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8 一九四二年秋,柳亞子在桂林發(fā)表《新詩和舊詩》一文,謂“舊詩必廢,時期不會超過五十年”。
909 一九四三年,柳亞子流寓桂林,時年五十有七,諸同文如尹瘦石、熊佛西、何香凝、端木蕻良、歐陽予倩、謝冰瑩、林北麗、宋云彬、陳孝威、司馬文森、王羽儀、李玉良、巨贊、吳楓、黃堯、安娥等,觴亞子及亞子夫人鄭佩宜于嘉陵館,一時裙屐聯(lián)翩,觥籌交錯。瘦石擅速寫,即在席上,一一繪像,像旁各署一名,成為《漓江祝嘏圖》。李一氓書引首,題者有俞平伯、夏承燾、聶紺弩、廖沫沙、黃苗子、任中敏等,承瘦石采及葑菲,乃集龔定庵詩云:“秀出天南筆一枝,少年哀艷雜雄奇。只今絕學(xué)真成絕,坐我三熏三沐之。”亞子當(dāng)時自題二律,有云:“班生九等分人表,青史他年任品題。”曾幾何時,同文紛紛辭世,存者不多矣。
910 一九五〇年十月,柳亞子從北京來上海,向陳毅市長提出,愿將彼黎里故居及上海寓舍所藏圖書文物,以及種種資料,全部捐獻(xiàn)公家,即委托其姨甥徐孝穆為之清理點交。
911 柳亞子在京口,乘人力車覆車。及赴紹興,《紹興新聞》之陳編輯,以自備車供亞子乘坐,并囑車夫加意扶持。亞子感之,因此其《浙游雜詩》有“余郎婉孌故人子,重遇尊前已十年。更喜陳生能厚我,一車借坐最安便”之句。所謂余郎,指余十眉詩人之子小眉,不期而遇也。
912 柳亞子有晉明帝太寧三年磚硯,乃陳勒生烈士生前貽之者。
913 柳亞子有警衛(wèi)員李金然,自煙臺侍送至青州,亞子有詩贈之:“此是人民新戰(zhàn)士,老夫耄矣合低頭。”
914 柳亞子與胡樸安書札,裝成若干冊,藏上海圖書館。
915 柳亞子由滬赴香島,賣字賣詩賣文,在報端登一廣告,有云:“亞子浮海南來,蕭然瓶缽,頃為自給自足計,發(fā)起‘三賣’運動。”
916 謝冰瑩致柳亞子書,以長者稱之,亞子婉謝,謂“我愿意做一個小弟弟”。
917 柳亞子頗稱賞林庚白,謂亡友庚白,自負(fù)所作,謂能突過杜陵,俗流徒震其狂,不知庚白生平造詣,實有不可及者在。
918 柳亞子當(dāng)緹騎圍捕,彼匿復(fù)壁中,賦詩有“長嘯一聲歸去也,世間豎子竟成名”,實乃套取李秀成詩而鍛煉之。秀成當(dāng)金陵被圍,乃西望咨嗟,憂形于色,有感時詩云:“我欲乘風(fēng)歸去也,卿云橫亙斗牛高。”
919 朱鴛雛因唐宋詩之爭,被柳亞子驅(qū)斥出社,且公布于《南社叢刻》中。但亞子所編之《南社紀(jì)略》,附有《南社社友姓氏錄》,仍列朱鴛雛名,時鴛雛作古多年矣。
920 柳亞子取王船山“從天乞活埋”聯(lián)語,榜其室為“活埋庵”。
921 柳亞子之《羿樓日記》,記辛亥革命前后之史事,連載茅盾主編之《筆談》中。“筆談”二字之封面題簽,亦出亞子手筆。
922 柳亞子有《革命文庫》,分二部:第一部為清末民國初年之革命文物,第二部則從大革命時期開始之物也,均捐獻(xiàn)北京圖書館。
923 柳亞子詩崇唐音,輯有《全唐詩精華》,由正風(fēng)出版社刊行,但坊間絕少見。
924 胡道靜與柳亞子為上海市通志館同事,胡學(xué)識淵博,為柳所器重。柳雖離滬,與胡書信往還,積有一二百通。柳作書草率,不易辨認(rèn),胡卻能辨認(rèn)無誤。胡曾以柳信兩通贈吳鐵聲,均為一九五一年春所書,胡加附釋文,始能卒讀。其中一信有云“你對于我的字的認(rèn)識,程度太高了”等語。浩劫中,胡被誣陷,柳信散失。
925 民國初年,南社社員任閣員者,孫中山臨時政府時期,黃興長陸軍,居正長內(nèi)務(wù),景耀月長教育,馬君武長實業(yè),呂志伊長司法,于右任長交通。唐紹儀組閣時期,宋教仁長農(nóng)林,陳其美長工商。因此柳亞子戲謂“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南社之天下”。
926 吳江吳日生,明季抵抗清兵,壯烈不屈死。柳亞子提倡民族氣節(jié),乃征集其舊刊,又得吳堯棟手抄本,奈次序凌亂,訛誤較多,亞子乃倩陳巢南重為編纂,名為《吳長興伯集》,國學(xué)保存會印行,為《國粹叢書》第二集,附有《唱酬余響》《袍澤遺音》。此書絕版久,我卻庋存一部。
927 柳亞子故居勝溪養(yǎng)樹堂,旁有一柏,葉楚傖往訪。楚傖昂藏七尺軀,抱之猶不盡,林百舉填百字令以詠之。
928 柳亞子曾謂:“罵人家老頑固的,若干年后,不要做頑固才好。”
929 弘一法師六十歲,柳亞子壽之以詩:“君禮釋迦佛,我拜馬克思。大雄大無畏,救世心無歧。閉關(guān)謝塵網(wǎng),我意嫌消極。愿持鐵禪杖,打殺賣國賊。”弘一報以《紅菊花》詩:“亭亭菊一枝,高標(biāo)矗勁節(jié)。云何色殷紅,殉教應(yīng)流血。”
930 柳亞子晚年,著有《左袒集》,得見者寥寥無幾人。
931 柳亞子晚年,署其齋名“上天入地之室”。
932 一九六〇年,范煙橋赴北京,訪柳亞子夫人鄭佩宜。佩宜以柳亞子遺物,捐贈蘇州文物保管會。其中南社雅集照片,均保存無缺,曾在蘇州博物館舉行展覽,又在亞子故鄉(xiāng)吳江,亦展覽數(shù)日。
933 柳亞子卒于一九六〇年,其夫人鄭佩宜,遲六年亦下世。
934 一九六二年,蘇州博物館展出柳亞子遺物,有南社照片、《南社通訊錄》及柳所藏文嘉《垂虹亭圖》、文柏仁《石湖草堂圖》等。
935 徐孝穆為巴金刻一竹鎮(zhèn)紙,所刻為端木蕻良所書之《巴山夜雨詩》。
936 徐孝穆善刻紫砂茶壺,有備用于四季者:春為梅花,題“迎春”;夏為枇杷,題“逭暑”;秋為菊花,題“吟秋”;冬為水仙,題“銷寒”。繪者唐云、程十發(fā)。又刻硯,唐云繪山水,謝稚柳繪竹枝,關(guān)良繪鐘馗,黃胄繪米芾,亦皆出于名手。
937 謝稚柳所用印章六七十方,大都為陳巨來所刻。
938 畫家謝稚柳,為常州謝仁湛之子。仁湛工詩詞,與錢名山、潘霞青時相唱和,號柳湖,此稚柳命名之所由來。
939 曹聚仁自比但丁。
940 曹聚仁喜《紅樓夢》,往往到一處購一部,以便隨時翻閱。
941 曹聚仁五十歲,馬來亞出版社為刊《火網(wǎng)塵痕錄》一書,上卷為《明遠(yuǎn)樓前》,中卷為《蓮韜館外》,下卷為《濤聲》與《芒種》,大都人物掌故,此間不易看到。時為一九五三年。
942 曹聚仁之父夢岐,力主生活教育,與陶行知有相類處。或謂夢岐是鄉(xiāng)村帶泥土氣之陶行知,陶行知是吃過面包之曹夢岐。
943 周采泉專研杜詩,知杜甫年譜有二十六種之多。
944 周采泉有一詩贈朱大可及余云:“鄭公長壽君長樂,各占春申一段街。”蓋朱居長樂路,余居長壽路也。
945 周采泉贈女畫家周煉霞詩:“金碧樓臺憑十指,玲瓏心眼壓千家。”
946 當(dāng)“四兇”肆暴,書籍稿本,不得藏庋,悉作廢紙?zhí)幚怼V懿扇芯湓疲骸疤嵋^元盈尺稿,論斤賣得二三文。”
947 清雍正乙卯博學(xué)鴻儒試題,為《春雪》七言排律十二韻,甲寅花朝,杭州大雪,周采泉戲效其體,中有:“六街輻輳添輪轍,萬里空航減客機。”采泉自謂客機一韻,為古今詠雪絕唱,時代之賜,非當(dāng)日鴻博所能夢想也。
948 周采泉有感冒、排隊分詠格詩鐘:“不可以風(fēng)三尺涕,誰人立法一條鞭。”
949 周采泉喜作詩,刻一印章“此身合是詩人未”。
950 新畫家羅坤峰畫竹,枝干大可盈抱,以象征毛竹豐收。周采泉為之題云:“竹箄載竹竹邊過,回首尚留竹滿山。”羅氏欣喜,繪竹一幀以報之。
951 劉語石久居吳中,足跡常涉留園,有《東園訪古圖》。東園即留園,別于戒幢寺之西園而言。
952 劉語石詩詞稿毀于火,其《無長物齋詩存》乃燼余草。
953 劉語石身短口吃,自謂合晏嬰、鄧艾于一身。
954 楊廷福逝世,年正六十,著述頗多未完稿。潘景鄭挽以聯(lián)云:“名山未盡千秋業(yè),良藥難驅(qū)二豎侵。”
955 唐律專家楊廷福,曾從沈尹默學(xué)書,絕肖其師。
956 沙孟海擅書,其夫人包稚頤亦擅書,人以沈尹默與褚保權(quán)比之。
957 陳巨來與況蕙風(fēng)女綿初結(jié)為夫婦,作伐者沙孟海。
958 沙孟海刻印,早年私淑趙叔孺,后學(xué)吳昌碩。
959 吳大澂請纓御倭,繪軍用地圖,以青綠山水為之,甚工致。及失敗,倉皇退,此畫由陸廉甫攜回,廉甫隨大澂戎行也。
960 吳大澂于甲午之役,請纓出關(guān),時吳昌碩適見度遼將軍古銅印,即購以贈之。或謂印系偽作。
961 吳湖帆對于當(dāng)代文人畫,推重四家:一陳仁先曾壽,二金甸丞蓉鏡,三夏劍丞敬觀,四宣古愚哲。對于書法,則推鄭海藏之隸書,葉遐庵、沈尹默之行書,王栩緣之小篆與大草。
962 吳訥士為吳湖帆父,一足微跛,善書法。
963 吳湖帆一鼻孔經(jīng)常窒塞,醫(yī)治無效,只得任之,遂鐫一印“一竅不通”。
964 吳湖帆不喜秋菊,謂聞到菊之氣息,即感不適,因此生平不畫菊。
965 吳湖帆嗜西瓜成癖,每夏瓜未上市,即謀先嘗,直至秋涼,瓜已落市,尚在進(jìn)啖。
966 吳湖帆患膽囊結(jié)石,施行手術(shù),取出結(jié)石,石作卵圓形,色微黑。吳倩陳巨來刻結(jié)石印,奈石質(zhì)松,不能刻,始止。
967 吳湖帆有一居第印“淮海草堂”,以所居密邇滬西淮海路也。印乃葉潞淵刻。
968 吳湖帆有一玫瑰紅青田石章,作正方形,絕類蜜餞山楂糕,就燈光照之,更殷紅瑩透,非常可愛。是石原為許姬傳物,許以銀幣一百元,購諸北京市上。后許倩湖帆繪青綠山水直幅,送潤資一百元,湖帆以彼此相交有素,不肯受,許不得已,將是石章作為饋贈。湖帆得之大喜,倩陳巨來刻“大癡富春山圖一角人家”十朱文,與其所藏黃公望《富春山圖》同寶。
969 吳湖帆藏有鄭所南畫蘭,只寥寥十七筆,為國內(nèi)唯一手跡,既而歸南潯龐虛齋,后聞流至美國。
970 汪東,字旭初,為章太炎大弟子。既卒,吳湖帆將汪東寄彼之詩詞書札,合裝一冊,倩向仲堅題二字“東風(fēng)”。
971 吳湖帆藏歐陽詢四帖,因名其堂為“四歐堂”。子二人,一為孟歐,一為述歐;女二人,一為思?xì)W,二為惠歐,以符“四歐”。
972 吳湖帆見有破損古畫,輒以廉值購之,委裱工劉定之裝池,破損處,吳親自填補加筆,了無痕跡。
973 吳湖帆作畫,不喜人點品。求墨筆者,輒為設(shè)色,求設(shè)色者,反以水墨應(yīng)之。有人面求小幅,請仿某一家,吳即以筆授之曰:“爾既懂得,不如爾自己揮毫!”又一次有人持吳所繪單款小幅,求加一雙款,吳竟謂之曰:“此畫非我所作,我烏得加墨。”實則是畫確出吳手,吳故意拂逆之耳。
974 吳慈堪為鈍齋吳郁生之侄,作書畫往往署“小鈍”或“阿鈍”。吳湖帆謂:“小鈍可,阿鈍則不可。”
975 吳湖帆家,有虎牙筆架一座,乃其祖父愙齋出獵,獲得一虎,鑿取其牙而加工精制者,遂為梅景書屋長物。
976 吳湖帆獲得黃子久《富春山居圖》卷,乃民國二十七年,時湖帆臥病,得此而霍然,或比諸陳檄杜詩。
977 吳湖帆舊藏漢茝夫人白玉印,以周煉霞名茝,乃以是印贈之,亦解佩之意也。
978 吳湖帆用扁型宋體字印鬻畫潤例,問人:“是否像訃告?”
979 吳湖帆愛貓,畫室中懸有極大之貓照片。
980 吳湖帆有董香光“畫禪室”三字印,乃彼六十壽,葉遐庵所贈者。據(jù)丁柏巖談,是印由彼在燕都購得,石經(jīng)火乃損斷,遂去其紐,葉遐庵見而喜之,即以貽遐庵。后經(jīng)考證,始知是印非香光物,清乾隆帝曾命其臣工刻畫禪室印凡四方,見香光畫輒鈐其上,而遐庵、湖帆始終未之知也。
981 吳湖帆藏清“四王”、明四大家立幅,往往尺寸一致,人訝其巧合。馮超然卻告人曰:“古畫入?yún)鞘郑菙仡^,即截尾,務(wù)使同一尺寸,蓋長者短之,短者長之,妙運其接筆也。”吳笑謂人曰:“我是畫醫(yī)院中外科內(nèi)科兼任之醫(yī)生。”
982 吳湖帆集米襄陽、文征明、唐子畏書畫中之“吳湖帆”三字,制成三種名片;又集王右軍帖中之“文懷沙”三字,以贈文懷沙。
983 吳湖帆一署丑簃,因藏隋《常丑奴墓志》以自喜。該本為金冬心舊物,后為湖帆外祖沈韻初所得,由韻初而歸吳大澂,湖帆六歲就學(xué),大澂以之獎給湖帆。
984 吳湖帆夫人潘靜淑,三十歲生日,其父仲午以家藏宋版孤本宋器之所作《梅花喜神譜》二冊給與之,湖帆遂署其齋為“梅景書屋”。
985 吳湖帆藏唐六如遺詩甚多,蓋平素見唐畫題識,無不錄存之也。
986 吳湖帆談畫,謂:“學(xué)古人畫,至不易,如倪云林筆法最簡,寥寥數(shù)百筆,可成一幀,但摹臨者,雖一二千筆,仍覺有未到處。黃鶴山樵筆法最繁,一畫之成,假定為萬筆,學(xué)之者,不到四千筆,已覺其多。”
987 吳湖帆藏有黃山谷書太白詩草書卷,首句“迢迢訪仙城”;又藏米襄陽書多景樓詩冊,有句云“迢迢溟海六鰲愁”。因倩張大千繪《迢迢閣圖》,并以明代青田石倩陳巨來刻“迢迢閣”三字朱文印,更制“迢迢閣”用箋。
988 吳湖帆有金圣嘆手書直幅,乃割裂而裝潢之,成一五言楹聯(lián)。
989 吳湖帆評顧飛畫,謂“學(xué)黃賓虹,而澹遠(yuǎn)處賓虹不之及”。
990 吳湖帆作書畫,必自磨墨,謂“如此不但能掌握墨汁之濃淡,且磨墨時亦構(gòu)思時也”。
991 吳湖帆早年有二印:一“吳生習(xí)氣”,一“出門一笑大江橫”。
992 吳湖帆夫人潘靜淑,患腹膜炎,痛歷晝夜死。湖帆為賦《丹鳳吟》詞以悼之。
993 吳湖帆繼室名寶珍,湖帆易之為抱真。同鄉(xiāng)姚嘯秋戲謂之曰:“抱真為唐代跋扈軍閥,看您如何應(yīng)付得了。”
994 吳湖帆與顧抱真結(jié)婚,錢大鈞作證婚人。
995 吳湖帆門人中收藏乃師手跡最多者為董慕節(jié),并編成乃師之畫語錄。
996 董慕節(jié)有《未央堂影存》,集當(dāng)代名人照片甚多,頗多外間所未見者。慕節(jié)為吳湖帆弟子。
997 吳湖帆為陳巨來繪《安持精舍圖》橫幅,甚精工。巨來抄家時被掠去,流至臺北,張大千見而購之,輾轉(zhuǎn)寄歸巨來。
998 抗戰(zhàn)勝利后,吳湖帆被湯恩伯軟禁于滬上錦江飯店,經(jīng)若干時日,幸由葉遐庵為之設(shè)法,始得恢復(fù)自由,故吳深感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