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東方講史之續·細說兩晉南北朝
- 沈起煒
- 7240字
- 2020-03-26 17:16:11
一二 北方的兩個安定地區——河西和遼東
從“八王之亂”發展到大混戰之年,即公元301年起,到北魏統一北方止,一百四十年間,除幾個短暫的段落,如石勒滅前趙后的四年左右和苻秦極盛時的十來年以外,北方(指秦嶺、淮河以北)戰亂不絕,民生凋殘。其間幾次大的動亂,如永嘉之亂、后趙之亡和苻秦淝水戰后的殘局,為禍之烈更是驚人,魏晉時的中原發達地區幾乎全部化為丘墟。后人讀史,也不免為之掩卷長嘆,時人之苦,更是不待說了。
然而也有例外。在這時期的前半段,河西和遼東兩個地區,卻未遭到任何厄運,這使中原士民有了避難之所,文化典籍也得以在此保存。而在后半段中,其所受破壞也不算嚴重,河西走廊人文薈萃的特點,更始終未變。筆者無法在本篇交待這兩個地區一百四十年間的全部史事,只能先講講兩地早年的情況。
先講河西。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地處黃河上游的西部,由陜、甘入新疆,再西赴中亞,四郡乃必經之途,加以地形狹長,因而有河西走廊的名稱。河西因受祁連山雪水之賜,素為農業發達的地區。晉初涼州轄八郡,四郡之外,加上東面的金城郡(治榆中縣,前涼時遷今蘭州西南),另有西平郡、西郡、西海郡,以后雖有增益,總之都在這個地區和附近的湟水流域。
晉惠帝永康二年(301年)正月,任張軌為涼州刺史。張氏的前涼,實際上從這時就開始了。張軌字士彥,安定烏氏(今寧夏固原東南)人,出身儒學世家。他到洛陽后,深受張華賞識。他見政局混亂,想跳出中原政爭的漩渦,自己要求到涼州去。他離京赴任后,只過得兩三個月,中原大混戰就爆發了。
張軌上任的時候,涼州也不好算是樂土。他平定盜匪,擊敗反叛的鮮卑部落,安定了社會秩序。他用宋配、陰充、氾瑗、陰澹為幕僚;征召各郡望族子弟五百人到州治,設立學校,大興文教,置崇文祭酒,地位同于別駕(州官佐官之一,地位較高,出行時不與刺史同車,別乘一車,所以叫別駕)。他采取上述措施,既培養了人才,也增強了河西望族的向心力,可謂一舉兩得。他的治績傳聞到洛陽,一些有識之士便有“天下方亂,避難之國惟涼土耳”的議論。

出土于酒泉的十六國北涼時期樂伎與百戲壁畫。
涼州的治所姑臧也就是武威郡的郡治,匈奴早就在這里筑城,城形狹長,南北七里,東西只有三里,狀如龍形,故而號稱臥龍城。張軌又大事擴建,使它成了河西名都。
晉初,河西社會秩序混亂,經濟蕭條,交易不用錢,用帛代替,把帛撕成一段段的,很不方便。張軌定制,恢復使用五銖錢,史籍上說“錢遂大行,人賴其利”,這是河西經濟開始繁榮的明證。
西晉喪亂時,張軌曾派北宮純等領兵救洛陽。王彌攻洛陽被擊退(見第七篇),北宮純部起了很大作用。當時京城里的人編了歌,唱涼州兵的英勇,有“涼州大馬,橫行天下”之類的歌詞。不過張軌的力量有限,不能派大部隊進中原,聯絡又極困難,所以后來北宮純終于降了匈奴族的漢。
張軌在州十三年,于愍帝建興二年(314年)五月去世,年六十歲。這時他的官爵是太尉、涼州牧、西平郡公。州郡官職照例是不予世襲的,但爵位卻可以繼承。可地方人士卻推他的兒子張寔攝(代理)其父親的職位。愍帝也就任命他為涼州刺史,襲爵西平公。張氏世襲涼州的局面就此定下來了。
有人發現了一顆玉璽,上面刻有“皇帝璽”字樣,拿去獻給張寔。眾官向他祝賀,他卻拒絕受賀,把璽送往京師。這顆璽肯定是獻者偽造的,作偽者估計張寔會稱王稱帝,想借此升官。但此人投機投錯了,張寔是晉朝的忠臣,并沒有篡位的野心。愍帝將向劉曜投降時,派人送一封詔書到涼州,叮囑他擁護瑯邪王睿(元帝),挽救晉室。愍帝遇害后,他發布檄文,號召天下一致推崇晉王(建武元年[317年]瑯邪王睿即晉王位)做皇帝。他派的使者到江東時,晉王已經即位稱帝。他是擁戴東晉皇帝的,不過不用江東的年號,仍用愍帝的年號建興。他的后人沿襲不變,一直用了四十九年。
張寔在位六年,于晉元帝太興三年(320年)被部將刺殺,時兒子張駿年幼,便由兄弟張茂繼位。張茂于明帝太寧二年(324年)去世,張駿再繼位。張茂病重時叮囑侄兒,說我家以孝友忠順著稱,現在盡管天下大亂,你必須謹守人臣之節,不可違背。
張駿字公庭,嗣位時年十八歲。他在位二十二年。這是前涼興旺發達的時期。他遣將軍楊宣領兵攻龜茲、鄯善,西域各國都歸順前涼。所置戊己校尉趙貞抗命,他出兵平定后設置了高昌郡(今新疆吐魯番盆地東部哈拉和卓以東一帶)。由于西域道路暢通,所以中外文化經濟的交流,在中原大亂之世始終沒有斷絕。
張駿拒絕臣下請他稱涼王的要求,然而境內都稱他為王。他晚年稱大都督、大將軍、假涼王(“假”意為“暫稱”),但承認是晉朝的臣子,則并不改變。成帝咸和八年(333年),隴西人賈陵把建康來的詔書送到了涼州,這是一次歷盡艱難的使命。早在愍帝建興中,涼州派到長安去的官員耿訪,因無法回到涼州,便取道漢中,由漢水、長江而東,于太興二年(319年)到達建康。他幾次上書,要求派使臣到涼州去傳達中興情形,由他做向導。朝廷都因內部多事,無暇顧及,后來總算派耿訪西還,拜張駿為鎮西大將軍、涼州刺史、西平公。然而耿訪到了梁州(襄陽),道路梗阻,等了七年都沒有走成,最后只得讓賈陵化裝成商人,歷經千辛萬苦,才安抵涼州。從建興末至此,前后達十七年之久,耿訪的使命才可以算完成,真是難啊!以后使節往來,仍常為后趙擒獲,成功的次數不是很多。
晉穆帝永和二年(346年),張駿去世,年四十歲。兒子張重華繼位。重華初立時,后趙大將麻秋等攻陷金城,形勢很緊張。司馬張耽獨具慧眼,推薦主簿謝艾為將。重華召見,謝艾表示,只要給他七千兵,必能破趙。重華只給他五千人。他以寡擊眾,大破趙兵,斬首五千級。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麻秋以八萬之眾,圍攻枹罕(今甘肅臨夏),架云梯,挖地道,守將張璩堅守城池,殺傷敵軍達數萬之眾。后趙增兵侵涼,重華任謝艾為軍師將軍,率三萬人進軍迎敵。麻秋欺他是年少書生,命三千使長矛的精銳騎兵猛沖他的中軍。他從容不迫,坐在胡床上指揮。趙軍以為有伏兵,不敢進迫。謝艾另遣別將引兵截斷趙軍后路,前后夾擊,再一次大破趙軍。此后一年中,后趙又先后發起兩次攻擊,都被謝艾擊退。石虎因而嘆道:“彼有人焉,未可圖也!”前涼比后趙小得多,也弱得多,謝艾卻能以寡敵眾,且對手都是久經戰陣的將帥,并能屢建奇功,可稱一代名將。
重華屢勝之后,驕傲起來,政事也漸歸廢弛。他死于永和九年(353年),年僅二十七歲。十歲的兒子曜靈嗣位。重華的庶兄張祚廢曜靈自立。張祚荒淫無道,鏟除異己,殺死謝艾。這是自毀長城的舉動。永和十一年(355年),變亂再起,張瓘反張祚,聲稱將復立曜靈。張祚殺曜靈。張瓘與宋混殺張祚,立曜靈之弟張玄靚。張瓘又與宋混相爭,宋混殺了張瓘。到晉穆帝升平五年(361年),宋混死,兄弟宋澄執政。張邕殺宋澄奪權。玄靚的叔父天錫又殺張邕,自行輔政。這一時期的前涼,政局極混亂,但都是宮廷政變,所以對社會的危害不是很大。
晉哀帝興寧元年(363年),張天錫殺玄靚自立。張天錫是前涼的末代君主。晉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前秦滅涼。從張軌到涼州覆滅,共九世、七十六年。
現在掉過頭來講前燕慕容氏。
慕容氏的事跡富有英雄傳奇的氣息,比河西張氏的史事有趣味得多。
在歷史紀年表上,前燕的始年在晉咸康三年(337年),即慕容皝稱燕王之年。然而述其緣起,卻不能不從晉初慕容廆登上歷史舞臺時開始。
慕容廆名奕洛瓌,是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西磚城子)的鮮卑人。相傳其曾祖莫護跋在魏時曾從司馬懿攻遼東公孫淵有功,以后在棘城之北建國時,因學漢人戴步搖冠,被人叫做“步搖”,后來即因諧音而被稱作慕容,此即慕容得姓之由來。
鮮卑人的風俗習慣本與匈奴人相同,但慕容氏在與魏晉官民交往了幾十年后,漢化現象十分顯著。晉太康十年(289年),慕容廆受封為鮮卑都督時,這個二十一歲的部落首領已經是一個深通漢人禮數的人物了。他去參見東夷校尉何龕時,其穿戴與士大夫一般無二,他發現何龕的衛兵全副武裝,戒備森嚴,立即換上一身軍裝,然后晉見。人家問他為什么要更換著裝,慕容廆說:“主人做事不照規矩,叫客人怎么辦呢?”慕容廆的態度說明了兩點:第一,他懂得漢族官員的禮儀規矩;第二,他對主管各族事務的長官不卑不亢,保持一個部落首領應有的尊嚴。
慕容廆從棘城遷居徒河(今遼寧錦州)的青山,不久再遷到大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北)。他與鄰近的鮮卑段部結為婚姻,娶了段部首領段偕的女兒。段部是他的西鄰,宇文部是他的北鄰,兩家都是鮮卑的強部。
晉惠帝太安元年(302年),宇文部的單于莫圭使兄弟屈云攻擊慕容廆,其別部首領素怒延為慕容廆所敗。素怒延不甘心,發兵十萬,圍攻棘城。慕容廆毫無懼色,親自領兵出擊,大破素怒延,俘斬了上萬敵兵。慕容部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了。
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慕容廆自稱鮮卑大單于。其時晉朝皇族內戰雖告結束,局勢卻更加嚴峻。遼東方面,太守龐本攻殺東夷校尉李臻。新任東夷校尉封釋以伏兵擊殺龐本。然而地方秩序已混亂不堪,難以收拾。靠近邊塞的鮮卑素喜連、木丸津兩部借口為李臻復仇,攻城略地,擄掠士民。封釋無法制止他們的暴行。遼東民眾投向慕容部避難的很多(南面是幽州王浚,不是能庇護百姓的人),慕容廆都加以救濟,能回去的遣返,愿意留下的設法安置。
他的兒子慕容翰是個頗有見識的人物。他勸父親討伐兩部,興復遼東,以示忠于晉朝;再并吞兩部,擴大本部的實力,以作稱霸稱王的基礎。慕容廆見兒子有此見識,自然高興。他出兵攻擊兩部,即以慕容翰為前鋒,很容易地大破兩部,并吞部眾,把他們所擄晉民三千多家,連同原來收容的難民,一并還給晉官。
這件事做得漂亮極了。晉官高興,百姓滿意,本部更強。封釋和慕容廆相處得極融洽,他病危將死,就把身邊的孫兒封奕托孤給慕容廆。封釋死后,慕容廆把封奕召來,一談之下,見他確有才能,就加以任用。封釋的兒子封悛、封抽從內地來奔喪,也都被他留下任用。他幕府中的晉人不斷增加,宇文、段等只以攻戰為能事的鮮卑部落,就不可避免地落在慕容部之后了。
裴嶷投慕容氏,這是慕容廆能得士大夫人心的典型事例。裴嶷字文冀,出身河東聞喜(今屬山西)大族,原為昌黎太守。兄裴武死在玄菟太守任上,裴嶷和侄子裴開運柩還鄉,路過棘城,慕容廆招待得很周到,臨行還送了很厚的禮。裴家走到遼西,道路不通,裴嶷決定去投慕容廆。裴開想不通,說:“家鄉在南面,怎么往北走?而且同樣是流寓,段氏強,慕容氏弱,為什么要去此就彼(遼西離段部近)?”裴嶷便講了一大通理由,大意是:一、中原大亂,往南去等于自投虎口;二、段部幾個首領都沒有遠見,而且決不會厚待士大夫;三、慕容公有遠大眼光,從了他,上可以立功名,下可以保宗族。裴開聽叔父講得有理,就跟他同去。慕容廆見他們到來,非常高興,立即任裴嶷為長史(秘書長),一切軍國大事,都向他咨詢。
永嘉、建興年間(307—316年),幽、并、青、冀、兗、豫等州(今京、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大亂,洛陽、長安兩京陷落,北方的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流亡到遼東的為數很多,慕容廆為他們分別立郡,如安置冀州人的地方就叫冀陽郡。他選拔其中的賢才,任為官吏,據《晉書·載記八》所收,就有十七人之多。其中有幾個人投過王浚或段氏,后來仍歸慕容廆。慕容廆還設立學校,任平原人劉贊為東庠祭酒,使世子慕容皝率領貴族子弟入學受業,他本人也常去聽講。慕容氏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更加深厚了。
晉元帝在當初即晉王位時,曾任命慕容廆為龍驤將軍、大單于、昌黎公,但他沒有接受,后代郡人魯昌、遼東人高詡都勸他派使臣到江東,勸晉王繼承大統。慕容廆就派長史王濟由海道赴建康勸進。大興元年(318年),晉王即皇帝位后,再遣使重申上年的任命,但慕容廆仍沒有接受昌黎公的爵位。
東晉朝廷樂于看見遼東慕容氏的強盛,西晉遺留下來的地方官平州(治今遼寧義縣)刺史崔毖卻必欲除之而后快。他以為自己出身中原大族,士大夫避亂應該投奔自己,不該去投慕容廆,但派人去招,卻無效果,他就認為這一定是給慕容廆扣留了。于是他暗地勾結段氏、宇文氏和高句麗(其時高句麗都城在丸都,位于今吉林集安西北),使他們進攻慕容氏,約定勝利后瓜分所得土地。
三家聯軍圍攻棘城,慕容廆閉門堅守。他知道三家烏合之眾,沒有統一指揮,日子拖長了,他們會自相猜忌,那時再打敗他們也就不難了。他派人帶了牛、酒去犒勞宇文氏軍。段氏和高句麗以為宇文氏將與慕容氏合作,擔心受到攻擊,各自引兵回去。
宇文部的大人(首領稱號)悉獨官自視兵力雄厚,認為單獨作戰也能滅掉慕容廆。
慕容廆派人召回鎮守徒河的慕容翰,以充實守城的兵力。慕容翰卻認為,棘城現有兵力并不少,留一支在外,有機會時就可以反擊,如果都集中到棘城,敵人倒可以全力攻城了。使者回報后,慕容廆接受了他的意見。
悉獨官也知道慕容翰是員驍將,想先把他解決,便分一支兵去襲擊徒河城。慕容翰偵察到這情況后,派人冒充段部使者,迎上去說:“慕容翰是我們共同的敵人,聽說你們要去打他,我部愿意合作,已經派兵前往,希望你們趕快進兵。”使者出發后,慕容翰就率兵出城,設下埋伏。宇文氏的部隊見了使者,大喜過望,加速前進,結果中了埋伏,全部被慕容翰殲滅。慕容翰得勝后,乘勢進擊,并派密使通知父親,出兵夾攻。慕容廆命世子慕容皝和長史裴嶷率精兵做前鋒,自己領主力在后,大舉出擊。悉獨官正在等候徒河方面的捷報,毫無戒備,倉猝應戰。慕容翰兵到,前后夾攻,大獲全勝,悉獨官幾乎全軍覆沒。
崔毖還想以祝賀為借口,保全自己的地位。不料三家怕慕容廆同他們算賬,都向慕容廆求和,說用兵都是崔毖的意思。崔毖無法抵賴,只得逃走,從此遼東全為慕容廆所有。
戰后,慕容廆派裴嶷到建康獻捷,并把從宇文氏軍中繳獲的三顆皇帝玉璽帶去,獻給元帝。大興三年(320年)三月,裴嶷到達建康。元帝君臣聽了他的報告后,才對慕容廆的成就有了充分了解。元帝很希望裴嶷留在江東,并說準備另下詔書,命慕容廆護送他的家屬。裴嶷不肯,說:“慕容龍驤竭忠王室,志除兇逆。……如果臣來而不返,一定會以為朝廷瞧不起他,從而削弱他盡忠討賊的決心。”元帝聽了,對他更加贊賞,讓他北返,并命把平州刺史之職由慕容廆兼任。不久,又進封他為遼東郡公。
東晉內亂不斷(見第十四、十五篇),慕容廆遠道聽到這種消息,非常痛心。他看江東人物,認為只有陶侃憑其威望地位可以有所作為,便寫了一封信,勸他興兵北伐。但這次派遣的使者遭了海難,信未送到。他重又繕寫一份,同時附一份由僚屬封抽等出面,建議進封慕容廆為燕王的文書。成帝咸和六年(331年),陶侃收到兩份文書后,回信說進封的可否遲速,須待朝廷決定,至于北伐問題,如何答復,則不得而知了。從情理推測,是不會有肯定的答復的。這年陶侃年已七十三歲,比他年輕十歲的慕容廆也是一個老人了,他們都來不及有所作為了。咸和八年,慕容廆去世,陶侃也在下一年去世。他們兩個都是這一時期的杰出人物(陶侃的事跡分見第九、十五兩篇)。
慕容廆死后,其子慕容皝繼位。他和弟兄們的關系很惡劣。庶長兄慕容翰膂力過人,所用弓箭都特別長大,謀略也尤為出眾,只因不是正室所生,才沒有被立為嗣君。慕容皝對他猜忌得最厲害,他怕遭殺害,逃往段部。段部的首領段遼對他非常愛重。慕容仁、慕容昭和慕容皝是一母所出,也不能和衷共濟。仁與昭都想先發制人,陰謀泄露,昭在棘城先被殺害。仁在外起兵,據平郭,聯絡段、宇文二氏,與慕容皝為敵。慕容皝為此很吃了些苦頭。咸和九年(334年),段遼使兄弟段蘭和慕容翰攻柳城(今遼寧朝陽南),守將石琮等苦戰,才沒有失陷。慕容皝派慕容汗、封奕領兵來救,也大敗潰退。段蘭想乘勝追擊,但慕容翰怕宗國滅亡,借口用兵當慎重,勸他退兵。段蘭也看穿他的用意,但見他已命所部撤退,只得也跟著退兵。咸康二年(336年),慕容皝破平郭,擒殺慕容仁。這場內亂至此方告結束。
段氏與慕容氏又屢次發生沖突。慕容皝要滅段氏,甚至向后趙稱藩,約共同滅段。咸康四年(338年),后趙軍入薊,段遼放棄令支(今河北遷安西)逃走(參見第十八篇)。慕容翰只得轉投宇文氏。
這次慕容皝沒有如約出兵。石虎不滿,大舉攻燕。燕三十六城不戰而降,棘城被圍,慕容皝一度想棄城逃走。燕的處境危險極了。幸而靠了慕輿根等力戰,才擊退后趙軍,反敗為勝。接著,他分兵平定了反叛各城。燕境向稱安定,從慕容皝繼位以來,幾年中變亂迭起,這都是內爭的惡果。
慕容皝恐慕容翰終為禍根,但以他起初并無叛亂之事,又知道他在宇文部并不得意,想讓他回國。他先派商人王車到宇文部,以經商為名,打探慕容翰的意向。慕容翰見了王車,一言不發,只是點點頭、摸摸胸口。王車回報,慕容皝懂得他是想回來,便使王車再去,轉達歡迎他回來的意思,并特為制作了慕容翰慣用的特長大弓,讓王車埋在路上,把地點告訴慕容翰。咸康六年(340年),慕容翰偷了宇文部首領逸豆歸的好馬逃走,途中取到了埋藏的弓箭。逸豆歸發覺后,派一百多名精銳騎兵去追。慕容翰見追兵已近,就停下厲聲道:“我不想殺你們。你們可以在一百步外把刀豎起,我一發而中,你們就不必追了;不中的話,你們再上前好了。”一名追兵把刀倒插在地,慕容翰一箭正中刀環。追兵見他箭法如此,不敢再追。慕容翰回去,慕容皝非常高興,對他優禮有加。但是好景不長。康帝建元二年(344年),他隨慕容皝滅宇文部時,中箭受傷,在家休養了許久。康復后,他在家試馬,看能否疾馳。有人告發他,說是“私習騎乘,恐欲為變”(估計慕容皝一直派人監視他的行動)。慕容皝就據此勒令慕容翰自殺。這也是一件“莫須有”的案子,一代豪杰飲恨而終,令人長嘆。
慕容皝于晉咸康三年(337年)九月即位稱燕王。五年冬,他派劉翔等赴建康,要求晉朝封王(實即要求晉朝承認)。晉廷商議很久,到七年二月才正式同意封慕容皝為燕王,遣劉翔北還。但是到了晉穆帝永和元年(345年),他便以古時諸侯即位各稱元年為借口,不再用晉朝年號,自稱十二年了。
晉永和四年(348年),慕容皝去世,年五十二歲。世子慕容儁即位。到了永和八年(352年)十一月,慕容儁因破魏攻鄴,陸續取得了原屬后趙的許多州郡,在薊(今北京西南)稱帝,改元元璽。此后中原出現了晉、燕、秦相爭的局面,最后中原完全為苻秦所有,這些事件另見有關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