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大師聊哲學:中國哲學入門
- 張曉東
- 1450字
- 2021-03-11 18:15:38
大言不辯
瞿鵲子問長梧子:“諸子認為,圣人不做瑣細的事情,不追逐私利,不回避災害,不貪婪,不循規蹈矩,從而遨游于世俗之外。孔子認為這話輕率不妥當,但我卻認為是非常精妙的道理。你怎么看呢?”
長梧子說:“這些話黃帝也會疑惑不解的,而孔丘怎么能夠知曉呢!而且你也謀慮得太早,就好像見到雞蛋便想立即得到報曉的公雞,見到蛋便想立即獲取烤熟的斑鳩肉。別人胡亂說,你就胡亂聽。為什么不依傍日月,懷藏宇宙?跟萬物合為一體,置各種混亂紛爭于不顧,把卑賤與尊貴都等同起來呢?
“人們總是一心忙于去爭辨是非。
“有道的人卻看起來十分愚昧無所覺察,但他們糅合古往今來多少變異、沉浮,自身渾然一體不為紛雜錯異所困擾。
“萬物全都是這樣,相互蘊積于渾樸而又精純的狀態之中。
“麗姬是艾地封疆守土之人的女兒,晉國征伐麗戎時俘獲了她,她當時哭得淚水浸透了衣襟;等她到晉國進入王宮,跟晉侯同睡一床而寵為夫人,吃上美味珍饈,也就后悔當初不該那么傷心地哭泣了。
“睡夢里飲酒作樂的人,天亮醒來后很可能痛哭飲泣;睡夢中痛哭飲泣的人,天亮醒來后又可能在歡快地逐圍打獵。
“正當他在做夢的時候,他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夢。
“人在最為清醒的時候方才知道他自身也是一場大夢,而愚昧的人則自以為清醒,好像什么都知曉,什么都明了。
“君尊牧卑,這種看法實在是淺薄鄙陋呀!孔丘和你都是在做夢,我說你們在做夢,其實我也在做夢。
“我講的這番話很奇特和怪異吧?但也只是偶爾遇到有道的人,才能說出這樣的道理!
“如果我和你辯論,你贏了,我輸了。那么,你果真對,我果真錯嗎?我贏了,你輸了。我果真對,你果真錯嗎?
“結果無非就是幾種情況:我們兩人都是正確的,我們兩人都不正確,我們兩人一人正確一人錯誤。
“但正確和錯誤又是誰來判定的呢?
“讓觀點跟你相同的人來判定嗎?既然看法跟你相同,怎么能做出公正的評判?
“讓觀點跟我相同的人來判定嗎?既然看法跟我相同,怎么能做出公正的評判?
“讓觀點不同于我和你的人來判定嗎?既然看法不同于我和你,怎么能做出公正的評判?
“讓觀點跟我和你都相同的人來判定嗎?既然看法跟我和你都相同,又怎么能做出公正的評判?”
瞿鵲問:“那神仙總能判定吧?”
長梧子說:“神仙呀!氣溫高到森林燃成炭燼,他也不熱。氣溫降到江河凍成冰川,他也不冷。猛雷炸得山崩,暴風掀得海嘯,他連眼睛也不眨一下。他乘云駕風,登日上月,巡游在人類世界之外。死生、是非、利害問題,人類才有,對他而言,這些都不是問題,他也從未想過呢!
“是非從來沒有界線,言論也從來沒有過標準,所謂的正確和標準也只是站在各自的角度看問題。
“有道的人雖然對事情細加研究,卻不隨意評說。有道的人對善于治理社會的前代君王們雖然評說卻不爭辯。
“要知道,分別就因為不能分別的存在,爭辯是因為不能辯駁的存在。”
瞿鵲問:“這是為什么呢?”
長梧子說:“有道的人把事物都囊括于胸、容藏于己,而一般人則爭辯不休夸耀于外。旦凡爭辯,總因為有自己所看不見的一面。
“真理是不必宣揚的,最了不起的辯說是不必言說的,最具仁愛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愛的,最廉潔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謙讓的,最勇敢的人是從不傷害他人的。
“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因為言辭總有表達不到的地方,仁愛之心經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愛,廉潔到清白的極點反而不太真實,勇敢到隨處傷人也就不能成為真正勇敢的人。
“懂得停止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境域,那就是真正的明智。”
大言不辯,說正確就忽視了錯誤的一面,說錯誤就忽視了正確的一面,正確與錯誤是一體的,是與非是一體的,是非是統一的,這就是齊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