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正當性問題

行文至此,我們需要討論由本章所引出的最關鍵性的問題:中國共產黨體制的正當性從何而來?前面幾節對此已經有所述及,本節將對此給出更全面的回答。但在給出回答之前,有必要對什么是一個正當的政體這個問題進行簡要的討論。

一個正當政體必須滿足三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保證政治職位對所有人開放。這正是羅爾斯對自由社會設定的第一原則(Rawls,1971),它把現代社會和古代社會區分開來。在古代社會里,世襲君主是其政治體系的最主要特征。到了現代社會,人生而平等成為主流政治思潮,政府職位因此必須向所有人開放,而且,個人的能力和德行必須是決定他能否獲得那些職位的先決條件。第二個原則是保障個人表達、遷徙、結社以及擁有財產的自由。也就是說,一個正當的政體必須保證一個自由的社會。一個正當政體需要得到民眾的同意;如果它不能保護個人自由,要想獲得民眾的同意是不可想象的。而如果沒有民眾的同意,一個政體就隨時都可能面臨民眾的挑戰,即使它能夠為民眾提供好的結果。比如,一個善意的獨裁者可能會善待他的百姓,但是,這不能保證他的繼承者也會做同樣的事情,如此一來,民眾就不可能接受這個獨裁政體的正當性。然而,保護政治競爭和個人自由并不總是能夠保證一個政體的正當性。如果一個政體總是無法維持一定的政治秩序并改善民眾的福利,它就不太可能被認為是正當的,而且,在一個競爭的世界里,它也不太可能生存下去。所以,一個正當的政體還需要滿足第三個原則,即能夠保障良治,包括政治秩序、合理的決策和社會福利的改進等。

民主在前兩個原則方面做得非常好。如果每個人的意見在政治選拔中應該占據相同的分量,那么,民主還是分散的個人會選擇的唯一政體;換言之,民主是自我實施的。另外,獲選官員還需要根據選民的意愿來制定政策。因此,政治選拔和監督的權力都集中在選民手中(當然,是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實現的)。這是民主制度最吸引人的地方。

然而,如果不能實現良治,一個自我實施的政體也可能是非正當的。一個例子是納粹政權。納粹是通過民主程序獲得在德國的領導權的,在其崛起的過程中也得到多數德國民眾的支持;但是,它所犯下的罪行讓它無可辯駁地成為一個非正當的政體。另一方面,是否每個人的意見都應該在政治選拔中獲得同等的地位,也不是一個不言自明的公理。民眾可能只是部分、或者根本不了解候選人;民眾可能被一些候選人的虛假承諾或鼓動所迷惑;民眾還可能不明白什么是構成一個美好社會的要件,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民主就不是一個合適的政體。最后,民主可能無法生產良治的結果。在理論層面上,著名的阿羅不可能定理表明,一個非獨裁的社會選擇規則會產生自相矛盾的結果,其中的一個原因正是民主所秉持的要義之一,即社會選擇應該平等地對待每個人的偏好,無論它們有多么地荒謬。在現實層面上,當選官員常常必須逢迎選民的短期訴求,忽略社會的長期目標,最終傷害民眾的長期利益。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的是,這些并不是民主本身的問題,而是一個正當政體所要求的三個原則本身所產生的沖突的結果。在其長期演化的過程中,人類必須面對許多不同的環境,進而構造了與這些環境相匹配的價值規范。這些價值規范的適用性依賴于使用它們的環境,因而可能是相互沖突的。相應地,一個政體具有多個面向的功能,人類給每個功能所施加的原則可能來源于不同的道德推理過程,因而可能是相互沖突的。民主——就其純粹形態而言——選擇把重心放在正當政體的第一和第二原則上,而較少關注第三原則。在現實中,這個缺陷在很大程度上被民主制度中的一系列非民主的制度安排所彌補。然而,當“人民當家作主”成為壓倒性主張、從而民粹主義盛行的時候,這些制度安排的作用就被壓制了。這正是一些西方民主社會所發生的事情。

以上述討論為背景,我們接下來將討論當代中國體制的正當性問題。從現代政治的角度來看,中國共產黨的合法性主要來自它作為“選拔團”在中國憲法構建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于西方民主社會,中國的選拔制將官員的選拔和監督在制度上區分開來,選拔由黨來完成,監督則是由一個復合系統來完成。這種區分使得中國的選拔制相對于西方民主制具有了上一節所提到的一些顯著的優勢。從理論上講,通過一人一票選拔官員不是保證正當政體三原則的必要條件。事實上,美國的國父們在創立美利堅合眾國的時候,已經深刻意識到這個問題。按照他們的設計,美國不是一個民主的國家,而是一個共和國。這充分體現在總統的選舉上。按照最初的設計,民眾不是直接選舉總統,而是推選“選舉院”(E-lectoral College)里的“選舉人”,后者應該是一些熱心公益事業的地方精英分子,他們根據自己的判斷給總統候選人投票。然而,今天這個制度已經名存實亡了。兩黨候選人都事先在各州指定自己的“選舉人”,確保一旦在一個州獲勝,所有“選舉人”都把票投給自己。中國的選拔制和美國的“選舉院”制度在本質上具有兩個共通之處。其一,兩者都承認,在官員選拔這個問題上,不是每個人的意見都是同等重要的;其二,兩者都將官員的選拔和監督分離開來。不同的是,“選舉院”把權力交給了地方精英,選拔制把權力交給了一個中央機構;在將官員的選拔和監督分離開來方面,后者比前者做得更加徹底。

本章對經驗研究的綜述表明,中國的政治選拔具有開放、競爭和選賢任能的特征,因此滿足了一個正當政體的第一原則。中國的選拔制特別重視選拔德才兼備的官員,德與才的標準既來源于儒家傳統,也來源于當下社會的需要。[3]選拔制與民主制之間的差別,起始于它們所賴以存在的政治哲學的不同。民主的政治哲學基礎是,每個人的意見都是同等重要的;選拔制的政治哲學基礎是,一個政治過程必須以產出德才兼備的官員為目標。然而,“每個人的意見都是同等重要的”不是一個不證自明的公理。在自由主義的框架內,它保證了個人的自決權和政治平等,但卻可能損害個人自由——我們前面已經說明,民主可以保證一個正當政體的第一和第二原則,但卻可能得到不合意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民主是程序驅動的。與此相對照,選拔制是結果驅動的,因而選拔可以由一個中央機構來實施。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就是這個中央機構,它替代了西方民主制下的“一人一票”的投票機制。這就是為什么說,從現代政治的角度來看,中國共產黨的合法性來源于它作為“選拔團”的憲法作用。

但是,民眾是否都贊同由一個中央機構、而不是他們自己的選票來決定官員的任用呢?這個問題是有意義的,因為“一人一票”似乎是一個自我實施制度的自然選擇。盡管對這個問題的一個政治哲學回答是可能的,但在中國,這個問題更可能和民眾對儒家傳統的認可度有關。儒家傳統是選拔制的哲學基礎,認可儒家選賢任能的政治主張,就意味著認可選拔制的制度安排。[4]那么,多數中國人認可儒家學說嗎?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細致的政治學和社會學實證研究,這顯然超出了本章的討論范疇。此處把這個問題提出來,目的是說明,在非個人主義哲學的基礎上,我們也可能構建良治的制度安排。本章所引用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中國的選拔制是開放和競爭性的,同時也能夠選賢任能,因而滿足了一個正當政體的第一原則。另外,它也保證了個人和社會福利的提高,因而也部分滿足了第三原則。剩下的問題是,它是否滿足第二原則以及能否完整地保證良治,特別是對權力的制衡。需要強調的是,即使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完全是正面的,我們也沒有理由完全放棄對中國體制正當性的討論。正如前面的討論所表明的,一個正當政體所要求的三個原則之間可能是相互沖突的,民主只能夠堅守其中的兩個原則。和西方民主體制相比,中國體制用更加挑剔的眼光看待這些原則,但是,在可及的改進下,中國共產黨體制可以大大增加堅守的原則的數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雷州市| 郁南县| 定襄县| 龙南县| 富平县| 东乡县| 呼图壁县| 秭归县| 崇文区| 卢氏县| 共和县| 金华市| 万载县| 武冈市| 白水县| 信丰县| 神池县| 崇明县| 望江县| 和硕县| 永宁县| 观塘区| 奉节县| 武城县| 醴陵市| 临沭县| 收藏| 金秀| 巧家县| 改则县| 泸溪县| 荥阳市| 安达市| 游戏| 濮阳市| 梁河县| 明溪县| 银川市| 依安县| 咸阳市| 应用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