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研究作者名: 鄭駿川 趙娜本章字數: 3688字更新時間: 2021-03-12 18:41:43
2.2 農村商業銀行的內部治理理論
2.2.1 股權結構理論
股權結構主要包括股權的集中程度、股權所有者性質與各類股東持股比例等問題。國外關于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側重于探討股權集中度與股東類型對公司治理績效的影響。
2.2.1.1 股權集中度對公司治理有效性的研究
公司股權集中度一直是國內外學者較為關注的問題,多數學者認為集中的股權結構會提升公司治理績效。Berle和Means(1932)認為在股權較為分散的公司中,由于缺乏大股東對管理層的有效約束,可能會導致管理者的經營行為與股東利益不一致,不利于企業價值的提升。Jensen和Meckling(1976)的研究表明,管理層持股會激勵其工作努力程度,持股比例越高,就越能降低委托代理成本。Grossman和Hart(1980), Shleifer和Vishny(1988)等也認為在股權結構的高度集中情況下,公司大股東有較強的動機去監督企業的經營情況,從而解決股權分散情況下因小股東監督動力不足所產生的“搭便車”問題,提升了公司價值。
而有些學者也認為股權集中度與公司業績的關系并非呈線性關系,甚至認為集中的股權結構還會降低公司價值。Wruck(1989)的研究發現,雖然集中的股權會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對公司價值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但是大股東也可能會侵害公司利益,具有不利的一面。McConnell和Servates(1990)基于1000多家企業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發現,公司股權集中度與以托賓Q值衡量的企業價值呈倒“U”形關系,具體而言,當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低于40%時,股權集中度與公司價值呈正相關關系,而超過這一比例時則呈負相關關系。Thomsens和Pedersen(2000)通過對歐洲435家公司的調查,也發現了與McConnell和Servates(1990)類似的結論。而Burkart、Gromb和Panunzi(1997)與楊德勇等(2007)則認為股權的過度集中會降低公司治理績效。
通過對以上觀點進行總結可知,股權集中度對公司治理效果的影響各有利弊,關鍵于在找到一個合適的股權集中度,以發揮其對公司價值的提升作用,但不存在一個適用于所有企業的最佳股權結構。
2.2.1.2 股東所有權性質對公司治理有效性的研究
(1)國有股與商業銀行公司治理
在有關國有股對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影響的研究中,認為國有股占比過高會對商業銀行業績具有負面影響的觀點成為主流。Clarke(1999)認為國有資本占比過高會提高商業銀行的運營風險。La Porta(2002)通過對多個國家的調查發現,政府官員為實現個人私利會對商業銀行進行不正當的干預。國內學者許小平(1997)的研究發現國有股比例與公司業績負相關的證據。鄭德埕和沈華珊(2002)的經驗研究表明股權集中度與國家股對公司經營業績具有較弱的負向影響。魏華等(2005)基于山東、河南兩省商業銀行數據的實證分析發現,第一大股東的國有性質對商業銀行績效有顯著負向影響。邵新力等(2006)指出地方政府控股對公司治理具有負向影響。尹希果等(2006)認為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會引起其對商業銀行信貸的過多干預。巴曙松(2005)研究顯示,地方政府為自身利益考慮,通過直接行政干預、逃廢銀行債務等手段來爭奪銀行的金融資源,因此會拖累商業銀行的發展。張兆國和宋麗夢等(2005)的實證研究則表明,國有股占比與股權代理成本顯著正相關,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對代理成本的影響不顯著。李海平(2008)認為地方政府對城市商業銀行的干預會引起資產發生風險,所以需要規范其治理行為。
但也有少數學者的研究表明國有股對商業銀行經營業績無影響或有正向影響。李維安等(2004)的實證分析表明國有股在城市商業銀行中占控股地位,股權性質對城市商業銀行治理績效沒有影響,而股權集中度與商業銀行治理業績正相關。Alex和Grschenkron(1962)的研究表明在市場經濟不發達的國家,由于不允許個人控股商業銀行,政府出資對商業銀行發展具有扶持作用。宋瑋(2003)認為國有股可以對商業銀行系統的穩定起到積極作用。虞群娥(2004)從政府治理有效性的角度,認為地方商業銀行的發展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推動。
(2)境外戰略投資者與商業銀行公司治理
國外關于境外戰略投資者對商業銀行治理效應的研究具有較大的分歧,Grigorian和Manole(2002)、Bonin等(2005)的研究發現,境外戰略投資者對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業績具有提升作用,而Yildirim和Philippatos(2002, 2007)認為外資參股并不能從根本上提升商業銀行績效,相反由于改制成本較高,外資占比較高的商業銀行通常表現出低效率。
相反,國內大多學者則肯定境外戰略投資者對商業銀行治理的積極作用。郭武平(2004)認為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引入會對國有股形成股權制衡,可以減輕“內部人”問題。王勇(2005)認為境外戰略投資者引入中資銀行,不僅可以完善中資銀行的股權結構,還可以將境外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引入中資銀行。蔣松(2006)指出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引入具有技術溢出、提高商業銀行信息披露等效果,進而提升中資銀行的內部治理水平與外部治理水平。曾德明和劉妮雅(2007)、黃海峰和白娟(2008)的研究發現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參股會提高中資銀行的治理水平。
在肯定境外戰略投資者的積極作用時,少數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對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引入提出一些意見。如占碩(2005)的研究表明,戰略投資者在股權結構比較分散的情況下治理效應并不顯著。楊群(2006)認為境外投資者的引入可以解決中資銀行在股權結構、激勵約束、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但不能解決中資銀行公司治理的根本問題。吳玉立(2008)的實證研究發現,外資參股對中資銀行營利性的影響表現出先下后上的“U”形關系。王志偉(2006)則擔心境外投資者參股會泄露中資銀行的機密。
2.2.2 薪酬激勵理論
薪酬激勵機制是指通過設計出恰當的薪酬獎勵或懲罰制度來約束或規范激勵客體的行為,促使激勵對象向組織的目標努力工作,同時對偏離組織目標的員工行為給予懲罰。有效的薪酬激勵機制可以吸引優秀員工,對組織目標實現具有積極意義。
激勵理論在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方面的運用,主要集中在通過合理的薪酬設計使商業銀行經理人不至于出現傷害出資者(股東與債權人)利益的經營行為方面。陳學彬等(2003)運用博弈論的分析方法,發現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使商業銀行管理出現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行為。聶泳祥(2002)的研究表明,通過對商業銀行剩余索取權的合理分配可以協調管理者與國家出資之間的利益關系。王曉春(2005)認為激勵機制缺失會導致我國商業銀行出現較高的道德風險與操作風險。延紅梅(2006)指出激勵約束機制建設是完善我國商業銀行治理的重要內容。鄒韜(2006)通過理論模型發現商業銀行的風險承受能力會對商業銀行管理者薪酬產生影響。
在實證研究方面,李維安等(2004)基于山東、河南兩省商業銀行的數據,研究發現商業銀行高管對經營績效具有負向影響。王敏(2007)以山東地區城市商業銀行的數據為研究樣本發現,股權集中度與經理層激勵力度正相關,而董事會與監事會規模對經理人的激勵影響作用不明顯。從以上實證研究中可以發現,現實中的商業銀行薪酬激勵尚未發揮正向效果。
2.2.3 并購重組理論
通過企業間的并購重組來提升收購方的業績表現的論斷主要是基于規模經濟理論、協同效用論、行業集中提高業績穩定等理論。Krugman(1979)分析到,在市場競爭狀況與企業生產條件情況不變的前提下,由于企業固定成本不變,企業規模的擴大意味著單位產品所承擔的平均成本就會下降,所以并購重組可以產生規模效益。Whittington(1980)的研究顯示,由于大公司的資本實力比小公司更強,使其抵御運營風險的能力較強,經營狀況更加穩健,所表現出的利潤變動率較低。Weston(1996)的研究表明,通過并購重組,大型公司可以吸收被收購方的資產與技術,在協同效用的作用下提高并購重組后的公司業績。也有學者質疑收購方的治理能力,如Roll(1986)認為收購方的并購決策并非完全理性,他們往往高估自己的經營能力和從并購中能獲取的收益,導致他們過高估計目標公司的價值并支付較高的收購價格。Morck(1990)認為能力較差的管理者往往具有更強的擴張動機,以保證他們的既得利益不受損害。
國內外學者對商業銀行的并購重組效應普遍持肯定態度,甚至認為并購重組可以提高監管機構效率,但同時也認為只有在一定資產規模范圍內的并購重組才能提高其效率。Spindt(1993)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并購后商業銀行在資產收益率和資本收益率方面都有所提高。Allen和Gale(2000)認為由于較少的銀行數據能提高監管效率,這被認為是英國和加拿大銀行業較美國銀行業更為穩定的原因之一。Perotti和Suarez(2002)的研究發現,出于對銀行系統穩定性的考慮,建議對經營管理不善的商業銀行進行收購。Sherrill(1993)定量化地研究了商業銀行并購收益遞減效應,文章研究顯示,對于超過100億美元資產的銀行并購重組不會提升并購效益。Hughes和Mester(1998)基于美國的數據發現,總資產在一億美元以上的銀行在管理效率方面有較大提升,而資產超過三億美元的銀行卻表現出較低的管理效率。
我國學者將并購重組理論運用到商業銀行的研究相當匱乏。金曉斌(1999)在其專著《銀行并購論》中結合現代企業并購理論和美、歐、日等國家的銀行并購實例,探討了銀行并購的類型、動機、特征、運行機制、收益與效應、制度環境、風險與控制等方面的內容,并就西方國家對銀行的法律監管進行簡單說明。在商業銀行并購重組效應的研究方面,賈麗博(2006)研究了我國城市商業銀行的并購實施路徑及并購模式等,認為并購重組是我國城市商業銀行的一種戰略性調整,是地方政府必須堅持的方向。齊俏俏(2007)的研究指出,商業銀行的并購重組可以增強其處理壞賬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是我國城市商業銀行的未來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