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不起的蓋茨比
- (美)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 8621字
- 2020-03-30 09:35:36
譯者前言
一
若干年前,在桂林參加中外傳記文學年會,與會者被要求交一篇論文,我特怵這種任務,就把我翻譯美國著名作家約翰·厄普代克的《兔子富了》的前言改名為《美國人富了怎么活》,交差。想不到這次會議很認真,安排一個下午挨個發言,又要簡短,不能超過十五分鐘。我拿到發言名單,見上面的題目是《美人富了怎么活》。我糾正說打印者漏了一個“國”字,把我的發言搞得不好講了。誰知一位很懂幽默的老學人說,《美人富了怎么活》才是個大話題呢,放開講。全場一通嘩然,雞一嘴鴨一嘴的,等安靜下來,我的發言時間到了,我只說了一句:那就煩勞大家看拙文吧。
美國人富了怎么活?
美國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似乎就是專為回答這個問題而寫。
書中的男主人公蓋茨比英俊瀟灑,志向遠大:從過軍,戰功卓著;上過牛津,名牌大學生;白手起家,家趁萬貫;出手闊綽,一擲千金;不僅開豪華車,還有自己的水上飛機……用他的老朋友沃爾夫西姆的話說:“這種男人,就是你喜歡領回家去,介紹給你母親和妹妹的人。”
女主人公黛茜生得美麗,在青春綻放的歲月,身后總是跟著半打追求者。
“我”嘛,相貌堂堂,哈佛大學畢業生,健康向上,有情有義,在蓋茨比慘遭殺身之禍后,“我”是唯一給死者張羅葬禮的人。
幾個配角湯姆·布坎南、湯姆·威爾遜太太、喬丹·貝克小姐,個個都身強力壯,其中兩位甚至算得上運動健將,只是頭腦簡單一些;就連為其妻復仇而射殺蓋茨比后開槍自殺的威爾遜,也有一種病態美。
二
作者挑選的這幾個俊男美女,構成了這樣的關系:“我”,尼克·卡拉韋,在紐約城里做債券生意,住在長島的西蛋,這里被一處灰堆場與紐約城隔開。這個灰堆場是一條灰埃無處不在的峽谷,灰埃在這里像麥子一樣瘋長,長成了山脊、山間、花園、房子、煙囪……和灰蒙蒙的空氣彌合在一起;一溜灰色的汽車停下,一群灰色的人立即拿起鐵锨蜂擁而上,折騰出一股穿不透的灰云。灰堆場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眼科醫生豎立的一個經受風吹雨打的廣告牌,上面有兩只瞪得賊圓的大眼睛,藏在一副黃色眼鏡后面,象征一個污穢的無益的世界。“我”的鄰居是行蹤詭秘的杰伊·蓋茨比,宅邸豪華,而比宅邸更宏大更奢華的,是周末舉辦的聚會,人聲鼎沸,高朋滿座,燈紅酒綠,樂聲徹夜不斷。蓋茨比當兵時是窮少校,卻與富家女黛茜發生了戀情,墜入愛河很深,但是黛茜終與富人湯姆·布坎南結了婚。“我”,尼克·卡拉韋,是黛茜的表弟,和湯姆做過大學同學。蓋茨比通過“我”,和黛茜重溫舊夢,且一發不可收拾,蓋茨比幾乎每天下午都約黛茜來豪宅里幽會,并且決定和湯姆公開挑明,要娶黛茜為妻。然而,湯姆和黛茜的婚姻也是“富富聯合”,湯姆為了打馬球,自己養著一個馬隊。湯姆是那種典型的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男人,過盛的精力讓他婚后一直拈花惹草;書中故事發生時他正和汽車修理鋪的主人威爾遜的妻子默特爾·威爾遜如魚得水,在紐約城里租下公寓,頻頻約會。默特爾的丈夫后來發現了隱情,把默特爾關在樓上。默特爾伺機逃離,沖上公路,被開車的黛茜撞死。蓋茨比不顧一切地保護黛茜,而嚇壞了的黛茜和湯姆言歸于好,湯姆因為蓋茨比意圖奪走黛茜,加之正在為妻子報仇的威爾遜持槍威脅,他便告訴威爾遜撞死他妻子的是蓋茨比。威爾遜費盡周折找到蓋茨比,把蓋茨比打死在他家豪宅的游泳池里,而后自己開槍自殺。
三
湯姆和黛茜的家,是一座紅白相間的喬治朝殖民地風格的大廈,臨水而立,十分觸目。草坪從海灘開始,一直延展到門前,足有四分之一英里,日晷、鋪磚小徑和姹紫嫣紅的花園,一應俱全。但是,與蓋茨比的豪宅比,則是小巫見大巫了。宅邸的大小,決定了聚會規模的大小。“我”到表姐黛茜家拜訪時只有三五人的聚會;湯姆約上情婦默特爾·威爾遜到紐約城里的公寓幽會,是六七個人的聚會;蓋茨比的豪宅則樂聲繚繞,不絕于耳,夜夜如此;飲食男女來來往往,像飛蛾翻飛,穿梭于浪聲笑語、香檳酒和群星之中;到了周末,他的羅爾斯-羅伊斯車就成了一輛公共汽車,從早上九點鐘一直到午夜,從城里接來一批批客人,而他的客貨兩用車像一只活潑的黃色蟲子,趕著每班火車來接站。星期一,八個仆人,還有一個園丁,整天都在用拖布、刷子、錘子和花園剪刀,辛苦勞作,把前一天晚上縱情享樂的殘跡一一清除掉;每個星期五,他都讓供貨商從紐約城運到豪宅前門五箱橘子和檸檬,每個星期一五箱子的橘子和檸檬便從豪宅的后門傾倒出來,堆成了沒有果肉的果皮,小金字塔一般。他的豪宅是成百個客人和食客的聚會,有一個大樂隊的助興,有一輪又一輪的雞尾酒的刺激,人們紛紛來白吃白喝圖享樂……如若一個女客在聚會上撕破或弄臟了裙子,蓋茨比會留下她的姓名和地址,一個星期后蒙受損失的女客人,便會收到一件嶄新的昂貴的裙子。
更匪夷所思的,是他所以置辦下豪宅,每個周末舉辦盛大聚會,驚動紐約城,為的是驚動他往昔的情人黛茜,因為她就住在對面,相隔一個海灣,一束綠光在隔海閃爍。蓋茨比等待了五年,身居豪宅,一個周末又一個周末地舉行豪華宴會,一擲千金地把鬧鬧哄哄的食客招引來,是因他以為某個周末會把黛茜吸引來。當他如愿以償時,他領著黛茜在他的豪宅參觀了一個房間又一個房間,到了蓋茨比的臥室時,他打開了兩個厚重的高級衣櫥,里面的西裝、浴衣、領帶和襯衫,碼得像磚一樣,一摞一摞的,十幾層高。像孩子在雪地里打雪仗一樣,他一件接一件地往地上拋襯衫,帶條紋的、旋渦紋的、方格布的;珊瑚色的、蘋果綠的、淡紫色的、淡橘色的、印度花紋的——直到黛茜不堪承受小山一樣高的襯衫之重,一頭扎進襯衫堆里,哇哇大哭起來。
四
黛茜是一個物質享受到極致的人,生在一個金錢說話算數的時代,用蓋茨比的話說:“她話音里都是金錢味兒。”在她女大當嫁的妙齡,面對半打追求者,她需要各種力量——愛情的力量、金錢的力量、實用的物質力量——把自己團團圍起來,湯姆·布坎南做到了:結婚的那天,一百多人乘坐了四輛私家車陪同,租用了整整一層高級飯店,送給妻子一串珍珠,價值三十五萬美元。巨大的物質享樂,淹沒了她和蓋茨比年少時純真的愛情。當她再見當初的情郎,且是一個家有萬貫的情郎時,她的愛情表現得如同迷途的羔羊:想起當年湯姆迎娶她的豪華,她說她愛過湯姆;面對更奢華更英俊的蓋茨比,她說她一直愛著蓋茨比。聚會上酒喝多了,她告訴表弟“我”說,可以親近一個夜晚,隨叫隨到。物質寵壞了的她,只要三五個物質的人在身邊,她就會大驚小怪,讓人注意她,在乎她,即便蠟燭火苗燎了一下,她都會咋呼起來:“快看啊,我的小拇指傷著了!”面對昔日的窮情郎、今日的大富豪蓋茨比,她會深情地說:“我喜歡摘一片那樣粉色的云彩,把你放上去,推著你轉圈兒。”在巨大物質力量的驅動下,資質平平的她,竟也能說出如此色情而詩意的話!
最讓人驚悚的,是她為了讓她愛過的、正愛著的和想愛的男人聚在她身邊,她舉行了一次聚會。丈夫湯姆在家,情人蓋茨比來了,“我”陪蓋茨比來了,黛茜因此表現得格外任性。悶熱難耐的天氣,室內聚會都讓人興致全無,她卻心血來潮,非要開車到紐約城里去消費。逛公園、看電影,想想都受不了,只好臨時租了一家酒店的客廳打發無聊的時光。人無聊時容易滋事。魯鈍而醋勁十足的湯姆發現妻子和蓋茨比四目相對,盯著對方看起來沒完,便當眾責問蓋茨比“要在我家惹出什么樣的禍亂”,譴責蓋茨比和他妻子勾搭成奸,打亂了他的家庭生活和秩序。豈知這下正中蓋茨比的下懷,他客氣而有禮地回答說:
“你妻子不愛你。她從來沒有愛過你。她愛的是我。”
身為丈夫的湯姆有些發懵,本來混亂的頭腦這下成了一腦殼糨糊:你們勾搭了五年了嗎?可黛茜一直是愛我的,現在還愛著我。她只是腦子里有些愚蠢的念頭,不清楚她在說什么干什么。我也一直愛黛茜,雖然,總有那么一陣子,我會尋花問柳圖快活,自己也充當傻瓜,可我總會懸崖勒馬,心里始終是愛她的……再沒有一個混亂的頭腦引發的混亂不可思議,湯姆把這樣一個頭腦演繹到了極致,以致在場的人都跟著他不同程度地混亂起來,跟著他的指揮團團轉,他們不歡而散時他貌似大度地讓蓋茨比開著豪華車把黛茜領走,他開著自己的小轎車拉著“我”和貝克小姐隨后回家。黛茜這下亂了方寸,坐在蓋茨比的豪華車上難以平靜,提議讓她來開車也許會轉移注意力,讓她漸漸平靜下來,結果她更加心神恍惚,心猿意馬,終把湯姆的情婦默特爾·威爾遜撞爛了乳房,當場斃命,令人說不清是宿命還是報復。
五
成百成百的賓客涌來白吃白喝蓋茨比的盛大聚會,對主人蓋茨比的議論卻只有一個調子:“他是一個倒賣私酒的販子。”或者:“他曾經殺死過一個人。”
“我”是他的鄰居,很長時間里難得有機會和他正式見面,更多的時候是看見他站在自己豪宅的高高臺階上,在黑漆漆的夜空下,久久地張望海灣對面那一縷綠色的光——那意味著黛茜的家。“我”終于收到請柬去參加他的周末大聚會時,一直沒有見到主人,以至于發生了這樣戲劇性的場面:
“好多了,”我又向我新認識的熟人轉過身子。“這對我來說是一次不同尋常的聚會。我還沒有見過那位主人呢。”——我向遠處那道看不見的樹籬揮了揮手——“這個叫蓋茨比的人,讓他的司機送過來一個請柬。”
他看了我一會兒,仿佛他沒有聽明白我在說什么。
“我就是蓋茨比。”他突然說。
“什么!”我驚叫道,“,真是冒昧。”
“我還以為你認識呢,老伙計。恐怕我算不上一個很好的主人了。”
蓋茨比不僅神秘,還很忙。無論什么時候,他都會被打來的電話打斷,不得不去接電話。這就是他做生意的形式,似乎只要電話的兩頭通了話,他的買賣就做成了。看得見的,是他開了許多家藥店;看不見的,是他的藥店里販賣酒精。他行蹤詭秘,說話也真真假假:
我是中西部一個資產不菲的人家的兒子——現在家族的人都去世了。我是在美國養大的,不過是在牛津受的教育,因為我的所有祖先都在牛津接受了多年教育。這是一種家族傳統。
我家族的人全都去世了,我一下子繼承了一大筆錢。
牛津畢業后,我像一個年輕的酋長,遍游歐洲的大都市——巴黎、威尼斯、羅馬——收集珠寶,主要收集寶石,參加大型打獵活動,學習一點繪畫,只是一些自己鬧著玩兒的活動,試圖忘記很久以前發生在我身上的傷心事兒。
然后戰爭來了,老伙計。這下得了大救,我不顧一切地找死,但是我好像生就一條神靈保佑的命。戰爭一開始,我就接受了中尉軍官的任命。在阿貢森林的戰役中,我率領我的機槍營的殘部沖鋒陷陣,深入敵陣過深,導致半英里的兩翼的斷層,后面的步兵無法及時趕上來。我們在那里堅守了兩天兩夜,一百三十名士兵,十六挺劉易斯機關槍,等步兵最后趕上來,他們發現三個德軍師的徽章,死傷人數堆積如山。我因此被提升為少校,每一個同盟國政府都給我頒發了一枚勛章——就連門的內哥羅 ,亞得里亞海邊的小小門的內哥羅,都給我授勛了。
這是蓋茨比決定跟“我”交朋友的開場白,你很難相信四段文字四百四十五個字里,只有他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立過功、因此可以在英國或者法國的大學上學,是不折不扣的事實。其余都是自己編的,云苫霧罩的,“我”正是在揭開蓋茨比的一切云與霧的過程中,認清了哪些是事實,哪些是浮夸,哪些是遮掩,發現了真實的蓋茨比。
六
真實的蓋茨比,如同他的同時代的美國青年一樣,在做美國夢,在實現美國夢。整個19世紀,是美國工業突飛猛進的時期。名垂美國發展史冊的工業巨子,如凱澤和洛克菲勒等等,都是弄潮兒,在書中都有反應。虛構中的蓋茨比,以這些現實中的幸運兒為榜樣,不甘心在家鄉做一輩子農夫或小商小販,沿著蘇必利爾湖南岸尋找出路,碰上了百萬富翁丹·科迪,在美國蓬勃發展、奢靡浮夸的世界里闖蕩了五年,摸清了向上奮斗的路數,給他以后的飛黃騰達奠定了基礎。他參軍退伍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身份,在深諳處世之道的猶太人沃爾夫西姆的指點下,他一路打盡了法律的擦邊球,巧取豪奪,坐擁金錢,成了眾人仰望的成功人士。
在飛速發展的工業社會,捷足先登、非法占有、占地為王、掠奪資源、巧取豪奪等等弱肉強食的莽林法則,似乎就是一個人發家致富不可顛覆的規律。工業社會里太多的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可告人的經歷,但是一旦成功,攫取巨額資產,便會人模狗樣,或是道學先生。農業社會一年一秋的勞作和等待,不再是衡量付出和收獲的標準。日新月異的工業社會,付出越少,收獲越多,越是成功。等待時間越短,收獲數額越大,越值得稱道。最好一夜暴富,一覺醒來身價百萬。這些經歷,蓋茨比都具備,蓋茨比因此而了不起。
不過,蓋茨比真的了不起嗎?
蓋茨比真的了不起,不妨先來看看他小時候的一份作息時間表:
起床 六點 上午
啞鈴鍛煉和爬墻 六點十五至六點三十分 〃
學習電力,等 七點十五至八點十五分 ″
功課 八點三十至四點三十分 下午
棒球和體育 四點三十至五點 ″
練習講演、姿勢以及運用 五點至六點 ″
研究各種基礎發明 七點至九點 ″
總決心
不到沙福特家或者(一個名字,難以辨認)浪費時間
不吸煙,不嚼煙
隔天洗一次澡
每星期讀一本修身養性的書或者雜志
每星期節省五塊錢(涂掉)三塊錢
善待父母
用蓋茨比的父親的話說:“真是讓你刮目相看呢。”從小有這樣一份決心難能可貴,長大成人并飛黃騰達后還能堅持這樣一種決心,尤為難能可貴。無論他舉辦的聚會有多么奢華,他都不抽煙不喝酒,潔身自好。他身居豪宅,自己的臥室卻極其簡樸。他的豪宅里不設書房,卻建立了一個奢侈的圖書館,讓一個戴了貓頭鷹眼鏡的知識分子都大跌眼鏡,以為書架上的書是“做工精良、持久耐用的空殼兒”,實際上是一本本實實在在的印刷品。蓋茨比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
七
毫無疑問,蓋茨比的美國夢,最核心的部分,是他對黛茜一往情深。黛茜是他有生以來交往的第一個姑娘,卻因黛茜是富家小姐,讓他們的交往總隔著一道無形的鐵絲網,他只能打著各種虛假的大言不慚跟黛茜談情說愛,讓黛茜感覺他來自門當戶對的社會階層。黛茜人美,黛茜的家在他看來更美,美得深不可測,美得森嚴壁壘,他身置其中大氣不敢出。但是,他有年輕人的血氣,在一個安靜的十月夜晚占有了她,因為他很清楚他窮得沒有真正的權利觸摸一下她的手。這更讓蓋茨比意識到財富的巨大魅力和神秘:黛茜僅僅因為家庭富有,便會像銀子一樣銀閃閃的,高居窮人的火熱的掙扎之上,既安全又驕傲。
我無法向你描述我發現我愛上黛茜時有多么驚詫,老伙計。我有一陣子甚至希望她甩了我,但是她沒有,因為她也愛上我了。她因為我無所不知而愛上我,其實只是我知道她所不知道的東西……哦,我陷入這樣的狀態,各種志向打算統統拋之腦后,每時每刻都向愛河深陷下去,突然之間我什么都不在乎了。
蓋茨比如是說。
蓋茨比動身去海外的最后一個下午,抱著黛茜坐了很久,相對無語,無聲勝有聲。在深秋的日子,屋子里生起了火,黛茜的臉頰紅撲撲的。他隨著黛茜時不時地扭動,一點點改變著自己的胳膊的姿勢,把萬般溫情通過肉體傳達給黛茜。一次接一次,親吻沒有夠。下午的時光成全他們,讓他們靜靜地待了好久,仿佛因為第二天就要到來的長期的勞燕分飛,刻意留給他們一種深刻的記憶。他們耳鬢廝磨過,彼此心心相印。然而,黛茜最終嫁給了湯姆,這讓他難以接受,仿佛煮熟的鴨子突然展翅飛了,讓他刻骨銘心。他富有了,那只是他的美國夢的一部分,沒有他心愛的女人來和他一起享受這個夢,這個夢就永遠不會是完美的。他不顧一切地伸出手去,仿佛要抓住一股空氣,留住黛茜與他一起共謀的溫馨的甜美的場所的一鱗半爪。他知道一切都一閃而過,失去了最鮮嫩最美好的部分,但是他一心想舊夢重溫,把不可能變為可能。他的生活打那以后被攪亂了,被顛倒了,但是他要是能回到某個始點,慢慢地耐心地靠攏過去,他相信他能找回某種連他自己都不清楚的東西。
黛茜開著他的豪華車撞死了人,惶惶不安地躲進了她自己的家,他卻擔心粗魯的湯姆會因為不愉快的分手而加害她,因此躲在他們家外面的黑地里守著,一直等他們夫婦相安無事,上床睡覺。他應該躲出去避避風頭,卻因他擔心黛茜發生意外,堅決待在他的豪宅等待消息。他對愛情是如此盲目,以為黛茜一樣愛他,會因為他們兩個的愛情承擔這場交通事故的責任,從來沒有想到黛茜和丈夫在人命關天的時刻會攻守同盟,推卸責任,溜之大吉。在“我”再三提醒下,他還是不為所動,以致坐以待斃。
這與其說是一個多情男子的愛情故事,不如說是一個精英男人的堅守情操,尤其這個男人很清楚他心愛的女人“話音里都是金錢味兒”。這種堅守的情操,是古老的浪漫精神在現代人身上的活靈活現。如果說蓋茨比有什么了不起的話,這種情操是他之所以了不起的堅實基礎。
八
毫無疑問,“我”在書中一直充當不可或缺的燈泡。“我”所以不可或缺,是因為在我這只近乎放大鏡的燈泡下,讀者可以窺見這日新月異的世界的真相。蓋茨比的虛飾、真實與擔當;黛茜的無知、貪婪與無情;湯姆·布坎南的肉欲、魯鈍與毫無責任感;“我”那若即若離的情人喬丹·貝克的傲氣與不誠實;猶太人沃爾夫西姆冷酷的世故;蓋茨比老父親堅守的傳統;蕓蕓眾生的豬狗般的生活狀態、隨波逐流和無情無義……無不在“我”這只雪亮的燈泡下原形畢露。“我”所以不可或缺,是“我”會以自己的行動讓世人明白,當今這世道,不管我們嘴上說什么,我們的行為幾乎全部表明,人活一生除了在這個世界上出人頭地別無任何理由,只為獲得大量的物質享受,只為獲得一份優厚的薪水。人是一種動物,之所以存在只是為了活著時活得快活,之所以學習知識是為了過上一種更好的生活,之所以學會如何享受更好的生活,是讓享受的方式務必不至于毀掉已經過上的更好的生活。
燈泡的光芒在光天化日之下是無效的,恰恰在這樣無效的效果中,它把蓋茨比的葬禮呈現給讀者,讓讀者感受到飛速的致富的工業社會,世態炎涼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成百成百地涌來白吃白喝的飲食男女,竟然沒有一個前來送蓋茨比一程;或遠或近的朋友和熟人,竟然連個電話也沒有打來慰問一聲;甚至黛茜這樣的讓蓋茨比朝思暮想的愛人,也竟然沒有送來一句悼詞或者一朵白花!
我們一行三輛車到達了墓地,在緊密的蒙蒙細雨里停在了墓園門口——第一輛是靈車,漆黑一團,濕漉漉的,然后是蓋茲先生、牧師和我乘坐的大轎車,再后面是四五個仆人和西蛋來的郵差乘坐的蓋茨比的旅行車,車身也都濕透了……那個戴貓頭鷹眼鏡的人竟然來了,三個月前的那個夜晚,我發現他在那個圖書館對蓋茨比的圖書贊嘆不已。
多么凋零、濕冷又意味深長的送葬場面!那些飲食男女,都像湯姆和黛茜一樣,都是那種不管不顧地享受這個富足起來的世界的人;他們只會破壞東西,毀壞生靈,得盡好處,然后龜縮到他們擁有的錢財里,龜縮到他們一味索取的狀態中,龜縮到他們繼續投機取巧的安樂窩里,讓別人收拾他們留下的爛攤子。然而,“我”依然相信,明天我們還會繼續往前跑,跑得更迅猛,兩臂伸展得更長,去擁抱一個總會到來的陽光燦爛的早晨——
大家都設想自己具備至少一種主要的美德,而這就是我自己的美德:在我所認識的人中,我是為數不多的誠實人之一。
蓋茨比去了,已經遙不可及,但是我聊以自慰的,是在他生活得活蹦亂跳時,我隔著草坪朝他大聲吆喝過:“他們是一伙下三爛。那伙混賬東西統統加起來也不如你一根毫毛。”
九
本書作者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出生于明尼蘇達州的圣保羅市,青年時期在這里度過,后來到普林斯頓大學接受教育,因為學業困難而輟學,并于1917年參軍,退役后全身心地投入寫作活動,先后出版了《天堂的另一邊》、《爵士時代的故事》、《夜色溫柔》、《最后一個巨頭》等高質量的小說。他生得儀表堂堂,妻子姍爾達天生麗質,可惜這俊男靚女的一對,患上了難以自拔的時代病——生活放蕩不羈。因此,他的所有小說里都有他和妻子的生活影子,《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書尤甚。什么樣的生活,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姍爾達早早患上了精神疾病,他本人酗酒過度導致心臟病猝死,兩個人都只活了四十多歲的壽數。也許因為他是在用生命寫作,用經歷寫作,用心得寫作,因此他的作品都寫得格外精致,鞭辟入里;尤其《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書,十萬字的篇幅,九個章節,結構講究,邏輯縝密,有伏筆必有照應,有起始必有交代,整個故事和情節都在多一字則多少一字則少的敘述中展開和設定。十萬字的篇幅,正好是一個傳統的電影劇本的容量,這部作品目前為止已經改編過四次,但是電影和小說相比,好像總有隔靴蹭癢的遺憾。比如前些年美國電影人制作的最新版本,“我”和蓋茨比的見面,坐電梯、過走廊、穿越一間又一間屋子,在闊氣的辦公室相見,豪宅的浮華、鋪張、肅穆和神秘有了,但是書中的那種戲劇性沒了,蓋茨比的平民為人也隨之沒了。黛茜和蓋茨比的見面,利用鏡子的映像照射出了兩個昔日情人重溫舊夢的效果,但是蓋茨比重見黛茜之前的那種惶惶不可終日的緊張沒有了。兩個情人相隔五年未見改成了八年,時間拉長了,但是拉長后的效果卻未見得怎么樣。電影的中心是表現一個愛情故事,愛情無果是因為“富家千金不會嫁給一個窮小子”。為渲染昔日愛情的浪漫情調,在一次幽會中蓋茨比換上了軍裝,點燃蠟燭,兩個人翩然起舞,而小說著重描寫的美國夢沒有了蹤影,而這點恰恰是這部小說的永恒的價值所在。如果說電影有什么小說沒有表達的東西的話,那就是電影中的人物臉上都有一層不易發覺的黑灰,無論男女,汗毛眼兒里都看去像有黑針尖眼兒似的。如果這是電影著意表現的東西,倒是和小說中大段描寫的灰堆場以及灰堆場上的那雙眼睛的象征意義吻合了。農業社會是黃土,工業社會是煤煙。不管怎么,《了不起的蓋茨比》文字的力量和厚度,是電影很難達到的,這也許是歷代導演不甘心的地方。
總而言之,套用小說中一個角色的話說:這種書,就是你喜歡拿回家去,介紹給自己的母親和妹妹閱讀的書。
蘇福忠
2014-11-16于八里莊北里二人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