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史
- 顧德融 朱順龍
- 4351字
- 2020-03-26 16:57:07
第四節 周邊民族的內遷和侵擾
“民族”的概念有廣、狹之分,廣義可用以稱呼處于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各種人的共同體,狹義只稱呼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后具有共同語言、地域、經濟生活及心理素質的人的共同體。關于狹義的民族形成,恩格斯明確指出“從部落發展成了民族和國家”,也就是說民族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部落的“融合”和“合并”而形成的,國家的產生則是它的形成的標志。據此,我國最早的民族當推夏族,他們建立了黃河流域最早的國家——夏王朝,接著是商族和周族,他們先后建立了商王朝和周王朝。在夏、商、周同時又并存著許多其他的部落或民族,據我國古籍所載可分為中原的華夏族及其四方的夷、蠻、戎、狄五大氏族集團。其實,早在夏、商、周時代中原民族已經雜居,夏王朝太康時曾被東夷部落首領后羿所滅,就說明東夷一度已進入中原建立國家,商代的祭方、越戲方居于洛水流域,西周的條戎居于今山西南部,這些都表明中原早已生活著非華夏族的部落或民族。但就多數的民族地域分布來看,華夏族居于中原,夷、蠻、戎、狄多在邊疆四方。
一、周邊民族的分布
《禮記·王制》:“中國戎夷,五方之民。”“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禮記·曲禮》:“東夷、北狄、西戎、南蠻。”《禮記·明堂位》:“九夷之國,東門之外,西面北上;八蠻之國,南門之外,北面東上;六戎之國,西門之外,東西南上;五狄之國,北門之外,南面東上。”這些是中原華夏族統治者對周邊民族分布的總概括,其實并不一定夷在東、蠻在南、戎在西、狄在北,如《詩經·大雅·緜》敘述周祖先古公亶父在周原(今陜西岐山)立國時,“混夷矣”,說明夷也有在西方的。又如《詩經·大雅·韓蠻》講周宣王時韓侯在北方“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說明蠻也有在北方的。但就多數的民族布局方位看,《禮記》所說還是與事實大體相符的。下面分別以四方之說結合有關文獻及考古資料加以闡述。
東方(含東北)的夷,據《后漢書·東夷傳》有: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風夷、陽夷,夏代初期臣服于啟,但太康時反叛,一度控制了夏王朝,少康中興時又被征服,夏桀時再叛,商湯時“伐而定之”,到仲丁時又寇擾,自此或服或叛,三百多年后武乙時東夷漸盛,他們遷到淮河流域即為淮夷,漸漸進居中原。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中都有“征人方”或“王來征人方”的記載,人方即是東夷或淮夷。西周建立后,東北夷的肅慎(今北京市以北通向東北一帶)來獻“石弩楛矢”,以表臣服。武庚和管叔、蔡叔之亂時,東夷參預反叛周王室,周公東征,周公子伯禽平定了徐夷。康王時,肅慎再來朝覲。后來徐夷強大,率領九夷侵犯鎬京,向西進逼黃河之上。周穆王在其威脅下只能讓徐偃王掌管東方諸侯,偃王在潢水、池水東控制了五百里地方,有三十六國臣服于他。后來周穆王擊破徐夷。于是徐偃王帶了數萬百姓逃到彭城武原東山之下(今江蘇徐州徐山附近)。周厲王時,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伐,沒有成功。《虢仲》銘文亦載:“王南征,伐南淮夷。”周宣王時又命召公討伐而平定了淮夷。《兮甲盤》記載了周宣王對淮夷的征戰:“孚士女、羊牛,孚吉金”,掠奪了不少人口、牲畜和財寶。
西周末,幽王淫亂,邊疆民族紛紛內侵。春秋初,東夷之國有任(今山東濟寧南)、宿(今山東東平東稍南)、須句(今山東東平東南)、顓臾(今山東費縣西北)等分布在濟水流域;萊夷(今山東昌邑東南)、莒(今山東膠縣西南)、根牟(今山東沂水)分布在膠東半島;郯(今山東郯城西南)、介(今山東南、安徽蕭縣北)在今山東南部;淮夷(今江蘇淮安、漣水之間)、徐夷(今安徽泗縣西北)分布在淮、泗之間。舒夷各部在今安徽中部舒城至巢縣一帶。
分布在北方的民族。《史記·匈奴列傳》:“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葷粥,居于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夏代,葷粥與夏為鄰,有密切交往。殷商時北方有土方、方、鬼方,成為強敵,武丁的卜辭中伐方有三百多次,武丁對鬼方的征戰經三年才平定。西周的北方有鬼方和狁,經常騷擾邊疆。《詩經·小雅·采薇》:“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啟居,狁之故。”說明狁對周居民的嚴重威脅。《小盂鼎》銘文記載周康王二十五年,鬼方和周人發生過一次規模很大的戰爭,周人擊敗鬼方,俘獲鬼方一萬三千多人,酋長四人,以及車、馬和很多牛羊。穆王之后狁日益強盛,《虢季子白盤》銘文說虢季白“經維四方,薄伐嚴允,于洛之陽,折首五百,執訊五十。”周宣王時多次出兵抗擊狁,《詩經·小雅·出車》:“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狁于襄。”歌頌了大臣南仲打敗狁,在北方筑城的事跡。《詩經·小雅·六月》也歌頌了尹吉甫“薄伐狁,至于太原”的功勞。
春秋以后,北方的民族或稱“狄”(翟),或稱“戎”,后來分為赤狄、白狄兩大部分。據《左傳》杜佑注說赤狄又分六支:(1)山東皋落氏(今山西昔陽東皋落山);(2)廧咎氏(今山西太原一帶);(3)潞氏(今山西潞城);(4)甲氏(今河北雞澤);(5)留吁(今山西屯留南);(6)鐸辰(今山西潞城、屯留附近)。白狄有三支:(1)鮮虞(今河北正定、藁城一帶);(2)肥(今山西昔陽一帶);(3)鼓(今河北晉縣一帶)。另有一支長狄,亦名鄋瞞(一說山東,一說西北,其地不明),春秋時常出沒在東方魯、齊、衛、宋諸國之間。
西(含西北)方的戎族。《后漢書·西羌傳》:商代“至于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故其詩曰:‘自彼氏羌,莫敢不來王。’”“及武乙暴虐,犬戎寇邊,周古公踰梁山而避于岐下。及子季歷,遂伐西落鬼戎。太丁之時,季歷復伐燕京之戎,戎人大敗周師。后二年,周人克余無之戎,于是太丁命季歷為牧師。自是之后,更伐始呼、翳徒之戎,皆克之。及文王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遂攘戎狄而戍之,莫不賓服。乃率西戎,征殷之叛國以事紂。”這說明周部落是完全靠征伐西戎而起家的。西周前期西戎對中原并未構成威脅。《國語·周語》:穆王時“犬戎氏以其職來王”。但到穆王晚期,戎狄不再朝貢,周西征犬戎,“獲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遷戎于太原(今甘肅平涼、鎮原一帶)”。到夷王時國勢日衰,戎族不服,“乃命虢公率六師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獲馬千匹”。厲王時,戎狄寇掠,“乃入犬丘,殺秦仲之族,王命伐戎,不克”。至宣王時,“使秦仲伐戎,為戎所殺,王乃召秦仲子莊公,與兵七千伐戎,破之,由是少卻”。宣王后期,又“遣兵伐太原,不克”。之后,周又“伐條戎、奔戎,王師敗績”。晉侯的軍隊擊敗北戎于汾水流域,“戎人滅姜侯之邑。明年,王征申戎,破之”。幽王時“命伯士伐六濟之戎,軍敗,伯士死焉。其年,戎圍犬丘,虜秦襄公之兄伯父”。幽王末年,因廢申后事,申侯聯合戎族入寇,殺王于酈山(《后漢書·西羌傳》)。
平王東遷之后,戎族強盛,進入中原腹地,“戎逼諸夏,自隴山以東,及伊、洛,往往有戎”(《后漢書·西羌傳》)。具體分布如下:渭水源頭有狄、、邽、冀之戎(今甘肅隴西一帶),涇水以北有義渠之戎(今甘肅寧縣附近),洛水有大荔之戎(今陜西大荔附近),渭水南岸有驪戎(今陜西臨潼附近),伊水、洛水之間有揚拒、泉皋之戎(今洛陽西南一帶),汝水流域以西有蠻氏之戎(今河南臨汝西南一帶),黃河北岸有茅戎(今山西平陸),渭水入河處有犬戎。此外還有:山戎(即北戎、無終,原在今河北北部盧龍一帶,后遷今山東與齊、魯等相交),小戎、大戎(今山西交城一帶),陸渾之戎(本居瓜州,今秦嶺太白山一帶,后遷入伊水流域
),姜戎(本居瓜州,后遷今山西南部),烏氏(今甘肅平涼附近),朐衍(未詳),緄戎(昆夷,今甘肅隴西附近),緜諸(今甘肅天水附近)。
南方各蠻族,在夏、商之時漸為患。商末南方的庸、盧、彭、濮、蜀人與周聯盟討伐商紂王。到西周,蠻族更強大,“宣王中興,乃命方叔南伐蠻方,詩人所謂‘蠻荊事威’者也。又曰‘蠢爾蠻荊,大邦為仇’,明其黨眾繁多,是以抗敵諸夏也”(《后漢書·南蠻傳》)。
春秋開始,“蠻遂侵暴上國”(《后漢書·南蠻傳》)。荊蠻是楚國的土著居民,可能是今苗族的祖先,居于河南南部、湖北一帶,其中有盧戎(今湖北南漳東北)、羅(今湖北宜城西)、鄧(今河南鄧縣)、鄾(今湖北襄陽)、庸(今湖北竹山東)、群蠻(今湖南沅陵、芷江一帶)、麇(今湖北鄖縣)、百濮(今湖北石首)等。東南地區有越人,即吳、越地區的土著居民,居于長江以南至沿海一帶。西南地區有巴和蜀人。巴人本居鄧、楚、秦之間,即河南南部、湖北北部與陜西南部一帶,后一部分遷至四川東部。蜀人在四川中西部。
二、戎狄對中原的侵擾
春秋初,西戎和北狄部落社會正處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化時期的軍事民主制階段。《后漢書·西羌傳》說:西戎各族“不立君臣,無相長一,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為雄。殺人償死,無它禁令。其兵長在山谷,短于平地……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堪耐寒苦,同之禽獸”。《史記·匈奴列傳》說:北狄各部“士力能毌(彎)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茍利所在,不知禮義”。正如恩格斯所分析的:“戰爭以及進行戰爭的組織現在已成為民族生活的正常職能。鄰人的財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貪欲,在這些民族那里,獲取財富已成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他們是野蠻人:進行掠奪在他們看來是比進行創造勞動更容易甚至更榮譽的事情。”所以隨著西周王朝的垮臺,北方就出現了戎狄交侵中原各國的局面。
西方的戎族最猖獗。他們參預攻滅宗周以后,燒殺擄掠,控制了甘、陜地區,并向黃河南、北擴展,直到山東。為了對付西戎的侵擾,秦襄公進兵岐山,秦文公趕走了原周地的戎族,“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史記·秦本紀》)。在今河北地區的邢國曾大破北戎。在陜西的梁國也曾抵抗“鬼方蠻”。虢國也曾擊敗犬戎。直到秦穆公晚年西戎為秦所征服之前,他們一直是西方強大的力量,嚴重威脅著西北部諸夏各國。進入中原的山戎越過燕國進入齊國,齊僖公與山戎在齊郊外開戰,以后山戎又侵擾燕國。北戎侵犯過鄭,被鄭大敗;又曾伐過齊國,也被鄭救兵殺敗。揚拒、泉皋、伊雒之戎曾聯兵伐周,攻破雒邑王城,燒其東門,后被秦、晉聯軍擊敗。
進入中原的狄族,從今山西、陜西向東發展,一直到達今河北、河南以及山東地區。春秋初,狄人進逼至晉都城郊外,晉獻公時才將狄人逐走。在中原東方各諸侯國相互爭奪時,狄人乘機向黃河下游擴展,對衛、周、宋、鄭、齊、魯等國都構成威脅,使各諸侯國惶惶不安。
總之,春秋初期,由于周天子王權的衰落,大量戎狄由邊疆陸續進入中原腹地,不斷騷擾,對各諸侯國造成嚴重的威脅,許多弱小的國家要求有個強大的力量來抵御戎狄的進犯,以振興中原華夏族的權威,這種形勢就為春秋大國稱霸時代的到來提供了客觀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