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自己的旁觀者:用禪的智慧療愈生命
- 包祖曉
- 710字
- 2020-04-16 11:45:49
第三章 “存在性”痛苦與疾病
只要我們沒有認識到疾病與戰爭和愛的那種奇特的相似性,看不清它的妥協、它的假象、它的強求,以及它是由某種氣質與疾病的混合而產生的奇怪而獨特的混合物,我們就對疾病沒有多少了解。
——瑪格麗特·約森納
一說到疾病,許多人馬上會聯想到軀體不適。如果在醫院檢查沒有軀體方面的陽性發現,就會說:“醫院檢查沒病,怎么還不舒服呢?”其實,這是對疾病的一種錯誤認識。
查閱有關疾病的文獻可以發現,除生物學方面的原因和病變外,疾病還有心理、社會方面的定義。例如,疾病的心理學定義是:疾病的本質是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綜合的產物,即身心關系的失常。疾病的社會學定義是:疾病與社會經濟條件有關,分為“文明病”、“情景病”等,同時還與文化背景有關,出現了“生物文化”的概念。疾病的哲學定義是:疾病是機體損傷與抗損傷的斗爭過程,或者說疾病是機體對有害因子作用的反應。
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中告訴我們:“作為生理學層面的疾病,它確實是一個自然事件,但在文化層面上,它又從來都是負載著價值判斷的?!彼l現,在談癌色變的一般社會心理反應中,癌癥是一種現代性的壓抑、激情不足的疾病。臺灣醫生許添盛也提出:“癌癥是來敲醒你的靈魂,癌癥是來打開你的雙眼,癌癥是來啟發你的心靈的。”
可以看出,我們目前所謂的疾病與“存在性”痛苦有一定的聯系。正如羅伯特·漢在《疾病與治療——人類學怎么看》中所提出:
疾病乃是一種自我不想要的狀況,或某種社會導致出現這種狀況的實質性威脅。不想要的狀況可能出現在某人的任何部位——身體、心靈、經驗或關系,程度因人而異。
下面試從誰是健康/正常人呢、“存在性”痛苦與心理障礙、“存在性”痛苦與軀體疾病等角度進行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