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四庫全書》的分工:編纂人員

完成《四庫全書》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清朝乾隆時期也確實有這樣的條件。經過雍正王朝的勵精圖治,乾隆皇帝統治期間算是社會比較穩定的時期,所以他想修《四庫全書》來弘揚自己的偉大,拉攏讀書人,以期來一次學術思想的碰撞。

但是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人才。乾隆皇帝為了修《四庫全書》,特地挑選了他認同的人才去擔任比較重要的工作。《四庫全書》的修成乃至后期復校、三校、四校,參與其中的都是很有學問的人。這些人究竟是些什么人呢?他們有怎樣的資格成為《四庫全書》的編纂人員呢?他們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呢?

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紀曉嵐博學多才,是當時的學識大家,在《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中,更是起著主導的核心作用。

紀曉嵐深得乾隆皇帝器重,《四庫全書》的編撰工作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正式開始,紀曉嵐被任命為總纂官,負責《四庫全書》的編修與審核,皇室有才學的王爺以及在朝的尚書、學士等擔任編纂官,并設置諸多職官一同參與。

修纂《四庫全書》,要確定并保證書的質量。當時決定修纂《四庫全書》后,要從《永樂大典》中挑選孤本,要對清初至乾隆時期的皇帝責令編制的書稿進行修改,還要對全國各地進行查訪并征集書稿。《四庫全書》是一次文化的碰撞,同時也是文化的集中,大量的書籍需要經過審閱再修纂,紀曉嵐直接審核這些書稿,決定它們能否通過“考驗”。因為工作量過于龐大而且繁雜,紀曉嵐制定了一套專門的程序,先由各個編纂官對于各類書籍進行分類整理,對書籍進行初步判定,他們審核通過后,紀曉嵐再進一步進行審閱,對于擾亂群眾視聽、悖逆狂妄的書籍則直接摒棄。最終列入校閱書目的書籍再下發給修纂官,進行包含版本、內容、文字等多方面的詳細校閱,然后由編纂官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最后集中交到紀曉嵐手中,由他和助手一起比對,檢查對于書籍的處理是否得當。對于流傳較少、啟發較深的書籍需要刊刻,對經典的注解、實用性強、學術性明顯的書籍則需要抄錄,較為尋常的淺顯之作則留存即可,《四庫全書》中只收錄書目而并非內容。紀曉嵐制定的工作程序,將《四庫全書》的審核變得有條不紊,如此繁雜的工作被簡化、細化,四庫館內的官員及學士只需要各司其職便可。

與《四庫全書》相依而生的是《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總目》的出現既是編纂工作的需要,也是對文化進行總結評判的需要。按照《四庫全書》的編纂程序,每個編纂官對于每本書的作者、整體內容、得失都要進行介紹和評價,最后和書籍一起交由紀曉嵐定稿。紀曉嵐對于編纂官們所核定的書籍相關內容進行考據,適當增加或者刪減,對于文章的遣詞造句也要進行潤色。經過紀曉嵐修改的提要內容基本都文采斐然且進行過仔細考據,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紀曉嵐作為一代名士的學識之高。紀曉嵐等人將需要收錄的內容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方面,并為四部編寫總序,提綱挈領,四部之下的小部分也分別添加了序,若是“意有未盡”,便注上按語。這些系統的序以及按語將《四庫全書》的數目明確分類,并對于傳統的學術文化進行了批判與肯定。但《四庫全書總目》內容依然過多,使用起來并不方便,于是乾隆皇帝下令編纂一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這本書的編纂忽略了四部的序,提要簡潔凝練,為查閱《四庫全書》提供了便利。后人曾經評價紀曉嵐把一生的精力都集中用在提要上,對《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等書的編纂可以稱得上“詞明理正”,經得起推敲,對于歷史的記載與真實的考據也能做到追本溯源,稱得上是博學鴻儒了。

在紀曉嵐與眾多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歷經十年,第一部《四庫全書》終于編纂成功,之后相繼完成其余三部,并妥善安放好。因為《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耗費的人力物力巨大,書籍雖經手多人,依然難免存在錯漏,為精益求精,編纂工作完成之后,紀曉嵐還需要對這些書進行復校。乾隆皇帝翻閱《四庫全書》時也發現很多疏漏,于是下令進行校驗,由在朝的專職人員進行相關的學術核查,紀曉嵐和彭元瑞共同負責全書的校驗,書中需要修改的部分最終都要交給紀曉嵐,審核無誤之后視情況深挖修補,這也更加提升了《四庫全書》的質量。二次復校,紀曉嵐依然認真負責,還將故意篡改內容的編纂官上報給皇帝請求嚴懲。

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乾隆皇帝曾經多次下令對書籍進行修改,這使得很多書籍在乾隆末年仍然沒有完成。《四庫全書》雖然已經書成,卻仍然有部分書籍等待補錄,這便是紀曉嵐要做的另一項工作——補遺,這項工作在初次復校之時便已開始。

可以說紀曉嵐對于《四庫全書》的編纂與修訂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四庫全書》總裁官——皇六子永瑢

紀曉嵐雖然是《四庫全書》的總纂官,但是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乾隆皇帝又是如此的關注,便將總裁官這一重要的職位交給了自己的兒子——皇六子永瑢。

乾隆皇帝的第六個兒子全名為愛新覺羅·永瑢,號“九思主人”,生母是皇貴妃蘇氏,他出生于乾隆八年(1743年),也就是說擔任《四庫全書》總裁官的時候,永才三十歲。

永瑢之所以能夠擔任《四庫全書》的總裁官,也是因為他頗具才情。永瑢的詩詞作品有《九思齋詩鈔》,他的書法飄逸靈動,畫作頗有黃公望的味道,雖神韻還稍差幾分,但水平一直在進步,假以時日,說不定可以成為一代大家,可惜,永瑢四十八歲便英年早逝,并未有很多作品流傳下來。永瑢遠離皇權爭斗,在乾隆盛世之下,借畫作、書法陶冶性情。其實,永瑢在十幾歲的時候,便奉乾隆皇帝旨過繼給康熙皇帝的兒子慎郡王,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小叔叔做孫子,在成為皇叔那一脈系的成員之后,他便再無可能繼承皇位。而今來看,倒也看不出這是否因為乾隆皇帝不喜歡永瑢,乾隆皇帝并未對永瑢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大寶,但也并沒有對永瑢棄之不用,反而讓他代表皇親國戚來主持《四庫全書》的編修。在永瑢三十歲的時候,乾隆皇帝晉封永為質郡王,之后便將《四庫全書》的編修工作交托給他。除此之外,永瑢還為乾隆皇帝主辦大壽典禮,確實很得重用。

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有一篇名為《進表》的文章,上列都是參與《四庫全書》編修的人員名單,為首的便是永瑢,除此之外還有副總裁、總纂官、總閱官、監造官等,一共有三百六十二個人。紀曉嵐是我們眾所周知的《四庫全書》總纂官,但乾隆皇帝要《四庫全書》粉飾盛世,這是他控制思想、拉攏人心的重大工程,為此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他更需要一個完整而系統的工作班子。紀曉嵐雖然貢獻突出,但是作為一個文人,似乎并不足以執行這樣的大工程,于是乾隆皇帝選定了永瑢。當時的紀曉嵐還僅僅只是兵部侍郎,在整個《四庫全書》的編修班子中,比他職位高的官員大有人在,以他的職位很難去管理這樣的隊伍。皇六子永瑢則不同,他出身高貴,無論地位還是才學,擔任正總裁官都再合適不過了。

從永瑢的家庭關系來看,乾隆皇帝或許沒有指望他繼承大統,但卻頗為疼愛這個兒子。皇子、貝子等皇室子弟的親事都是皇帝指婚,永瑢的妻子是孝賢純皇后富察民弟弟的女兒。根據《清史稿》的描述,乾隆皇帝十分疼愛富察氏,在其所有的詩作中,唯有悼念富察氏的詩作最為情真意切,算得上是佳作,他將富察氏家的女兒賜給永瑢,應該還是有些偏愛的。

《四庫全書》總校官——陸費墀

紀曉嵐因為編纂《四庫全書》被后代文人熟知,現在又因為一些歷史電視劇而被千家萬戶了解。在他的眾多同僚之中,有一位官員便不那么幸運了,他勞心勞力,幾乎為《四庫全書》傾家蕩產,他本人也因此而悶悶不樂,最終離世。

這個人就是《四庫全書》的總校官——陸費墀,他本姓費,先祖入陸氏分支,所以以陸費為姓。他作為總校官,與紀曉嵐的分工不同。在乾隆皇帝提出要編修《四庫全書》時,有人反對也有人贊成,當時內閣大學士劉統勛等人極力反對,認為“非政要”(不是政治上的要務之事)。然而陸費墀卻是贊成的,他認為編修《四庫全書》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這對當時的文人來說,也是一件值得歌功頌德的事情。于是,乾隆皇帝便命令他擔任《四庫全書》的總校官。

《四庫全書》的編修實在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年過花甲的乾隆皇帝擔心自己看不到《四庫全書》的編修成果,所以命令官員們加快進度,并且將《四庫全書》中最精華的部分濃縮在一本書里,首先給自己翻看,這便是《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本來是交由大臣于敏中來負責的,實際上卻是由陸費墀、紀曉嵐共同負責。陸費墀校閱書籍之時十分認真,他詳細列出了著作作者、年代、官職、籍貫等,條理清晰,并將所列的條目貼在每本書后面,稱之為《考證》。根據不完全統計,《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所校閱的書籍多達五百種,僅宋朝的版本就有六十余種。《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成書之后,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獎,他認為這本書考據認真、謄錄清晰、校對仔細、選材合理,符合自己的要求。編修《四庫全書》的五年是陸費墀事業最得意的一段時間,在此期間,他因為任勞任怨、兢兢業業獲得了不少的賞賜和酬勞,并被晉升為禮部右侍郎,同年,他成為《四庫全書》副總裁官。

乾隆皇帝準備打造四部《四庫全書》,藏于四閣之中,這四部快要完成的時候,乾隆皇帝又下令再打造三部,分別安放在揚州、鎮江、杭州等地,以犒賞獻書有功的當地學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關鍵之時陸費墀出了狀況。乾隆皇帝在翻閱《四庫全書》之時,發現書中有很多空白的地方,很多應該刪減的地方也沒刪,天子震怒,紀曉嵐和陸費墀都只能承受,然而乾隆皇帝將錯誤主要歸于陸費墀。乾隆皇帝嚴厲懲罰了陸費墀,他罷免了陸費墀的所有官職,并責令陸費墀承擔制作《四庫全書》裝訂、刻字等所需要的十萬多銀兩費用。盡管當時有江南士紳主動要求負責銀兩之事,乾隆皇帝卻并不同意,他一定要陸費墀來負責。皇命難違,陸費墀只能在江南奔波,籌措到銀兩之后,編書工作得以順利進行,但他依然很惶恐,害怕被責難。陸費墀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去世,他去世后,乾隆下令罰沒其家產,以供編修《四庫全書》之用。

陸費墀一生兢兢業業,為《四庫全書》做出了很多貢獻,不僅沒有得到贊許,反而弄得如此狼狽,不知道乾隆皇帝是何想法。后人評價曰“實際任事最力,經理出自一手者,殆陸費氏一人也”,可見他的功勞之大。

一代武將孫士毅:《四庫全書》另一位總纂官

《四庫全書》的總纂官除了紀曉嵐之外,還有兩位,其中一位便是孫士毅。

孫士毅是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進士,曾經擔任內閣中書、編修等文官。傅恒遠征緬甸時,孫士毅執掌奏章,戰后論功行賞,孫士毅被任命為戶部尚書,之后不斷晉升,成為云南巡撫,后因沒有彈劾貪贓枉法的李侍堯被罷免官職,罰沒家產,發配到伊犁地區。乾隆皇帝修《四庫全書》時,為了嘉獎孫士毅為官清廉(錄其家,不名一錢),所以任命他為總纂官,《四庫全書》修成之后,他被晉升為太常寺少卿。

此后,孫士毅被任命為山東布政使,接著成為廣西巡撫,不久又至廣東。初到廣東,孫士毅就在給皇帝的奏折中這樣說:廣東地區多海洋,容易藏匿海匪,他會潔身自好,嚴格約束自己的屬下,做一個好官。之后福康安向乾隆皇帝建議加強練兵,乾隆皇帝應允并要求云貴、兩廣等地區都要這么做,于是孫士毅便精心挑選兵士進行操練。當時茭塘匪患聚集,抗拒官兵禍害百姓,孫士毅聽說之后,便率領官兵攻打,成功剿滅當地的土匪。為此,乾隆皇帝特地賜予他頂戴花翎作為獎勵,之后,孫士毅被擢升為兩廣總督。

孫士毅在擔任兩廣總督期間還發生過一件趣事。孫士毅回京述職時,遇到和珅勒索錢財,他斷然拒絕了。總督算是一方的封疆大吏,掌管地方軍事、行政,回京之時一般會帶一些轄區內的特產、珍稀物件進獻給皇帝。孫士毅在宮門外遇到和珅,和珅見他手中拿著一個雕工精巧的鼻煙壺,便借來觀賞,愛不釋手,和珅把玩之后對孫士毅說:孫大人,你看這鼻煙壺如此精巧,你若是不嫌棄在下,能否將此物贈予在下呢?孫士毅直言:這個鼻煙壺是打算進獻給皇帝陛下的,下官在奏折中已經向皇上說明過了。和大人喜愛,本來應該送給您,但是送給了您,下官卻不知如何向皇上交代,請和大人見諒。和珅見孫士毅拒絕,只能假托是玩笑之意。

之后,孫士毅到達潮州,戒備林爽文的起義軍,因助剿有功被封為太子太保,并賜雙眼花翎。孫士毅后又帶領大軍到達壽昌江,打得安南國的叛軍阮惠措手不及,他假裝搭設浮橋要渡江,暗地里派遣部將張朝龍在上游秘密渡江,致使叛軍潰敗。乾隆皇帝聽說孫士毅大勝之后,便將孫士毅封為一等謀勇公,賜給他紅寶石的頂子,孫士毅覺得賞賜太過恩重不敢收下,希望將此物收回,但皇帝并沒有允許。不久之后,阮惠再次叛亂,朝廷官兵有很多傷亡,乾隆皇帝認為孫士毅并沒有在勝利之后立即班師回朝,才造成了這樣的叛亂,所以收回了對他的賞賜,讓福康安代替他成為總督。孫士毅自行彈劾,朝廷讓他繼續鎮守南關,后來阮惠請求歸附朝廷,孫士毅上奏認為阮惠可以扶植,乾隆皇帝也覺得可行,孫士毅便被調回了京城,成為軍機大臣,在南書房行走。

嘉慶年間,孫士毅率軍鎮壓白蓮教叛亂,在軍中病逝,嘉慶皇帝追贈他為公爵,謚號文靖。

紀曉嵐的家庭教師——《四庫全書》纂修官戴震

戴震,字慎修,生于清雍正年間,是清朝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也是當時中國的一位偉大哲學家,是乾嘉學派皖學的開山人物,他在經學、天文學、地理學、算術等諸多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戴震屬于“貴人語遲”的情況,說話雖然晚,但是勤奮好學,開口講話之后,便表現出聰慧異常的天賦。他過目不忘,從小喜歡追根究底,曾經對儒學經典提出質疑,對于新儒學朱熹注解的《大學》也提出懷疑。戴震問老師如何知道書中的言論是曾子轉述的孔子之言,老師說是朱文公說的;他便又追問朱文公何許人也,老師回答說是宋朝的學士;他又問宋朝如何知道孔子春秋之事,老師無法回答,于是感嘆道這個孩子必定與眾不同,長大之后或將有一番作為。十六七歲的戴震讀書,字字必究其意,老師不勝其煩,只得將《說文解字》交給了他,他勤學三年,掌握了九千多個字,隨后又學習了《爾雅》《方言》,這些都為他后來做學問奠定了基礎。戴震家貧,父親雖然經商,但也只是做些小買賣,無法供其入學。戴震只得去做老師,邊教學生邊充盈自身的知識。二十歲的戴震學問做得很好,受到同鄉的老先生賞識,老先生覺得戴震有大學問,科舉不在話下。戴震的父親知道之后,勸說兒子去考取功名,并帶領戴震結識了許多大家,但他們都認為戴震學識很高,自己教不了。后來戴震終于遇到了江永,拜服于此人的學問,但二人相聚的時間很少,幸好得富商汪氏的資助,把二人接到自己的園子住下,提供食宿,并為二人購置做學問需要的圖書,很多金榜題名的學子也來此處求學。戴震在這段時間受益頗多,并作《籌算》。戴震與江永不僅是師生,更是忘年交,二人擁有共同的志趣,戴震一直很尊敬江永。

戴震這一脈在家族中的地位不算高,但據說他家的祖墳風水比較好,戴家其他豪強者便想獨吞此地。戴震向縣里提起訴訟,卻被收受賄賂的縣官加罪,戴震不得已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逃往京城避難,在路上還一直堅持讀書。在京城的一段時間,一位剛剛及第的進士聽說戴震讀書如癡后,來此與他討論學問,隨后將戴震引薦給禮部侍郎,并介紹給了同年進士紀曉嵐、朱筠等人,戴震因此名聲大噪,很多京城人士都與他相交。后來紀曉嵐請戴震做他的老師,并出資為戴震刊印《考工圖記》。

三十五歲時,戴震離開京城下到揚州,受到“揚州八怪”等風流文人的影響,這對他哲學思想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四十歲時,戴震完成了《原善》的寫作,后來又校對《水經注》,將其整理得更加有條理。所以戴震在進入四庫館編修《四庫全書》時,對于《水經注》的部分也只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以潤色而已。

在編修《四庫全書》時,戴震以舉人的身份成為《四庫全書》的纂修官之一。期間,戴震主要負責天文地理、語言文字等方面的書籍,他工作認真,并積極為同僚答疑解惑。

晚年的戴震仍然筆耕不輟,根據自己的研究寫出了《孟子字義疏證》,戴震認為這本書是他的心血之作,具有“正人心”的作用。

戴震一生有很多文章著述,他的學問在當時的影響力也頗高。只是戴震仕途坎坷,功名不顯。但他注重實際的學問,對于《四庫全書》的整理做出了巨大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云| 通辽市| 宁夏| 蓝山县| 大兴区| 邹平县| 伊吾县| 铜山县| 福州市| 田林县| 永寿县| 汪清县| 亳州市| 射阳县| 淮南市| 定远县| 离岛区| 镇宁| 昌乐县| 顺昌县| 盖州市| 宁武县| 绥江县| 千阳县| 喜德县| 沈丘县| 日照市| 恩平市| 阳江市| 睢宁县| 措勤县| 海宁市| 腾冲县| 渝北区| 鄂托克前旗| 黄浦区| 汽车| 凤山县| 嘉义县| 鸡西市| 连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