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東山學堂
離開閉塞的山村,毛澤東感到一股從未有過的輕松,一種說不出來的舒暢。走在上學的路上,他哼著瀏陽小調,對未來充滿了幸福的憧憬。然而,真的邁入校園,開始全新的生活,他才發現,現實遠非他想象的那樣。
開學沒幾天,他就因穿著打扮,遭遇了白眼和嘲笑,有的同學甚至指指點點,譏諷他是鄉巴佬、土包子。
“他們大多為地主的兒子,穿的是綾羅綢緞,而我卻只有一套潔凈的褲褂。我平常時穿的,在他們的眼里都是些破爛的衣服。為此,這些有錢的學生很瞧不起我。”
除了衣著上的寒酸,觀念上的差異,還有外鄉人的身份,不愿摻和內斗,也讓毛澤東與同學的隔閡,進一步加深。
“在東山學堂,做為一個湘鄉人是很重要的。因為我是湘潭人,來這里上學,他們總認為是占了湘鄉的便宜,為此心里很不平衡。另外,湘鄉分為上區,中區,和下區。由于鄉土觀念的緣故,班里上區和下區的孩子,也分成了兩派常常打架。開始,他們都極力拉攏我,想讓我參加其中的一方,可我始終保持中立,不想摻和他們的內斗,因此遭到兩派的嫉恨。而他們對我的敵視和偏見,也讓我十分壓抑。”
在韶山念私塾的時候,毛澤東深受同學的擁戴和尊敬,從小到大,他都是孩子們的頭。可來到湘鄉,書還沒怎么念,學習才開個頭,上來就經歷了這樣的冷遇,受到如此委屈,換作其他血氣方剛的少年,早就按捺不住,拍案而起。可此時的毛澤東,卻在極力克制自己,因為他知道,為上東山念書,他付出了怎樣的艱辛,做了多么大的努力。他不想和這幫紈绔子弟一般見識,更不想逞一時之快,毀掉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他把痛苦埋藏于心,將怒火化成動力,他奮發讀書,狂熱學習,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忘卻煩惱,心靈得到慰藉。
功夫不負有心人,學習上的出類拔萃,讓毛澤東很快贏得了各科老師的好感。
“在學堂里,我有了不小進步。由于成績比較突出,教員們都很喜歡我,尤其因為我古文底子好,能寫一手好文章,我的國文老師,更是對我另眼相看。”
國文老師叫譚詠春,同時還兼毛澤東的班主任。因為欣賞他的才氣,譚老師不僅在學習上,對他精心培養,而且在其他方面,對毛澤東也非常關心。
比如,聽說班里的一些豪紳子弟,對毛澤東有些歧視,譚老師就非常生氣,為此,他多次在課堂上講,凡我學堂之學子,沒有富貴貧賤之分別,惟有才智人品之高下。毛生澤東,雖來自湘潭,出身農家,然吾觀其詩文,戛戛獨造,言為心聲,非修養有素不克臻此,實乃我校一奇才也!誠望列位同學,能以之為榜樣。
為了樹立毛澤東的威信,每當毛澤東寫出奇文,譚老師都會寫上甚佳評語,讓班里的同學相互傳閱。正是在譚老師的極力維護下,毛澤東與同學的關系,才大為改觀。
“盡管許多有錢的子弟,還是嫉妒我敵視我,可在班里,我也有了很多朋友,有兩個還成了至交。他們中一個現在是作家,住在蘇聯。”
毛澤東在這里提到的兩個至交,一個是老師兒子譚世瑛,另一個就是作家蕭三。
到東山求學,毛澤東是第一次接受西學教育,第一次接觸到數學、地理、歷史,還有自然科學這些新鮮課程。新式教學雖然讓毛澤東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但東山留給他最深的記憶,還是康梁改良思想帶給他的撞擊。
“表兄送給我兩本書,主要講的是康有為的變法運動。其中一本是梁啟超編的《新民叢報》。這兩本書我讀了又讀,直到可以背出來。當時,我對康有為和梁啟超很崇拜。”
讀了《新民叢報》,毛澤東不僅在思想上,接受了康梁的變法主張,而且梁啟超的辛辣文風,也讓他深為折服。他評價梁啟超的文章,“立論鋒利,條理分明,感情奔放,痛快淋漓,一反桐城、八股之弊。”
那段時間,毛澤東常常文思泉涌,奮筆疾書,模仿康梁文章的風格,寫了大量讀書筆記。在《救國圖存論》這篇文章中,他情不自禁地寫道:“立憲之國家,憲法為人民所制定,君主為人民所擁戴。專制之國家,法令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悅誠服者。前者,如現今之英、日諸國,后者,如中國數千年來盜竊得國之列朝也。”
此文一出,立刻語驚四座,好評如潮,國文老師譚詠春的批語是,“立意高遠,氣勢磅礴。毛生潤之,不過一十七歲少年也,能對兩種政治之制度,有如此深刻之理解,實在難得矣!”就連校長李元甫讀了此文,也對湘潭這個農家之子,贊不絕口,說他是“珍奇瑰異之才,國家棟梁之選”。
回顧毛澤東的少年時代,正是東山學堂的這段學習,給了他最初的思想啟蒙,并讓他對政治有了濃厚的興趣。
閱讀《新民叢報》,毛澤東發現,康梁許多變法主張,都源于日本的“明治維新”,當時二人也在極力鼓吹,中華之國要走向強盛,必須效法日本。而受他們影響的毛澤東,自然對這個相鄰島國,產生了濃厚興趣。
“學校教員中,有一位曾留學日本,因為他常戴一頂假辮子,別人都恥笑他,叫他‘假洋鬼子’,可我卻很尊敬他,喜歡聽他講在日本的所見所聞。到今天我還記得,他教的一首日本歌:‘麻雀歌唱,夜鶯跳舞,春天綠色田野多可愛;石榴花紅,楊柳葉綠,展現一幅新圖畫。’當時,這首歌是贊頌日本戰勝俄國的,我卻從這歌中感到了日本的驕傲和美好,我企盼我的祖國,也能像日本一樣變得強大。那時的我還沒想到,日本會像今天這樣野蠻。”
在東山學堂,除了深受康梁的影響,好朋友蕭三借給他的一本《世界英杰列傳》,也給他帶來不小的震撼。
念私塾的時候,毛澤東心中的偶像,是水滸里的綠林好漢、三國中的將相豪杰,即使到了東山,他開始崇拜的英雄,也是古代那些明君良相。
“剛進學堂,我讀了許多關于古代帝王堯、舜、秦皇、漢武帝事跡的書,他們的豐功偉績,我很是向往。”
直到讀了這本列傳,他才了解了當代偉人的所作所為,并樹立起了全新的英雄史觀。
“在這部《世界英杰列傳》的書里,我讀了拿破侖、俄國葉卡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還有惠靈頓、格萊斯頓、盧梭、孟德斯鳩和林肯等偉人的故事。第一次聽到了美國這個國家,并知道它是華盛頓帶領人民,經過八年苦戰獲得勝利,才創建的國家。”
據蕭三回憶,毛澤東還書時曾評價此書,讀了讓人蕩氣回腸,并大發感慨:“當今中國積弱不振,迫切需要這樣的英雄人物,中國要走向強盛,必須講究富國強兵之道。為了這個目標,我們每個國民都要加倍努力。”
當然,毛澤東也明白,要想實現這樣的夢想,必須到更大的舞臺去闖蕩,去開闊視野,這樣,他要去省城讀書的想法,就變得更加強烈了。
說來也巧,就在這時,學校的賀嵐岡老師,剛剛接到聘書,要到湘鄉駐省中學去任教,聽到這個消息,毛澤東馬上找到賀老師,求帶他一起去長沙。賀老師本來就很看重這個弟子,當即答應了他的請求。
“長沙是個大城市,是湖南的省會,離我家一百二十里。聽說這個城市很大,有許許多多的人,不少的學堂、撫臺衙門也在那里。總之,那是個很繁華的地方。所以,我一直都非常想去那里讀書,進一所專為湘鄉人辦的中學。正巧,那時學校的一位教員去任教,我請他介紹我也跟去,他同意了。我步行到了長沙,當時既興奮又擔憂,一方面,特別渴望進這所有名的學堂,一方面,又怕學校不同意我入學,出乎意料的是,我居然沒費什么周折就考入了這家學校。”
就這樣,毛澤東在東山僅僅待了半年,就通過這塊跳板,實現了到省城讀書深造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