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校園內外的安全(3)
- 好父母 教安全
- 張振鵬
- 5468字
- 2013-12-27 14:54:42
其實,不論是欺負別人的人,還是被欺負的人,在心理上都會留下陰影,嚴重的甚至會構成心理問題,影響健康,甚至影響人格的發展。欺負人的人,會變得越來越自私任性,甚至兇殘,如果沒有老師和父母的正確引導,可能最終會走上不歸路;而被欺負的人,則會變得緊張恐懼,消沉抑郁,甚至自殘自殺,甚至以牙還牙,做出更為暴力的行為來。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細心觀察,孩子是不是在健康快樂的成長。糾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偏差,幫助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做父母的責無旁貸。
培養建議
建議一:讓孩子學會智對敲詐勒索
敲詐勒索不僅發生在成人社會中,在學校中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上6年級的兵兵從爸爸錢包里偷偷拿了300塊錢,爸爸發現后,把他打了一頓。在爸爸的追問下,兵兵這才說,自己拿錢是由于他受到了幾個大孩子的勒索,如果不給他們錢,他們就會在放學的路上揍他。爸爸聽了之后,這才知道一向品學兼優的兵兵為什么最近像變了個人一樣,不僅沉默寡言,還偷起錢來……
其實,敲詐勒索者就是看準了孩子這種膽小怕事的性格,才對他下手的,但做壞事的人是心虛的,所以父母不要讓孩子膽小怕事。另外,面對敲詐也不能沖動。有些性格剛強的孩子遇到了敲詐,自己跑到商店買了把水果刀,想給敲詐者點顏色看看,這樣也是不對的。
父母要告訴孩子,一旦出現這種問題,要及時向父母和老師求助,如果情節嚴重,可以報警請求警察協助處理。要讓孩子相信,父母和老師永遠是他最值得信任的人。
不過,作為父母要有教育的敏感性,對孩子的異常舉止要重視。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的閱歷還不足以面對這種不良事件。一般受到勒索的孩子都會表現地非常不安,甚至性情大變。有的孩子本來很活潑,卻因為被勒索變得沉悶,對什么都沒興趣。
父母要多關心孩子,父母的關愛可以打開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向你敞開心扉。千萬不要看到孩子的變化之后,不分青紅皂白就對孩子大聲訓斥或者大打出手,這樣只會使孩子更加痛苦,也解決不了孩子真正的問題,最后導致嚴重的后果。
建議二:教孩子正視他人的歧視
古語曰:“士可殺,不可辱。”可見,面子是中國人比較在乎的大問題。不但大人在乎面子,孩子也一樣。有的孩子性格或學習成績不好,在學校中就常常會受到一些同學的侮辱。
小芳上5年級了,她偏科很嚴重,語文成績很好,數學總是不入門。幾次考試,全班平均分都被她拉下好幾分,數學老師感到很頭疼。
一次在課堂上,數學老師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小芳也沒答出來,數學老師脫口而出說道:“你腦袋是不是都是漿糊啊?”從此后,全班同學都叫她“漿糊腦袋”。小芳難過極了,面對老師和同學的歧視,性格越來越孤僻,甚至不想去上學了。
每個孩子都生活在一定的同齡人群體之中,他在群體中的地位往往會影響到他的一生。其實,孩子間的歧視是一種軟性暴力,同樣會對施暴者及受虐者雙方都造成心理傷害。
當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父母要告訴孩子,并不是每個人都是全才,不要因為一方面有問題就否定了自己。要學會在別人的壓力之下發揮自己的長處,盡量彌補自己的短處。同時,父母也要和老師及時溝通,讓老師拋棄對孩子的偏見,和父母一起努力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建議三:讓孩子不受別人的孤立
不優秀的時候容易受到歧視,這時要學會自立自強,榮辱不驚。而太優秀了就容易受到“孤立”,這又該怎么辦呢?
佳佳今年上4年級,從小她就是老師眼里的“寶”。她不僅學習成績好,還多才多藝。老師很喜歡她,讓她當班干部,老師有事不在的時候,就讓她坐在講桌前看著大家上自習,有誰不好好寫作業,就記下來告訴老師。學校里讓班里出什么發言代表、獻花的等等,老師總是讓佳佳去。可班里的同學都不喜歡她,有些男同學干脆叫她“老師的傳聲筒”,佳佳試著不把他們的話記在心里,可是受到孤立的滋味可真不好受。
怎樣才能和同學們相處好呢?其實,當孩子面對他人孤立的時候,父母要教他學會反思:想想同學們為什么不喜歡自己。原因很簡單,當一個人優秀的時候,就容易驕傲,看不起別人,這會讓大家感到不舒服。如果還經常去老師那給其他同學告狀,就更不受歡迎了。
告訴孩子,要想讓大家都喜歡自己,就要學會真心實意地去幫助別人,幫助別人的同時,就會贏得大家的信任。如果看到他們哪里做錯了,先不要去告訴老師,而是友善地提醒他,相信這樣做,就會在同學中營造一種互幫互助的氛圍,就能和同學們融到一起。
建議四:告訴孩子,校園“防狼”很重要
在報道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不良的校外人員甚是老師將魔爪伸向了孩子,利用孩子的無知,對孩子進行性侵害,諸如此類的報道讓做父母的心驚膽戰。如何才能讓孩子有個健康平安的學習環境,成為父母需要面對的一個大問題。
在某小學,一位道德不良的老師,利用補課的時間對幾名小學生施暴。事后還恐嚇這幾名小學生,如果說出去一定會有嚴重的后果。這幾個孩子在無知與恐懼中,度過了漫長的一個學期。最后,一位學生家長發現了孩子的異常,再三追問后才知道孩子經受了如此大的折磨。痛心疾首的家長們聚集到學校,把這位無德的老師送到了公安機關。
最后,這位老師為自己犯下的過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不僅再也沒有機會做老師,還要在監獄里度過自己的余生。
正處花季般的孩子,遭受了這樣的災難,任何父母都不能接受。如何才能使孩子不受到外界環境的傷害呢?在平時,父母就要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讓孩子明白是非對錯。比如,父母要告訴孩子,只要是衣服遮住的地方都是別人不能看不能摸的,如果有誰侵犯自己,一定要拒絕并告知父母和老師。當然,也不要讓孩子去看或摸異性被衣服遮擋的身體。
父母還要注意孩子平日的穿著打扮,舉止神態等一定要大方規矩,不要給壞人可乘之機。另外,還要教會孩子必要的防身術,以備不時之需。
金玉良言
各種各樣的校園侵害在現代校園生活中越來越常見。這種傷害不僅僅是對受害者身體和人格上的傷害,其實對施暴者和旁觀者也是一種傷害。施暴者會變得更加暴力、自私,缺乏對別人的同情和關懷,最終走向歧途;旁觀者也會感到內疚和不安,也會在大腦中留下陰影。所以,校園侵害是父母和學校都必須讓孩子加以重視和預防的問題。
12.法律意識:孩子懂法就可以避免禍端
并不是只有成年人才需要增強法律意識。全國青少年犯罪率為0.06%,大城市青少年犯罪率達到了0.2%。青少年犯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律意識淡薄所致。孩子的法律意識不足,在遇到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時不懂得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而在面對誘惑時,不了解法律的尺度界限,很容易因無知而犯罪。所以父母要注意增強孩子的法律意識,讓孩子學會用法律守護自己的安全。
8歲的蘇虹和同學去學校附近的超市買零食,結果發現買到的火腿腸是變質的。她們去找超市要求退錢,可是超市不同意。蘇虹想起前幾天在電視上看的“3.15質量調查”節目,于是試著撥通了消費者熱線,敘述了自己遇到的情況。
可是,當消費者熱線的工作人員試著讓蘇虹直接和超市老板對質時,蘇虹卻掛掉了電話。最后消費者熱線的工作人員來到那家超市詢問,超市的工作人員承認確有此事,而老板也愿意退錢,卻因為找不到蘇虹等人不得不就此作罷。
蘇虹回家后,和媽媽說了這件事。媽媽對蘇虹打電話的行為表示了肯定,但是對于她沒有堅持到底,媽媽覺得很遺憾。蘇虹說,是因為自己擔心,不知道消費者協會的人會不會幫她維護自己的權益。
媽媽聽了后說道:“你的擔心是有道理的,但維護自己權益一定要認真,不能事到臨頭就退縮。要知道,維護自己權益是一種正當行為,這種權利是法律賦予的。”媽媽還特意在網上找到了《消費者權利保護法》,和蘇虹一起學習。
考慮到現實的因素,媽媽也對蘇虹談到,要注意保護自己,在維護權益時不要自己單獨去,最好有成年人的陪伴。
蘇虹的維權意識還是比較高的,只是沒有堅持到最后。媽媽告訴她這種行為在法律上的正當性,同時借這個機會讓她學習了《消費者權利保護法》,進一步強化了她的法律意識。
如果再遇到類似事情,蘇虹就會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利。現在的社會比較復雜,不法商販、黑心廠商比比皆是,如果孩子不懂法律,那么在遇到事情時就不能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從而成為無辜的受害者,無處伸張正義。
而很多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也正是法律意識淡薄,他們不了解自己的行為已經構成了犯罪,或者壓根就沒想過犯罪后應該接受怎樣的懲罰。他們心中沒有法律,行為自然就會失去約束,最終觸犯法律,受到法律的制裁。
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要開始培養他的法律意識,讓他明白法律的功能,在遇到問題時不會盲目沖動,能夠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維護自己的權益。
培養建議
建議一:設立家庭普法小課堂
其實學校的法律教育往往籠統而概括,很難引起孩子的興趣,也無法給孩子留下生動鮮活的印象。要想讓孩子真正理解法律法規,明白怎樣去使用,還需要父母在家庭中針對孩子的特點實施教導。
7歲的薇薇一次放學和同伴一起回家,遇到高年級同學打劫。幾個少年搶走了薇薇和同學的零用錢。薇薇哭著回到家,媽媽詢問后想打電話給薇薇的老師,被爸爸阻止了。爸爸撥打了110,最后那幾個少年被抓獲送入了少管所。
因為這件事情,爸爸覺得有必要在家里進行些法律知識的普及。他查閱了相關的法律資料,挑選生活中一些常用的法律知識寫成了便箋,貼在冰箱上、書桌上、還有房門上。每天晚上吃完晚飯的時候,一家人總要坐在一起,互相提問一些生活中的法律常識。問題的形式常常是“如果發生了……的情況,你該怎么辦?”
讓孩子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益首先就要讓他了解法律的內容。而孩子的認識能力有限,父母不妨從生活中的法律常識入手,讓孩子了解遇到什么情況該如何去做。
建議二:讓孩子明白“打架還手”不是“正當防衛”
很多孩子的法律意識都很淡薄。有些青少年去搶劫小學生,以為最多只是被管教一頓,罰點錢,卻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如果超過16歲就會被判刑。對法律的漠視讓孩子心中沒有一條“防線”,從而很難約束自己的行為。
李宇13歲,他的爸爸有收看法制節目的習慣。一次看到一個少年犯,那個孩子平時喜歡打架斗毆,而在一次打架中將對方致死,然后被判刑。可是在庭審的時候,他卻堅持說自己是正當防衛,理由是對方先動手打他的。李宇看到后隨口說了一句:“是啊,最多是防衛過當,至于判那么重嗎?”
李宇的爸爸趕緊把李宇拉過來,教導他:“打架中還手一般不是正當防衛。正當防衛必須針對不法侵害行為,如打劫、殺人、放火、強奸這些如果不立即制止就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后果的行為。當別人打你時,千萬不要因為一時沖動而還手,要先避開,然后找民警或老師解決。”
李宇問:“要是對方拿著大棍子或者鋼管什么的打我,我也不能還手嗎?”爸爸說:“要先避開。如果因為你的還手而使事態激化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除非萬不得已,還手才算正當防衛。”李宇聽后點了點頭。
孩子對法律的了解不夠精確,常常因誤以為自己的行為合法而觸犯法律。父母要注意幫他認清法律的要求。這樣當他遇到一些事情時,才不會因無知而犯法。
建議三:與孩子一起分析有關案例
很多時候,孩子對法律的認識停留在法條法規上,知道什么是違法行為,但是在遇到一些復雜的情況時卻很難了解如何用法律途徑去解決,從而釀成慘劇。
朱彤的媽媽看到了這樣一篇報道:“一少年因不滿其父親與另一女人同居對自己不管不顧,將同父異母的弟弟從樓頂扔下后報警自首。”
報道中提到那個少年知道殺人犯法,但是還是這樣做了,目的只是希望在殺死弟弟后父親能夠回家。媽媽把這篇報道拿給14歲的朱彤看。朱彤看后說自己同情那個男孩。
媽媽告訴朱彤:“依據《未成年人保護法》,這個少年可以向司法機關求助,要求父親承擔對自己的撫養責任,完全沒必要采取如此激烈的行為。所以,在遇到事情一定要先考慮法律途徑,不要盲目沖動。”
如果案例中的男孩了解這些法律知識,用法律途徑去解決問題,也許慘劇就不會發生。所以,父母在給孩子講解法律知識時不能停留在淺顯的層面,要讓孩子了解在生活中如何去用法律解決問題。
建議四:讓孩子遵紀守法
教育孩子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抵制社會上的不良行為。
首先,要了解道路交通法規。如: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要穿越人行橫道,不要在馬路上嬉笑打鬧,不要翻越隔離欄,在馬路上要靠邊行走,幾個人一起走時要排成縱隊,下雨天不要讓雨傘、雨衣遮擋視線,最好穿黃色的顯眼服飾以便司機識別,12周歲以下的少年不能騎車上路,
其次,要了解關于娛樂休閑法律規定。如:未成年人不能去營業性的網吧、舞廳,未成年人不能飲酒,不去看黃色錄像和不健康書籍。可以去博物館或者文化中心參觀,去社區做志愿者,或者去少年宮學習音樂、美術、棋類游戲,學會用健康合理的休閑娛樂使自己成長。
第三,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權利,不逃學曠課,不打架斗毆,不惡意損壞公共財物。如果在學校受到老師辱罵或者同學欺負,要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不要盲目沖動,以免鑄成大錯。
孩子只有遵紀守法,才會最大程度上遠離社會上的不良影響,從而讓自己健康成長。
金玉良言
法律是規范人們日常生活的守則,人人都需要遵守。孩子從小養成很強的法律意識,遇事先想法律,這樣不但可以約束規范自己的行為,避免違法犯罪;而且在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時,他也能用合法的途徑去解決,避免因為一時沖動釀成禍害。
13. 不輕信人:教孩子凡事多留個“心眼”
孩子單純天真,很容易相信別人。如果孩子的這一特點被壞人利用,就有可能出現無法挽回的后果。現在孩子被騙、被拐、被殺的案件時有發生 ,2009年1月—10月,我國法院審理的拐賣兒童案件達到1107件,同比增長11.25%。父母需要讓孩子增強防范意識,學會保護自己,遇事多留神,不要輕信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