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責任時代:變革與創新(上下冊)
- 孫繼榮
- 2670字
- 2020-04-10 11:50:10
5 科學系統地構建社會責任變革
擔當社會責任應成為一個普遍的理念、思維方式、發展方式和行為方式,為此需要遵循一個的系統化的框架、構建社會責任的過程。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美好的愿景,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三個方面健康的發展并造福人類,也是社會發展的共同目標。
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遠大目標是全社會共同的義務和崇高的責任使命,也就是說,承擔責任使命是實現愿景和目標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責任使命需要具體化,首先是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的具體化。責任使命具體化就是要構建一個落實社會責任的過程,構建一個通往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路徑。
企業或組織落實社會責任的過程是從理念到行動的實施過程,它是一個不斷推進變革的過程,也是一個創新管理的過程。科學地、系統化地構建社會責任變革需要一個基本框架。
擔當社會責任應當成為一個普遍的理念、思維方式、發展方式和行為方式。下面提出一個科學、系統構建社會責任變革的基本框架。它是一個基本的指引,可用于企業和各類組織,包括政府組織,但必須結合自身的社會職能(責任使命)和發展目標,構建具體的實現可持續目標的過程。
5.1 構建社會責任變革過程的基本原理
無論是企業,還是組織包括政府組織、行業協會、社會組織和教育科研機構可以遵循一個基本的原理或框架,結合社會環境包括國際環境、自身的職能、特點和優勢,參與構建社會責任變革過程。這是一個轉型的過程,一個創新的過程,一個創造價值的過程,也是一個建立可持續競爭優勢、品牌和公信力,產生正能量的過程。例如,政府制定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的原則和政策,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企業、供應鏈和產業制定發展戰略,直至市場經濟建立必需的社會道德和誠信(如圖1-14所示)。

圖1-14 構建社會責任變革的基本原理
(1)社會責任的基本原則。社會責任的基本原則是指導企業、組織,包括政府機構及社會各成員的決策、活動和行為,共同應當遵循的依據。
(2)認識社會發展大趨勢及其挑戰是社會活動者,如企業、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發展的基本功,也是確定負責任的策略、行動和路線圖必需的基礎。
(3)社會責任的主題和議題。在社會中,企業、組織,包括政府機構及社會各成員都有各自的發展任務,面臨不同的問題。它們需要認清形勢,充分理解在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三方面的挑戰和任務,根據自身發展和發展階段的情況,正確分析和處理那些最重要、最緊急的關系自身發展,同時又能積極影響社會發展的主題。
(4)利益相關方參與及合作。企業、組織,包括政府機構及社會各成員都是社會的一員,在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方面都有自己特定的職能,也就是說,它們在完成本職工作和任務中,必須正確處理和平衡各個利益方的關系。最佳平衡利益、平衡關系就是最和諧的發展。達到這一要求的有效辦法就是通過利益相關方的溝通和合作。這在社會高度網絡化、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會中,利益相關方的溝通和合作不僅是取得成功的方法,也是走向成功的戰略。
(5)可持續管理方法。人類社會經歷了農耕社會、工業社會,現在進入了后工業時代。在過去的社會形態中,人類更多地依靠自然資源、物質資源獲得發展。與工業化相適應的管理體系是以追求經濟效率和效益為目標,雖然經濟獲得高速發展,但最終造成生態環境被破壞,也帶來社會不公平、不公正的后果。
現在,人類面臨共同的任務,就是要把經濟、社會、環境不可持續的狀態轉變為可持續發展的狀態,在工業文明中應用的管理方法在后工業時代就不完全適用了。
與此相適應,需要構建新的管理體系,創造新的管理方法。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以經濟、社會和環境三維變量為基礎構建的管理體系和方法將取代以經濟單一變量為基礎的管理體系和方法。通過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承擔社會責任,實現自身發展并為社會做出貢獻,是新一代管理的中心思想。
管理體系和方法要適應可持續發展大趨勢的要求,其本身也是一個長期漸進發展和不斷改進優化的過程。其關鍵在于將傳統有效的管理方法與面向未來的新方法相結合,推進一個洋為中用、古為今用、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的管理方式的變革。
5.2 堅持和引領國際標準
構建社會責任過程要引領國際標準。全球治理的目標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這樣一個發展是國際社會中具有責任擔當的發展。在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化背景和中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引領全球治理的情況下,無論各級政府管理者,還是企業和組織的領導者,都有必要研究、理解和掌握當今世界的規律及其規則。特別是,在貫徹國家戰略,參與全球治理,推動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或在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展國際合作、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只有基于社會責任國際標準和責任擔當的國際實踐才能引領全球可持續發展,更容易形成共同的語言。國際標準確定了可持續管理的基本原則,理解、參與和創新國際標準是引領全球治理,引領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基本條件。
5.3 推進經濟、社會、生態發展全面轉型升級
構建社會責任過程要推進經濟、社會、生態發展全面轉型升級。中國正在推行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發展理念,其實質是以可持續發展理念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生態全面轉型升級。實現這一重大轉變和變革首先要求轉變思維方式,提升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領導力。只有突破舊的發展方式和傳統認識邊界,完成思維方式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才可能產生進入新時代的行為和行動的轉變。況且,中國經濟、社會、生態全面轉型升級要求所有行動者,即從政府管理者、到企業管理者、再到社會組織管理者,都要樹立負責任的價值觀念和可持續發展的思維模式。從理念到行動,全社會所有行動者均參與到構建可持續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之中,是全社會一項共同的使命。
5.4 創新解決發展新階段的社會需求
構建社會責任過程要為創新解決發展新階段供需不平衡問題提供方案。轉變經濟方式和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在本質上是以思維方式為先導的社會變革。在當前的經濟社會中,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這實質上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供給與需求平衡的問題。一方面出現供給不足,而另一方面又有產能過剩。綠色消費、低碳消費和健康生活成了社會主流行為,而企業在產品、生產和商業模式的環境和生態意識及責任方面大大赤字。轉變這種局面的關鍵在于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治理體系。這個體系必須建立在以責任為使命的基礎上也才是可持續的。因此,轉變經濟方式和實現產業轉型升級,解決在新的條件下供需平衡必須要以落實社會責任為先決條件。落實社會責任的載體就是企業和組織可持續管理方式。離開這個基本的前提,經濟社會及企業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就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