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論規則
  • 童世駿
  • 2956字
  • 2020-03-30 17:20:37

二、從規則的約束基礎來分析規則

學會把規則與非規則(事實、規律、物理強制等等)區分開來很重要,學會把不同類型的規則區分開來也非常重要。對規則有許多種分類方式,如《如何用規則做事》的作者寫道:


規則可以根據它們所支配的活動的種類進行分類,比如數學的規則,足球的規則,或支配道路交通的規則;根據它們的來源進行分類,比如法定規則,法官制定的規則,母親訂立的規則,上帝頒立的規則,習俗規則等等;規則也可以根據規范的性質進行分類,如允許,要求,禁止,由制裁作為后盾的規則,定義和構成行為的規則,比如象棋中移動王后的規則,或制定有效遺囑的規則,等等;規則也可以根據它們出現的形式進行分類,比如以官方批準的表述確定的形式,非正式地陳述的規則……或不明說的規則;規則也可以根據受其約束的人們的種類進行分類:比方說,官員的規則,普通人的規則,俱樂部成員或其他有限定團體的規則。William Twining and David Miers, How to Do Things with Rules—A Primer of Interpretati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London, 1976, pp.58—59.


除了以上區分以外,或許還可以找出一些其他的區分方式,比方說事業單位的規則和企業單位的規則的區別,政府部門的規則與民間組織的規則的區別,等等。按照前面所說“哲學分析是對那些與人類成長有密切聯系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的思路,我想把規則的“不同類型”理解為最基本的類型;這些類型之所以為“基本”,是因為一個人能否區分這些類型,涉及的是智力發育和能力成長階段的問題,而不僅僅是知識多少問題。是否把事業單位的規則與企業單位的規則混淆起來、是否把教育局的規則與高校的規則混淆起來,常常只是一個知之多少、識之對錯的問題。而能不能對我們在下面討論的幾種類型的規則作出區分,則可以說是一個智力水平高低、判斷能力強弱的問題。

還是先來看幾個例子:

1. “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襲和剽竊他人學術成果。”

4. “學術論著中凡引用他人觀點都應詳加注釋。”

5. “(英語中)主語為第三人稱單數時,謂語動詞末尾要加s。”

6. “本館善本書概不外借。”

7. “請適當處置廢棄電池,勿任意丟棄。”

8. “不戴安全帽者不得進入工地。”

這里所列的規則形形色色,有基督教的“金律”(規則1),也有儒家的“銀律”(規則2);有語法規則(規則5),也有學術規范(規則3);有管理章程(規則6),也有安全守則(規則8);有肯定句形式的(如規則1和規則4),也有否定句形式的(如規則2和規則3),等等。對規則進行分類的最重要依據是它們的約束基礎即它們所具有的約束力的基礎,因為規則的其他方面性質不如約束基礎那樣與人類行動有密切聯系,不像約束基礎那樣能決定人類行動的基本類型。

根據規則的約束基礎,我們大致可以把上面的規則分為三類。

第一類規則的基礎是客觀規律,如規則7(“請適當處置廢棄電池,勿任意丟棄”)和規則8(“不戴安全帽者不得進入工地”)。

第二類規則的基礎是人們之間的約定,這約定或者是有意制定的,如規則6(“本館善本書概不外借”),或者是無意間形成的,如規則5[“(英語中)主語為第三人稱單數時,謂語動詞末尾要加s”]。

第三類規則的基礎是人們的善惡觀念、道德意識或康德派哲學家所說的“實踐理性”——在有的規則中,這種基礎是直截了當的,如規則1(“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和規則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有的規則中,這種基礎是隱含著的,如規則3(“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襲和剽竊他人學術成果”)和規則4(“學術論著中凡引用他人觀點都應詳加注釋”)。

為方便起見,我們把以客觀規律為基礎的規則稱作“技術規則”,把以人際約定作為基礎的規則稱作“游戲規則”,把以善惡觀念或道德意識作為基礎的規則稱作“道德規則”。

當然,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哲學論著中,“規則”一詞的最常見理解是“游戲規則”,這里的“游戲”的典型形式是圍棋、足球、籃球這樣的娛樂性或競賽性的游戲,也包括像股票交易、民主選舉、學術討論這樣的具有特定功能和形式的團體活動,以及像說話、許諾這樣的日常生活基本活動。實際上,社會生活的秩序,主要是由構成社會生活的各個部分的活動的廣義的游戲規則所構成的。但是,因為典型的游戲規則的基礎是約定,而規范人們行動的規則很多并不以約定作為主要的或根本的基礎,所以,我們不主張把“規則”僅僅理解為“游戲規則”,而主張它也包括技術規則和道德規則。但因為典型的規則是游戲規則,而許多游戲規則和技術規則一樣是不具有道德含義的,所以我們把“規則”與我們平時常用的一個類似概念即“規范”區別開來,因為“規范”比“規則”多了一些道德意味。

這些類型的規則的基礎的區別,以及由這種區別而造成的規則本身的區別,可以從違反規則的后果的區別當中看出。

違反技術規則,行動者會遭到懲罰,這種懲罰一般是由客觀規律決定了的,因為技術規則的基礎是客觀規律。任意丟棄廢棄電池,一定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不戴安全帽進入工地,雖然就特定的人而言或者在特定的時候未必釀成事故,但不遵守這條規則的工地、人群的事故發生概率,一定高于其他工地或其他人群。因此,違反技術規則就是違反客觀規律,而違反客觀規律一定會、至少是有比較大的概率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違反游戲規則,行動者也會受到懲罰,但這種懲罰并不是由違反規則的行動作為一個客觀事件而引起的另一個客觀事件。構成對違反規則者的懲罰的,是參加活動的其他人、這個活動的組織者所施加的懲罰。正因為如此,違反游戲規則者的隱瞞經常是能成功的:擅自把善本書拿出圖書館的人只要沒有被發現,就沒有什么懲罰隨之而來。同樣,即使違反規則的行動被發現之后,違規者還是有可能要求活動的同伴和組織者加以原諒和赦免的。

違反道德規則的情況介于上述兩種情況之間。違反了道德規則,雖然通常并不導致一個原則上必然隨這種違規行動而來的不合目的的客觀的因果事件,但也不是可以通過個人的隱瞞和他人的寬恕而避免懲罰的。一條道德規則,或一條被當事人當作道德規則來對待的規則,賦予行動者以一種相應的道德義務感或責任感。這種道德責任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如果這個規則得到遵守的話,行動者自己會對自己的行動感到心安、理得,行動者所屬的團體的其他成員及其代表會對他表示贊許、褒獎。另一方面,行動者如果違反了道德規則的話,他自己會因為違反道德規則而感到內疚和羞恥,他所屬的團體其他成員及其代表會表示譴責甚至處分。這里最重要的是行動者的自我譴責而不是社會譴責,因為社會譴責如果不經過個人的自我譴責而起作用的話,就只是外在的懲罰,與違反游戲規則的情況沒有什么區別。正因為違反道德規則會導致這種自我譴責,所以我們說,違反道德規則雖然通常不會引起一個懲罰性的客觀事件,也不一定引起一個懲罰性的人為事件,但只要一個人確實把一條規則當作道德規則來對待而不僅僅是當作技術規則甚至游戲規則來對待,并且意識到自己違反了這條規則,他一定會為此而感到內疚和羞恥。對于真正有道德的人來說,這種內疚和羞恥是比任何外在的客觀懲罰(如在技術規則那里)和人為懲罰(如在游戲規則那里)更持久更嚴厲的懲罰。比方說盧梭,他早年在一位貴族家當私人秘書時曾偷過主人家的一件小東西,雖然當時他成功地把這事賴在一位無辜女仆身上,但盧梭晚年提起此事時,說這件事一直壓在他心頭四十年,“我因此而感到的痛苦不但沒有減輕,反而隨著我的年齡的增長而加重了”盧梭:《懺悔錄》第一部,黎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00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新县| 巴马| 和田市| 板桥市| 垣曲县| 库尔勒市| 彰化县| 鹤庆县| 巴林右旗| 泽州县| 剑阁县| 漠河县| 银川市| 怀化市| 绥江县| 库伦旗| 阜南县| 庄浪县| 长岛县| 海原县| 县级市| 和林格尔县| 大邑县| 安康市| 仙桃市| 安多县| 鄂伦春自治旗| 榆树市| 乌兰浩特市| 武宁县| 澄迈县| 穆棱市| 新丰县| 郑州市| 保靖县| 界首市| 佳木斯市| 腾冲县| 微山县| 建水县| 丹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