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開封府尹下陳州
- 趣談古今
- 趙懿辰
- 1044字
- 2020-04-30 08:45:36
在做監察御史的這段時間里,包拯多次提出好的想法,趙禎也的確是個好皇帝,只要聽著有道理,對朝廷有利的,他都采納了。
大宋慶歷五年,仁宗趙禎想派一人前往契丹賀節。過一月是契丹族春節,按照往年慣例,宋朝將派一使臣帶著禮品前去賀節,說白了就是去拜年。
大宋與契丹邊境常年有武將率軍駐守,以防契丹侵略。鎮北大將軍袁杰率十萬宋兵在真定府駐守以有十來年。就在慶歷五年,朝廷接到密報,有多人舉報稱袁杰與契丹勾結,意圖造反。
這一年八月,趙禎命包拯為賀契丹正旦使,兼任巡邊欽差,以前往契丹賀節為理由,借機路過真定府暗查袁杰通敵一事。
這個事兒本來皇上沒想讓包拯去,是老丞相王延齡向皇上提議,說包拯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去查袁杰的事兒正好合適。趙禎琢磨也有道理,畢竟包拯的官評在朝中還是非常好的,所以指派包拯前往。
包拯也沒讓仁宗失望,將袁杰通敵的事兒查的一清二楚,而且出使契丹賀節的事也沒耽誤。
回朝以后,包拯升任為三司使,半年后又調至工部任職員外郎。在工部兢兢業業的工作了一年多。三年后,升任龍圖閣大學士,同時任開封府府尹。
所有關于包拯的故事都是關于他做了開封府尹以后得,因為之前也沒什么可以杜撰,所以大家常看到的包青天影視和戲曲都是發生在開封府。
其實,真實的歷史上沒有那么多離奇的懸案,因為包拯在開封府尹的位子上沒待多久。
還有虛構的三口鍘刀,其實是仁宗皇上賜給了包拯御札三道,可是這諧音很有意思,小說《七俠五義》和《開封案》中都將“御札三道”虛構成了“御鍘三刀”。
所謂御札就是皇帝的手書,三道就是三封。
故事是在包拯當上開封府尹的第一年,陳州大旱,百姓餓死街頭。仁宗趙禎派安樂侯龐昱領圣旨前往陳州賑災。
在古代這賑災是個好差事,因為奉旨賑災的大臣那都是欽差,無人敢管啊,所以這賑災的錢和東西一般都會被貪污一部分。
龐昱是太師龐吉的兒子,龐吉還有一個女兒,就是趙禎的龐貴妃。他們爺倆兒也有這地位都是因為龐貴妃的原因。
龐昱奉旨出京來到陳州,這小子是個純粹的紈绔子弟,吃喝玩樂都占全了,還沒出京的時候,就惦記上了賑災的錢。
到了陳州以后,龐昱買宅子、囤糧食,百姓一點好處也沒得到。發放的賑糧也是摻了糟糠。搭的粥棚也都是熬的稀粥。本來就鬧天災,龐昱這一去又填了人禍,老百姓忍無可忍,紛紛逃至了京城。
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這時間過了倆月,趙禎聽說了龐昱的所作所為,可是又沒有真實的證據,也不能直接砍了龐昱,所以決定挑一個人前去陳州查實賑災情況。
對,你們猜對了,包拯又擔此重任!當然了,這是有人推薦的,就是八賢王趙德芳向皇上推薦的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