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大國爭霸前的形勢
一、鄭國的內部傾軋,“小霸”的衰落
鄭莊公在位四十三年是鄭國最盛之時,公元前701年莊公去世后,國內就發生變亂,鄭開始走下坡路。鄭莊公在位時祭仲很得寵信,莊公任其為卿,他為莊公娶了鄧國之女鄧曼,生了太子忽。莊公死后祭仲擁立太子忽為君,即鄭昭公。在此之前,宋國貴族雍氏女雍姞也嫁給莊公,生子名突。雍氏在宋國有寵于宋莊公。鄭莊公去世后,宋國用計誘捕了鄭卿祭仲,以死相威脅,又逮住了公子突以索取賄賂。祭仲被迫與宋人達成協議,將突送歸并立為君,是為鄭厲公,鄭昭公只能逃奔衛國。厲公即位后,宋多次向他逼討原先答應的賄賂,鄭不堪忍受,宋鄭關系日趨緊張,有可能要打仗。這時魯國想從中調解,先在句瀆之丘會盟,沒有取得結果,后又在虛、龜兩地相會,宋不肯答應和議。于是魯國就埋怨宋,與鄭國在武父(今山東東明)結盟,聯兵伐宋。次年,鄭又聯合了紀、魯兩國,宋聯合了齊、衛、燕三國,相互對陣,結果鄭的聯軍擊敗了宋的聯軍。自此,魯、鄭結好,公元前698年,兩國會盟于曹國。不久,鄭厲公又派其弟公子語到魯國重溫盟好。這年冬宋、齊、蔡、衛、陳五國聯合伐鄭,焚燒了鄭的渠門,攻入了城內的大街,又侵擾鄭的東郊,奪取了牛首之地,甚至把鄭祖廟的椽子都拆回去做了宋國盧門的椽子。這次鄭國不僅吃了敗仗,還受到莫大的侮辱,其“小霸”的威望大損。
鄭國戰敗不久,國內又生變亂。鄭厲公是祭仲輔立,祭仲憑此在國中專權,厲公忌患之,便指使祭的女婿雍糾預謀在郊外擊殺祭仲。此情被其妻雍姬知悉,雍姬問其母道:“父與夫孰親?”其母說:“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傳》桓公十五年)雍姬聽了這話,就告知雍糾要殺祭仲的陰謀。祭仲搶先殺了雍糾,暴尸于鄭大夫周氏的水池中,厲公知事敗露,就逃奔蔡國,鄭昭公于是回國復位。以前一度被鄭國所滅的許國,也乘鄭國內亂而復了國。后鄭厲公利用鄭國櫟地(今河南禹縣)的百姓殺了守邑大夫檀伯,占領了櫟邑,于是鄭國國內出現了分裂。魯國便會諸侯于袲(今安徽宿縣西),謀伐鄭國,準備重立厲公為鄭君,但未有結果而還。第二年,魯與宋、蔡、衛會盟于曹國,不久聯合出兵伐鄭,之后又連續進伐,但仍未取得成功。公元前695年,鄭國又發生內亂。原先鄭莊公時,莊公將用高渠彌為卿,鄭昭公厭惡高的為人,再三勸阻,但莊公不聽。昭公即位后,高害怕昭公會殺掉自己,于是利用打獵的機會射殺了昭公(《史記·鄭世家》)。高渠彌和祭仲一起立公子亹為君。第二年,齊襄公會諸侯于首止(今河南睢縣東南),鄭君想去與會,原先子亹在當公子時,與齊襄公有仇,祭仲勸子亹不要去,子亹為了緩和與齊的矛盾,還是決定去與會,高渠彌為相隨從,祭仲稱病未去。齊襄公在會盟時殺了子亹,車裂了高渠彌(《左傳》桓公十八年)。裝病在家的祭仲迎昭公之弟子儀(子嬰)于陳,立為君,是為鄭子。十四年后(前680年)鄭厲公誘劫鄭大夫傅瑕,與瑕合謀殺鄭子,瑕回鄭后就殺了鄭子及其二子,迎立厲公復位。厲公復辟后殺了幫他上臺的傅瑕,逼其伯父原繁自殺。以后又整治參與雍糾之亂的人,殺了祭仲黨羽公子閼,砍去強的兩腳。共叔段的后代公父定叔一度逃至衛國。鄭國經過這一系列外患和內亂,國力日衰,完全失去了“小霸”的地位。
二、衛內變不斷,國力大衰
鄭國內亂未定,與鄭對立的衛國也發生內變。起因是原先衛宣公未即位時與夷姜(莊公妾,宣公庶母)私通,生子伋(急子),衛宣公上臺后立夷姜為夫人,立伋為太子,讓右公子聀做其師傅。右公子為太子迎娶齊國的女子,齊女貌美,衛宣公見了很喜歡,就自娶為妻,是為宣姜。另為太子娶他女。宣姜生了子壽、子朔,讓左公子泄為其師。后夷姜因失寵而自殺,宣姜與子朔共同中傷太子伋。宣公本來就因為奪了太子妻,心中疑惑太子,想廢掉他,聽了宣姜的誣告后,就派伋拿著白旄到齊國去,而暗中又指使強盜等在衛國的莘地,叫他見到持白旄的人就殺戮。宣姜的大兒子壽聽到此陰謀即告知伋,叫他快逃,伋不肯。壽看勸不動他,便乘餞行將伋灌醉,在自己車上載著太子的白旄先行,強盜就殺了壽。伋酒醒后急忙趕去,對強盜說:他們要殺的是我,他有何罪?請殺我吧!(《左傳》桓公十六年)于是強盜又把伋殺了。由于這個緣故,伋和壽的師傅左右兩公子都怨恨朔。公元前700年,宣公去世,朔即位,是為衛惠公。四年后,左右二公子聯合起來作亂,擁立了公子黔牟,衛惠公被迫逃亡到齊國。數年后,齊國聯合魯、宋、陳、蔡諸國共同伐衛,周天子派王子突救衛,但阻擋不了聯軍,諸侯便將衛惠公送回國。惠公回衛后,把公子黔牟流放到周國,將大夫寧跪流放到秦國,殺了左右兩公子,重即君位。衛國一再發生內亂,國勢更為衰弱,逐漸淪為大諸侯的與國。
三、齊魯的爭斗,襄公始興齊
中原地區,在鄭、衛等國衰落之時,后來發展起來的齊國和魯國出現了摩擦。兩國矛盾的最先起因是為了紀國(今山東壽光南)之事。紀國與魯國有較密切的關系,魯曾有女伯姬嫁給紀國國君,于是紀就受魯的保護,之后,紀魯又多次結盟,互為邦友。而齊國和紀國卻有世仇,齊一直想滅掉紀。齊僖公時就與鄭莊公合謀襲擊紀國,但未成功。后來紀君將女兒嫁給周王為后,想以此來抵消齊對紀的威脅,也沒有取得成效。公元前699年,魯、紀、鄭與齊、宋、衛、燕雙方開仗,齊的聯軍失敗。四年后,魯與齊、紀會盟于黃,以協調雙方的關系。同年夏,魯和齊為了疆界之事在奚(今山東滕縣南)打了一仗,這是齊魯之間直接作戰的開始。公元前694年,魯君和齊襄公相會于濼(今山東濟南西北),魯夫人文姜與魯桓公一同到齊國去。文姜是齊公室之女,在齊國時與齊襄公關系密切,在其出嫁時襄公違背禮儀親自送她到魯國國境,所以這次文姜歸齊,魯大夫申儒加以勸阻,魯桓公不聽。兩君相會時,齊襄公與魯夫人文姜私通,受到魯桓公的譴責,文姜告知齊襄公,齊襄公就設計宴請魯桓公,乘桓公酒醉,讓公子彭生將其弄死在車中。魯桓公死后,魯國不敢追究齊君的責任,更不敢討伐齊國,只是要求殺彭生,齊襄公就將彭生殺掉以推卸己責。魯甘忍桓公被殺之辱,這事件反映了齊強魯弱的形勢業已形成。
齊襄公在殺死魯桓公的同年,又殺了鄭君子亹。魯桓公死后,紀國失去了靠山,齊便乘機將紀的郱、鄑、郚三邑占為己有。接著紀侯之弟紀季以紀國的酅地歸入齊國。在紀國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之時,魯國想與鄭國一起援紀,在滑相會。但鄭國內亂,懼怕齊國參與,反與齊聯合。公元前690年,紀侯將國政交給紀季,自己出逃,紀季投降了齊國,紀國至此滅亡。齊國在吞并了紀國后,又召集魯、宋、蔡諸國共伐衛,將衛惠公送回國,重登君位。公元前686年,齊、魯合圍郕國(今山東濮縣東南),郕向齊屈降。至此,齊國已成為駕馭東方中原各諸侯的強國。
四、齊國的內亂,齊桓公上臺
齊襄公滅紀、郕,服魯,又幫助衛惠公復了位,這使齊國一時幾乎成了中原的霸主。但就在齊始興之時,國中卻發生了內亂,打斷了齊國的霸業進程。起因是齊襄公派大夫連稱、管至父去戍守葵丘(今山東臨淄西),兩人是在瓜熟之時去的,當時襄公對他們說:明年瓜熟時,再派人來接替。但到了期限,不見襄公的換任命令,兩人向襄公請求以人相代,襄公不答應。襄公的叔父夷仲年的兒子公孫無知很得襄公之父僖公的喜歡,衣服禮儀待遇都與襄公當太子時一樣。襄公即位后把他的待遇降低,他很怨恨。于是連稱、管至父就擁戴公孫無知醞釀作亂。連稱有個堂妹是襄公的侍妾,不得寵,連稱等就利用她作內奸,答應事成后立她為夫人。這年(前686年)冬,齊襄公到姑棼游玩,在貝丘田獵,見一只大野豬,侍從說:“公子彭生也。”襄公怒說:“彭生敢見(現)!”(《左傳》莊公八年)即用箭射,野豬立起來哭叫。襄公害怕,從車上跌下來,足受傷,丟失了鞋屨。回來后讓侍從費去取,因沒有尋到,費被襄公鞭笞而出,走到門口,碰到連稱等叛亂者攻入宮中,他們就劫持費。費以受傷之身假裝表示愿助他們作亂。費先進去后就告訴襄公,讓他隱藏起來,自己出來與刺客搏斗,結果被殺死在宮門里。叛亂者進入室內,將代襄公在床上裝睡的侍從孟陽殺死,又將隱藏在門后的襄公拖出來殺了。襄公被殺后,公孫無知就自立為君。第二年(前685年)春,公孫無知出游時又為大夫雍廩所殺。先前,襄公即位后,政令無常,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的師傅鮑叔牙預感要出現內亂,就擁奉小白逃到莒國(今山東膠縣西南)。管仲是襄公另一個弟弟公子糾的師傅,他們也逃至魯國。公孫無知被殺后,齊國內議立新君,大夫高傒等密召小白回來。魯國知道齊內亂后,也派兵送公子糾回來,又派管仲領兵阻擊小白于自莒國的來路上,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帶鉤。小白裝死,管仲以為事成,派人報告魯國。魯國送公子糾,走了六天才到齊國,這時小白已搶先進入齊國即了君位,是為齊桓公
。桓公上臺后,與魯國在乾(今山東臨淄西南)打了一仗,齊將魯軍打敗,魯莊公丟掉自己的戰車改乘其他車,車夫秦子、戎右梁子用魯君的旗作掩護幫他逃掉,齊軍獲得魯君的戰車和旗子,并乘勝打到魯國,逼魯莊公殺死公子糾,獻出糾的師傅管仲和召忽。召忽自殺,管仲忍辱做了囚犯,被押回國。齊軍主帥鮑叔牙原與管仲是好友,知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人,便在路上將管仲放了,并在桓公面前竭力保舉說:管仲的才能勝于高傒,“使相可也”(《左傳》莊公九年)。桓公聽從了鮑的意見,重用管仲,以其為相。
五、楚國的興起,對中原的威脅
就在中原地區各諸侯國互相爭斗之時,南方已有一個強國興起,那就是屬蠻夷之邦的楚國。西周后期宣王南征,楚受到壓迫而中衰,西周滅亡,楚開始復興,《國語·鄭語》:“及平王之末,而秦、晉、齊、楚代興……楚蚡冒于是始啟濮。”后熊通殺了蚡冒始稱武王,勢力發展,公元前710年“蔡侯、鄭伯會于鄧,始懼楚也”(《左傳》桓公二年)。四年后,“楚武王侵隨”(《左傳》桓公六年)。楚先派了大夫薳章去議和,楚王帶兵在瑕等候,隨國(今湖北隨州南)也派了一位大夫少師來談判。這時楚大夫斗伯比向楚王建議:為了楚國能立足漢水以東,必須離間隨國與其他小國的關系;為了使隨自傲,在接見少師時,請隱藏楚軍的精銳,讓他僅見到疲弱的士卒。楚王采納了斗的計策,故意毀壞軍容,然后請少師進來。少師見到楚軍疲弱,回去后就請隨君起兵追擊楚軍。隨君將要答應時,季梁阻止說:“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他建議君主修明政事,親近漢東兄弟國家,這樣可以避免災禍。隨君聽從了季梁的話,修明內政,外聯諸國,楚國就沒有敢馬上進攻隨國(《左傳》桓公六年)。
公元前704年,隨國的少師更加得寵,楚大夫斗伯比說:可以進攻了,現在的時機不能再喪失。楚王就在沈鹿(楚地)會合諸侯準備討隨,黃、隨兩國沒來,楚派使者薳章指責黃國,同時派軍隊進攻隨國。雙方在漢水、淮水之間對陣。隨大夫季梁建議先去和談,再開戰,如楚不同意,這樣可以激怒自己的軍隊,也可以延遲楚的進攻。但少師卻勸隨軍速戰,不要喪失戰勝楚軍的機會。隨君聽從少師的話,駕戰車探測楚軍陣。季梁認為楚的精兵在左,楚王必在左軍,應該進攻其右軍,右軍無精兵,必敗。偏軍一敗,楚軍就潰散了。少師認為不進攻楚的左軍,不足以言勝敵。隨君沒有聽季梁的話,在速杞(今湖北應山西)開戰,隨軍大敗逃走。楚軍俘獲了隨侯的戰車和車右少師。這年秋天,隨和楚國講和,楚王打算不同意。斗伯比認為隨國還不可能馬上戰勝,應媾和。楚王聽從斗伯比的話,這年秋,楚隨雙方訂立了盟約,從此隨成為楚的附庸。
次年,巴國(今湖北襄樊一帶)和鄧國(今襄樊北)發生矛盾,巴國派韓服到楚國,讓楚促使與鄧和好。楚派了大夫道朔和巴使一起去鄧,鄧南疆的鄾人攻殺了道朔和巴使。楚派大夫薳章去斥責鄧,鄧國沒有接受。于是楚使斗廉率軍和巴軍一起包圍鄾。鄧派兵來救,楚、巴連續三次進攻,沒有成功。斗廉分巴軍為兩部分,楚軍橫列陣在巴軍中,偽裝失敗而撤走,鄧人追入,被兩邊巴軍夾攻,鄧軍大敗,鄾軍連夜潰逃。
公元前701年,楚大夫屈瑕將與貳、軫二國(今湖北廣水、應城)會盟,鄖國(今湖北安陸一帶)駐軍在蒲騷,與隨、絞(今湖北鄖縣西北)、州(今湖北洪湖東北)、蓼(今河南唐河西南)等國聯合伐楚。楚軍在屈瑕率領下,按斗廉的戰略以精銳集中進攻鄖國,在蒲騷打敗鄖軍,屈瑕終于與貳、軫兩國結盟而還。第二年,楚又伐絞國,進攻其南門,屈瑕設計讓楚軍到山中伐木以引誘絞軍來攻,絞軍第一天抓了楚軍三十人,第二天又出動,被楚伏兵包圍,大敗。絞與楚訂了城下之盟,成了楚的附庸。鄧、鄖、絞的先后失敗,使楚國在今河南省南部和湖北省一帶大大擴張了勢力,但不久在與羅國的戰斗中,由于楚帥屈瑕驕傲輕敵,被羅和盧戎的聯軍打得大敗,屈瑕自殺。
楚雖受挫折,但總的勢力繼續在發展,公元前690年,楚國創設了一種“荊尸”的陣法,軍中始用戟來參戰,準備再伐隨國。出師前,武王就感到心跳,行軍到中途病死。令尹斗祈、莫敖屈重秘不發喪,繼續進軍,在溠水上架了橋,軍隊由近道直逼隨國。隨意料不到楚軍會來得這樣快,非常害怕,就同意講和。屈重假托王命和隨君結盟,并約隨君在漢汭(漢水西)相會。楚軍在回師渡過漢水后再發喪。
公元前689年,楚武王子文王熊貲即位。他一上臺就將都城遷到郢(今湖北江陵)。第二年,楚進攻申(今河南南陽)。經過鄧國時,鄧君因與楚文王有親戚關系而沒有聽從臣下之見殺掉楚王,結果楚伐了申,還軍又伐鄧。公元前684年楚在莘擊敗蔡軍,俘蔡哀侯。公元前680年滅息國(今河南息縣),攻入蔡國(今河南上蔡西南)。公元前678年,滅鄧國,同年又進攻中原強國鄭。這說明楚的力量越來越大,對中原已形成嚴重威脅,所以《史記·楚世家》說:“楚強,陵江漢間小國,小國皆畏之。”“齊桓公始霸,楚亦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