振作,容貌舉止同日常一樣,晉武帝由此更加懷疑他根本沒病。司馬攸辭行出京不幾天,就吐血去世。晉武帝前去參加喪事,司馬攸之子司馬冏號啕大哭,捶胸頓足,訴說父親本來生病,被御醫所誣陷。晉武帝下詔殺了御醫,把司馬冏定為齊王的繼承人。

【原文】

初,帝愛攸甚篤,為荀勗、馮等所構,欲為身后之慮,故出之[1]。及薨,帝哀慟不已[2]。馮侍側,曰:“齊王名過其實,天下歸之,今自薨殞,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過!”帝收淚而止。詔攸喪禮依安平獻王故事[3]。攸舉動以禮,鮮有過事,雖帝亦敬憚之。每引之同處,必擇言而后發。

【注文】

[1]構:構陷,設計陷害人。

[2]哀慟:極為悲哀,悲哀到了極點。

[3]故事:先例,舊日的典章制度。

【譯文】

起初,晉武帝對司馬攸的愛護特別純厚,被荀勗、馮等人所挑撥構陷,因為替自己身后太子即位著想,所以讓他出京回歸封國。等到司馬攸病故,晉武帝哀痛不已。馮正在身邊侍候,就說:“齊王的名望超過實際,天下人心都歸向他,如今他自己死去,這是晉室社稷的福分,陛下為何這么過分哀傷呢?”晉武帝聽后,收住眼淚,下詔對司馬攸的喪禮,按照叔祖父安平獻王司馬孚的規格辦理。司馬攸一舉一動合乎禮制,很少會有過失,即便是晉武帝,也很敬畏他。每次召見司馬攸與他同坐,晉武帝一定要想好該說的話,然后才說。

【原文】

十年,帝極意聲色,遂至成疾。楊駿忌汝南王亮,排出之。冬十一月甲申,以亮為侍中、大司馬、假黃鉞、大都督,督豫州諸軍事,鎮許昌;徙南陽王柬為秦王,都督關中諸軍事;始平王瑋為楚王,都督荊州諸軍事;濮陽王允為淮南王,都督揚、江二州諸軍事;并假節之國[1]。立皇子為長沙王,穎為成都王,晏為吳王,熾為豫章王,演為代王,皇孫遹為廣陵王[2]。又封淮南王子迪為漢王,楚王子儀為毗陵王,徙扶風王暢為順陽王,暢弟歆為新野公[3]。暢,駿之子也。瑯邪王覲弟澹為東武公,繇為東安公[4]。覲,伷之子也。

【注文】

[1]大都督:古代官名。三國時始置“大都督”,為統領重兵的高級軍事統帥。晉多以權臣任大都督,總管數州的軍事與民政。南北朝雖沿置此職,但權位漸輕。  假節:大臣出使或出巡時所持的節杖、憑證、信物。漢朝使臣持節出巡或出使完畢則收回其“節”,稱“假節”,意為臨時持節。到三國時期長官無論在內秉政還是在外掌軍,均得“假節”,而且是長期性的而非臨時性的,成為象征地位高低的政治待遇。晉朝地方軍事長官都督、監軍、督軍三級,各又分使持節、持節、假節三等。都督之使持節者,可殺二千石以下的官吏;持節者只可殺無官職的人,假節者只能殺戰時犯軍令之人。南北朝沿襲此制。

[2]即司馬(277—304年)。字士度,西晉武帝第六子,長沙厲王。西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封長沙王,拜員外散騎常侍,轉任步兵校尉。楚王司馬瑋被殺后,司馬因與其同母,受牽連而被貶為常山王。后響應齊王司馬冏起兵討伐趙王司馬倫,以功升任驃騎將軍,恢復長沙王。起兵攻滅齊王司馬冏后,得掌朝政。復與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相互興兵攻伐,兵敗被殺。  穎:即司馬穎(279—306年)。字章度,西晉武帝第十六子,成都王。司馬穎自幼膽氣過人,敢與權臣相爭。西晉武帝太康末年受封為王,深得晉惠帝恩禮。趙王司馬倫篡位,司馬穎與齊王司馬冏等起兵討伐,以功升任大將軍、都督中外軍事,錄尚書事輔政。司馬穎擊滅齊王司馬冏后,眾望所歸,執掌朝政。后與長沙王司馬相攻,獲勝后拜丞相,被立為皇太弟。司馬穎由此驕奢威厲,甚至建年號為王,最終被王師所敗,歸藩出任鎮軍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后被范陽王司馬虓長史劉輿矯詔賜死。  晏:即司馬晏(281—311年)。晉宗室。字平度。晉武帝子。愍帝父。西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受封吳王。歷射聲校尉,后軍將軍。“八王之亂”時,與兄淮南王允攻趙王倫,事敗,被捕,貶賓徒縣王,徙代王。倫誅,復本封。拜上軍大將軍,開府,加侍中。長沙王、成都王穎相攻,以為前鋒都督。西晉懷帝永嘉年中為太尉、大將軍。劉曜陷洛陽,遇害。  熾:即西晉懷帝司馬熾(284—313年),公元306年至311年在位。字豐度,晉武帝第二十五子。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立為皇太弟。西晉惠帝光熙元年(306年),晉惠帝死,即皇帝位。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劉曜、王彌、石勒同寇洛川,晉軍頻遭敗北,死傷甚眾,司馬熾被劉聰所俘,遷于平陽。永嘉七年春,被劉聰殺死于平陽。  遹(yù):即司馬遹(278—300年),字熙祖,晉惠帝長子。初封廣陵王,晉惠帝即位,被立為皇太子。賈后專權,與賈后及其黨羽發生矛盾。西晉惠帝元康九年(299年),被賈后矯詔廢為庶人,囚禁于金墉城(今河南洛陽東)。西晉惠帝永康元年(300年),賈后又矯詔使孫慮毒殺司馬遹,謚號“愍懷”。

[3]迪:即司馬迪(生卒年不詳),晉宗室,淮南王司馬允之子,曾被晉武帝封為漢王。  儀:即司馬儀(生卒年不詳),晉宗室。楚王司馬瑋之子,曾被晉武帝封為毗陵王。  暢:即司馬暢(生卒年不詳),字玄舒,晉宗室。扶風王司馬駿之子。歷任給事中、屯騎校尉、游擊將軍,封順陽王。西晉懷帝永嘉末年,劉聰攻破洛陽,不知所終。  歆:即司馬歆(?—303年),字弘舒,晉宗室,扶風王司馬駿之子。西晉武帝太康年間封新野縣公,拜散騎常侍。“八王之亂”時,跟從齊王司馬冏舉兵討趙王司馬倫,進封新野郡王,遷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南大將軍、開府。他為政嚴苛,蠻夷怨恨。張昌起兵至樊城(今湖北襄樊),將其殺死。

[4]覲(jìn):即司馬覲(256—290年),字思祖,晉宗室,司馬懿第五子瑯邪王司馬伷的長子。西晉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司馬覲承襲父爵,官拜冗從仆射。西晉武帝太熙元年(290年),司馬覲去世,謚號“恭王”。其子司馬睿承襲父爵,西晉滅亡,司馬睿建立東晉,是為晉元帝。  澹:即司馬澹(?—311年),字思弘,晉宗室,瑯邪王司馬伷之子。初為冗從仆射,封東武公,轉中護軍。司馬澹性情忌害,由于其弟司馬繇有聲名而疾之如仇,竟向汝南王司馬亮進讒言,將司馬繇廢黜流徙到帶方(今朝鮮鳳山附近)。齊王司馬冏輔政,其母諸葛太妃上表言司馬澹不孝,因此被流徙遼東,后赦還,改封武陵王。西晉懷帝永嘉末年被石勒兵所殺。  繇:即司馬繇(?—304年),字思玄,晉宗室,瑯邪王司馬伷之子,博學多才。賈后誅楊駿之際,司馬繇統諸軍屯于云龍門,以功拜右衛將軍,進封郡王。后遷尚書右仆射,專行誅賞。為其兄司馬澹所譖,司馬繇被免官廢徙帶方。西晉惠帝永寧元年(301年)回還復封,遷尚書、左仆射。晉惠帝討伐成都王司馬穎,司馬繇勸司馬穎解兵投降,為司馬穎所殺。

【譯文】

西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晉武帝縱情聲色,因此重病纏身。楊駿忌恨汝南王司馬亮,把他排擠出京。冬季十一月甲申(二十三日),朝廷任命司馬亮為侍中、大司馬、假黃鉞、大都督,掌管豫州諸軍事,坐鎮許昌。改封南陽王司馬柬為秦王,掌管關中諸軍事;始平王司馬瑋為楚王,都督荊州諸軍事;濮陽王司馬允為淮南王,都督揚、江二州諸軍事。一律給予朝廷符節,讓他們各回封國。冊立皇子司馬為長沙王,司馬穎為成都王,司馬晏為吳王,司馬熾為豫章王,司馬演為代王,皇孫司馬遹為廣陵王。又封淮南王之子司馬迪為漢王,楚王之子司馬儀為毗陵王,改封扶風王司馬暢為順陽王,司馬暢之弟司馬歆為新野公。司馬暢為司馬駿之子。又封瑯邪王司馬覲之弟司馬澹為東武公,司馬繇為東安公。司馬覲為司馬伷之子。

【原文】

初,帝以才人謝玖賜太子,生皇孫遹[1]。宮中嘗夜失火,帝登樓望之,遹年五歲,牽帝裾入暗中曰:“暮夜倉猝,宜備非常,不可令照見人主。”帝由是奇之。嘗對群臣稱遹似宣帝,故天下咸歸仰之[2]。帝知太子不才,然恃遹明慧,故無廢立之心。復用王佑之謀,以太子母弟柬、瑋、允分鎮要害。又恐楊氏之逼,復以佑為北軍中候,典禁兵[3]。帝為皇孫遹高選僚佐,以散騎常侍劉寔志行清素,命為廣陵王傅[4]

【注文】

[1]才人:封建妃嬪的稱號,始設于晉武帝司馬炎,沿用至明代。

[2]宣帝:即晉宣帝司馬懿,其孫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他為宣帝。

[3]逼:逼迫要挾。  禁兵:又稱禁軍。原指皇帝的侍衛親兵,歷代或稱禁兵、禁軍,或者易以其他名目。

[4]僚佐:長官下屬的佐助官員,也作“寮佐”。  散騎常侍:古代官名。三國魏國設置,即漢代散騎和中常侍兩種官的合稱。在皇帝左右,掌侍從規諫,以備顧問應對。  劉寔(shí)(220—310年):西晉大臣。字子真,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人,少年貧苦好學。劉寔曾任吏部郎,參司馬昭相國軍事。后為國子祭酒、散騎常侍,遷右光祿大夫,領冀州都督,拜太傅。晉懷帝即位,復授太尉。劉寔位望通顯,儉素無華,篤學不倦,著有《崇讓論》,尤其精通《春秋》三傳。

【譯文】

當初,晉武帝把才人謝玖賜給太子(司馬衷),生下皇孫司馬遹。宮內曾經夜間失火,晉武帝登上樓臺觀看火勢,當時司馬遹年僅五歲,牽著晉武帝的衣角走到暗處,說:“暮夜突然失火,應當防備意外情況,不能讓火光映照君主。”晉武帝由此對司馬遹感到驚奇,曾向群臣稱贊司馬遹像晉宣帝(司馬懿),所以天下人都歸附仰望司馬遹。晉武帝知道太子沒有才能,但依仗司馬遹聰明敏慧,所以沒有廢掉太子的念頭。晉武帝又采用王佑之謀,讓太子母弟司馬柬、司馬瑋、司馬允分別鎮守要害地區。又擔心皇后楊家的威脅,任命王佑為北軍中候,掌領宮廷衛隊。晉武帝替皇孫司馬遹選配高等僚屬,鑒于散騎常侍劉寔志向與品行清正純樸,委任他充當廣陵王(司馬遹)的師傅。

【原文】

惠帝永熙元年春三月,帝疾篤,未有顧命[1]。勛舊之臣多已物故,侍中、車騎將軍楊駿獨侍疾禁中,大臣皆不得在左右[2]。駿因輒以私意改易要近,樹其心腹[3]。會帝小間,見其新所用者,正色謂駿曰:“何得便爾[4]!”時汝南王亮尚未發,乃令中書作詔,以亮與駿同輔政,又欲擇朝士有聞望者數人佐之[5]。駿從中書借詔觀之,得便藏去,中書監華廙恐懼,自往索之,終不與[6]。會帝復迷亂,皇后奏以駿輔政,帝頷之。夏四月辛丑,皇后召華廙及中書令何劭,口宣帝旨作詔,以駿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侍中、錄尚書事[7]。詔成,后對廙、劭以呈帝,帝視而無言。廙,歆之孫;劭,曾之子也[8]。遂趨汝南王亮赴鎮。帝尋小間,問“汝南王來未?”左右言“未至”。帝遂困篤。己酉,崩于含章殿。帝宇量弘厚,明達好謀,容納直言,未嘗失色于人。太子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尊皇后曰皇太后,立妃賈氏為皇后。

【注文】

[1]顧命:帝王臨終時的囑托。

[2]物故:事故,也指死亡。  禁中:“禁”常作為帝王宮殿的代稱,故“禁中”即指宮中。

[3]要近:顯要而接近帝王的臣子。

[4]小間:疾病稍愈。

[5]中書:古代官名。西漢武帝始設中書謁者令,掌管傳達皇帝詔書,總管宮廷文書奏章。三國魏文帝曹丕改為中書令,增設中書監,同掌機要。晉朝以中書與尚書、門下并稱三省。  朝士:指中央官吏。

[6]中書監:古代官名。三國魏文帝曹丕于黃初年間設置,與中書令共掌機密,典尚書奏事,權力相當于宰相。魏晉以來,中書監及中書令掌贊詔命,記錄時事,典作文書。  華廙(yì)(生卒年不詳):字長駿,魏晉大臣華表之子。初為三國魏中書通事郎。入晉后歷任侍中、南中郎將,因與荀勗、何遵等有矛盾而被免官。西晉武帝太康初年大赦,華廙復官。晉惠帝即位,授尚書令,加侍中、光祿大夫,累官至散騎常侍。華廙頗有才識,集經書要事,合成《善文》。

[7]中書令:古代官名。三國時魏以中書令與中書監同掌機要,監與令地位相同。吳不設監,唯置中書令。晉與南北朝同時設置中書監與中書令。南朝重中書,中書監與令往往為宰相之任。  何劭(?—302年):西晉大臣,學者。字敬祖(一作敬宗),陳國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司徒、太傅何曾之子,與晉武帝司馬炎有總角之好。晉武帝時何劭為散騎常侍。晉惠帝時為太子太師,累遷尚書左仆射,永康初年為司徒,趙王司馬倫篡位后為太宰。何劭生活奢侈,頗有其父之風,然而不貪權勢,博學善于撰述,對近代之事了若指掌,撰有《荀粲》《王弼傳》及諸奏議文章。  錄尚書事:古代官名。東漢時置,為綜掌尚書臺事務官員的加號,授予太傅、太尉、大將軍等重臣。加此號者,可總攬朝政大權,多于皇帝年幼即位時置,皇帝成年后即罷。魏晉南北朝沿置,多授予執掌朝政的權臣,位在尚書令上,因其權重而不常置。南朝齊及北魏、北齊定為正式官號,為尚書省長官。隋朝罷。

[8]歆:即華歆(157—231年),三國魏初名臣。字子魚,平原高唐(山東禹城西南)人。因品德高尚名聞當世,漢末為豫章太守,歸孫策后被待為上賓。曹操征為議郎,后代荀彧為尚書令。魏國建立,歷官司徒、太尉。極受寵信,前后賞賜,諸臣莫及。而華歆淡于財利,受賜財物都贈給親友,奴婢則皆放為良民。家業清貧,內無余財。

【譯文】

西晉惠帝(司馬衷)永熙元年(290年)春季三月,晉武帝病勢沉重,沒有臨終顧命。有功績的舊臣大多已經亡故,只有侍中、車騎將軍楊駿獨自在宮中侍候,大臣們都不得守候在武帝身邊。楊駿因此得以乘機擅自更動武帝身邊職位顯要的官員,培植自己的心腹。正趕上武帝病情稍微好轉,看到身邊新近更換的近臣,就嚴肅地對楊駿說:“你怎么能自作方便呢?”這時汝南王司馬亮還沒有離開京都,晉武帝就命中書作詔書,讓司馬亮與楊駿一同輔佐政事,還打算選擇朝中有名望威信的大臣協助司馬亮和楊駿。楊駿從中書那里借來詔書觀看,拿到手里就藏了起來。中書監華廙非常恐懼,自己到楊駿那里索要詔書,楊駿始終沒有歸還。這時晉武帝又陷入昏迷狀態,皇后上奏任命楊駿輔政,晉武帝點頭答應。夏季四月辛丑(十二日),皇后召來華廙以及中書令何劭,宣布晉武帝旨意并寫詔書,任命楊駿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侍中、錄尚書事。詔書寫成之后,皇后當著華廙、何劭的面呈給晉武帝,晉武帝看完詔書沒有說話。華廙是華歆之孫,何劭是何曾之子。隨后,楊駿催促汝南王司馬亮趕赴封國。不久晉武帝病情又有好轉,就問:“汝南王來了沒有?”身邊的人說“還沒有到”。于是,晉武帝病重垂危。己酉(二十日),在含章殿去世。晉武帝器宇度量寬厚,聰明通達,喜好謀劃,能容納直率的言辭,從來沒有在人前有不莊重的儀表。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號,尊楊皇后為皇太后,立太子妃賈氏為皇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石县| 温宿县| 五常市| 朔州市| 伊吾县| 日土县| 渝北区| 莱阳市| 普陀区| 黔东| 奉贤区| 胶州市| 衢州市| 石泉县| 康乐县| 栖霞市| 鸡西市| 许昌县| 公安县| 泰宁县| 津南区| 赤峰市| 五华县| 西城区| 中超| 大英县| 吉木萨尔县| 乌鲁木齐县| 三原县| 高雄市| 秀山| 阳曲县| 岳普湖县| 芦山县| 新化县| 安顺市| 西乌珠穆沁旗| 惠安县| 金湖县| 阳东县| 西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