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爭論(全三冊)
- (德)卡爾·馮·克勞塞維茨
- 1222字
- 2020-03-16 15:53:39
作者前言
科學的概念不僅僅或者不是主要存在于系統和成熟的學科之中,這在今天已經無須爭論了。表面上看,讀者在本書中是根本找不到體系的。這里沒有成熟的學科,只有一些素材。
本書的科學形式表現在致力于研究戰爭現象的實質,指出它們與構成它們的那些事物的本性之間的聯系。作者在本書中從不回避得出富于哲理的結論,但是當它們猶如一絲細線,不足以引出和說明問題時,作者寧愿扯斷它們,而采用實際經驗中相應的現象來說明問題。正如某些植物只有枝干不能長得太高才能結出果實一樣,在現實的軍事藝術園地里也不能讓理論的枝葉和花朵長得太高,而是要讓它們接近經驗,接近它們本來的土壤。
想根據麥粒的化學成分研究出麥穗的形狀,這無疑是錯誤的,因為要想知道麥穗的形狀,只要去麥田里看一下就可以了。研究與觀察、哲學與經驗從來就不允許彼此蔑視或排斥,它們是相互為對方做擔保的。因此本書的內容是有內在必然性的,它們或者以經驗,或者以戰爭本身的概念為基礎,就像拱形屋頂建在立柱上一樣,因此本書的內容是不缺乏依據的[1]。
寫出一套系統的、飽含思想和內容的戰爭理論,也許并非不可能,但我們迄今的理論距此還很遙遠。現有的理論竭力追求系統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充斥著各種平庸、套話和高談闊論,更不要說它們還缺乏科學精神。如果有人想生動地體會一下這種理論,那么可以讀一下利希滕貝格[2]從一篇消防規程中摘出的一段話:
為避免用這樣的啰唆語言嚇跑有頭腦的讀者,為避免在精華中摻水而使之失去美味,作者更愿意把他對戰爭的多年思考,與他相識的智者的交往,以及他的一些經驗在其內心喚起和明確了的東西,鑄成未摻雜質的金屬小顆粒,獻給讀者。本書表面上聯系不是很密切的各章就是這樣產生的,但是希望它們并不缺乏內在的聯系。也許不久就會出現一位更有智慧的人,呈現給讀者的不再是這些零星的顆粒,而是一整塊沒有瑕疵和雜質的金屬。
[1]很多例子證明,很多軍事著作家,特別是那些想要科學地研究戰爭本身的軍事著作家并不是這樣做的。在他們的結論中,贊成的和反對的觀點是如此相互矛盾,以至于得不出什么像樣的結論,還不如兩頭獅子相互吞食后能剩下兩條尾巴。——作者注
[2]利希滕貝格(Georg Christoph Lichtenberg,1742—1799),德國18世紀下半葉的啟蒙學者、數學家、作家,德國首位實驗物理學教授。——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