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3 國外城鎮化進程中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經驗與啟示

就世界歷史發展來看,各國在城鎮化的過程都會伴隨著城鄉收入差距,并且城鄉收入差距在某些發展階段會迅速擴大。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大產業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生產率增長不一致,就一定會形成收入差距,政府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將對成功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典范——美、日、韓三國進行分析探討。

3.3.1 國外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經驗

美國和日本的情況與我國類似,在工業化的初期城鄉收入差距迅速擴大,財富在城鄉之間分配懸殊,20世紀30年代,日本的城鄉收入比一度超過了3倍,但是隨著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進一步深化,這兩個國家的城鄉收入差距不斷縮小,不僅實現了無差距,在某些地區甚至出現了反向差距,是我國應學習的成功典范。韓國的工業化進程從1960年開始,在這個過程中收入差距雖有所擴大,但差距并不明顯,其比值始終在1左右波動,我國在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應當思考和借鑒韓國政府在采取的控制城鄉收入差距的相關措施。

3.3.1.1 美國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實踐經驗

美國加強農業相關設施建設力度,通過農業多元化支持政策為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為其城鎮化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一,美國政府加強了農村道路、信息化、供水管網等基礎設施的全面覆蓋,政府出臺了各種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的建設。這些設施的建設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改善了農民生活水平,對縮小城鄉差距有重要意義。第二,美國通過多項惠農政策,提升農民素質,促進農業發展。美國每年在農業上的財政投入不斷增加,并且在財政預算中占有很高比重。據朱剛(2005)估計,到1990年,美國農業投入已占其農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一,而2003年我國這一數據才達到5.91%,2016年,我國農業投入僅占農業總產值的7.9%。第三,美國采取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與農產品最低限價收購等政策手段來確保城鄉收入差距不會過大。

3.3.1.2 日本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實踐經驗

日本主要通過政府推動農村建設,提供農產品價格補貼以及建設農業協同組織的方式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其新農村建設從1955年一直持續到1980年前的“造村運動”。國家為了促進農業產業化,提出了“一村一品”的理念,大力挖掘農村自身資源潛力,并提供資金支持,促進農產品品牌化、農業產業化、農民職業化。政府制定了明確的法律允許農民建立農業合作組織,保護農民各方面的利益,防止社會對農民的剝削,還提供了多項政府公共服務。同時采取了與美國相似的農產品價格補貼政策,對購買農業現代化工具進行財政補貼與利息減免,從而推進農民生產的科技化。日本政府通過采取上述措施,實現對農民的全方位支持的目標,以各種渠道穩定并提高農民收入。

3.3.1.3 韓國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實踐經驗

對韓國而言,工業化起步較晚,但韓國在工業化的初始階段,同樣面臨了經濟增長與城鄉收入差距擴大二者并存的問題。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韓國政府,為消除城鄉之間的差距,以“新村運動”為出發點,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例如,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為新農村建設免費提供水泥、鋼筋等建筑原料;推廣農業生產技術,促進農業現代化;政策上支持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改善農村生產與生活條件等。韓國政府在消除城鄉收入差距方面所實施的政策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即以提高農民自身發展和增收能力為目標。新農村建設中,政府除了從物質和資金上給予支持,還從精神層面上改變農民的傳統價值觀念,建設可以舉辦各種活動的“村民會館”,豐富農民生活,提高農民生產能動性。另外,韓國還發起成立了農民協會組織,在提高農村教育和技術水平、促進農產品流通、加強金融服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韓國政府實施了農產品價格補貼和直接農業補貼等扶持政策,而正是這一系列在農業上的政府扶持措施使得韓國農民的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城鄉收入差距明顯縮小。

綜合以上各國在農業扶持上的政策我們會發現,經濟發達的國家在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方面,所采取的政策都從維護農民切身利益出發,努力實現城鄉收入的平衡。具體表現為大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加大對農業的財政支持力度,成立民間互助組織并發揮它們在保護農民利益上的積極作用,實施農產品價格支持和補貼政策等。這些措施對當前我國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3.3.2 國外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對我國的啟示

發達國家城鎮化進程中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經驗對我們的啟示有:

第一,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1930年左右,美國政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并消除城鄉收入差距,大力進行生產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率。日本政府通過對農村的各項支持有效推進了農業現代化,縮小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韓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用于縮小收入差距,拿出了大量的資金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高了農業產能。各國結合本國國情,采取了不同措施,有效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并穩定了農業市場,保證了農民收入。而我國由于改革開放以來的城鎮偏向政策,忽略城鎮對鄉村的帶動作用,使得目前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比較落后,經濟發展也明顯落后于城鎮,農村基礎設施長期不完善,用于“三農”的財政資金比例過小。所以,我國需要在農業產業發展、農田水利網絡、農業技術研發、農村基本教育等方面加大資金投入,并運用基金化管理、財稅補貼等手段進行間接支持。只有完備的基礎設施建設才能為農村經濟的轉型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二,提高農產品質量。美國政府出臺了政策支持適合農村發展的工業,包括支持生產農業生產工具,農用收割機、拖拉機等,以及支持生產家禽飼料、種苗、化肥、農藥等。這些產業由于符合農村發展需求,因而能夠在農村得到充分發展。而日本的造村運動通過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培育標志性產品與項目,打造相應品牌,面向世界進行推廣,并以此來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從這些歷程中,我們應當汲取經驗,以質量為核心競爭力,優化品種,增加效益,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鼓勵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完善相關服務體系,推進我國的農業現代化。

第三,建設服務型政府。日本和韓國的經驗表明,政府的參與和指導才能提高農村合作組織的效率,良好的政策和制度基礎有利于農村資源的集中利用,有利于推進農業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經營。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地方政府作為政府職能的代表,應充分調動農民的主動性,在科學指導的基礎上,讓農民按照自己的想法與意愿去生產經營,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使其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最重要力量。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地方政府應轉變思考視角與工作方式,健全溝通機制,完善法律保障,以滿足農民的需求為出發點,從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與自主性。

第四,建立完善的法律和制度體系。在收入分配的調節和農村的建設方面,國外都有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使相關法律法規覆蓋經濟生產活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韓國在新農村建設中頒布了詳細的法律法規和制度條例,日本政府也在收入分配方面不斷完善其現有的法律,促進農業改革,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我國也應及時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各級地方政府應進一步制定利于農村發展的配套制度措施,確保新農村建設的順利推進,通過農村的現代化發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第五,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從長遠來看,科學文化水平和勞動者技能的提高才是有效調節收入分配的關鍵。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不僅實現了農業產業化,構筑了完整的農業產業鏈,還投入了大量資金,強化了農業人才的培養,實現了人力資源貯備。與此同時,日、韓兩國對農業培訓十分重視,日本為農民提供全方位多領域的無償培訓,成立了專業技術培訓機構,而韓國大力鼓勵農村基礎教育,更注重提升農村勞動力的技能,還鼓勵農民學習“合作、創新、勤勉”的精神,提高農民的職業水平。我國政府也應當開展相關教育和宣傳,引入競爭意識和終身學習觀念,鼓勵農民進行自我提升,為農民提供免費的科學生產技能培訓,培養農民市場化的經營觀念,才能為有效調整收入分配打下堅實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桥区| 青岛市| 台中市| 武宁县| 临汾市| 紫金县| 邮箱| 纳雍县| 饶阳县| 临桂县| 姚安县| 贡嘎县| 渭源县| 叶城县| 涿鹿县| 龙州县| 定结县| 三江| 徐闻县| 庄浪县| 孝感市| 霞浦县| 呼和浩特市| 高密市| 江陵县| 金溪县| 泊头市| 百色市| 东平县| 龙游县| 阳泉市| 偏关县| 绥滨县| 井冈山市| 和平区| 安乡县| 木兰县| 札达县| 邵武市| 彩票| 南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