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薔薇
- (蘇)康·帕烏斯托夫斯基
- 877字
- 2020-03-05 18:32:18
二
回首往事,誰不緬懷童年的幸福?童年之所以幸福,是因為那時候我們有最純凈的感官。在孩子眼里,世界每一天都是新的,樣樣事物都罩著神奇的色彩。正如作者所說,童年時代的太陽要熾熱得多,草要茂盛得多,雨要大得多,天空的顏色要深得多,周圍的人要有趣得多。孩子好奇的目光把世界照耀得無往而不美。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他們的感覺尚未受功利污染,也尚未被歲月鈍化。也許,對世界的這種新鮮敏銳的感覺已經是日后創作欲的萌芽了。
然后是少年時代,情心初萌,醉意蕩漾,沉浸于一種微妙的心態,覺得每個萍水相逢的少女都那么美麗。羞怯而又專注的眼波,淡淡的發香,微啟的雙唇中牙齒的閃光,無意間碰到的冰涼的手指,這一切都令人憧憬愛情,感到一陣甜蜜的惆悵。那是一個幾乎人人都曾寫詩的年齡。
但是,再往后情形就不同了。“詩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們周圍的一切,是我們從童年時代得到的最可貴的禮物。要是一個人在成年之后的漫長而冷靜的歲月中,沒有丟失這件禮物,那么他就是個詩人或者作家。”可惜的是,多數人丟失了這件禮物。這也許是不可避免的,匆忙的實際生活迫使我們把事物簡化、圖式化,無暇感受種種細微差別。概念取代了感覺,我們很少看、聽和體驗。當倫敦居民為了謀生而匆匆走過街頭時,哪有閑心去仔細觀察街上霧的顏色?誰不知道霧是灰色的!直到莫奈到倫敦,把霧畫成了紫紅色的,倫敦人才始而憤怒,繼而吃驚地發現莫奈是對的,于是稱他為“倫敦霧的創造者”。
一個藝術家無論在閱歷和技巧方面如何成熟,在心靈上卻永是孩子,不會失去童年的清新直覺和少年的微妙心態。他也許為此要付出一些代價,例如在功利事務上顯得幼稚笨拙。然而,有什么快樂比得上永遠新鮮的美感的快樂呢?即使那些追名逐利之輩,偶爾回憶起早年曾有過的“詩意地理解生活”的情趣,不也會頓生悵然若失之感么?蒲寧坐在車窗旁眺望窗外漸漸消融的煙影,贊嘆道:“活在世上是多么愉快呀!哪怕只能看到這煙和光也心滿意足了。我即使缺胳膊斷腿,只要能坐在長凳上望著太陽落山,我也會因而感到幸福的。我所需要的只是看和呼吸,僅此而已。”的確,蒲寧是幸福的,一切對世界永葆新鮮美感的人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