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國外城鎮化發展規律及經驗教訓

18世紀60年代以來,工業革命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世界城鎮化也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擴散,目前,發達國家的城鎮化基本都達到了成熟階段。雖然各國的歷史、文化環境不同,城鎮化發展在各國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但城鎮化進程在全球范圍內呈現出一定的共通性。

3.2.1 國外城鎮化發展的基本規律

3.2.1.1 城鎮化發展的三階段規律

世界范圍內的城鎮化進程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點。1975年,美國地理學家諾瑟姆(R. M. Northam)通過分析各國城鎮化推進的歷史情況,發現雖然不同國家的城鎮化起步時間、發展狀況不盡相同,但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城鎮化都經歷了三個階段:初始城鎮化起步階段、中期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和后期的城鎮化成熟階段,發展過程呈一條拉長的S型曲線(如圖3-6所示)。各國在經歷這三個階段過程中,起始時間不同,持續時間和發展狀態也各有差異,但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經歷了起步、發展和成熟三階段的過程是其共同的規律。

圖3-6 城鎮化發展的S型曲線

資料來源:嚴正.中國城市發展問題報告 [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圖3-6表明,全球范圍內的城鎮化發展都經歷了如下階段:第一階段,初始起步階段,城鎮化率低于30%,推進十分緩慢。在該階段,農業仍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但生產率低下,社會資本累積速度也受到限制。因此,由于該階段工業化本身處于緩慢發展的初級階段,其產生的推進效果非常有限,從而使得推動力不足,因此城鎮化推進極其緩慢。

第二階段,當城鎮化率大于30%后,城鎮化開始了中期加速的階段,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工業化也進入起飛階段,當城鎮化率小于70%時都處于這個階段。本階段工業在國民生產中的地位慢慢確立,農業退到次要地位,農業生產比重持續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相繼上升,城市內涵的發展和各類服務業的發展使得城鎮進入高速成長階段。

第三階段,城鎮化率大于70%,城鎮化達到成熟階段,城鎮化推進開始趨于緩慢,進入平穩時期。由于科技的進步,發達國家進入信息化和知識化的時代,農業也基本實現現代化,由于工業的生產率更高,工業過剩的勞動力向服務業轉移,此時服務業為城鎮化推進貢獻的力量最大。由于農業多余人口已經基本轉移完成,沒有更多的人口進入城鎮,“城市病”和“逆城市化”現象開始出現,部分城鎮的人口甚至出現停滯和下降趨勢,城鎮質量的提升開始作為本階段的主題。

就全球的城鎮化而言,19世紀50年代,世界平均城鎮化率為30%,此時城鎮化初始起步階段結束,開始了中期加速發展。目前,雖然很多的發達地區的城鎮化早已達到成熟階段,但實現全球的城鎮化成熟還有很長的距離。

3.2.1.2 集聚效應與擴散效應

產業在區域中的集聚作用是城鎮擴張和發展的基本動力。由于城市更加優良的資本、人才、技術和基礎設施等,吸引更多的農村人口流向城鎮,使得城鎮的規模逐漸擴大,人口不斷增長,有利于工業化的推進,第二產業在城鎮發展初期階段迅速發展,也帶來了第三產業的興起。城鎮的集聚效應使得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有利于工廠的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城鎮便捷的交通設施也使得運輸成本持續降低,從而使得生產率迅速提高。由于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降低了水、電、煤氣、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的單位成本。在城鎮化的起步和發展階段,更加便捷的生產、生活方式又吸引更多的人口向城鎮集中,形成良性循環效應,集聚效應得到加強。集聚效應不僅使得城鎮成為人口集中的中心,也使得城鎮成為地區經濟活動的中心,帶動周圍腹地的經濟發展。

當城鎮化進程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口過度向大城市集中會帶來一系列的“城市病”,人口的膨脹使得城鎮生活成本上升、交通堵塞、房價過高、環境質量惡化,產生了“集聚不經濟”,城鎮化的矛盾凸顯。在城鎮化的發達階段,當由于過度集聚帶來的弊端大于其為人們帶來的便捷時,人們開始向城市郊區遷移,產生“逆城鎮化”現象。隨著居民向郊區遷移,更多的工廠也向郊區轉移,將資本、人才和技術帶向城鎮周邊地區,擴散效應開始出現。一般而言,城市規模越大,擴散效應就越明顯。

世界城鎮化的發展歷程,是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交替作用的結果。在發展初期,以集聚效應為主的城鎮化推進方式,使得人口向城鎮加速集中,城鎮人口迅速提升,而在城鎮化的發達階段,由于“城市病”的出現,人們開始向郊區轉移,擴散效應明顯。在某些發達國家,城鎮化推進到一定階段還會出現再城鎮化的過程,因此,城鎮化進程最顯著的特征是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

3.2.1.3 產業同步演化

國外城鎮化的經驗表明,產業結構的演化是城鎮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主導產業一般由第一產業逐步演變為第二產業,然后向第三產業升級,就業人口也從農業向工業和服務業轉移,因此,人口從農村逐步向城鎮集中。產業的升級對人口的城鎮化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城鎮化的集聚作用加速了產業的升級換代,它們具有相輔相成的互動作用。

在城鎮化的初期階段,隨著農業生產率的提升,部分農村人口從農業中脫離出來,向城鎮轉移,開始從事手工業和其他輕工業,為城鎮的工業化積累了原始資本。同時,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生,城市和農村的生產率都隨之提高,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剩余人口向城鎮集中,城市規模的擴大為農產品和工業產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場。人口從農業向工業轉移成為城鎮化初期的基本特點。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工業替代農業成為地區發展的主導產業。由于集聚效應的存在,生產成本的降低和更優厚的工資待遇,工業化推動城鎮化迅速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第二產業中的很多崗位被機械化和自動化技術替代,技術密集型成為工業化的發展方向,更多的勞動力開始轉向服務業,服務業成為推進城鎮化的新動力。由于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加大,城鎮化的步伐也隨之加快,金融、管理、信息、教育等的發展提高了勞動力對知識需求的程度,城鎮人口的教育程度也隨之提高,對隨之而來的信息化革命和知識經濟的到來起到了重要積累作用,第三產業逐漸成為某些發達地區的主導產業。第三產業的發達也意味著一個城市文明程度和城鎮化水平的深化。所以,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推動的關系。

3.2.2 國外城鎮化發展的經驗與教訓

城鎮化在國外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從公元前3000年左右,最早期城市在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古希臘出現,到了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的發生推動城鎮化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迅速擴張,國外城鎮化走過的道路的經驗與教訓為中國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學習素材。

3.2.2.1 國外城鎮化發展的經驗

通過對國外城鎮化發展的歷程和規律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國外城鎮化發展的主要經驗有:

第一,城鎮化推進要以工業發展和產業集聚為支撐。國外城鎮化發展歷史表明,城鎮化與工業化是相輔相成的,工業生產率的提升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農村人口轉向城鎮。發達國家城鎮化加速階段都出現在工業變革時期,說明工業化是城鎮化的最大推動因素。工業化發展到一定時期就會產生產業集聚現象,埃德溫·米爾斯(Edwin Mills)認為,產業在區域中的集中發展是城鎮化推動因素之一。城鎮化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使得工廠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大量生產標準化的產品,由于生產和生活區位的靠近,人們的通勤成本大大降低,更多的人口向城鎮集中。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城鎮基礎設施質量的提升,運輸成本大大降低,人口和經濟活動的集聚會產生積極的外部效應,即集聚經濟,集聚經濟又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相關產業及人口更加集中,城鎮化推進更加快速(如圖3-7所示)。李清娟.產業發展與城市化 [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圖3-7 城鎮化推進的米爾斯—漢米爾頓模型

資料來源:謝文惠,鄧衛.城市經濟學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第二,制定完善的政府干預政策。英國是全球首個實現城鎮化的國家,它也是首個將城鎮規劃管理作為政府職能管理的國家。在城鎮化的初期,由于城鎮基礎設施匱乏,城市環境質量持續惡化,尤其以“倫敦煙霧事件”最為有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危機促使英國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解決城鎮問題的規范法案,包括《公共健康法》(1848年)、《住宅補貼法》(1851年)等,采取公共干預政策引導城鎮化有序推進。歐洲其他國家也繼英國之后,頒布了各自的城市管理辦法。日本政府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主要通過鼓勵和引導技術進步,使得日本這個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的國家在1950年后以高速的經濟增長帶動城鎮化加速發展,大大提高了國民的生活水平。為了緩解集聚經濟和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帶來的各種問題,日本實施了多個全國綜合開發規劃方案,促進城鎮化可持續推進。完善的政府干預政策大大提升了發達國家的城鎮化質量,為我國的城鎮化發展提供了借鑒。

第三,建立合理的城鎮體系。西方發達國家城鎮數量眾多,而且中小城鎮占較大比例。美國中小城鎮個數占全國城鎮數量的99%以上,并且集聚程度較高,德國的城鎮人口主要分布在11個大都市圈,達到全國人口的一半以上,法國、日本也均以中小城鎮為主。大量中小城鎮形成的城鎮群不僅解決了由于大城市無限擴張帶來的城市矛盾,也有利于產業在區域空間的布局,大、中、小城鎮在空間上互相依存、互聯互通,形成有序互補多層次的有機城鎮體系。由此可見,合理的城鎮體系是城鎮化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3.2.2.2 國外城鎮化發展的教訓

19世紀以來,工業革命和世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為人類帶來了技術進步,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各國也經歷了不少的慘痛教訓。國外城鎮化走過的彎路值得我們認真分析和警惕,主要有:

一是缺乏政府調控。西方國家信奉的自由主義經濟和市場調節,使得發達國家產生了各種“城市病”。由于對利潤最大化的無限追逐,城市發展過程中缺少前期規劃和中期管控,使得城鎮的發展具有很強的盲目性。城市生產和住宅片區分布混亂,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大量貧民窟和城中村大大降低了城市發展的文明程度。由于缺乏前期的規劃,政府對城鎮人口發展不加限制,對城鎮的發展缺乏管控,使得人口膨脹、交通堵塞、環境污染成為城市發展后期的常態,城鎮秩序的混亂使得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惡化,大量的城鎮人口向外遷移,又造成了一些城鎮的“空心化”。這一系列的問題在城鎮化的發達階段才引起各國政府的重視,但由于問題龐雜,積重難返,也為政府后續的調控帶來了很大的負擔。

二是過度城鎮化。城鎮化水平增長過快,超過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水平,而配套設施未能及時提升,轉移的農村人口未能在城鎮得到穩定就業。過度城鎮化多存在于拉美地區,以巴西最為嚴重,巴西用發達國家城鎮化進程一半的時間完成了城鎮化中期到后期的所有過程,但過快的城鎮化為巴西帶來了沉重的傷痛。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城鎮產業布局不合理、城鎮體系結構不合理、城鎮內部貧富人口高度分化等問題一直困擾著巴西的城鎮改造,抑制了巴西經濟的健康發展,大量的失業人口成為城鎮質量提升的負擔。

三是缺乏城鄉統籌。從古至今,西方發達國家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在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在城鎮化的初期階段,工業發展初始資本的積累基本都是靠來自農村的資金,而工業的發展帶來的科技進步卻并未帶動農業的技術進步,工業生產率的提高速度遠遠高于農業。由于很多發達國家都采用了“城市偏向”的政策,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開始向城鎮轉移,農業投入大大減少,大量農村土地開始荒廢,農業逐漸被邊緣化。“三農”問題也成為阻礙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制約因素,城鎮的繁華與農村的衰落形成強烈對比,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在一定時間內困擾著發達國家,直到城鎮化發展后期,更多的國家開始意識到農業與農村的重要性,各國紛紛出臺了利于“三農”發展的政策,并推進城鄉互動,促進城鄉經濟均衡發展,才有效緩解了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

分析國外城鎮化推進的弊端,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政府對城鎮規劃、管理的缺失和缺乏城鄉統籌。規劃是城鎮化科學推進的先導,合理的規劃能有效降低城鎮化推進中各種社會問題的發生概率。在城市發展的各個時期,政府對城市發展和公共服務的管理應成為政府日常行政工作的重要內容。要以工業化和產業集聚為支撐,要尊重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警惕過度城鎮化,進行城鄉統籌才是城鎮化穩定可持續推進的科學有效途徑。以史為鑒,國外城鎮化的發展是一面歷史的鏡子,認真分析西方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在城鎮化的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可以讓我們在反思歷史的同時,認真審視我國城鎮化發展中必須堅持的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注意政府在城鎮化過程中的引導作用,積極穩妥地推進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共和县| 梁河县| 阳山县| 怀仁县| 屏南县| 富平县| 张家口市| 武宁县| 南溪县| 屏边| 贵阳市| 林芝县| 阿瓦提县| 尚义县| 峨边| 简阳市| 小金县| 南昌市| 准格尔旗| 新竹县| 筠连县| 松阳县| 高雄市| 汕尾市| 牙克石市| 上思县| 宜城市| 方城县| 清原| 诏安县| 年辖:市辖区| 紫阳县| 漯河市| 比如县| 海盐县| 兴文县| 辛集市| 瑞昌市| 甘肃省| 阳山县| 丹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