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肥,我要飽飽地瘦下去
- 仰望尾跡云
- 4397字
- 2020-04-03 12:41:19
你為什么會胖?
減肥之前,我們要先知道,人為什么會胖。
現在民間有很多關于肥胖原因的傳說,有的說是脂肪把人變胖的,有的說主食是致胖“元兇”,有的說是因為不活動、不運動才使脂肪堆積的,還有的說肥胖是腸道菌群紊亂或者所謂宿便導致的。而實際上,這當中絕大多數關于肥胖原因的說法,不是錯的,就是不全面的。
在減肥健身方面,民間有很多所謂“科學”的觀點,但實事求是地講,那不過是“傳說”罷了。你聽到的很可能都是錯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有不少民間減肥健身“科普者”水平嚴重不足(這是很客觀的現象。名不符實的“磚家”太多,是大眾科普領域的頑疾);另一方面,就是商業利益的驅使,要么是為了博眼球,要么是“王婆賣瓜,自賣自夸”(比如賣低碳水減肥餐的人,一定會說吃碳水化合物使人發胖)。
其實,你為什么會變胖?沒別的,就因為一件事——熱量盈余。
從核心邏輯上講,卡路里,也就是飲食熱量,才是決定人胖瘦的根本因素。而飲食結構、運動、活動或腸道菌群紊亂等,都是引起肥胖的或大或小的外在因素。
人變胖,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這多方面的原因最后都匯聚成一個核心的根本原因——攝入的熱量比消耗的多。
甚至,就連使用激素引起的肥胖,最終還是因為盈余的熱量。激素只是讓身體更容易熱量盈余而已(“激素胖”的問題我在后面會詳細講)。
因為在整個宇宙中,所有的能量和物質都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人體當然也是如此,你吃得多,消耗得少,有了多余的熱量,身體就要把這些熱量“處理掉”,而處理多余熱量的核心方式,就是把它“變”成脂肪,于是人就慢慢胖了。
把攝入的多余熱量變成熱能散失掉,是一種不會讓人變胖的處理多余食物熱量的方式。只不過,這種方式是絕大多數人處理多余熱量的非常次要的方式。
這是說人變胖的根本原因,而反過來從減肥角度講,人變瘦的關鍵也在于熱量。不管怎么減,只有讓熱量攝入量明顯小于熱量消耗量,人才會瘦下來(當然,這是從總體上講)。因為如果消耗的比攝入的熱量多,那么這部分熱量赤字,無論如何都要有個來源,哪怕欠著1千卡,也要從減肥者身上出。怎么出?主要就是把身上的脂肪變成熱量(身體蛋白質也能變成熱量,但不是主要的方式),于是人就瘦了。
說到這里,我們也就明白了兩件事。
第一,只要熱量攝入不足,人就會慢慢消耗脂肪(一般也包括部分身體蛋白質)。但如果熱量攝入多了,人卻不一定會增加脂肪,因為身體還可以把多余的熱量變成熱能散失出去。
那么,換句話說就是,減肥比增肥容易。
熱量多了,還可以通過產熱的方式消耗掉;而熱量不足,只能靠消耗身體成分(主要是脂肪)來補足。
第二,減肥其實就是個“熱量游戲”。不管用什么減肥方法,最終還是要靠制造熱量缺口這一核心途徑來實現。
好了,上面我用通俗的方法講了人變胖的根本原因。深入講,現在最“頑固”的一種偽科學說法就是,人是因攝入碳水化合物而變胖的,或者說碳水化合物引起胰島素分泌增加,使人變胖。下面我就來詳細分析一下這個說法,幫助大家進一步理解肥胖的原因。
很多人說,減肥的時候不能吃主食,一吃主食,人就分泌胰島素,而胰島素有一個功能就是促進脂肪合成,所以人就胖了。
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其實非常可笑。
促進脂肪合成,的確是胰島素的一個功能,但胰島素還有一個功能是促進肌肉蛋白質合成,那為什么沒人說吃主食能讓人變成“肌肉男”“肌肉女”呢?
從古至今,從中到外,絕大多數地球人都在吃主食,為什么有的胖,有的瘦?發達國家胖子多,不發達國家瘦子多,比如非洲一些貧窮的國家,人們的飲食主要以主食為主,一般吃不起肉,為什么他們普遍都很瘦?
其實,人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甚至生命,無時無刻不需要一定量的胰島素。胰島素不可怕,沒有胰島素才可怕。胰島素的作用是處理過多的血糖,這對我們維持正常的生理狀態非常重要。
而且,胰島素雖然能促進脂肪合成,但是人們沒有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胰島素只是促進脂肪合成,而身體還是要靠多余的熱量來合成脂肪的。
沒有多余的熱量,再多胰島素有什么用?
打個比方,銀行的理財顧問能夠使你銀行賬戶里的資產增值,這當然沒錯,但是沒有一定的資產作為本錢,找再多的理財顧問,你的錢還是不會變多。道理就這么簡單。
如同德國耶拿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學醫學博士、著名營養學家克里斯蒂安·馮·勒費爾霍爾茨所說:“胰島素其實一直都是替罪羊……最終對減脂有效的還是能量負平衡,是它讓我們的體重發生了變化![1]”
關于主食威脅論、胰島素威脅論,還有一派說法是:主食可以吃,但是如果吃高GI的主食,人就會胖。高GI主食是讓人變胖的元兇。
GI就是Glycemic Index的簡稱,也就是血糖指數。一種食物血糖指數的高低,說明這種食物升血糖速度的快慢。
具體講,我們的血糖主要來源是食物里的碳水化合物,比如主食。一種主食吃進去,里面的碳水化合物被人體吸收、轉化,最終成為血液里的葡萄糖,就是血糖。

但是,不同的主食“變成”血糖的速度不一樣。有的主食消化吸收快,可能吃進去1個多小時,就“變成”血糖了,有的慢,可能要2個小時。于是,一種食物碳水化合物“變成”血糖的速度越快,升糖越快,這種食物的血糖指數就越高。
比如米飯、饅頭,人體消化吸收得快,血糖指數就很高;粗糧一般慢一點,血糖指數就相對低一些。
攝入血糖指數越高的食物,越會迅速升高血糖。于是這時候,我們的胰島素越可能會迅速升高,去處理快速升高的血糖。所以,很多人認為,吃血糖指數高的食物才會發胖。
其實這還是胰島素威脅論在作怪。
減肥期間,我也建議吃一些低血糖指數的東西,因為更有利于減肥,但這最多只是給減肥“錦上添花”,而并不是說,吃高血糖指數的食物人就一定會發胖,吃低血糖指數的食物人就一定能變瘦。
血糖指數這個數據對減肥不能說完全沒用,但是我們大可不必太過在意食物的血糖指數,甚至變成“血糖指數緊張癥”,真沒那個必要。
首先,即便是吃高血糖指數的東西,胰島素升高很多,但也不一定就會發胖。
這一點我們剛才已經講過了。胰島素確實有利于脂肪的合成,但是也要有多余的熱量才可以。沒有多余的熱量,胰島素再多也是白搭。讓人變胖的是盈余熱量,而不是胰島素。
第二,退一萬步講,血糖指數高的食物不一定就會明顯升高胰島素。
很多人都覺得,食物GI高了,血糖就高了,胰島素相應也高了。實際上不一定。比如說,白糖的GI很高,但如果你只吃一小塊糖,血糖其實沒多大變化,胰島素變化可能更微弱。
因為這里存在一個量的問題。假如血糖雖然升得快,但是只升高了一點,那么也不需要更多胰島素來處理。反過來說,血糖升高雖然慢,但是持續升高,總量很多,那么需要的胰島素也多。所以,胰島素需要多少,最終還是要看我們有多少血糖需要處理。
所以,營養學界就出現了GL,也就是血糖負荷的概念。
血糖負荷,不僅考慮我們吃的食物的GI,還考慮我們吃這種食物的量。怎么算呢?就是用一種碳水化合物食物的GI,乘以你吃了多少量,再除以100。
比如米飯的GI按85來算,我們一頓飯吃了300克米飯,里面大概有75克碳水化合物,那么這頓飯的GL就是85×75/100=63.75。看,處理這75克碳水化合物,確實需要不少胰島素。
但假如我們只吃了100克米飯,那么這頓飯的GL就是85×25/100=21.25。處理100克米飯里的25克碳水化合物,需要的胰島素就少多了。
都是米飯,GI都一樣,但吃多少對胰島素的影響差別很大。
所以,即便我們假設胰島素跟減肥有絕對相關性,那也主要還是要看食物的GL而非GI。低GI的東西吃得多,胰島素照樣高,只有碳水化合物的量都一樣的時候,對比GI才有意義。
第三,在實際操作當中,血糖指數其實是挺“不靠譜”的一個數據。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血糖指數不是食物固有的數據。它不像食物的熱量含量、營養素含量相對比較穩定,血糖指數是基于個人測出來的,很不穩定。
GI這個數據,舉例來說,是讓人吃下50克的某種碳水化合物,然后采血看其血糖的變化,最后計算得出的數據。
那人和人之間差別就太大了,同樣是白米飯,有些人吃了血糖只升高5個單位,有些人可能升高10個單位,這種情況很正常。
即便是用同一個人計算,數據也不穩定。有研究稱,同一個人吃同樣的東西,昨天吃和今天吃,測出來的GI值都不一樣,能相差23%~54%[1]。即便是同一天,上午測和下午測,血糖指數也有可能差很多。
同一種食物也一樣。如胡蘿卜,帶皮生吃,血糖指數也就十幾,去了皮吃就變成30多,煮熟了吃變成50左右,而有些做法甚至能讓胡蘿卜的血糖指數超過90。

注:不同加工方式下胡蘿卜的GI變化。
混合食物的血糖指數就更混亂了。
什么叫混合食物?我們一般都是幾種食物混在一起吃,比如一頓飯,有主食、有菜、有肉,甚至有水果。而這些食物一起吃進肚子里,它們在胃里會被攪拌混合,變成食糜。在這種情況下,各食物的血糖指數會相互影響。
比如你午飯吃300克牛肉、1個洋蔥、一些生菜、200克培根,再選擇200克主食。這時候精挑細選來對比主食的血糖指數其實沒有意義,選白面包還是選紅薯,差別不大(注意,這僅僅是從血糖指數的角度講)。
因為,如果跟高蛋白、高脂肪的東西一起吃,高血糖指數的食物都會變成低血糖指數的。原因是如果混合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占比大,那么會極大地延長胃排空的時間。主食的血糖指數再高,胃排空慢了,血糖指數也會被拉低。
大多數人每頓飯都是吃混合食物,所以只要吃的主食不是特別多,那么食物血糖指數的意義就很有限了。我們看下面的圖表。

注:單一食物和混合食物的GI對比。
從圖表中可以看到,有些食物的血糖指數本身很高,但是在實際操作中,跟別的東西一起吃,混合食物的血糖指數就變得很低了。
比如,饅頭的血糖指數可以高到80多,但是跟醬牛肉一起吃,混合食物的血糖指數就只有49了。米飯的血糖指數也是80多,跟魚一起吃,混合食物的血糖指數變成了37。
所以,從減肥的角度來看,過多考慮食物的血糖指數,其實意義并不大。營養學界也有很多低血糖指數飲食減肥效果的研究,綜合來看,低血糖指數飲食和普通低脂飲食或普通血糖指數飲食相比,從長期來看并不能讓我們減掉更多的肥肉,這方面的研究非常多,足以說明問題[2][3][4][5][6][7]。
但有的讀者可能會問了,你在上一本書《這樣減肥不反彈》里,建議減肥者選擇低血糖指數的飲食,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建議大家選擇低血糖指數飲食,不是“必須”,而是它“更劃算”。也就是說,低血糖指數飲食不是一定能減肥,減肥也不是必須要吃低血糖指數的食物。最終胖瘦的決定因素還是熱量。只要有足夠的熱量缺口,食物不管是高血糖指數的還是低血糖指數的,都有助于減肥。反過來說,如果沒有足夠的熱量缺口,即便是整天吃低血糖指數的食物,肥肉還是減不下來。
但是,在保證熱量缺口的情況下,吃低血糖指數的食物是一種“錦上添花”的做法。因為低血糖指數的食物往往也都是熱量密度低的食物,它們體積大、水分多、膳食纖維含量高、熱量低。吃這些東西,我們的飽腹感更強,減肥的時候不容易挨餓,減肥難度降低了,人更容易堅持。
總結一下,血糖指數比較“不靠譜”,我們減肥的時候參考一下,基本上有個相對高低的概念,在保證足夠熱量缺口的情況下,適當多選擇低血糖指數的食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