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戰爭論(全三冊)
(德)卡爾·馮·克勞塞維茨 著
更新時間:2020-03-16 15:54:15
開會員,本書免費讀 >
最新章節:
一、戰斗的一般理論
《戰爭論》是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克勞塞維茨通過對1566年至1815年間130多個戰例的復盤分析,并結合自己親歷的幾次戰爭的經驗,對軍事與政治、戰爭與媾和、進攻與防御、戰略與戰術、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常備軍戰爭與人民戰爭等問題進行了深刻思考,最終完成了這部經典之作?!稇馉幷摗穼鞣杰娛滤枷氲男纬珊桶l展起了重大作用,一直是西方各國軍事專家和軍事愛好者的必讀之書。《戰爭論》所蘊含的謀略和智慧,現在早已超出軍事范圍,各國的政治家、外交家、企業家都從這套書中汲取營養,無論是商業決策,還是對個人處世,本書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品牌:博集天卷
譯者:陳川
上架時間:2020-03-16 15:50:09
出版社: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博集天卷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 一、戰斗的一般理論 更新時間:2020-03-16 15:54:15
- 附錄4 戰術或戰斗學概論
- 七、關于行軍
- 六、關于野營和舍營
- 五、有特定目的的戰斗
- 四、結合地形地貌進行戰斗
- 三、不結合具體情況的特定部隊的戰斗
- 二、戰斗的一般理論(戰斗——舍營——野營——行軍)
- 一、引言 戰略和戰術概念界限的確定
- 附錄3 戰術或戰斗學授課計劃
- 附錄2 關于軍隊的有機劃分(可作為對第二卷第五篇第五章的說明)
- 二、最重要的作戰原則
- 一、呈高迪將軍審閱的授課計劃
- 附錄1 作者在1810年、1811年和1812年為王儲[1]殿下講授軍事課的材料
- 第九章 以打垮敵人為目標的戰爭計劃
- 第八章 目標有限的防御戰
- 第七章 目標有限的進攻戰
- 二、戰爭是政治的一個工具
- 一、政治目的對戰爭目標的影響
- 第六章
- 第五章 對戰爭目標的進一步規定(續) ——有限的目標
- 第四章 對戰爭目標的進一步規定 ——打垮敵人
- 二、關于戰爭目的的大小和投入力量的多少
- 一、戰爭的內在聯系
- 第三章
- 第二章 絕對戰爭和現實戰爭
- 第一章 引言
- 第八篇 戰爭計劃
- 附錄 關于勝利的頂點[1]
- 第二十一章 入侵
- 牽制性進攻的實施
- 第二十章 牽制性進攻
- 第十九章 對舍營敵軍的進攻
- 第十八章 對運輸隊的進攻
- 第十七章 對要塞的進攻
- 第十六章 對一個戰區的不求決戰的進攻
- 第十五章 對一個戰區的尋求決戰的進攻
- 第十四章 對沼澤地、泛濫地和林地的進攻
- 第十三章 機動
- 第十二章 對哨所線的進攻
- 第十一章 對山地的進攻
- 第十章 對設防營壘的進攻
- 第九章 對防御陣地的進攻
- 第八章 過河
- 第七章 進攻會戰
- 第六章 消滅敵軍
- 第五章 進攻的頂點
- 第四章 進攻力量的削弱
- 第三章 戰略進攻的目標
- 第二章 戰略進攻的本性
- 第一章 從與防御的關系看進攻
- 第七篇 進攻(草稿)
- 前言
- 戰爭論(第三卷)
- 第三十章 戰區防御(續三)——不求決戰的戰區防御
- 第二十九章 戰區防御(續二) ——逐步抵抗
- 第二十八章 戰區防御(續一)
- 第二十七章 戰區防御
- 第二十六章 民眾武裝
- 第二十五章 向本國腹地退卻
- 第二十四章 翼側行動
- 第二十三章 國土的鎖鑰
- 第二十二章 哨所線
- 第二十一章 林地防御
- 二、泛濫地防御
- 一、沼澤地防御
- 第二十章
- 第十九章 江河防御(續)
- 第十八章 江河防御
- 第十七章 山地防御(續二)
- 第十六章 山地防御(續一)
- 第十五章 山地防御
- 第十四章 翼側陣地
- 第十三章 堅固陣地和設防營壘
- 第十二章 防御陣地
- 第十一章 要塞(續)
- 第十章 要塞
- 第九章 防御會戰
- 第八章 抵抗的方式
- 第七章 進攻和防御的相互作用
- 第六章 防御手段的范疇
- 第五章 戰略防御的特點
- 第四章 進攻的向心性和防御的離心性
- 第三章 進攻和防御在戰略上的關系
- 第二章 進攻和防御在戰術上的關系
- 二、防御的好處
- 一、防御的概念
- 第一章 進攻和防御
- 第六篇 防御
- 第十八章 制高
- 第十七章 地形和地貌
- 第十六章 交通線
- 第十五章 行動基地
- 第十四章 給養
- 第十三章 舍營
- 第十二章 行軍(續二)
- 第十一章 行軍(續一)
- 第十章 行軍
- 第九章 野營[1]
- 第八章 前出部隊的行動方式
- 第七章 前衛部隊和前哨部隊
- 第六章 部隊的一般部署[1]
- 第五章 部隊的戰斗序列
- 第四章 各兵種的比例
- 第三章 兵力對比
- 三、戰局
- 二、軍團
- 一、戰區
- 第二章 戰區、軍團、戰局
- 第一章 概要
- 第五篇 軍隊
- 戰爭論(第二卷)
- 第十四章 夜戰
- 第十三章 會戰失敗后的退卻
- 第十二章 利用勝利的戰略手段
- 會戰的運用
- 第十一章 主力會戰(續二)
- 勝利的影響
- 第十章 主力會戰(續一)
- 主力會戰勝負的決出
- 第九章 主力會戰
- 第八章 戰斗是否需經雙方同意
- 第七章 戰斗勝負的決出
- 第六章 戰斗的持續時間
- 第五章 戰斗的意義
- 第四章 戰斗概論(續)
- 第三章 戰斗概論
- 第二章 現代會戰的特點
- 第一章 概要
- 第四篇 戰斗
- 戰爭的力學法則
- 第十八章 緊張與平靜
- 第十七章 現代戰爭的特點[1]
- 第十六章 軍事行動中的停頓
- 第十五章 幾何要素
- 第十四章 兵力的合理使用
- 第十三章 戰略預備隊
- 第十二章 時間上的兵力集中
- 第十一章 空間上的兵力集中
- 第十章 詭詐
- 第九章 出敵不意
- 第八章 數量優勢
- 第七章 堅定
- 第六章 勇敢
- 第五章 軍隊的尚武精神
- 第四章 主要的精神力量
- 第三章 精神要素
- 第二章 戰略要素
- 如果人們不這樣看問題,就會對其他問題做出錯誤的評價
- 例子
- 戰斗的雙重目的
- 考慮到后果,必須將可能發生的戰斗視為真正的戰斗
- 第一章 戰略
- 第三篇 戰略概論
- 第六章 關于史例
- 第五章 評論[1]
- 第四章 習慣做法[1]
- 區別
- 戰爭是人類交往的一種行為
- 將認識從判斷中分開是困難的(軍事藝術)
- 用詞尚未統一(能力與知識。以探討純粹知識為目的的是科學,以培養能力為目的的是藝術)
- 第三章 軍事藝術或軍事科學
- 知識必須成為能力
- 戰爭中所需要的知識應該有什么特性
- 戰爭中所需要的知識是很簡單的,但擁有相應的能力卻不是很容易
- 不同的職位需要不同的知識
- 因此,人們就否認所有知識的用處,把一切都推給天賦
- 以往的矛盾
-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杰出的統帥可以迅速成長以及為什么統帥不是學者
- 知識大為簡化
- 對手段應分析到什么程度
- 戰略只從經驗中提取要研究的手段和目的
- 這些情況構成新的手段
- 在戰略上運用手段時離不開的各種情況
- 戰略上的目的和手段
- 在戰術上運用手段時離不開的各種情況
- 因此,理論必須考察手段和目的的本性(戰術上的目的和手段)
- 有了上述這一觀點就有可能建立理論,理論與實踐的矛盾就消失了
- 理論應該是一種思考,而非信條
- 有可能建立一種理論的出路(困難不是到處都一樣大)
- 不可能有一種實用的理論
- 戰法理論的主要困難
- 在戰爭中不能排斥精神要素
- 只要研究精神要素,理論就會遇到困難
- 上述理論探索將天才排斥在規則之外
- 所有上述理論探索都是應予以摒棄的
- 內線
- 基地
- 部隊的給養[8]
- 數量優勢[7]
- 局限于物質對象
- 努力提出一種實用的理論[6]
- 對戰爭事務的思考引發了對一種理論的需求
- 真正的戰法只是偶爾匿名出現
- 此后戰術也涉及戰爭理論
- 戰爭本身首先在攻城術[1]中出現
- 人們最初認為軍事藝術只是為軍隊做準備
- 第二章 關于戰爭理論
- 第一章 軍事藝術的區分
- 第二篇 關于戰爭理論
- 第八章 第一篇的結束語
- 第七章 戰爭中的阻力
- 第六章 戰爭中的情報
- 第五章 戰爭中的勞頓
- 第四章 戰爭中的危險
- 第三章 軍事天賦
- 第二章 戰爭中的目的和手段
- 28. 理論上的結論
- 27. 這一觀點對戰史理解和理論基礎的影響
- 26. 一切戰爭均可視為政治行為
- 25. 戰爭的多樣性
- 24. 戰爭就是政治以其他手段[16]的延續
- 23. 然而戰爭畢竟始終是為一個嚴肅的目的而采取的一個嚴肅的手段——進一步說明什么是戰爭
- 22. 這一點一般來說最符合人的想法
- 21. 戰爭不僅因其客觀本性,還因其主觀本性而成為賭博
- 20. 只要再有偶然性,戰爭就成為賭博了,而戰爭是最不缺少偶然性的
- 19. 軍事行動中經常出現的停頓使戰爭更遠離絕對性,更成為蓋然性的計算
- 18. 出現停頓的第二個原因在于不完全了解情況
- 17. 兩極性的作用往往因防御優于進攻而消失,這就解釋了軍事行動為何會有停頓
- 16. 進攻和防御是形式和長處不同的事物,因此對它們無法運用兩極性原理
- 15. 在這里要運用兩極性的一個原理
- 14. 軍事行動因此可能持續,使一切又激烈起來
- 13. 只有一個原因能使行動停頓,而且看來它總是只能存在于一方
- 12. 以上還沒有解釋軍事行動中為什么會有停頓
- 11. 現在政治目的再度顯現
- 10. 現實生活中的蓋然性取代了概念的極端性和絕對性
- 9. 戰爭的結果從來就不是什么絕對的東西
- 8. 戰爭不是短促的、唯一的一擊
- 7. 戰爭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的行為
- 6. 在現實中修正
- 5. 最大限度地使用力量
- 4. 目標是使敵人無力抵抗
- 3. 暴力的最大限度的使用
- 2. 定義
- 1. 引言
- 第一章 戰爭是什么?
- 第一篇 關于戰爭的本性
- 作者前言
- 說明[1]
- 首版前言
- 譯者前言
- 戰爭論(第一卷)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戰爭論(第一卷)
- 譯者前言
- 首版前言
- 說明[1]
- 作者前言
- 第一篇 關于戰爭的本性
- 第一章 戰爭是什么?
- 1. 引言
- 2. 定義
- 3. 暴力的最大限度的使用
- 4. 目標是使敵人無力抵抗
- 5. 最大限度地使用力量
- 6. 在現實中修正
- 7. 戰爭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的行為
- 8. 戰爭不是短促的、唯一的一擊
- 9. 戰爭的結果從來就不是什么絕對的東西
- 10. 現實生活中的蓋然性取代了概念的極端性和絕對性
- 11. 現在政治目的再度顯現
- 12. 以上還沒有解釋軍事行動中為什么會有停頓
- 13. 只有一個原因能使行動停頓,而且看來它總是只能存在于一方
- 14. 軍事行動因此可能持續,使一切又激烈起來
- 15. 在這里要運用兩極性的一個原理
- 16. 進攻和防御是形式和長處不同的事物,因此對它們無法運用兩極性原理
- 17. 兩極性的作用往往因防御優于進攻而消失,這就解釋了軍事行動為何會有停頓
- 18. 出現停頓的第二個原因在于不完全了解情況
- 19. 軍事行動中經常出現的停頓使戰爭更遠離絕對性,更成為蓋然性的計算
- 20. 只要再有偶然性,戰爭就成為賭博了,而戰爭是最不缺少偶然性的
- 21. 戰爭不僅因其客觀本性,還因其主觀本性而成為賭博
- 22. 這一點一般來說最符合人的想法
- 23. 然而戰爭畢竟始終是為一個嚴肅的目的而采取的一個嚴肅的手段——進一步說明什么是戰爭
- 24. 戰爭就是政治以其他手段[16]的延續
- 25. 戰爭的多樣性
- 26. 一切戰爭均可視為政治行為
- 27. 這一觀點對戰史理解和理論基礎的影響
- 28. 理論上的結論
- 第二章 戰爭中的目的和手段
- 第三章 軍事天賦
- 第四章 戰爭中的危險
- 第五章 戰爭中的勞頓
- 第六章 戰爭中的情報
- 第七章 戰爭中的阻力
- 第八章 第一篇的結束語
- 第二篇 關于戰爭理論
- 第一章 軍事藝術的區分
- 第二章 關于戰爭理論
- 人們最初認為軍事藝術只是為軍隊做準備
- 戰爭本身首先在攻城術[1]中出現
- 此后戰術也涉及戰爭理論
- 真正的戰法只是偶爾匿名出現
- 對戰爭事務的思考引發了對一種理論的需求
- 努力提出一種實用的理論[6]
- 局限于物質對象
- 數量優勢[7]
- 部隊的給養[8]
- 基地
- 內線
- 所有上述理論探索都是應予以摒棄的
- 上述理論探索將天才排斥在規則之外
- 只要研究精神要素,理論就會遇到困難
- 在戰爭中不能排斥精神要素
- 戰法理論的主要困難
- 不可能有一種實用的理論
- 有可能建立一種理論的出路(困難不是到處都一樣大)
- 理論應該是一種思考,而非信條
- 有了上述這一觀點就有可能建立理論,理論與實踐的矛盾就消失了
- 因此,理論必須考察手段和目的的本性(戰術上的目的和手段)
- 在戰術上運用手段時離不開的各種情況
- 戰略上的目的和手段
- 在戰略上運用手段時離不開的各種情況
- 這些情況構成新的手段
- 戰略只從經驗中提取要研究的手段和目的
- 對手段應分析到什么程度
- 知識大為簡化
-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杰出的統帥可以迅速成長以及為什么統帥不是學者
- 以往的矛盾
- 因此,人們就否認所有知識的用處,把一切都推給天賦
- 不同的職位需要不同的知識
- 戰爭中所需要的知識是很簡單的,但擁有相應的能力卻不是很容易
- 戰爭中所需要的知識應該有什么特性
- 知識必須成為能力
- 第三章 軍事藝術或軍事科學
- 用詞尚未統一(能力與知識。以探討純粹知識為目的的是科學,以培養能力為目的的是藝術)
- 將認識從判斷中分開是困難的(軍事藝術)
- 戰爭是人類交往的一種行為
- 區別
- 第四章 習慣做法[1]
- 第五章 評論[1]
- 第六章 關于史例
- 第三篇 戰略概論
- 第一章 戰略
- 考慮到后果,必須將可能發生的戰斗視為真正的戰斗
- 戰斗的雙重目的
- 例子
- 如果人們不這樣看問題,就會對其他問題做出錯誤的評價
- 第二章 戰略要素
- 第三章 精神要素
- 第四章 主要的精神力量
- 第五章 軍隊的尚武精神
- 第六章 勇敢
- 第七章 堅定
- 第八章 數量優勢
- 第九章 出敵不意
- 第十章 詭詐
- 第十一章 空間上的兵力集中
- 第十二章 時間上的兵力集中
- 第十三章 戰略預備隊
- 第十四章 兵力的合理使用
- 第十五章 幾何要素
- 第十六章 軍事行動中的停頓
- 第十七章 現代戰爭的特點[1]
- 第十八章 緊張與平靜
- 戰爭的力學法則
- 第四篇 戰斗
- 第一章 概要
- 第二章 現代會戰的特點
- 第三章 戰斗概論
- 第四章 戰斗概論(續)
- 第五章 戰斗的意義
- 第六章 戰斗的持續時間
- 第七章 戰斗勝負的決出
- 第八章 戰斗是否需經雙方同意
- 第九章 主力會戰
- 主力會戰勝負的決出
- 第十章 主力會戰(續一)
- 勝利的影響
- 第十一章 主力會戰(續二)
- 會戰的運用
- 第十二章 利用勝利的戰略手段
- 第十三章 會戰失敗后的退卻
- 第十四章 夜戰
- 戰爭論(第二卷)
- 第五篇 軍隊
- 第一章 概要
- 第二章 戰區、軍團、戰局
- 一、戰區
- 二、軍團
- 三、戰局
- 第三章 兵力對比
- 第四章 各兵種的比例
- 第五章 部隊的戰斗序列
- 第六章 部隊的一般部署[1]
- 第七章 前衛部隊和前哨部隊
- 第八章 前出部隊的行動方式
- 第九章 野營[1]
- 第十章 行軍
- 第十一章 行軍(續一)
- 第十二章 行軍(續二)
- 第十三章 舍營
- 第十四章 給養
- 第十五章 行動基地
- 第十六章 交通線
- 第十七章 地形和地貌
- 第十八章 制高
- 第六篇 防御
- 第一章 進攻和防御
- 一、防御的概念
- 二、防御的好處
- 第二章 進攻和防御在戰術上的關系
- 第三章 進攻和防御在戰略上的關系
- 第四章 進攻的向心性和防御的離心性
- 第五章 戰略防御的特點
- 第六章 防御手段的范疇
- 第七章 進攻和防御的相互作用
- 第八章 抵抗的方式
- 第九章 防御會戰
- 第十章 要塞
- 第十一章 要塞(續)
- 第十二章 防御陣地
- 第十三章 堅固陣地和設防營壘
- 第十四章 翼側陣地
- 第十五章 山地防御
- 第十六章 山地防御(續一)
- 第十七章 山地防御(續二)
- 第十八章 江河防御
- 第十九章 江河防御(續)
- 第二十章
- 一、沼澤地防御
- 二、泛濫地防御
- 第二十一章 林地防御
- 第二十二章 哨所線
- 第二十三章 國土的鎖鑰
- 第二十四章 翼側行動
- 第二十五章 向本國腹地退卻
- 第二十六章 民眾武裝
- 第二十七章 戰區防御
- 第二十八章 戰區防御(續一)
- 第二十九章 戰區防御(續二) ——逐步抵抗
- 第三十章 戰區防御(續三)——不求決戰的戰區防御
- 戰爭論(第三卷)
- 前言
- 第七篇 進攻(草稿)
- 第一章 從與防御的關系看進攻
- 第二章 戰略進攻的本性
- 第三章 戰略進攻的目標
- 第四章 進攻力量的削弱
- 第五章 進攻的頂點
- 第六章 消滅敵軍
- 第七章 進攻會戰
- 第八章 過河
- 第九章 對防御陣地的進攻
- 第十章 對設防營壘的進攻
- 第十一章 對山地的進攻
- 第十二章 對哨所線的進攻
- 第十三章 機動
- 第十四章 對沼澤地、泛濫地和林地的進攻
- 第十五章 對一個戰區的尋求決戰的進攻
- 第十六章 對一個戰區的不求決戰的進攻
- 第十七章 對要塞的進攻
- 第十八章 對運輸隊的進攻
- 第十九章 對舍營敵軍的進攻
- 第二十章 牽制性進攻
- 牽制性進攻的實施
- 第二十一章 入侵
- 附錄 關于勝利的頂點[1]
- 第八篇 戰爭計劃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絕對戰爭和現實戰爭
- 第三章
- 一、戰爭的內在聯系
- 二、關于戰爭目的的大小和投入力量的多少
- 第四章 對戰爭目標的進一步規定 ——打垮敵人
- 第五章 對戰爭目標的進一步規定(續) ——有限的目標
- 第六章
- 一、政治目的對戰爭目標的影響
- 二、戰爭是政治的一個工具
- 第七章 目標有限的進攻戰
- 第八章 目標有限的防御戰
- 第九章 以打垮敵人為目標的戰爭計劃
- 附錄1 作者在1810年、1811年和1812年為王儲[1]殿下講授軍事課的材料
- 一、呈高迪將軍審閱的授課計劃
- 二、最重要的作戰原則
- 附錄2 關于軍隊的有機劃分(可作為對第二卷第五篇第五章的說明)
- 附錄3 戰術或戰斗學授課計劃
- 一、引言 戰略和戰術概念界限的確定
- 二、戰斗的一般理論(戰斗——舍營——野營——行軍)
- 三、不結合具體情況的特定部隊的戰斗
- 四、結合地形地貌進行戰斗
- 五、有特定目的的戰斗
- 六、關于野營和舍營
- 七、關于行軍
- 附錄4 戰術或戰斗學概論
- 一、戰斗的一般理論 更新時間:2020-03-16 15: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