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8 錢名山論文,謂:“作文須頭頂天,腳立地,推倒山,撞倒壁,目空并世。”名山舊居常州白家橋寄園。
1379 錢名山少號謫星,有《謫星詩草》。
1380 李超瓊,字紫璈,四川合江人,著有《石船居士稿》,一度游宦常州,慕錢名山之詩名,便服簡從,親至東郊菱溪,登門拜訪,且有文記之。
1381 抗戰軍興,錢名山避難滬西桃源村,自署“海上羞客”,時鄧春澍(青城)亦來滬,春澍之父,為名山啟蒙師,故世誼殊厚。某次,春澍舉行個人畫展,別辟一室,陳列所藏名山光緒二十九年中式二甲進士服官刑部時所與通訊,悉為恭楷,所貽詩幅,有楷、有隸、有篆、有行草、復有小幀墨筆山水,以及鬻印潤單,則知名山早年,固擅山水畫與鐵筆刻印也。別室所陳列者,概不出讓。
1382 錢名山之得意弟子,有謝玉岑、謝稚柳、王春渠、鄭曼青、陳滄波、唐玉虬、陸孔章。
1383 錢名山世居常州孝仁鄉之白家橋,抗戰軍興,避難來滬,賃廡復興中路桃源村二十一號。詩什中一再涉及桃源,如云:“縱有桃源號,曾無水一條。”又云:“桃源不是住神仙,海上羈棲又幾年。”民國三十三年秋,逝世于桃源村。
1384 蘇淵雷得蘇東坡墨妙亭殘碑硯,為黃石齋、袁爽秋故物,蘇作長歌以寵之。
1385 蘇淵雷居永嘉之平陽仙壇寺,為葛稚川煉丹臺故址。
1386 蘇淵雷有《缽水齋詩集》,未刊,內有《玄黃集》《鞭影集》《婪尾集》《出關集》等。
1387 蘇淵雷,每餐必進酒,近赴興化,參加鄭板橋紀念館開幕儀式,只一日,即言病,擬賦歸去。人詢之,始知其酒癮發也,為備酒一瓶,即神旺氣壯,揮毫作書。
1388 蘇淵雷偶畫墨竹,題詩云:“吾家東坡善畫竹,猶輸老可兩三竿。我今作此嫌太瘦,化為清風六月寒。”大有板橋老人意味。
1389 蘇淵雷退休歸永嘉,作詩甚富,名之為《歸休草》,即用草書自錄一巨冊。
1390 陳渭漁在閩中任候補同知,與趙叔孺為同寅。因此其子巨來從叔孺為師。叔孺曾以先后自刻之印拓,約二千有余,悉貽巨來收藏。巨來分門別類,匯裝成冊,并倩溥心畬楷書題簽。新中國成立,叔孺族侄趙鶴琴自香港郵來叔孺之《二弩精舍遺作》一巨冊,乃函索叔孺之印拓,謂擬再輯印譜,以廣流傳。巨來因倩許效痹(德高)為序,不料郵去付諸洪喬,只有奈何徒喚矣。
1391 金兆蕃太史與陳渭漁友善,渭漁逝世,兆蕃挽之以聯:“宦海早抽身,回思知己平生,倦羽潛歸,一念滄桑余涕淚;衡門耽戢影,幸有佳兒養志,蟠螭伏虎,卅年甘旨總馨香。”所謂佳兒,指陳巨來及其弟左高而言。
1392 陳渭漁家藏清嘉慶御用墨,外裝錦匣,絕精致,墨上均為中南海各齋閣軒堂之景跡,以三希堂一錠為冠,全套為六十二式。渭漁于光緒癸卯晉京,由一式微之清宗室出讓,已用去五錠,所剩五十余,渭漁以巨值得之,曾分貽朱古微、褚禮堂、趙叔孺等,時袁寒云居流水音,即以流水音墨為贈。此后北京各南紙鋪及古玩鋪紛紛仿造,頗得善價。
1393 陳渭漁(鴻周)于抗戰勝利后二年逝世,時金兆蕃尚在,愿為作傳,奈以精力衰退未成,卒由其子通尹代筆。通尹為土木工程界前輩,兼擅文翰。
1394 陳巨來曾聽況蕙風、朱古微讀詞,謂抑揚頓挫,極有韻味。
1395 陳巨來信術者陳克武語,謂赴東北大利,遂毅然去,結果鎩羽而歸。
1396 陳巨來刻田黃印,粉屑貯藏之,謂傷指可以止血,有特效。
1397 陳巨來娶況蕙風女綿初,乃馮君木作伐。巨來為君木弟子。
1398 陳巨來戲仿趙叔“小脈望館”白文一章,趙叔孺見之曰:“可以亂真。”遂代巨來刻邊款,仿 叔原款,尤為妙肖。
1399 施舍贈陳巨來詩,有云:“石破天驚留此手,鳳笯鸞鎩豈低眉。”蓋謂巨來被屈多年,卒得平反也。
1400 陳巨來自謂生平作印達三萬方,自視可存者,三百余方而已。
1401 陳巨來不僅鬻刻,且復鬻書,訂有潤例。
1402 陳巨來刻印,邊款極雅致,不僅運刀如筆,且勝于運筆多多。
1403 陳巨來作《印話》,譽李茗柯為“百年來治印之巨匠”。
1404 黃岳淵有句“韓康賣藥我栽花”,陳巨來為刻一印贈之,黃以所著《花經》為報。
1405 陳巨來之父渭漁患病,日需服羚羊角,羚羊角為貴重藥,巨來力不能致。張大千知之,乃繪畫若干幅以贈之,且單款,便其出讓也。其中有一幅,用元人寫經紙作墨筆山水,渭漁愛不忍釋,謂他畫可賣,此畫留以欣賞,并倩大千加一上款,大千允之,以寫經紙色灰暗,題為《岷江晚靄圖》。
1406 陳巨來之刻印弟子,凡四十余人,而以黃懷覺年最長,且長于乃師巨來,懷覺又擅刻碑、刻石像,冠絕一時。
1407 陳巨來藏有李鴻章之訃告,凡四十余頁,木版雕成而精印者,為清代一等侯之規定格式。
1408 陳蒙安、陳巨來,曾合輯《印壇點將錄》。
1409 平襟亞倩陳巨來刻一印“誓成烏賊墨人比楚山云”。
1410 陳巨來推崇趙叔之印,謂 叔尋常朱文,每參以完白之法,然其挺拔處,非完白所能到;又謂 叔之作,不同于俗,而實宜于俗,不泥乎古,而實合乎古。
1411 李疏畦致陳巨來書:“倘晤大千兄,請告以李佩秋家徒四壁,無以卒歲,任俠疏財,活此讀書種子,正吾大千所有事也。”巨來示大千,大千果貽千金,為救貧之糧。
1412 溥心畬一度居滬西銅仁路,與陳巨來所居相近。巨來常造訪之,見其作書作畫,其速無比,每一畫成,須設色者,往往任其如夫人及弟子信筆為之,其漫不經意如此。一日,溥醉后興發,忽謂巨來云:“請君一觀我自認為得意之作。”言時,即命其如夫人啟其笥篋,檢出一大卷,凡五十余幅,有山水,有花卉,有翎毛,有人物,以及魚蝦草蟲等,無一不精湛奪目,與平日所見者有天淵之別。巨來始信溥之盛名,非幸致也。
1413 陳巨來一再為溥心畬刻印,心畬殊感之,為撰《安持精舍印集序》。既而心畬夫人逝世,心畬自作墓志銘,擬覓石勒之。奈貞珉不可得,遂以是銘手稿,貽巨來以留念。
1414 鄞人朱復戡,由其太岳丈張讓三(美翊)之介,拜吳昌碩為師,刻印造詣甚高,但極自負。昌碩下世,乃謂陳巨來:“印壇屬于鄞人矣。鄞人以趙叔孺為第一,我次之。”及叔孺下世,又謂巨來:“君在印壇,當升為第二位。”蓋以第一人自居也。巨來不服氣,嗤之。
1415 陳巨來為程潛刻印,先后凡二百方。
1416 陳巨來為粵人楊慶簪刻印甚多,楊號盍齋,刊有《盍齋藏印》,陳蒙庵為作序。巨來弟旸若,亦擅刻印,曾供職兩路局文書科,與詩人沈禹鐘同事。
1417 王個簃、陳巨來、鄧散木,均為程潛刻印,而以巨來刻者,為數尤多。
1418 陳巨來之印拓,不愿與王福盦并列。
1419 陳巨來藏袁寒云遺物:一小篆長聯,且有長跋;一隸書橫幅;一宋代古錢當百一枚;一毛筆一枝,上刻“寒云用筆”四字;一《奇雙會》劇照,與程繼先合攝者。
1420 陳巨來喜罵人,朋好不被罵者,僅十之二三,但轉瞬間,被罵者又被稱譽。人以其反復無常態,被罵者不以為辱,被譽者不以為榮,一笑置之。
1421 張伯駒得陸衡《平復帖》,倩陳巨來刻“平復堂”印;得杜牧所書《張好好詩卷》,又倩陳巨來刻“好好先生”印。
1422 陳巨來侄女陳貞馥,從陳佩秋學畫,可以亂真。
1423 溥心畬,別署舊王孫,清宗室也,佳客往訪,輒作書畫為贈。其如夫人某卻甚吝嗇,往往俟客告辭,由后門繞出,追而問之曰:“先生!您所持二爺書畫,是否付過潤資?”若答以此乃見贈之品,即向之索回,曰:“明日攜潤資來取。”心畬不之知也。此乃陳巨來見告者。
1424 溥心畬一署舊王孫,前清宗室也,當誕生三朝,景廟命名曰儒,且訓語曰:“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可知心畬名儒之由來。心畬因倩陳巨來刻“毋為小人儒”五字印。
1425 吳貴芳博綜于學,更熟悉上海地方文獻,溥心畬與之交談甚契,及知貴芳亦旗籍,交談更契。
1426 心畬亦有不近人情事。王福庵弟子某,慕溥名,特為溥精刻二印,由榮寶齋主持人梁子衡介紹,踵門貽溥。溥略一瞻視,曰“正缺石頭”,即將某印就硯石磨去之,子衡大窘,某潛身遁走。某次,吳仲坰以手集古人印拓一冊貽溥,溥亦略一瞻視,隨手交在座之陳巨來曰:“送給你。”巨來曰:“吳先生之精拓,不敢受領。”溥立向字紙簏中投之,吳亦為之大窘。
1427 趙含英除寫字、繪畫、刻印外,旁擅京劇、昆曲、鋼琴、琵琶、洞簫。
1428 女畫家趙含英善飲,白蘭地可立盡一瓶,談笑自若。
1429 呂碧城早年曾習繪事,去國后,遂廢置,晚年在歐洲撰譯佛學諸書,決心刊落浮華,不事詞翰。
1430 呂碧城身材矮小,每次攝影,往往攝半身以掩之。
1431 呂碧城曾從嚴復學邏輯。
1432 金松岑與呂碧城,乘舟作水上游,呂見田塍間耕牛戽水,加以眼罩,面松岑適御近視眼鏡,乃戲以“兩岸枯槔牛戴鏡”七字倩松岑為對。時呂穿長裙,松岑一笑對之曰:“一行荇藻鱉拖裙。”
1433 清末民國初年,呂惠如任南京女子師范學校校長,呂美蓀任奉天女子師范學校校長,呂碧城任天津北洋女子師范學校校長,呂坤秀任廈門女子師范學校教師,姊妹四人同事教育工作。
1434 呂碧城與其姊呂惠如,均能畫。
1435 章士釗云:“淮南三呂,天下知名。”三呂乃呂惠如、呂美蓀、呂碧城三姊妹。向迪琮、汪旭初均稱碧城之詞,為女界中百年所未有。
1436 呂碧城之父鳳岐太史,著有《靜然齋筆記》,見者寥寥。
1437 某次,葉遐庵約呂碧城、楊千里、楊云史、陸楓園諸人于其家懿園作茗敘,無意中談及碧城之婚姻問題,碧城云:“生平可稱許之男子不多,梁任公早有妻室,汪季新年歲較輕,汪榮寶尚不錯,亦已有偶。張嗇公曾為諸貞壯作伐,貞壯詩才固佳,奈年屆不惑,須發皆白何!我之目的,不在資產及門第,而在于文學上之地位。因此難得相當伴侶,東不成,西不合,有失機緣。幸而手邊略有積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學自娛耳!”聞民國初年,費仲深曾以袁克文征求碧城意見,碧城微笑不答,是日亦提及,謂“袁屬公子哥兒,只許在歡場中偎紅依翠耳”。
1438 香港有寶蓮禪院,為何東爵士之妻所建。呂碧城寄寓院中,碧城死,由該院經紀其喪,碧城蓄有港幣二十萬金,捐入該院。
1439 女詞人呂碧城歿于香港,遺囑將遺體火化,和入面粉為小丸,拋入海中,供魚吞食。
1440 陳半丁不擅詞翰,題畫均錄前人之作,往往有不甚適合者。一日為江采女士繪扇,作一燕,而錄題雁之詩。次日,江采笑謂之曰:“老師其筆誤耶?”半丁即加題曰:“老夫耄矣,誤燕為雁,翌日熄燈后記之。”江采又詢之曰:“老師能在黑暗中揮毫耶?”半丁一笑了之。
1441 陳半丁能刻印,其自用印甚佳,甚至有超過其師吳昌碩者,但為人刻,則平庸無出奇處。
1442 李梅庵論書有云:“當于古人求古人,不可于今人學古人者求古人。”
1443 清末,李梅庵任兩江師范監督,倩蕭俊賢任國畫教席,為我國學校有國畫科之始。
1444 李梅庵仆蔡福田,與李同過危城槍林生活。蔡病,李托哈少甫為謀一良好醫院,善為治療。蓋蔡為清真教徒,與哈同教也。
1445 曾農髯寫一條幅,作論書語,有云:“鄭羲下碑,北書中之能手,然跼蹙中規,少天趣,阿某困此幾二十年,卒以散盤變之,乃起生。”所謂阿某,清道人李梅庵也。
1446 李梅庵少聘武陵俞氏,未婚即夭折,續娶其妹梅仙,未久亦逝,再娶其妹玉仙,數年又卒,乃取齋名“玉梅花庵”。
1447 清鼎既革,遺老組織超社,以吟詠為遣,李梅庵謂“超”字從走從召,難怪有人走馬應召也。蓋借諷遺老之不甘落寞。
1448 曾見李梅庵書聯:“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可作格言讀。
1449 李梅庵易簀于夜半,晚飯后,猶手書八聯。
1450 李梅庵有弟筠庵,精鑒賞,富收藏,然不著名。
1451 胡小石曾居李梅庵家,因知梅庵事特詳。
1452 江南劉三,為南社老社友。社集第一編,首列其詩六首,以后不再見載,大有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概。
1453 江南劉三之印章,出于蘇曼殊手刻。
1454 江南劉三之黃葉樓,在上海市西南郊華涇,一時詩人常詠及之,如于右任云:“江南黃葉近何如?長許人間早卜居。”諸貞壯云:“并世江南黃葉在,華涇樓傍說劉三。”所謂并世者,蓋以陸丹林之紅樹室比擬之也。
1455 泗涇梁某,年逾古稀,續娶松江趙氏女為繼室。趙女年只十八,合巹之夕,適為中秋佳節。江南劉三撰聯贈之:“伯鸞遲暮續鸞膠,老去風情猶刻骨。飛燕新裝增燕婉,夢回月色正當頭。”既合其姓,又符其時,見者無不擊節。
1456 江南劉三告人:“劉成禺之監察委員,由于大罵于右任而獲得。”
1457 陸靈素,江南劉三之夫人,能詩,長昆曲。劉三宴客,往往自吹簫管,靈素度曲,賓主歡騰一室。劉三于一九三八年病逝,靈素輯劉三詩稿,油印《黃葉樓遺詩》,自號黃葉遺霜,蓋霜與孀同音也。
1458 書家余覺,居吳中石湖之濱,即宋范成大農圃堂故址,是居乃吳子深所贈。
1459 余沈壽,善繡,有“針神”之稱,其真姓名為沈靈芝,字雪宧。余,乃其夫余覺之姓。慈禧太后七十壽慶,彼以繡品為貢,慈禧書“壽”字以頒之,遂以壽為名。
1460 謝林風為樊樊山女弟子。三十壽辰,針神余沈壽以繡畫為林風祝嘏。
1461 馬君武譯書甚速,一面閱西文原作,一面譯為中文,同時吸煙與友朋交談。
1462 馬君武曾與段祺瑞下棋,段賞識之,任命為司法部總長。
1463 馬君武于清末力勸其母讀書,親友間傳為笑柄,蓋祗有父母督促子女讀學,而無為子者勸母上學也。
1464 我國人在德國得博士學位之第一人,乃馬君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