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牛舌案最后果真如包拯所預料的一樣,告狀的人回去將牛宰殺,不到天黑便有人來縣衙舉報,包拯將此人扣押,嚴加審訊后此人招認割舌之事。
這是歷史真有記載的包拯破解的案件之一。
定遠縣做了兩年的縣令,包拯被勝任端州知州。
端州這個地方是個好地方,出硯臺,硯臺就是研墨用的那塊石頭器皿,端州的硯臺是最好的硯臺,就連皇上用的龍硯也是由端州進貢的。
歷任端州知州在進貢上都有手腳。比如,皇帝下旨說今年端州上貢十塊硯臺作為貢硯,那這知州少說也得打著進貢的名義弄上一二百塊。多出來的好硯臺,第一是為了送朝中大臣,第二是挑好的自己留著,等任期滿了一起帶走。
包拯這個端州知州可不同,上任的第一天就查核州衙里的硯臺庫存,這一查可把包拯嚇著了,州衙里囤放的硯臺有上千塊。
包拯把這庫存的硯臺挑出了進貢的數量,剩下的硯臺包拯派人在街上低價售賣,而賣回來的錢,包拯盡數用來救助窮苦之人。
自從這包拯當了端州知州以后,朝廷里的大官們可虧了,沒人給他們送硯臺了,這就讓朝中有權有勢的大臣們不滿意了。
在端州又做了三年的知州,任期已滿,應回京接受新派。
大宋的規制是地方官員三年一任期,任期滿后由朝廷吏部指派新任官員。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避免一人長期在某個地方任職而貪污腐化。
包拯收拾了行裝,準備回京接受新派,可這時候老百姓不樂意了,這么個清官兒,這就走了,老百姓不舍。
雖然百姓不舍,但朝廷律法如此,誰也沒辦法阻止。但是,在包拯臨走之前,百姓贈送給包拯一塊絕美的硯臺,包拯并不知道,而是管家包興替包拯收下了。
離開了端州州衙一路奔京城而行,行至在一山路上,包興把收硯臺的事兒告訴了包拯,這要是一般人也就無所謂了,反正也走了,留下一塊硯臺當紀念品也不過分。可包拯聽后大怒,生氣了,對包興言道“端硯乃奢貴之物,我若留下此硯,與前官無異。”
意思就是這端硯是硯臺界的奢侈品牌了,我要是把這塊硯臺留下,那我不就也是貪污腐敗了嗎,這么做和之前的貪官污吏那不就一樣了嗎。
說完這番話,包拯將這塊硯臺順手扔下了山。這事兒也被當時路上的行人看見了,大家在包拯離開以后,為了紀念,就合伙兒籌錢在包拯扔硯臺的那個地方建了個亭子,取名擲硯亭。直到現在,那個亭子也有,就在廣東省肇慶市地界里。
包拯離開了端州后,端州通判就給皇上寫了奏折。這通判一職是宋朝獨有,品級和知州一樣,但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監督州衙的州政,所以也叫監州官。
端州通判是個清官,和包拯關系不錯,也特別敬佩包拯的為人,所以在奏折里就把包拯這三年任期寫了個總概,讓皇上知道這小地方里也有清官。
皇上看了奏折以后心里高興啊,心想這樣兒的清官我得給他就在京城,不能再去別處了,就任包拯為監察御史。
做了幾個月的監察御史以后,包拯就有機會看見皇上了。有一次早朝,包拯就向仁宗趙禎進言,建議取消對遼國的歲幣。這歲幣就是每年向別國給的貢錢,因為宋朝環敵太多,所以有的能打,有的打不過,就只能給點錢,圖個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