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fēng)味中國
- 范命輝
- 992字
- 2020-04-09 22:15:13
蘭州牛肉面
黃河在蘭州轉(zhuǎn)了個彎,沿賀蘭山脈穿越河套平原東去。
我在從敦煌開往蘭州的綠皮火車上一覺醒來,已經(jīng)到達(dá)蘭州站。在高速發(fā)展的高鐵時代偶爾坐坐綠皮慢車,有時光倒流的感覺。
出站,來到馬有布牛肉面館。
馬有布的墻上掛著“中華老字號”的招牌,店鋪里坐滿了吃面的客人。從收銀臺旁的價格表看到,可以叫一個“光頭面”,碼子可以另外買,那些煮熟了的牛肉大塊大塊地擺在玻璃柜里,要多少切多少。只有兩個人在廚房忙碌,但絲毫沒有影響滿堂客人的快速用餐。
“古老的水車悠悠轉(zhuǎn),羊皮筏子賽軍艦,吉祥葫蘆牛肉面,還有百合與洮硯。”順口溜總結(jié)了蘭州特產(chǎn),這牛肉面就是我今天要吃的。據(jù)說起源于光緒年間一位叫馬保子的回民廚師,他先是挑著扁擔(dān)沿街叫賣,就地起灶搭鍋現(xiàn)煮,叫吃“熱鍋?zhàn)用妗保髞黹_了家店鋪,結(jié)束了沿街叫賣,進(jìn)店吃面的客人,都能免費(fèi)喝上一碗牛清湯,名聲大振。馬保子的牛肉面湯清,面條黃亮,配上白色的蘿卜、紅色的辣椒油、綠色的香菜、蒜苗,確實(shí)逗人喜愛。人說“蘭州人三天不來個‘牛大碗’就心火難耐”。
我吃完一碗馬有布牛肉面,給坐著綠皮火車哐當(dāng)哐當(dāng)了一晩上的自己溫和醒胃。
面果然特別有勁道,色澤金黃,牛肉的鮮香特別濃烈。這或許就是在蘭州人的飲食生活里,一清早起來特別愛趕一碗頭鍋牛肉面的理由。
我了解過,就像“楊裕興的面,牌子多”一樣,蘭州牛肉面牌子也不少。很多行話諸如毛細(xì)、二細(xì)、三細(xì)、二柱子、大寬、薄寬、皮帶寬、韭葉子、蕎麥棱子、一窩絲、湯寬些、面多煮一會、蘿卜多點(diǎn)、蒜苗子多些、香菜少一點(diǎn)……各取所愛。
與長沙做面喜歡放食用堿不同的是,蘭州人揉面摻蓬灰,一種長在戈壁灘上的蓬草燒制而成的堿性物質(zhì)。一包面粉在“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后,揉出的面散發(fā)著一種特殊的香味,手一拉,敞鍋寬水一煮,爽滑透黃、筋道有勁。
對于蘭州牛肉面,熬一鍋牛肉清湯是必須的。牛肉牛骨加水文火清燉后,清鮮濃醇。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一起成就了一碗蘭州牛肉面的“湯清亮,肉酥香,面韌長”,吃起來帶勁過癮。
我們吃了面,逛了蘭州,坐車去機(jī)場,當(dāng)?shù)孛琅垎栁覀儯骸暗搅颂m州,蘭州的‘吃喝漂堵抽’大家都感受了嗎?”
她一解說,我們搞明白了,這“吃”,還是吃蘭州牛肉面;“喝”,看看黃河,喝喝三炮臺,蓋碗茶的一種,有玫瑰的清香;“漂”,坐羊皮箋子漂過河;“堵”是說蘭州城內(nèi)有點(diǎn)堵車;“抽”,抽蘭州牌的香煙——像《董小姐》里唱的“陌生的人請給我一支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