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社交就是人際交往的集合
在人類的天性中,最深層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
——威利·詹姆斯
提到人際交往或者社交,人們的第一反應大都是觥籌交錯的酒局或手中一堆自己也對不上號的名片。但其實,社交并不是人們想象中的拉關系的行為。仔細回想一下,你有沒有做過以下事情:
在社交軟件上為朋友點贊;
和同事約好一起吃飯、回家;
因為個人喜好對微博進行轉發或評論;
打電話問候父母、親戚;
和老同學聚會;
與客戶見面交換名片;
參加公司內部或公司外的會議和活動;
介紹不熟悉的朋友互相認識……
上述所有行為,其實都是社交的一部分,而在社交中與你互動的所有人組成了你的個人人際關系網。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把這些人劃分至不同的圈子,比方說親屬圈、職場圈、同學圈等。甚至于,親屬圈可以按照親密程度劃分為內層和外層,職場圈可以按照時間分為前職場和現職場。這種細分,可以讓我們對自己的社交圈有更清晰的認識。對于前職場和現職場的人際關系網,你能夠分享的信息是不同的,尤其是在業務重合甚至相沖突的情況下,我們在消息傳遞上就需要更加謹慎。
簡而言之,社交就是人際交往的集合,它建立在血緣、生活環境、地域、喜好、事業等多個方面。我們和其他人之間的互動,讓我們在不經意間建立并維系著自己的人際網絡,并根據對象的不同,改變相應的相處模式。人際關系主要有三種模式,即傳統模式、戰略性模式、交集點模式。本書第四章將會詳細介紹這三種模式,并逐一進行分析。
1.動力是一切的基礎
既然我們已經明白了社交的范圍,那么,在學習架構自己的人際關系網的理論和方法之前,先想想自己想要拓展人際關系的理由是什么,這關乎你人際關系網建立的成功與否。
我們都知道,任何改變都不是輕易完成的,尤其在學習新技能方面,邁向成功的第一個門檻就是動力,或者說是動機。人們很容易因為一時興起而做出某種決定,但他們并未擁有真正的動力,那么自然也不會付出相應的努力。建立人際關系也是如此,只有在動力充足、動機明確的情況下,改變才有可能實現,并且完成后續所有的事情。
我曾經有一位朋友,姑且稱她為李小姐,在本職行業工作了五年,業績在公司屬于中上水平,但一直沒有晉升的機會。她的能力很強,但一直都有心理焦慮的問題,經常酗酒,還有嚴重的煙癮。很難說是焦慮引起了后者,還是后者加劇了焦慮。在一次公司活動中,她喝了點兒酒,在微醉的狀態下和同事開了個十分下流的玩笑,非常令人尷尬的是,當時她的身邊不只有自己公司的人,她的客戶也在其中。笑話說完以后,她的身邊立時安靜下來,每個人都有些不知所措,她也立刻就后悔了。一整個晚上,她都在懊悔中度過。這種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事實上,不經考慮便脫口而出已經成了她的個人特征。幾乎每個認識她的人很快都會發現這個問題,并因此給她貼上不會說話的標簽。在經歷了一整晚被孤立的情況之后,郁悶的李小姐回到家中,為了排解不快和內疚,讓自己徹底忘記這一切,她忍不住又喝了點兒酒,隨后便昏昏沉沉地睡了過去,直到第二天她的妹妹和鄰居一起撬開她家大門。
或許你可以輕易地從上面的故事中總結出,李小姐是個焦慮癥患者,也是個酒鬼。李小姐卻是直到這次事件發生后,才意識到這個事實。在她眼中,自己只是壓力過大才喝點兒酒緩解一下。她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對酒的依賴,以及因為酒醉失控造成的所有問題,導致或者說加劇了她的焦慮癥。
在幾年前,李小姐曾經因為宿醉不醒而感到害怕,因此約見了一位心理咨詢師,還在對方的幫助下調整心態,控制自己的行為。兩個月中,她確實沒有喝過一點兒酒,這讓她認為自己沒有酗酒的問題了,之前不過是壓力太大導致的一時失控,不然自己怎么可能這么快就戒掉?因此,她買了酒回家,決定驗證自己的判斷。當天,她獨自喝光了酒,感覺很棒,于是再次回到了曾經的狀態。直到第二天被妹妹和鄰居叫醒,看著鏡中的自己,她不得不承認,她是個酒鬼,必須要真正地戒除酒癮。
隨后,李小姐重新開始接受治療,定期接受醫生回訪,并且加入了一個健身俱樂部,用更健康的方式緩解壓力。曾經總是眼神迷離的她如今目光堅定,談吐自信,已經升職成了總監,撐起了公司的對外業務。
那么,讓李小姐改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在經歷過反反復復的酗酒問題之后,是什么叫醒了這個“裝睡”的人呢?
2.更清晰的自我期待
李小姐之前的每一次戒酒都是有動機的,比方說她意識到自己的狀態不夠好,或者她又搞砸了一次會面。但這樣的狀態都沒能持續很久,每一次改變都變成了虎頭蛇尾的失敗經歷。我們不能說她缺乏動機,但動機的力量也有大有小,就像日常生活中喜歡在地鐵里背英文單詞的人,真正能做到每天專心背單詞并且打卡的少之又少,很多甚至是為了打卡而打卡,壓根就沒有把心思放在背單詞上面,效果自然不佳。對李小姐來說,之前的每次戒酒都仿佛是一次打卡,然而,內在動力的缺乏讓她很快把打卡當作負累,最終隨意地放棄了。直到這一次,她被鄰居和妹妹叫醒,置身于亂糟糟的環境之中,前一晚不堪的經歷帶來的悔恨和現實狀態帶來的失控感如此真實,她終于明白,不論如何辯解,如何為自己找借口,她都已經變成了自己最不想成為的人。不論是對于家人,還是對于同事來說,她都已經是一個酒鬼了。對于她自己來說,現實中的她終于撥開眼前的迷霧,直面真實的自己,曾經幻想中的美好的個人形象驟然崩塌,那個成功的優雅的職業女性早已不復存在。時隔多年,她重新睜開雙眼,不得不去接受事實,也不得不做出改變,因為她的生活已經夠糟了,已經處在人生低谷中了。
對大多數人來說,做出改變的根本原因是他們已經到達了容忍的極限,必須做出改變,或者說,他們自己的糟糕程度完全突破了他們的想象。李小姐之前的每一次嘗試,雖然都有對自己現狀的不滿,但這種不滿還沒有到達臨界值,也就是說,她還沒有認為自己已經處在人生的低谷了,這和我們常說的“觸底反彈”有相通之處。對于每個人來說,想要產生足夠強的動機就要更早地接觸到自己的極限,而想要知道自己的極限,那就需要有更清晰的自我期待。作為普通人,我們或許沒有沖突如此明顯或者后果如此嚴重的問題,但是,讓你的自我期待更清晰化,是幫助我們獲得更大動力的一個很好的方式。
自我期待能夠幫助我們確認自己的目標,尋找到自己的方向和道路,讓我們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清晰的規劃。在規劃之中,每個人能夠校準自己的行為,并因此產生希望、信念等積極力量,讓人們更容易地看到現實中的自己和理想、規劃中的自己的差距。所以,突破自我的根本方法是,建立對自我的清晰認識,設立符合內心真實所想的自我期待。當期待與現實不符,改變的契機就來了。期待越清晰,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越大,渴望改變的動力也就越大。
舉個例子,當你認為自己是一個專業的職場人士的時候,“專業”這個詞是沒有確切范圍的,你可以把熱情開朗當作專業的一部分,也可以把內斂穩重當作專業的一部分,但這兩個方向是不一致的。你不能今天看到開朗的人交朋友的速度很快,就立刻去交朋友;也不可能見到穩重的人被表揚就立刻改頭換面,否定自己之前的所有行為。當你的定位飄忽不定的時候,你對自己的方向和未來也是迷茫的,你將很難在自己的事業上取得進步。
小王可以說是上述問題的活例子。他的性格比較內向,雖稱不上孤僻,但他確實不是會主動拉關系的人。剛入職的時候,他的問題并不明顯,頂多算是慢熱。但隨著同期入職的小張的迅速轉正,小王開始著急了。他覺得小張的轉正是因為小張特別開朗,和誰都能說上話,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同事和部門領導的認可。小王參考小張的模式,開始努力和別人搭話。但因為本身的性格問題,他總是說著說著就不小心冷了場,反而讓別人尷尬,他自己也一直痛苦于不知道該說什么。雖然最后他也轉正了,但是這種努力維持的假開朗并不能幫他維持住客戶關系。直到一次,他身邊一位比較沉默的同事談成了一筆金額不小的訂單,而客戶給出的合作理由竟然是同事的沉默穩重時,小王又迷茫了,想要再一次轉變形象。
對小王來說,他并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羨慕每一個游刃有余地“混”職場的人,卻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他渴望被肯定,渴望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但他擁有的不過是一個寬泛的影子,毫無實質性的內容。在迫切想要成為更好的人的時候,他忘了靜下來,好好想一想自己,想一想對未來的期待。
請記住,認識自己,讓自己建立起更清晰、更符合事實認知的期待,是我們掌握并運用人際關系的基礎。你可以根據本書第三章中的測試結果,對自己產生更清晰的認知,并選擇適合你的建立人際關系的方式。
小測試:如何發現隱藏的自己?
下面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盧夫特(Joseph Luft)和哈里·英漢姆(Harry Ingham)提出的“約哈里窗口”理論,可以幫助解析自我和外界溝通關系上的問題。你可以通過更廣泛、更深入的交流,讓開放區擴大,縮小盲目區和隱秘區,并且開發未知區,逐步加深對自我的認識。
開放區:所有你和他人都知道的信息,包括你的年齡、學歷、性別等。
盲目區:他人知道的關于你的信息,但你自己不知道,如對方對你的評價、看法等。
隱秘區:你自己知道,但他人不知道的信息,如你的隱私、小秘密等。
未知區:你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的信息,如你的潛能和未發掘的才華。
按照上述提示填寫下面的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