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一般經濟規律中分配的基礎

本書首先提出的供討論的靜態分配規律,是按照我們的定義,在經濟學三個自然分支學科中屬第二個分支學科范圍內的問題。在這里要提出堪稱自然工資和利息理論的一種純理論。本章不作統計研究,而且也不詳述引起交換的種種實際過程。貨幣和銀行、稅收或者旨在影響分配條件而采取的政治性行動,都不加討論。

按照廣義理解包括交換規律在內的分配規律,特指經濟學所研究的社會規律。因為對社會組成各種生產小組作出解釋,以及就各個小組分別由工人、資本家和雇主等階層構成提出理由的,就是這些規律。這些規律還要就這里所說的各個小組和各個階層的相互交換加以說明。靜態規律為各經濟小組的收入以及各經濟小組內部工人和資本家的收入提供據以趨于一致的自然標準。動態規律則反之。它首先對實際收入與這些自然標準呈現的變化程度作出解釋;其次是就那種緩慢和穩定的變化作出說明,這種變化是隨時間的推移發生于這些標準自身上面的變化的。

當前的自然工資與一年后的工資是不會相同的。如果社會按照某種正常方式發展,那么,未來的工薪標準也就會穩步提高。隨著發展繼續,實際工薪率會與提高中的理論標準相一致,但它的增幅則小于理論標準的提高幅度。工薪標準據以提高的速率和決定實際勞動薪酬偏離工薪標準的程度的影響,是某種動態分配理論的典型主題;而且在這些主題中,就本書所討論的其中的任何一個主題來說,它都將進入理論經濟學的第三個自然分支學科的領域。包括靜態分配理論和動態分配理論在內的整個分配理論,即使不會等于某種完整的經濟理論,但至少也會在其中的第二和第三分支中占有絕大比例。不過,社會動態經濟學的這一領域還屬于整個經濟學領域中的處女地。如果本書確定的計劃一一實現了,那么本書就會在適當的時候繼之以另一項研究,此項研究當是專論動態規律的。在本書中要闡述的是“自然的”——或者更為準確地說是靜態的——工資、利息和利潤等的標準;動態的變動則著眼于講清楚某種真實富有活力的社會的各行各業受靜態規律支配這一事實,不過,它只是以最簡略、最一般的方式作些描述而已。現實世界的工資盡管有急劇變動,而且是與理論規律的作用相抵觸的,可實際上還是圍繞著靜態標準上下波動的;圍繞這些標準的變動自身,就受這種規律支配。尤其要知道的是,使人與自然面對面,而且使人依附于他能直接為自己生產的產品的,實質上還是這種最復雜的經濟規律。

如果一開始我們就假設經濟學的普遍真理都是已知的,那么,在論述一般經濟理論的第一個分支學科時我們就應該完全不加考慮,而徑直開始第二個分支學科了。實際上,適用于一切工業壽命的原理,基礎專著中都已有詳論,雖然這些專著都是注重闡明有組織的社會的經濟的。這樣的專著從未以這里所建議采用的方式對經濟學理論作過劃分,而且也從未以標志它們與取決于社會組織的那些事實和規律的這樣一種區別描述過該學科的普遍真理。不過,就這些真理而言,我們已經作了闡述,這就使我們在對經濟學的社會規律討論中,不必一開始就詳述很多更為一般的規律。我們知道何謂財富,財富分多少種,以及在財富的創造上又都有哪幾種因素起作用。我們記住了勞動和資本的定義,以及固定資本與流動類資本的一般區分。我們熟知所謂的報酬遞減規律,按照這一規律,處于耕作中的土地賦予勞動和資本的報酬是越來越少的,而用于既定土地面積上的勞動卻越來越多。我們知道基本的消費規律。總而言之,我們掌握著一套原理,這套原理雖然尚未與某種獨特的社會經濟的原理分開,但是有了這套原理,我們就能研究社會問題,而且無須有關這些問題的某種冗長的介紹。請讀者參閱:約翰·穆勒、亨利·福西特、西奇威克和馬歇爾的英文原著;具有權威性的外國專著;諸如F.A.沃克、哈德利等的美國國內的著作。參閱這些著作中對在其運用是通用的經濟學原理的出色的敘述,雖然這些著作并沒有與其運用僅限于某種社會經濟的著作正式分開。

不過,經濟學的若干一般問題迄今尚未以奠定分配問題研究基礎的這樣一種方式予以論述。情況如此,我們就不得不作屬于經濟學分支的一般導言性論述了,要是真有這樣一個分支的話。此外,就遭質疑的幾個論點來說,我們還必須持有一種鮮明的立場,以及提出這樣做的理由。

說也湊巧,在早些時候出版的一部著作中,該書作者就以這種方式介紹過若干財富的一般規律;而采用這種方式,就是旨在使這種規律與在這里要介紹的這種理論相一致,以構成這個理論的緒言。參看《財富的哲學》。不過,對這些規律所作的那種論述還不全面。再說,那部著作也并非以用作本書的一種適當的導言為目標予以準備的。要達到這樣一個目的,尤其需要在一般經濟學領域與社會經濟學領域之間劃一個清晰的界限。那么,這幾個領域中的第一個領域又當包含哪些內容呢?

我們曾經指出,經濟學的普遍規律決定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而社會規律既已納入了分配理論,那它就勢必取決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一條普遍規律諒必能夠指導我們確定一般理論中的一個首要分支的范圍。我們說,基本的消費規律以及在不存在交換的情況下起作用的所有生產規律,都屬一般理論這一導言性分支的主題。我們尤其需要知道的是,論述該主題的這樣一個分支學科中所包含的有多少是必須用于這第二個分支學科的;有關經濟學普遍規律的一種闡述,在多大程度上是用于提供某種價值理論以及工資和利息理論的先決條件的。

可以回想起來的是,在我們的分析中,價值的確定就等于按小組分配的條件的調整;而工資和利息的確定,則是在幾個小組內所作的收入的最終分配。因此,有鑒于基本上也就是社會現象而已,從表面上看,價值、工資和利息此刻未提及的利潤的成因很快就會顯露。參看本書第54~55頁和第62頁等。也就是所提出的各個科學分支中的第二個分支的獨具主題了。但事實上卻正好相反,凡是取決于交換的,第一個分支也必定概不涉及:社會的組織以及這種組織所需要的一切,都不在該分支學科的討論范圍內。由于存在這種種限制,一般經濟學理論能為價值、工資和利息的研究提供任何材料嗎?我們繼續研究。

先不談交換。抹殺想象中存在的那種現代社會產業制度,就等于使堪稱文明的大部分蕩然無存了,結果是讓人們直接面對自然,因而必須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收成謀生。一應產品人們都必須自產自用。人們必須始于采集最為原始的原材料終以制成產品。情況如此,人們所得進而歸己的產品,勢必寥寥無幾。所得的質差且不說,制作過程也勢必令人尷尬。據檢測,在無交換的情況下謀生的人,其開化程度甚至不如蜜蜂、蟻類、貍類等動物高,這些動物的物質生產是有組織地進行的,然而人們還得過某種節儉的生活。人們會擁有財富,而其中有的會是資本。人們的生產和消費還得受規律支配。

既然生產作用于自然,無非也就是因為自然還作用于生產者自身而已。因此,每個人的經濟就都自然變成了這樣一種過程,即憑借這一過程,人人都以自然原材料作為手段間接實現自我服務。這個“手段”就是財富。無論在何種經濟制度下,人們都憑借手段一類的東西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服務。在原始社會制度下,同一個人既是提供服務者,又是得到服務的人;而在另外的社會制度下,則是一個人向另一個人提供服務。不過,財富總是借以提供服務的手段。單獨一個人擬自用的物品,是他的財富所呈現的具體形式;而能使它們與其他物品有所區分的那種特性,在一個商業城市,就使何謂財富以及什么不是財富有別了。

在每一個經濟發展階段,財富都是由各種有用的物構成的,而這些物的效用則是堪稱特色的這么一類的東西。儲備的各個組成部分都具有某種重要性。這一類物品可不像空氣和水,不論排除多少立方碼的空氣和水都不至于造成危害。另一類物品其性質是這樣的,即其儲備一有增加,就會有人境況好起來;而儲備一有削減,就會有人每況愈下,這就叫財富。可供私用的而且就具體方面來說,是有用的外界的物質性產品,就是經濟商品,就是貨物,或者說是財富的具體形式。這一描述既完全適用于一個野蠻人的一只小劃子及其所運載的魚,也完全適用于大西洋上的一艘輪船以及其所運載的豐富多樣的貨物。

如果某種物品對一個人是有用的,那么,對另外一個人來說,這通常也是有用的,因此,就其本身而言,這種物品是可以交換的。事實上,要是有某種社會經濟建立起來了,它或許就是可以交換的。這種物品具有能誘使不是該物品的所有人為獲得它而付出代價。深入思考為獲得該物品而付出——比方說以勞動或勞動的產品的形式付出——多少為好時,這樣一個人會運用讀者現已都熟悉了的“最終效用”的原理。按照該術語通常的定義,它指的是一系列相似物品中的最后一個單位所具有的有用程度。給一個人物品甲一個單位,然后再給他該物品乙一個單位以及再一個單位,直至他擁有了該物品的十個單位。盡管該系列物品中的每一個單位都有可能給他帶來某種好處,但是,隨著他所得的該物品的單位個數越來越多,給他帶來的好處量卻是持續遞減的,待到他得到第十個單位的物品時,他所得到的好處就是最少了。盡管某種物品或許就是財富,可它供給量中的每一個單位,如上所述,對其所有者,都必須是具有某種重要性的。我們剛才引用的這條規律,把供給量中的最后一個單位確定為重要性最小的一個單位。這就是經濟學的普遍規律之一。

至于最終效用規律這個概念的完整性和準確性,要說的還有很多,現代理論把它置于了價值理論基礎的地位之上。我們可以注意到,為使該理論與事實相一致,那就必須對它作某些重大修正。就目前而言,我們可以使它具有某種假設的形式并暫時就用它。假如人們真的使用多個單位的消費品,而且都是屬于某一種消費品的話,要是這些商品的具體效用隨著他們所得的這種商品數量越來越多呈遞減趨勢的話,那么,人們為所得商品中的任何一個單位所要付出的,就將都由最后一個單位的商品的具體效用予以精確測定。現代價值理論的這些熟悉的假設,如能與嚴酷的生活現實相一致,那么,這個理論也就解釋得了現代市場的商品的價格了。這個理論是有關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的真正的基本原理。

區分一般經濟學與社會經濟學的界限,位于最終效用原理與價值理論的原理之間。我們想象的原始經濟,無法檢驗市場的最終效用,因為這種經濟沒有交換。那么,它就根本不能檢驗最終效用嗎?我們很容易發現它檢驗得了,而且與有組織的社會進行同類檢驗毫無二致。最終效用原理屬于經濟學理論的第一個分支,而且是在第二個分支學科的基礎之上。

人們消費品的多樣化總有好處。這是賦予一般消費規律的一種人性原理。原始狀態的經濟不可能使這種多樣化的過程深入進行下去,因為它生產不了多種產品。試圖有多種完全供自用的物品的一個人,會是各行各業中的一個仆人,其中的大多數會是如此貧窮,以至于作為生產者,通過產品多樣化,他失去的會比他作為消費者得到的更多。僅僅生產幾種物品,未開化的人即可因為某種產品生產過量,而使其為其中的任何一個人提供服務的愿望落空。某種商品連續幾個單位的效用的遞減會使之敏銳地感覺到,如果在一個行業工作太久,要是手頭有如此多的肉產品而于自己卻幾無用處的話,則他可能就轉而砍掉小劃子,轉而制作手工弓箭或是蓋小屋,否則他就會一事無成。因為再一個單位的某種生產過剩的財富,是不足以維持他繼續工作的。

最終效用規律決定生產者不再生產一種產品而開始生產另一種產品的那個關鍵時刻。人們認為掌握著錢的一位現代工人,采購時應該考慮最終效用規律,而且就把每10塊錢都花在這樣的地方。在這里,考慮到各種商品供應在即,這能給他帶來最大好處。我們假想的那種情況下的未開化人所擁有的,不是可花費的單個的10塊錢,而是可以作出艱難嘗試的支出,而他也確實是按照同一原理管理種種艱難嘗試的支出的。一旦他對獲得某種貨品的急迫心理松弛了,他就會有另一件事要做。因此,市場和價格固然是現代現象,但有關市場和價格的研究中,在專用于普遍真理即最終效用規律這門學科的一個分支中,卻沒有合適的位置。這門學科的這一分支是用來指導在現代市場中進行采購以及指導那位孑然一身的人進行生產的。這是經濟學的一種普遍規律。

于是,在一種交換經濟理論也即交易經濟學與處理人與自然的作用和反作用的一種原始經濟之間,這就劃定了一條分界線。在分界線的這一側,你會發現市場、價值等等現象;在另一側,你會找到決定價值的那些消費規律。在現代生活中,這些規律調節商店提供的各種各樣商品的社會需求;但在原始社會條件下,它們則控制一個男子妥善而又節約地管理他的生產力,并在能給他帶來極大好處之處使用這一生產力的那種方式。對于這兩種經濟來說,最終效用規律都是通用的。

這不是情況的全部。一個孑然一身的人把自己的勞動從生產他現已有供給的某種東西,轉向生產某種具有高一些最終效用的東西,這說明現代生活的某種特點,這一特點是處于被忽視的危險之中的。整個社會憑借價值規律所做的就是這件事。這個社會正在按照最終效用規律,把它的集體精力從一個方向轉向另一個方向,市場和價值提供了這樣做的機制。就把社會看成一個孤身獨處的人,將其精力轉向生產某種東西,直至它擁有了足夠多的這種東西,然后才生產另一種東西,而你也就獲得了一定的基本事實。交換經濟科學使我們明白這一變化是如何實現的。

要是我們只是看處于現代狀態的人,只注重他們如何相互打交道,那么我們也就忽略了基本真理了。由于個人的行為,比起社會錯綜復雜的行為要更簡單,因此,我們必須有開闊的眼界:我們絕不能僅以某一個人為參照系,而且完全通過他的眼睛觀察事物。有一個事實是無可懷疑的,這就是市場上任何一種物品的供大于求的情況,都意味著某種獨特商品存在著某種社會性的供過于求。情況如此,那么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它對這種產品的有效需求,與實現了的相比,就要大一些了。然后,社會按照所示警告,憑借降價機制,把它的能力改用于生產另外的產品;而它采用的整個程序,無非也就是像一個孤身獨處的人,一旦發現他對某種商品的需求正在得到滿足,那他就會做他該做的。

要是我們使社會個性化,要是我們使之整個兒成為一個孤獨者,要是我們泛泛地視整個獨立人類為一個有機體,我們就會發現我們自己做著一個獨處的人在效用遞減規律下所做的事情。給市場上各種產品都確定一個價格,是這個集體機體估計其自己產品的一個重要行為。從理論上講,它這是以整個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使每一種產品價格都有漲有落。勞動和資本從其產品價格已跌的一個行業轉移至產品價格已漲的行業,這也是一種社會運行。這是社會的行為,表現出這種行為是旨在節約利用生產力,而且使生產力轉移到能最大化效用之處。此舉的動機固然是個人主義的,但其結果卻是集體主義的。每一個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但作為其努力的結果,社會在效用遞減規律的影響下,會像一個單獨的人那樣發揮作用。此規律本身是適用于任何情況的,而對其所作的陳述,則是屬于經濟學理論的第一個分支學科的,而對該規律在一個社會中所起作用的機制進行的描述,卻又是屬于第二個分支學科的。

最深刻的經濟問題勢必都與工資和利息息息相關。而工資和利息是由各行業小組的最終分配決定的。令一雇主銷售產品,為其原材料付費,且使用支付工資利息后所剩的錢,于是,此最終分配完結了。不過,原始社會可不見發生這一切。銷售產品而后分享利潤,這把我們引向了某種先進的社會狀態。一個人一應所需均自給自足,其經濟有分配之任何跡象嗎?把集體收入分為單份以外,肯定毫無其他一切;在社會經濟中支配這一分配的原則,則還是具有一如任何條件下都會具有的作用一樣。

由此可見,市場價值是一種社會現象,但是,價值賴以確定的最終效用原理,就其范圍來說,則具有普遍性。某個行業小組的收入分為工資和利息,這是一種社會現象;但是支配該分配的原理——具體勞動生產率原理——在原始社會中,與在任何地方一樣,也具有支配性。

具體勞動生產率決定工資,這就是本書要證實的論點。弄清某種產品多大的一個產量可歸因于受雇從事種植小麥、制鞋、煉鐵、紡棉花等等的一個單位的勞動,你也就掌握了所有勞動均趨向于一致的那種薪酬標準了。具體資本的生產率以相似的方式決定利率。弄清某種產品多大的一個產量可歸因于某種工業的單個資本,你就掌握了一切利息均趨向于實現自我調節的那種標準。

這個具體生產率原理適用于經濟生活的各個階段。不過,一個人離群索居時,以及當他以迥然不同的方式生活于某種商業社會時,此原理就不言自明了。當著資本和勞動無論何處均合作時,要是我們有眼力足以明白這一點的話,那就到處都會有可歸因于其中的每一個單位的一種確切的產品。一個野蠻人花在制作一只小劃子上的一個小時的勞動,創造出了某種數額的財富,就他這種職業中的任何一個單位的勞動來說,情況也是如此。

離群索居并借助于工具設備生產一應所需物品的一個人,對一個單位的勞動的生產率,必須形成某種概念。他或許有一個小時可用于捕魚,或是制作能使未來捕魚生產率高一些的一只獨木舟。一個小時可專用于采果品,或者是制作一把鏟以供鏟土用,從而在未來生產出充裕一些的食物來。他的時間和精力在這兩種用法上進行分配時,他這是在以自己的那種原始方式計量一個單位的資本的生產率和一個單位的勞動的生產率。獨木舟和鏟代表資本,花費在這種資本上的時間,能在他的小額資金上增加一個單位;捕魚或是采集果品上所花的一個小時,也能給他當天的勞動增加一個單位。相比較其中的哪一種生產率要高一些,答案要由當代社會分配基礎的某種規律而定,但此規律本身則是普遍適用的。

隨著消費品數量越來越少,其用處也越來越小,當其中一系列單位供給有保障時,生產資料也即各種資本,假如是某個人非用不可的,則其生產率也就越來越低了。與早些時候擁有的工具相比,人們所得到的最后一種工具的使用效率的提高幅度會是小一些的了。如果一支固定的勞動力隊伍所用的資本數量是遞增的,那它就會受制于生產率的遞減規律。該規律決定在一定的用工設備下,在確保領導們所作指示得以落實的前提下,以撤走多少工人為宜。從岸邊拋一釣魚線捕魚,與設法制作一只小劃子捕魚,這個兩者擇一,就像是爬樹摘野果與設法獲得一把鏟以備未來建果園時用的兩者擇一一樣。實際上,兩者都是由同一原理決定的。該原理決定一個文明國家的勞動力,當從生產消費品的工廠車間撤出后,而后又投入另一制造工具、機器等等的工廠車間,其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無論何處,勞動和資本的最終生產率原理都決定資本的積累。這里,對各術語所用定義,務須極其嚴謹。我們指出,決定工資的是具體勞動生產率,這意味著工薪與產量相一致;而這產量則是可具體歸因于勞動力中任何一個單位的勞動的。這就是說,各單位勞動的產量都是相等的。以同樣的方式,決定利息的是具體資本生產率。1美元的收益是該1美元所創造的,而這意味著在任何一筆資本基金中,正如上述所描述的,凡是1美元的產量都是相等的。然而,生產率遞減規律卻要求各不同單位的勞動和資本的產量應該是不相同的,而且,那最后幾個單位的生產率應是最低的。顯而易見,這里存在著驚人的矛盾,不過這種矛盾很快就會消失。假如給這幾個術語都下嚴謹的定義,最終生產率還有具體生產率就會是同義的。這些術語只要是這樣使用了,再說工資由勞動的最終生產率決定,而利息由資本的最終生產率決定,就是正確的了。此外,如果以另外的方式給最終生產率下定義,那就會得出一種剝削勞動的理論。假如處于一個系列前面的各單位勞動繼續創造出比已得到的還要多的財富的話,那勞動就是遭到劫掠了。使社會公正的理論和使社會成為一種有組織的劫掠勞動的制度的理論,這兩者會因為所用的最終生產率這一術語的定義不同而有別。我們必須即刻弄清楚以相同術語所表述的這些相反的觀點的性質。我們必須把與具體生產率同義的最終生產率這一概念,與同它意義不同的一個概念分開。不過,這是下一章的內容。

現在,我們必須指出下列這一事實,即一旦與某個固定量資本一起加以使用時,呈現勞動遞減生產率的這種情形就是一種普遍現象了。不論原始經濟還是社會經濟,此事實顯而易見。此一般原理的這種說法屬于經濟理論的第一個分支學科,而其在某種社會狀態下、在自然工資理論中的運用,則屬于第二個分支學科。在本書我們必須做的,正是此項運用。

與資本相關,經濟學理論第一個分支學科與第二個分支學科的界限,應劃在遞減生產率規律與該規律的運用之間。給某個數量固定的勞動力提供接續幾個單位的資本,而其結果是無論何處,你所得到的都是產量遞減的結果。這是一條普遍規律,它對人們的行為,乃至對在原始荒無人煙地區決定投入多少資本設備才劃算,也有極大影響。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就沒有可付的工資和利息,沒有任何一種市場利率可加以決定;但最終生產率原理,就是在最簡單的經濟中,也足以使人疑慮全消,茅塞頓開,而聲譽卓著。正是當此原理以這樣一種方式起作用,乃至決定了在某種文明國家的產業之一究竟需要多少勞動和資本時,某種社會效益才會得以產生。一般規律的這個作用,對于社會經濟學來說,是一個恰當的主題,而在這里,它成了分配理論的基礎。

由此可見,普遍原理以及普遍原理在社會中的運用,是迥然不同的兩回事。荒野無市場,然而,支配市場的最終效用規律卻在那里發揮著作用。孤身獨處者的經濟中不存在支付工資和支付利息一說,然而,最終勞動生產率規律以及最終資本生產率規律,則還是普遍適用的。這兩條規律,我們是從開始涉及分配的第二項討論時略而不提的經濟學理論的第一個分支學科中拿來運用的。不言而喻,有關財富的性質以及有關經濟活動過程的特征的人所共知的事實,我們是一概視若人類對自然的一種征服的結果的。此外,為使用在即計,我們還得熟悉三種規律:第一種我們不妨稱之為消費資料效率變差規律,該規律是自然價值的基礎;第二種是生產資料效率變差規律,它是自然利息的基礎;第三種是勞動效率變差規律,這種規率是自然工資的真正起源。上述這些規律,都存在于經濟科學的普遍真理之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阳县| 班戈县| 澄江县| 桦甸市| 十堰市| 巴楚县| 无为县| 天镇县| 定兴县| 襄樊市| 离岛区| 丰宁| 扎兰屯市| 宁德市| 沁阳市| 南宁市| 安阳县| 健康| 名山县| 浦东新区| 福安市| 额尔古纳市| 荣成市| 贵溪市| 威宁| 桃源县| 临汾市| 昭通市| 通化县| 邮箱| 平阴县| 南岸区| 台东县| 安溪县| 上思县| 汶川县| 靖边县| 逊克县| 湘潭市| 海南省| 东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