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修行基礎的五要素
《楞嚴經》的緣起告訴我們五個道理。
一、如量地皈依三寶
首先,為什么阿難尊者遇到邪咒時,他自己學的教法起不了作用?因為他對三寶生起的信心和信念不足。大家就奇怪了,他是佛的常隨侍者,對三寶的信心怎么還會不足。我們以為自己是三寶弟子——“我已經皈依過了”,但是你皈依過了,是否就具足皈依的量了?這不一定。
皈依三寶是什么意思呢?“皈”是歸宿,是返黑為白;“依”是依靠、依賴。皈依的意思,就是我們整個生命都歸靠在三寶之中。凡是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煩惱、一切困難、一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想到由三寶來解決,把身心融入于三寶之中,有沒有?不要說遇到重大的打擊和困難,哪怕是一點小小的情感,或是某個人對你好一點、差一點,分別心一生起來,都會把三寶拋于腦后,都無法把心安住于三寶之中。所以,皈依并不是一次儀式就解決問題,而是要在每時每刻具足皈依的量。通過一次皈依儀式,確定自己是三寶弟子,這只是如法。僅僅如法還不夠,還要如量。這就像煮飯一樣,把水放進去,米放進去,下面火燒起來,這是如法,但是如果火候不到,就是量達不到,飯是沒法吃的。皈依三寶也是如此。
我們看看自己心中,是否把三寶作為自己生命的歸宿和依靠?反省一下,在平時的待人接物、起心動念中,有沒有把三寶作為自己人生的依靠?佛是覺者,我們有沒有覺而不迷?法是正者,我們有沒有正而不邪?僧是凈者,凈而不染,我們有沒有把清凈無染的心,作為自己整個生命的依靠?如果達到了這樣的量,皈依三寶我們就已經做到了。實際上這不是我們想一次兩次就能做到的,因為有無量劫以來的習氣串流,像洪水一樣地沖過來。我們必須時時看到,三寶始終是真正的依靠,就像苦海中的燈塔一般。有這樣的心生起來了,哪怕打坐腿痛,痛起來很難受,我們心里應該想到要更加精進地持咒。因為這是法,我就依靠這個法,而不去感受這個痛,痛死了也不去管它,痛就對你沒有任何障礙了。在生活中,不管是你心情不錯也好,遇到困難心情沮喪也好,只有這樣的心生起來,你皈依的量才算具足了。
阿難遇到了邪咒,馬上不能自持,暈乎乎地就跟著走了。實際上在那個時候,他在心中忘記了憶念三寶。大家記住:如果你遇到了情感上的問題,只要你起心動念,覺得心快跟著情感跑了,你馬上把三寶提起來,安住于三寶,一切災難就會完全消失。那種帶來煩惱的情感、情緒,馬上能得到控制,得到轉化,得到升華。你不會厭惡它,不會跟著它跑,不會做出錯誤的事情。這是至關重要的。阿難對三寶皈依的量還不夠,當遇到邪咒,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出離心和菩提心
第二點是發心。發心,就是發勇猛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我們看一看,自己有沒有生起決定要了生死、決定要成就菩提的心?
決定了生死,意味著我們在心中,要舍棄現實的一切生死煩惱,這就是第一種發心——出離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無常。看到現實的這一切都是無常、敗壞、不安之相,當生起出離心的時候,我們的心中是不會被世間的任何一塵所污染的。當然,這也不是一次就能“大事已辦”的,而是要經過長期地模擬、訓練。我們可以不停地去感受,把我們這顆心,我們現在能感受到的、對這個世界貪著的這顆心徹底放下。自己所貪著的是世間的哪一種法?是色、聲、香、味、觸,還是眼、耳、鼻、舌、身、意?外在的山河大地、物質世界和內在的精神世界,都是生死的五蘊之法,都是生滅法。我們想了生死,就要下定決心,命令自己必須舍棄這一切。
大家平時是不是感覺很苦啊?生活在輪回當中,確實有很多的苦惱。就像一個小孩子,他看到火炭燒得很紅、很漂亮,于是就去抓,抓起來的時候手被燙了。大人告訴他,你趕緊把火炭扔掉,可是他覺得很漂亮,舍不得扔,還是要抓住。這樣做只有一個結果,就是被它燙,沒有第二個結果。對于世間的一切五欲六塵,我們想把它抓住,抓住以后只有痛苦,沒有快樂。所謂快樂,就是你覺得它好,抓住后自己一廂情愿感覺到很快樂。那種感覺就像小孩子認為火炭很漂亮,抓住它會快樂。實際上有沒有快樂呢?一點快樂都沒有!
我們看一看,如果修行基礎建立起來了,在我們心中把現在對于世間一切萬法的貪著全部舍棄,強行地命令自己:這一切既然是生滅法,我不能在心中留住,哪怕是一粒灰塵、一個妄想都不能留住。因為只要你留住,這就是你生死的根,最終繼續讓你輪回。你貪著這個色相,這個色相會讓你繼續輪回;你貪著一種情緒,就被這種情緒束縛住而繼續輪回。其實永遠輪回下去的,就是我們這顆妄想的心。
我們要學會生起出離心。真正的出離心,不只是嘴上說一說,“哦,我要了生死,這個苦海很苦”,說完了,心里根本就沒有覺得苦海有多苦。這樣怎么能了生死呢?而是要生起強烈的出離心,真切地認識到,這個世間的一切無非就是苦因苦果。我們心里面要生起這種感受——不是理論,也不是語言,更不是文字,而是覺得“我不要這個世界,也不要所謂的一切思想”,特別是“不為自己去求世間這一切”。你們不要說:經書我是要的,經書講的法很好。你所體會的經書里面的語言、文字、思想,全部都是生滅凡夫心的理解。經文的真正涵義,是沒有生滅的,是必須舍棄凡夫的受、想、行、識,對于一切分別都是如此。我們現在觀照一下自己的心,把自己這顆心和外物全部舍棄,這樣才跟出離心相應。
有了這樣一種心,平時你再不停地去訓練自己,讓自己的心不受世間束縛。一旦這種感覺生起來,無論你遇到任何災難、任何困難,都可以在千斤重擔之下脫離——虎口脫險。因為一旦你舍棄了這一切,當老虎張著嘴巴要咬了,它咬下來的是空而不是你。如果你正處于痛苦之中,這痛苦就像是老虎一樣咬住你了,你可以觀想一下:你心里已經舍棄了這個世界,舍棄了所追求的一切,五欲六塵全部放下了。這時候你回光返照看一下自己的心:事實上在這時候,世間沒有哪個人、哪件事能夠咬得住你,無論是多大的壓力也壓不到你身上,只是呈現事情本身的因緣果報而已。
我們生起出離心就要具足這樣的量。如果具足了這樣的量,就不會為情感糾纏而感到痛苦,也不會為其他的欲望糾纏而感到痛苦,更不會為學習佛法、學習世間的其他知識而感到痛苦,因為你的心已經恢復到了不受壓力的健康狀態。這樣的出離心是我們強大的動力。如果你心中沒有想出離的意識,沒有想出離的心,就會習慣于對世間很多東西產生執著。實際上,世間的五欲是一種習慣。我們習慣這樣好、那樣好,像有些人習慣吃辣椒,沒有辣椒飯吃不下去,而有些人就討厭吃辣椒,有辣椒飯就吃不下去。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習慣。所以,世間所謂的快樂只是習慣不同,并沒有真正的快樂可言。
我們現在在這里,把世間的一切法全部舍棄,無論出現什么情景,我們的心都是寂靜安然的,都不會有動搖,隨時隨處都可以是這樣,這就是出離心。阿難尊者的出離心如果非常明確,聞思來的教理就不僅僅是在記憶當中,而是在感受的當下。我們平時要觀察自己的心,如果你學來的知識跟現實的心行脫節了,你的感受就會順其自然地隨著習慣。摩登伽女跟阿難過去五百世都是恩愛夫妻,沒有矛盾,所以當阿難見到摩登伽女的時候,就自然隨著過去的習慣而被吸引了。那《娑毗迦羅先梵天咒》啊,只是令他迷糊一下,實際上是由于過去世無量劫的串習到今天,他抵擋不住。假如他的出離心非常明確,舍棄了世間這一切,那么,恩愛、情感這一切在他心行當中構不成障礙,他可以看到她感覺很順眼、很舒服,而不會被她所糾纏。這是根本的區別。我們如果發起了慈悲心,對一切眾生都不會看不順眼,同時也不會被一切眾生所干擾。
第二種發心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我們修行真正的動力。菩提心就是:我看到了現實輪回的痛苦,我要舍棄這些生滅輪回;當我想舍棄的時候,我也同時希望,一切眾生都能舍棄這樣的痛苦,把自己的出離心擴散到九法界眾生的身上。就在此時此刻,我們觀想一下:我不需要五欲六塵,把五欲六塵舍棄了。你再感受一下自己的心,觀照當下自己這個沒有任何一絲想追求世間事物的心,然后把這種舍棄一切的感受,擴散到一切眾生身上。當這個感受生起來,你就體會到所有眾生的生死痛苦都需要解脫,這就是同體大悲。你內心感受到了空靈,希望一切眾生都同樣感受到空靈。這種覺受的力量非常強大,哪怕是仇人在你面前,你也生不起半點嗔恨;哪怕是愛人在你面前,你也生不起半點的貪欲。因為大家都需要解脫,都需要證菩提。而這種情感,在你的菩提心生起來的時候,完全轉化成為大慈悲心。所以說,慈悲心的前提就是平等心,只有“我與眾生都舍棄我執”這樣的平等心生起來了,我們的菩提心才算真正發起。
所以大家要安住于這種菩提心之中,不停地感受、不停地模仿,讓自己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成為一種串習。串習就是排隊。我們買票的時候隊排得很長,一個一個接上去;我們現在讓自己的心念也像排隊一樣,而這是排菩提心的隊。從出離心發起要成就菩提的心,每一個念頭都不忘失出離心和菩提心,那我們就隨時隨處都在菩提道上。
我們一天打坐的時間可能只有兩個小時,可是一天干活的時間、走路的時間、談話的時間、睡覺的時間,遠遠超過打坐的時間。如果每天如法安住的時間只有兩個小時,而另外二十二個小時不如法安住,這個隊就排得一點力量都沒有。你這邊只有兩個人排隊,人家是二十二個人在排隊,你再排兩個人,接著又是二十二個其他人在后面,那么你這邊能有多少力量呢?所以我們要學會讓自己的這種動力——要舍棄一切輪回生死法的“出離心”和要利益一切眾生、要成佛的“菩提心”成為每件事情的動力。大家現在聽課,是這個動力在作用;要明心見性,要成就菩提,也是這個動力在作用;我們吃飯同樣是為了修行解脫,為了利益眾生,也是這個動力在推動;我們跟某個人講話,是為了幫助他,為了自他都能得到解脫,也是以成就眾生為動力;包括建寺院、當義工、跟別人打招呼等等,所有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與人結緣,讓他們今后有機會接觸佛法,都是這個動力的作用。當我們把出離心和菩提心作為整個生命的動力時,就不會退轉。
很多居士修行,在兩三個月、半年以內是很精進的,一年以后就是老牛拖破車了,拖兩步退兩步,拖三步退四步。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你的動力沒有了。為什么拖拉機開得慢,寶馬開得快?寶馬動力好。那么修行路上,你的動力在哪里?修行的動力要是沒有了,怎么可能進步呢?所以,我們要把出離心和菩提心,作為成佛路上真正的動力。如果一個人有出離心,卻沒有菩提心,他在現實中修行非常精進,趕緊要了生死,可是一旦他體會到了無我涅槃,從此瀟灑人生走一回,就再也沒有動力了,因為他沒有想到要利益廣大的眾生。而當一個人的菩提心生起來時,即使他已經證得無我涅槃,他一定是:“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哪怕是一只螞蟻還未成佛,我都要生生世世為它去努力”。這樣的動力永遠不會停歇,不會停止。
所以有些人在修道路上障礙多、進步不了的,打坐坐了又不想坐的,學習佛法學了又不想學、感覺沒勁的,都是因為自己的動力出問題了。有些人出家修行開始是想解脫、想成佛,學了幾年以后,反而去上社會大學了,學社會知識、學外語、學語文。如果他的動力不是菩提心,學了以后不是想更好地利益眾生,而是因為在佛法里學得沒勁了,那他在修行路上就會出問題。就像機器,本來加著油,現在油加不上去了,給它加水了,機器就被破壞了,永遠開不動。所以,我們如果對三寶沒有時時刻刻歸宿、皈依的心,在修道路上就會迷失方向,會慌張起來,茫然不知所措。
有些人修了三年以后問師父:我以后該怎么辦?未來不知道會怎么樣?其實,你觀察自己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看看自己的心是否已經背離了三寶,背離了覺、正、凈。你隨時都要把心調節在對三寶的信心上,這是我們的燈塔。看到燈塔,你的心就安了——不論你做得好與不好,進步是快還是慢,目標永遠在那里。自心即是佛,要明心見性,要成佛,這成佛的燈塔我們永遠不要放棄。只要不放棄,我們在修道過程中無論遇到了什么災難、什么障礙,內心一定不會茫然,一定會想盡辦法讓自己回歸到修行路上來,然后繼續不停地增強自己內在的出離心和菩提心。這需要隨時去感受,你不去感受是沒有用的。
我們也看了很多佛教的書,有些出家人在佛學院學了很多的教理,聽懂了很多法,但是你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是否落實在自己的心行當中了?你聽聞的教理是否落實在心行當中了?你是否還是沉湎于原來像野生的樹那樣,上面旁逸斜出很多枝枝杈杈、長得彎來扭去的那種狀態中?一旦你落實了,有感受了,才算學到家了,你的聞思算是到位了。
開始修行時,動力在我們心中非常明確——看到輪回苦,看到煩惱生起來的根源在于我執,在于對世間的執著太重,所以要模仿訓練讓自己放下。有些人說,放下談何容易啊!其實我們當前這顆心,一天總有那么幾分鐘是沒有事的,哪怕上班之前在辦公室坐兩分鐘,讓自己感受一下“我要出離,要解脫,要利益一切眾生”。你就在心行中感受出離心和菩提心。
心密修法之前有儀規。首先念“南無咕嚕唄,南無布達雅,南無達爾瑪雅,南無僧伽雅”,這是皈依三寶,對三寶生起信心。你不只是念完就算了,念的時候一定要感受一下:“這是我的皈依。”接下來念:“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金剛護法、神祇。”你念“南無十方三世”的時候,心里要想:“我是皈依十方三世。”十方在哪里?東南西北、四維上下。你的心要有這么大,所有的方向都是我皈依的對象、我的依靠。這就是菩提心啊!
修法結束后,下座的時候要去利益眾生,所以我們這樣回向:“愿我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余果。”我們要知道對三寶的信心和菩提心對于修行的重要性,前面的目標和后面的動力,什么時候都不能消失——上座的時候不能沒有,下座了在工作、生活中也不能沒有,這是一個人真正修行需要具備的基礎。而阿難出現那樣的情況,其實是他當時忘記了出離心和菩提心。如果他有出離心,他絕對能當下舍棄;如果他有菩提心,他就會把摩登伽女看成是身陷苦惱、值得悲憫的眾生,而不會產生任何煩惱。
三、持戒
第三點修行的基礎就是持戒。
持戒是我們的保護欄。目標在前面,動力在后面,保護欄在左右兩側。我們修行就像是走懸崖鳥道,懸崖上如果沒有保護欄,就很容易摔下去。持戒不是讓我們痛苦,不是讓我們被束縛,而是保護我們更安全地到達目的地,所以戒律叫做“別別解脫”——你在懸崖上走,有保護欄保護著,就沒有了摔下去的可能,那么摔下去的痛苦因此得以解脫。阿難之所以因為摩登伽女的咒而差點遭殃,是因為他持戒的心不嚴肅,在心念上容易為情所困。我們這個道場青年人多,青年人精力旺盛,妄想紛飛,索求的心非常強烈,如果沒有戒律作為保護欄,這樣一顆心隨時都存在出問題的可能。
二十歲到五十歲這三十年是人生的索取階段,索取情感,索取愛欲,索取名利地位,索取別人對你的尊重……索取很多東西。所以我們普通人一定會去索取:不索取善法,就索取惡法;不索取佛法,就索取五欲六塵。如果大家沒有一顆持戒的心,那隨時可能會出問題。
凡夫的心,就像刺猬一樣全身長滿了刺,你的言行舉止隨時都會刺傷別人。嗔恨心刺傷別人是直接的;愛欲心刺傷別人是柔軟的、殺人不見血的,是軟劍。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持戒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持戒,雖然你的目標很明確,動力很強,但是動力越強,你越容易摔下去。沒有持戒的人,他發菩提心發得很大,他要利益眾生,他一天到晚去給別人說法,“日漸相親”,兩說三說就給說回去了。“日漸相親”,就是開始很清凈,以后漸相親厚,越來越親密,終必墮落。所以說,如果沒有持戒的心,他的菩提心生起來是不長遠的。如果不能長遠地保持菩提心,他的凡夫串習會串過來。
阿難的這段經歷,很多人以為僅僅是開啟大法的緣起,實際上它與《楞嚴經》直契人心的見道是緊密相關的。“開悟的《楞嚴》”前面的這段因緣是給我們做榜樣,告訴我們:你必須具足對三寶的信心,隨時生起這種信心,必須具足出離心和菩提心,必須具足嚴謹的持戒心,這樣我們才有機會來談如何見道。
見道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解悟,第二個階段是見悟。見悟才是真正見道,解悟也叫見,是相似見,相似見也是見,但還不是真見。
我們有沒有對自己的這三個基礎進行確定,發自內心看一下:自己是否時時刻刻,乃至生生世世不離三寶,以三寶作為真正的生命歸宿?是否時時刻刻不忘失出離心和菩提心?是否時時刻刻以正常的、遵守規則的態度來生活,不傷害任何眾生,也不傷害自己?持戒,簡單地說就是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別人。有這樣的心,我們接下來學習《楞嚴經》就有基礎了;如果還沒有的話,我們要加強訓練。
實際上,大概而言,佛法不管是南傳、藏傳、漢傳,還是八大宗派,任何一種法門、任何一個教派,都不離開這些要素。
不管在哪里,成為佛弟子第一個標準,就是你有沒有皈依。皈依不僅僅是拿到一本皈依證,而是你的心有沒有向往三寶。有了這樣一種心,才成為三寶弟子。這是第一個要素。
第二個要素就是發心,就是前面講的發出離心和菩提心。如果有哪個法門告訴你不要了生死,這一定不是佛法,僅僅只是世間法,或者是佛法當中的前方便,是人天乘的善法。“乘”就是渡達彼岸的“乘”,乘船的“乘”。要有出離心才稱為“乘”。你今天修布施也好,持戒也好,行善法也好,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作為動力,這都叫做世間法而不叫“乘”。你想利益一切眾生,眾生現前遇到生活困難,你去幫助他,幫助他的目的是使他能夠解脫,最后圓滿成佛。具備了這樣的發心基礎才稱為“乘”,才稱為人天乘,否則稱為人天善法,說得淺白點,就是你只是一個好人、一個世俗的好人。所以說,發心是任何法門都必須具足的。
持戒也是每個法門必須具足的,特別是根本戒。居士有居士的戒,比如居士的五戒、菩薩戒,出家有出家的戒。每一條戒律都是我們佛弟子的行為準則,無論你到哪個地方都是這樣。假如哪一個教派不需要持戒了,那就不是佛法。大乘佛法,正統的、修行的佛法,走覺悟人生修行道路的佛法,是不承認日本所謂的居士佛教的,因為他們不持戒,而他們自己也不承認自己是修行人。有一次在中國佛學院,我遇到日本佛教學者牧田諦亮,他是凈土宗的學者。我問他:“你們那里有沒有修行解脫的人?”他說:“我們那邊沒有。”在中國,即使是現在,都有很多師父、很多大德居士坐脫立亡,而日本的居士根本做不到這點,因為他們不主張持戒,甚至生不起出離心。
我們要認識到:學習佛法要學到位,以上三個是要素。佛法雖然有八萬四千法門千變萬化,但是這些要素不會改變。
四、正知見
第四個要素就是見地,就是正知見。《楞嚴經》里面告訴我們:見道,就是讓我們樹立正知見。正確的知見是什么?各個教派對此的描述雖然不同,但是落到實處卻是一模一樣的——必須是見到空性,認識無我。哪怕是凈土宗,讓我們求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以后,我們還是要產生這樣的知見。凈土宗是讓我們出離這個世間的一切,求生極樂世界。它的舍棄我執、與空性無我相應的方法,跟其他宗派大不一樣。其他宗派是直接契入心性,讓我們體會到五蘊皆空。
所以說,空性見是正知見的重要一步。無論學習哪個宗、哪個派,漢傳也好,南傳也好,藏傳也好,都必須要有空性見。如果有人告訴你“沒有空性見”,或者“你不用契入空性見”,還是以凡夫的我執印證你,讓你的我執繼續蔓延,那就不是正法。沒有正知見就不是正法,這是所有佛法共通的一點。
五、正修行
第五要素是正修行,就是修道。八萬四千法門,法門不同,契入點不同,念佛還是持咒,方式不一樣。但是所有法門都離不開兩點:第一點是停止你的妄想,第二點是你一定要生起智慧的覺照。我們看凈土宗,讓我們一心念佛,“一心”就是沒有妄想,“念佛”就是覺照,就是了了分明。心密法門也一樣,持咒,是讓我們不著任何的想法,一念不生,咒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參禪,是專注一個話頭停在那里,專注、停止,然后對話頭提起覺照,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天臺止觀,“止”,就是停止一切妄想;“觀”,就是如法觀察緣起性空。唯識、中觀、華嚴都有止觀,無不如此。
我們要認識并把握上述這五個要素。如果把握了,對佛法還有不理解的,那么就看看自己這五要素把握的量或者度夠不夠。比如說,如果對三寶皈依的量不夠,那就要加強對三寶的皈依;發心的量不夠,要加強發心;持戒的量不夠,行為出現問題,就要加強持戒;見地的度不夠,只是相似明白,而不是真正明白,或者只明白其中一小部分,沒有全部融會貫通,那就要在見地上加強;修道的量不夠,不能安住于“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也要加強修道。
很多人在修行一千座以后,覺得自己力量不夠,沒有打開。實際上如果每次打坐都能按照這五要素去做,尤其是具足前面講的出離心和菩提心,座下繼續用功觀照,從座上回向的時候開始,一直到下一次上座之前的這段時間里面,完全以菩提心作為你的動力,如果這樣用功的話,一千座不打開都很難的。一千座三年啊!當然,愚癡的人善根很淺,沒有智慧,很難打開。為什么呢?沒有智慧的人,你給他講發心,講皈依三寶,他生不起感覺。
其實道理很簡單,你當下去感受一下,感受到了,就不停地去模仿這種感覺。不停地去模仿,自然就能到位。從座上到座下,座下再到座上,一直都貫穿著止和觀這兩點,五要素實際上就具足了。整個佛法的八萬四千種法門,其方便各不相同,包括藏傳和南傳早晚功課有不一樣的,打坐時間也不一樣,服裝也有不一樣的,唯獨這五要素是完全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