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明清傳奇史
  • 郭英德
  • 504字
  • 2020-02-18 17:48:30

第四章 傳統(tǒng)主題的變異

在從戲文到傳奇的歷史演進中,傳奇體制的確立僅僅表現(xiàn)出戲曲形式規(guī)范的形成,而傳統(tǒng)主題的變異方才展示了戲曲藝術精神的嬗遞。戲文的傳統(tǒng)主題在歷史變遷中逐漸發(fā)生變異乃至革新,從而為戲文注入了新鮮的時代血液,于是傳奇便脫穎而出了。易言之,沒有傳統(tǒng)主題的變異與革新,傳奇藝術就不可能崛地而起。而且傳統(tǒng)主題的變異與革新,也是士大夫文化與平民文化匯流交融的必然結果,有力地沖擊了雄踞明前期劇壇的皇家貴族風范,成為明中期文化權力下移的總體趨勢的一個組成部分。

但是,由于歷時久遠的傳統(tǒng)觀念異常頑固,總是像夢魘般纏繞著人們,支配著人們,所以在傳奇生長期,大多數(shù)傳奇作家頂多只能在傳統(tǒng)主題中尋求變異,只有少數(shù)人能夠超越傳統(tǒng),實現(xiàn)革新。這一章我們主要考察在傳統(tǒng)主題中尋求變異的傳奇作家作品,表現(xiàn)時代主題的作家作品,則留待下一章再敘。

呂天成《曲品》卷下曾將傳奇題材分為六門:

一曰忠孝,一曰節(jié)義,一曰仙佛,一曰功名,一曰豪俠,一曰風情。呂天成著、吳書蔭校注:《曲品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第160頁。按,本章下文凡引此書者,不再一一出注。又按,呂天成的這一題材分類,繼承了宋元至明初小說、戲曲題材分類的傳統(tǒng)。宋末元初羅燁《醉翁談錄》(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卷一《舌耕敘引》,將話本小說按題材分為靈怪、煙粉、傳奇、公案、樸刀、桿棒、妖術、神仙等類。元末夏庭芝《青樓集志》,列舉雜劇題材:“有駕頭、閨怨、鴇兒、花旦、披秉、破衫兒、綠林、公吏、神仙道化、家長里短之類”,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第二冊,第7頁。這是現(xiàn)存文獻資料中所見最早的戲曲題材分類。明初朱權《太和正音譜》分雜劇為十二科:“一曰神仙道化,二曰隱居樂道(又曰林泉丘壑),三曰披袍秉笏(即君臣雜劇),四曰忠臣烈士,五曰孝義廉節(jié),六曰叱奸罵讒,七曰逐臣孤子,八曰鈸刀趕棒(即脫膊雜劇),九曰風花雪月,十曰悲歡離合,十一曰煙花粉黛(即花旦雜劇),十二曰神頭鬼面(即神佛雜劇)。”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三冊,第24頁。呂天成的戲曲題材分類即源出于此,只是稍加精簡而已。日本能樂的題材分類亦相似,依次為:第一出能——神話傳說,即吉祥戲;第二出能——武將戰(zhàn)斗;第三出能——女角,哀感頑艷故事;第四出能——雜類,社會現(xiàn)實;第五出能——山精鬼怪。見〔日〕世阿彌:《風姿花傳》,劉振瀛譯注,載《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十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5),第68頁。能樂是十四世紀末室町時期(相當于中國明代初期)形成起來的戲劇,其題材分類可能受到中國戲曲的影響。

“忠孝”、“節(jié)義”二門,可合并為教化劇;“豪俠”、“功名”二門,可合并為歷史劇;“風情”、“仙佛”仍單列一類——大部分傳奇作品都可歸入這四類中。本書對傳奇題材的分類,即大致取此四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隆| 衡山县| 措美县| 黔江区| 满洲里市| 朝阳县| 清涧县| 仪征市| 鱼台县| 张掖市| 荣成市| 泰安市| 临武县| 高要市| 墨玉县| 宜阳县| 特克斯县| 汾西县| 和田市| 南部县| 苏尼特左旗| 邓州市| 遵义市| 深圳市| 永修县| 克什克腾旗| 循化| 徐汇区| 精河县| 泌阳县| 邯郸市| 萍乡市| 景洪市| 开平市| 阿图什市| 乳山市| 和静县| 临清市| 屏东县| 新昌县| 肃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