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六度分離理論
很多人可能都聽過一個說法:“6個人就能讓你認識全世界?!边@是196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提出的,意思是“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5個”。也就是說,根據這個理論,你想認識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不管對方離你有多遠,生活在哪里,只要通過5個人,你們就能夠建立聯系。對很多人來說,這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試想一下,通過5個人,你就能夠跨越一切界限,甚至和知名人物拉上關系,怎么可能呢?然而,這個理論早已得到了驗證。最好的例子就是1993年的凱文·貝肯實驗,當時還在讀大學的3名大學生發明了一款游戲,規則很簡單,它能將任意一位明星與演員凱文·貝肯搭上關系,中間需要的電影不超過6部。
這算得上是六度分離理論在游戲上的小小應用,而更可信的數據來自理論的提出者米爾格倫,他成功地通過一個連鎖信件實驗證明了這個理論的可行性。在實驗中,他準備了160封信,將信件隨機寄給居住在美國各大城市的居民。在信中,他提供了一個波士頓股票經紀人的名字,并要求每個收信的人將這封信轉寄給自己認為可能認識這個人的人,隨后收到這封信的人依舊完成上述要求,直到這位股票經紀人收到這封信。最后的結果證明,大部分的信件都成功到達了目的地,中間平均經過6次轉寄。
有人可能會覺得驚訝,或者對此感到難以置信。網絡上曾經流行過一句話:“人生就是一個圓?!焙芏嗳硕枷嘈牛覀兊娜松怯蟹秶拗频?,你每天都走在固定的線路中,看著熟悉的街道,知道每一間路過的店鋪,朋友來來回回就那么幾個人,娛樂地點最遠也不過是大型商場或是離家近的電影院,然而,這一切只是因為你忽略了外界的變化。我們處于舒適且比較熟悉的環境時,總會不自覺地降低自己的敏感度,也會自然而然地忘記觀察生活。你會在潛移默化中忽略身邊所有微小的變化,直到這些變化大到無法忽略的那一天。在現實生活中,改變每分每秒都在進行,你和你身邊的一切都處于正在進行時的狀態之中,只是你忽略了而已。我們做個假設,你現在回想一下,你每天在上班的路上都在做什么呢?聽歌,玩手機,還是觀察四周?
我的一個朋友,每天搭乘地鐵上班,他非常喜歡玩手機,換乘空隙的那一點兒時間也不放過。一次,地鐵通知周日晚8點停止運營,連續廣播了很多天,他愣是沒有注意,結果當晚只好自己打車回家?;叵肫疬@件事,連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他認為自己沒有完全沉迷于手機,走路也沒有撞過人,卻仿佛隔離了外界的一切信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太容易得到各種各樣的信息,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因此很多人養成了屏蔽信息的習慣,也逐漸讓屏蔽蔓延到自己的生活,堅信自己的生活范圍小,交際圈小,沒什么朋友。但真相是,你只是把自己隔離成了一座“孤島”,你的生活是有一定范圍的,但這范圍遠比你想象的大得多。在拒絕與外界接觸的過程中,你自己將圈子一點點縮小了,刻意忽略了可以幫助你擴大圈子的關鍵點。六度分離理論就論證了這一點,你之所以認為自己不可能擴大社交圈,或許是因為串聯起你和別人的那6個人,被你自己忽略掉了。
小武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上學的時候微微有些口吃的他,一直不喜歡和外界交流。他的小學同學、中學同學甚至大學同學,幾乎沒有人和他深入交流過。工作之后,和同齡人相比,他依舊是沉默寡言的那一個,和身邊的同事、領導關系都很一般。領導對小武根本就談不上熟悉,反正從表面來看,小武對公司發展和行業前景也沒發表過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言論,在這樣的情況下,小武一直沒能獲得職位上的提升。在和小武交流的時候我還發現,小武在生活中和在工作中的狀態是一樣的,都是長期處于屏蔽外界的狀態。對小武而言,想要突破職業困境,重點是突破自己在交流、在與人相處上的問題。后來,小武終于認識到,工作不單單是完成任務,還需要交流和溝通。他的沉默和不愛與人相處,讓身邊的人對他敬而遠之。在思考后小武決心改變自己,他用半年的時間努力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之后我們又一次見了面。這一次,小武給人的感覺發生了很大變化,雖然他依舊不是那種主動說話、呼朋引伴的人,但現在的他看起來很從容,不會給人格格不入的感覺。他和我分享了他改變之后的生活,雖然沒有變成一個愛說話的人,但他在部門內部發言和提出意見、方案的次數變多了,他日常沒有廢話,但總是能說到關鍵點上,以至于他的很多提案都得到了重視,其中很多提案都真正被實施了,這也讓他在一次次實踐中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此時,他已經成了領導重點培養的對象,進入了升職的備選名單。更重要的是,他現在深受領導和同事的肯定,人際網絡擴大了不止一倍,和每個人的關系也都融洽了很多。現在的他很自信,因為他終于在自己從事的行業內有了一定的積累,人際關系得到了改善,處事能力也提高了很多。平心而論,小武的個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對自己的工作有著深刻的認識和思考,但此前因為拒絕交流,以至于沒有人知道他的能力,也沒有人發現他的潛力。而當他真正表現出自己的可塑性的時候,機會便接踵而至,幫助他慢慢走向成功。
小武的例子告訴我們,真正造成我們人際關系狹窄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你把自己當作孤島,那么所謂的六度分離理論中的關系拓展自然不可能實現,已經存在的人際關系都被你忽略或者漠視了,拓展人際交往又從何談起呢?
卡耐基是著名的社交大師,一次,他去參加一個寫作課程,其中一堂課由一位知名的雜志主編擔任老師。在課上,這位知名的主編和所有人分享了自己對于小說質量的判斷方法。在主編看來,一部好小說的作者,一定是喜歡別人的人,一個不喜歡別人的作者,讀者也不會喜歡他的小說。主編每天收到的小說有數十篇,而他的工作就是選出那些喜歡別人的作者的作品。延伸一點說,就是這個作者必須對別人感興趣。卡耐基后來在魔術大師哲斯頓的表演中印證了這個觀點。那個晚上哲斯頓在百老匯進行最后一場表演,卡耐基則耐心地在他的化妝室等待,希望得知他的成功法則。表演結束后哲斯頓慷慨地分享了他的秘訣,總共有兩點:第一點是他本身的表演功力非常強,他對自己表演的每一個環節都精心地準備和彩排過;第二點是他對所有觀眾都抱有很大的興趣,對他而言,坐在臺下的不僅僅是一群觀看表演的人,還是他感興趣的一群人,他希望自己能夠給他們呈現最好的表演。正因為哲斯頓有這種想法,他對外界的興趣,特別是對和自己相關的人的興趣,幫助他走向了成功。所以,想要運用六度分離理論,必須正視自己所處的環境,找回自己對個人生活的敏感,認真對待自己的人際關系。
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早已在六度分離理論支撐的空間中,建立了屬于個人的社交網絡。想一想早年風靡一時的人人網,它用最快捷的方式串聯起每個人,用同學關系將不同的人聯系起來。即便相隔多年,你依舊可以輕易地通過網站搜索到自己的中學同學或者是小學同學,甚至可以直接聯系到對方本人,而不需要通過其他任何人的幫助。
再舉個身邊的例子,小劉是我的前助理,一個90后女孩,她上大學的時候和朋友打賭,決定一個月內找到自己上中學時暗戀的那個男生。她從兩方面下手,一邊聯系自己的中學同學,一邊通過社交網絡搜索對方的信息。就在她給同學發出消息的一周后,她的個人社交賬戶下面,出現了一條留言,正是她在尋找的那個男同學!
除此之外,通過人人網重新集合同學,舉辦同學會的例子也不在少數。網站以同學關系作為基礎,向外擴散,并且隨著加入人員的增多,彼此之間的關系也不再是單純的同學關系。有些人因為愛好走到一起,有些人因為目標相同產生共鳴,這讓網站關系愈加復雜化,同時,人際網絡也因此鋪展得愈加廣泛。就像上述例子中的故事一樣,你和別人的距離,遠比你想的要近!
在現代社會中,媒體和個人應用疾速發展,每個人之間的距離被無限地縮短,六度空間的概念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傳統的社交方式中,我們會以面對面溝通為主,但現如今,類似人人網的社交媒體層出不窮??偠灾?,六度分離理論在現代社交手段的幫助下,已經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壓縮得更短。不過你仍可以相信,你和你的目標人群之間的距離,不會超過6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