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編纂歷史:《四庫全書》為什么被叫作『四不全書』
- 季風講四庫全書里的傳統文化
- 季風
- 8729字
- 2020-01-08 16:39:18
中國身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自古以來,有很多學者試圖對某一學科或者相關領域的文化進行匯總整理,從《史記》《春秋繁露》到《資治通鑒》《四書章句集注》,再到清朝乾隆皇帝命學者編纂的《四庫全書》。其中,《四庫全書》是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叢書,它對自先秦開始共兩千余年的主要典籍進行了匯總,涉及的領域也相當廣,收錄書籍有三千五百多種,共計八億多字。乾隆皇帝為了《四庫全書》的修撰動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歷經十八年,終于完成。
《四庫全書》的編纂經歷了怎樣艱難的過程
清朝乾隆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已經到達了巔峰時期。在盛世的推動下,清朝需要在文化上學習前朝,讓封建“傳統文化”綻放更加璀璨的光彩。于是,安徽學政朱筠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十二月,向乾隆皇帝提出了明朝的《永樂大典》丟失嚴重,本朝需要重新進行編纂的建議。乾隆皇帝正好也有同樣的想法,就順水推舟地答應下來。緊接著,乾隆就詔令將所輯佚的書和各省以及武英殿的所有藏書匯編到一起,共同組成《四庫全書》。因此,輯佚《永樂大典》便成為編纂《四庫全書》的直接原因。就這樣,在乾隆皇帝的親自督導下,開始了這一項耗時十幾年的巨大工程。據調查,編纂《四庫全書》共調動了全國學者四千余名,以紀曉嵐為首的官員三百多名,另外,還有三千八百余名負責抄寫的工匠。
《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一共經歷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圖書。單單這一步,就用了七年之久,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始,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結束。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乾隆皇帝對編纂工作的重視程度。為了鼓勵各地進貢圖書,乾隆皇帝還制定了一系列的獎勵措施:進貢圖書達到五百種以上的,贈送《古今圖書集成》一部;進貢圖書一百種以上的,贈送《佩文韻府》一部。不要小看這些贈送的書籍,里面都有乾隆皇帝的親筆題詠,是恩寵的象征。另外,即便是對進貢圖書略少的人,也會在《四庫全書》的提要中注明其姓名和家族。在朝廷的鼓勵和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全國各地征書過程都相當順利。征書結束后,共征集到圖書一萬兩千兩百三十七種。其中,南方進書遠遠多于北方。而當時著名的藏書家馬裕、鮑士恭、范懋柱、汪啟淑等人也進貢了大量圖書。
第二步是整理圖書。《四庫全書》的來源有六個:一是內府本,即朝廷藏書,包括武英殿等內廷的藏書;二是各省采進本,即每個省的官員在所管轄的地方征集而來的圖書;三是私人進獻本,即各省的私人藏書家以及家中藏有書籍的百姓奉旨自動呈給朝廷的圖書;四是通行本,即社會上流行的圖書;五是《永樂大典》本,即從《永樂大典》中摘抄出來的書;六是贊撰書,即從清朝之始至乾隆皇帝時期編纂的圖書,其中包含有很多帝王的著作。
將書進行如此分類后,負責編纂《四庫全書》的官員們又會進行一次篩選。篩選的目的是選出“應抄之本”,即合格的著作,這些著作可以被抄入《四庫全書》。“應刻之本”則是優秀的著作,這些著作不僅要被抄錄進《四庫全書》,而且要另行印刷,廣泛傳播。余下的叫作“應存之本”,實際上就是不合格的著作,不允許被抄入《四庫全書》。
當一種圖書被選定為《四庫全書》的藍本后,要在總纂官的監督下,對其進行一系列的加工和潤色。具體步驟是:先由分校官改正錯字,寫出初審意見。然后再呈送給纂修官進行復審。只有纂修官認可的修改意見才能用朱筆改動,否則不能做改動。最后交給總纂官進行三審。總纂官在審閱時可以同意初審的意見,也可以認可復審的意見,抑或是有新的見解。三審過后,才可以呈給皇帝御覽。
第三步是抄寫底本。負責這項工作的人員最初由各地官員保舉而來,但很快,朝廷就發現了這個方法的弊端——受賄、舞弊現象嚴重。很多富貴人家靠著賄賂官府為自己家族爭取名額,結果導致被選中的人之中有很多書法拙劣者。為此,朝廷及時改變了抄寫員的考查方法,取消了各地官員保舉的權力,而是在需要增加抄寫員的時候,在各地張貼告示,應征者必須要當場書寫,字跡端正漂亮的擇優錄取。為了提高效率,朝廷后來又將報名者的群體限定為鄉試落第的秀才。利用這種方式,先后在民間選拔了大約三千八百多名抄寫員。另外,為了提高成書進度,規定每個抄寫員每天的工作量是一千字,歷時五年。五年期滿,能抄寫到兩百萬字的人被列為一等,抄寫一百六十五萬字以上的列為二等。以此類推。朝廷分別授予其州同、州判、縣丞和主簿四項官職。在抄寫過程中,如果發現有字體不工整的,發現一次就罰多寫一萬字。由于懲罰措施得當,使得《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進行得相當順利,每天都能保證六百名抄寫員同時工作,這樣下來,一天的總工作量就能達到六十萬字。
第四步是校訂。為了保證這項工作順利完成,朝廷頒布的《功過處分條例》規定,由專門的人對《四庫全書》參與人員的工作進行檢查,具體工序就是與原書進行比對。如果原書中有錯誤,參與者可免于處罰;如果原書無錯誤,是抄錄的時候出錯,每錯一次記過一次。當然,如果在抄錄過程中,抄寫員能夠找出原書中的錯誤并上報,就可以記功一次。校訂分兩批進行,最后經過高級官員檢查后,裝訂并呈給皇上觀看。由于這些規定和工序的存在,使得《四庫全書》的質量得到了保證。
乾隆皇帝為了保存《四庫全書》,效仿著名藏書樓“天一閣”的布局方式建造了南北七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四庫全書》的第一部抄錄完畢,接著又用了三年的時間抄錄完了第二、第三、第四部分別被存放在南北七閣中的文淵閣、文溯閣、文源閣、文津閣,這就是所謂“北四閣”。
從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錄完成了第五、第六、第七部,分別存放在南方的文宗閣、文匯閣和文瀾閣,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其中,每一部《四庫全書》的裝訂為三萬六千三百冊、六千七百五十二函。
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參與者們還順便編著了《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四庫全書考證》和《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等。這幾本書可以看作是編纂《四庫全書》過程中的工具讀本。其中,《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是《四庫全書》的精華所在,里面收錄書籍四百七十三種,共一萬九千九百三十一卷。開本大小和裝幀形式都按照《四庫全書》的樣式整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錄了兩部《欽定四庫全書薈要》,一部放在宮中御花園的摛藻堂,另一部放在圓明園東墻外長春園內的一間書屋內。
《四庫全書總目》一共有二百卷,是《四庫全書》收錄的書籍的總目錄。以經、史、子、集進行分類,大分類前面還有小序,每本書的下面都有著者介紹、內容提要、版本源流等文字。這些考證文字出于紀昀、戴震、姚鼐、邵晉涵等清朝著名學者之手,其學術價值相當高。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共有二十卷,可以稱得上是《四庫全書總目》的簡編本,里面有《四庫全書》收錄的圖書,每種書的提要寫得比較簡單。
《四庫全書考證》有一百卷,是四庫館臣對應抄、應刻各書校勘字句的記錄匯編,該書對于校訂古籍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由木活字印成,它包括《四庫全書》中一百多種“應刻”之書,該書是中國古代印刷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現已被譯成德文、英文等不同國家的語言流傳世界。
《四庫全書》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破壞性”整理嗎
《四庫全書》涵蓋了清朝中期以前重要的經典文獻,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文獻的最大總匯。但《四庫全書》的編纂,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破壞性整理,由于階級因素和封建制度的影響,這次編纂對中國文化資源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損失。從本質上來說,編纂《四庫全書》是以懷念傳統文化為由實行的一次“文字獄”。據調查,被編入《四庫全書》的叢書只有三千五百多種,共七萬多卷,其余的大部分書籍都被認為是沒有價值而被放棄的,更有一些被認為是“違禁”的書籍被刪減、篡改甚至是銷毀。據專業人士統計,清朝共銷毀了對其統治不利的書籍一萬三千六百卷,除了焚毀書籍,他們還對明朝遺留下來的史書和檔案進行統一銷毀。現今保留下來的明朝檔案有三千多份,主要是明天啟年間和崇禎年間的兵部檔案。另外,還夾雜著少量的明朝洪武、永樂、宣德、成化、萬歷年間的官方文書。這些相對于明朝的所有檔案已經是九牛一毛,因為大約有一千萬份檔案已經被清朝銷毀,而在保留下來的這三千多份檔案中,也有不少是被篡改過的。
在《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中,從全國各地進獻上來的書籍都要被統一檢查,不僅不利于清朝統治的書籍要被銷毀,連涉及元、遼、金和女真族的文字都要進行修改,在這種排查之下,光禁書就有三千多種。可以說,銷毀的圖書數量與《四庫全書》所收錄的書籍一樣多。
清乾隆時期,黃道周、張煌言、袁繼咸、錢肅樂、顧炎武、黃宗羲、孫奇逢等人的著作被列為禁書,禁止被收錄,后來,則被允許修改后收錄。而對于錢謙益、呂留良、屈大均、金堡、戴名世、王錫侯、尹嘉銓等人所著之書,查禁得更是特別嚴,只要一見到就會被銷毀,這相當于一次非常徹底的文字獄。其中著名的《反滿檄文》《揚州十日記》和《嘉定屠城記略》竟然在中國憑空消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被從日本找回來。
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凡是體現出民族矛盾、階級壓迫的作品都在焚毀之列,而對于不得不收錄的名家之作則進行大范圍篡改。例如,岳飛的《滿江紅》中有一句“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由于“胡虜”和“匈奴”在清朝是忌諱,于是在《四庫全書》中被改成了“壯志饑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這與原詞句的意思大相徑庭。
最為荒唐的則是對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修改,里面有一句“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但參與編纂的官員害怕“寄奴”有辱皇帝的威嚴,便自作聰明地修改為“人道宋主曾住”,簡直令人啼笑皆非。
所以,有人說《四庫全書》是一部“四不全書”一點都不為過,在焚毀書籍的過程中,對于違反規定私藏違禁圖書的人,還會被施以重罰,甚至滿門抄斬。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下達了新的詔令,違禁書籍中如果只需刪改字句的,可以不必毀掉全書。這看似是政策變得開明,實際上,當時《四庫全書》已經接近完成,余下只有各種野史、戲曲以及小說等通俗文學作品需要抄錄,即便是這些圖書,也被篡改得面目全非。《四庫全書》完成之后,里面的《明末紀事本末》中所提到的“吳三桂擊走李自成”的事實被改成了“清軍擊走李自成”,雖然只有幾個字的區別,但卻等于篡改了歷史。
戊戌變法時期,支持新法的學者李岳瑞在其作品《悔逸齋筆乘》中曾提到,《四庫全書》中收錄的《二十四史》,其中很多都經過了篡改,而且錯別字特別多。李岳瑞認為,這并不是《四庫全書》編纂者的疏忽,而是故意為之,目的是為了取悅皇帝。書籍每編纂一部分,就要裝訂后呈給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生性好大喜功,尤其喜歡校對書籍,看到那些錯誤,便會對那些負責官員批評一番,以顯示自己文采卓越,如此一來,乾隆皇帝的虛榮心得到滿足,自然是“龍心大悅”。但是,乾隆皇帝校對久了,逐漸厭煩起來,當他身體疲勞的時候,呈上來的書稿便看都不看就用朱筆寫上“校過無誤”四字,并要求照此印制。如此一來,即便有參與編纂的學者后來發現了書中的錯誤,也不敢擅自更改。
綜上所述,《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的銷毀、篡改、刪除以及大量錯字的問題都是蓄意為之。在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費正清所著的《美國與中國》一書中,明確指出了乾隆皇帝編纂《四庫全書》的意圖:“通過這項龐大工程,清廷實際上進行了一次文學上的‘宗教裁判’,其目的之一是取締一切非滿清統治者的著作,編纂人在搜集書籍的時候就能夠查出那些違禁和應該取締或銷毀的異端著作,這就是一個最大規模的思想統治。”
魯迅先生在批評明清時期文學的時候,就曾經這樣評價《四庫全書》:“現在不說其他的,單看雍正、乾隆時期維護統治的那些著作手段,就足以讓人觸目驚心。焚毀、抽毀和刪除部分內容之類的暫且不說,最陰險的是篡改了古文獻中的內容。乾隆皇帝主持纂修的《四庫全書》雖然有其價值所在,但他們不僅顛倒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僅在朝堂之上頒布,還使其流傳民間,令天下之人閱讀……清朝的考據家有人說過,‘明人好刻古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妄行校改。我以為這之后,則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變亂舊式,刪改原文。今人(中華民國)標點古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亂點一通,佛頭著糞……”
所以,《四庫全書》的編纂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浩劫,這個“破壞性”整理的名號也是背定了。
《四庫全書》最后的命運如何
乾隆皇帝為了保存《四庫全書》,建造了南北七閣,第一部《四庫全書》貯藏在北京紫禁城之內的文淵閣,而其他六部則分別貯藏在奉天故宮內的文溯閣、京城郊外圓明園里的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內的文津閣、揚州大觀堂的文匯閣、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以及杭州的文瀾閣。
《四庫全書》在剛剛完成的那段時間內被保存完好,但隨著清朝的衰落,《四庫全書》開始面臨各種危機。七座藏書樓中有六座名字中都帶有三點水偏旁,因為書籍怕火,所以藏經閣的名字中大都帶有水,有些風水學的道理。但是卻有三座因為大火而被焚毀。目前,《四庫全書》只有三部被完整保留下來,分別是現在貯藏在北京的文津閣本、蘭州的文溯閣本以及臺北的文淵閣本。而文源閣本、文宗閣本、文匯閣本以及文瀾閣本都已損毀不全。下面要說的,便是七部《四庫全書》的“前世今生”。
第一部是藏在紫禁城的文淵閣本。文淵閣位于北京故宮文華殿后,建立之初就是專門用來貯藏《四庫全書》的,第一部《四庫全書》編纂完成后就存放在這里。清朝滅亡后,紫禁城文淵閣本一直由故宮博物院保管。1933年春,日軍占領熱河,北平的形勢十分危急,于是故宮博物院就將文淵閣本以及其他歷代文物南遷,運到上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文淵閣本幾經輾轉最后被運到四川。抗日戰爭勝利后,又被運至南京。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從大陸撤退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帶上這部《四庫全書》,因此,現在該書貯藏在臺北的故宮博物院。
第二部是圓明園的文源閣本。文源閣坐落在圓明園“水木明瑟”景點的北面,文源閣本《四庫全書》在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編纂完成并藏于此。咸豐時期,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大肆掠奪圓明園內的財物并放火燒園。使得文源閣本《四庫全書》化為灰燼。今天,文源閣遺址也已經尋不到了。
第三部是承德的文津閣本。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皇帝開始在承德避暑山莊修建文津閣。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庫全書入藏。1914年,該書由北洋政府運回北京,藏在文華殿古物陳列所內。1915年又轉移到京師圖書館,該圖書館是今天國家圖書館的前身。據說,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避暑期間,經常會翻閱《四庫全書》,在閱讀過程中經常會發現一些錯誤。乾隆皇帝退位之后,總纂官紀曉嵐在避暑山莊居住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他對文津閣本進行了重新校對,發現錯誤后命人重新抄寫。所以,相對于其他六部,這一部《四庫全書》保存得最為完整,質量也最高。
第四部是沈陽的文溯閣本。文溯閣坐落在遼寧沈陽故宮內,該建筑別具一格,是中國建立在宮廷中的最大的一所圖書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第二部《四庫全書》抄錄完畢后,就被送到了文溯閣,后又輾轉了很多地方。
1914年該書運到北京,貯藏在保和殿。1925年,沈陽教育界人士準備建造新的圖書館,向北京國民政府申請歸還此書。遺憾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淪陷,從北京運來的圖書不久便落入日本人手中,日本人還曾經假借“國立圖書館”的名義稱“代為保存”。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軍投降,文溯閣本《四庫全書》又回到了中國人民的手里。1966年,中蘇關系處于緊張時期,為保護《四庫全書》的安全,政府將其從沈陽秘密運送到蘭州。后來,沈陽有關人士要求歸還,但蘭州方面卻不愿意,希望在甘肅也能修建藏書樓收藏這部書。目前,這部《四庫全書》的最終歸屬仍然處在爭議之中。
第五部是鎮江的文宗閣本。文宗閣坐落在鎮江金山寺,清乾隆四十四年(1799年),鎮江藏書閣建造完成,《四庫全書》便貯藏在其中。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文宗閣的《四庫全書》遭到英軍破壞。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入鎮江,將文宗閣中的文物及《四庫全書》一同焚毀。
第六部是揚州的文匯閣本。文匯閣坐落在揚州天寧寺西園大觀堂,文匯閣又名御書樓,是南北七閣中最年輕的,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成,但在咸豐四年(1854年),太平軍占領揚州,文匯閣中所藏《四庫全書》被付之一炬。
第七部是杭州的文瀾閣本。文瀾閣坐落在西湖孤山南麓的省博物館內,是“南三閣”中僅存的一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建成。咸豐十一年(1861年)時,太平軍攻下杭州,文瀾閣的圖書大量丟失。藏書家丁氏兄弟收集殘余,只收得八千多冊,但僅僅只有原書的四分之一。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軍退走,丁氏兄弟不惜花重金從民間收購散落的書籍。光緒六年(1880年),文瀾閣在舊閣的位置上重建,損失和殘缺的書籍又被陸續找回來一部分。
1914年,在當時的杭州圖書館館長錢恂的支持下,徐錫麟的二弟徐仲蓀和他的學生堵福詵自費補抄《四庫全書》,共用了七年的時間,史稱“乙卯補抄”。1923年,當時浙江教育廳廳長張宗祥在徐仲蓀、堵福詵的義舉感染下,增加補抄人員上百人,費用則全部由浙江籍人士募集,徐仲蓀任總校,堵福詵任監理,共用了兩年的時間,史稱“癸亥補抄”。經過持續補抄,文瀾閣版《四庫全書》逐漸恢復原樣。抗戰時這部《四庫全書》曾經被運到青木關,抗戰勝利后又被運回到浙江,現存放在浙江省圖書館。
除了原版的《四庫全書》之外,我國還留有影印版本。早在北洋政府時期,總統徐世昌就有影印《四庫全書》的計劃,但因為經費不足而作罷,后雖經過商務印書館的種種努力,但最終沒有克服困難。臺灣商務印書館于1980年利用現代技術影印了《文淵閣四庫全書》,21世紀初,北京商務印書館又斥巨資完成了文津閣本《四庫全書》的影印工作,并在2005年出版。
《四庫全書》和《永樂大典》,哪一部價值更高
《永樂大典》編纂于明朝永樂年間,是時任內閣首輔解縉主持修纂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巨著,初名《文獻大成》,稱得上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共兩萬兩千九百三十七卷,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約三億七千萬字,這一古代文化寶庫匯集了七八千種典籍資料。
有很多人認為《四庫全書》比《永樂大典》要強,他們的理由一般是《四庫全書》的字數和圖書涵蓋量比《永樂大典》要多得多。當然,也有不少人認為《四庫全書》無法與《永樂大典》相提并論,其理由是乾隆皇帝主持編纂《四庫全書》的目的不純,是對中國人民的一次變相的思想控制,同時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場毀滅性浩劫,而《永樂大典》并沒有對古籍進行絲毫變動。也有人通過此事,認為乾隆皇帝的氣度不如永樂皇帝,沒有海納百川的胸懷。
事實上,乾隆皇帝主持編纂《四庫全書》的目的確實是出于維護統治的需要,并因此銷毀了很多寶貴的古籍,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統治者的思想是相當狹隘的。《四庫全書》與《永樂大典》最核心的區別就是統治者編書的根本目的不同。
乾隆皇帝和永樂皇帝編書的直接目的都是為了顯示自己對于文化重視,以拉攏文人墨客并炫耀自己的豐功偉績。但永樂皇帝編纂《永樂大典》主要還是為了方便自己檢索,此書完成后也一直保存在深宮內院,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給別人看的,更不會流傳到民間供百姓閱讀;而《四庫全書》一共有七部之多,“北四閣”的四部書就藏在皇宮或是皇家園林中,皇族大臣只要經過批準,都可以進去查閱,“南三閣”的四部書則連一般士子都可以進閣閱覽。
《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中,之所以銷毀古書,一方面是因為清朝作為少數民族統治中國,比明朝多了很多敏感點,當時很多漢族人是不服氣的,所以清廷想借此舉進一步強化統治者的威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四庫全書》并不僅僅是編纂給皇帝自己或群臣看的,而是要讓天下人看,看完后還要讓人覺得沒有任何不妥之處,意在告訴天下人,他們不過都是統治者的奴隸,不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和言論。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這樣評價《四庫全書》:“嘉惠學林,功在千秋。”因為《四庫全書》的出現也有一個重要的積極意義,就是打破了民間藏書家私藏書籍、秘不示人的局限,使當時所有的讀書人都能在這個文化工程中得到實惠,但思想同時也被禁錮,即使具有積極意義,它仍是一項愚民政策。魯迅先生也曾說過:“由于清朝把對其統治不利的書排除在外,這使中華民族的讀書人覺得古人從來沒出現過有骨氣的人。”
據統計,乾隆皇帝毀掉的書達到了三千多種,這相當于征集來的所有圖書的一半,而余下來的一半也被刪改得對統治者沒有不利影響了,才被收錄進《四庫全書》之中。不僅毀書,乾隆皇帝還大行文字獄,使得舉國上下人心惶惶。
事實上,除了銷毀和收錄的書外,編纂者還選出了許多自認為價值不大的書,僅僅在《四庫全書總目》中留了個名字,原書則被封存起來,也不允許民間收藏。這類書大約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種,比《四庫全書》錄入的書籍數目還要多,而實際上這些書的價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更讓人痛心的是,明末清初的許多科技類著作都被當作禁書付之一炬。明朝的《軍器圖說》中羅列了各種火器的制造方法,圖文并茂,連威力和使用技巧都有詳細記載,但卻被無情地焚毀;《崇禎歷書》和《天工開物》等代表了先進科學技術的書也被銷毀。可以說,《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是使中國的科技發展停滯不前,軍事力量也逐漸落后于西方的一個重要因素。
因此,《四庫全書》與《永樂大典》相比,差距是巨大的。《永樂大典》雖然沒有在民間推廣,但是里面的內容基本都是真實的,絲毫沒有褻瀆古人和歷史。但《四庫全書》就不一樣了,它只讓你知道統治者想讓你知道的,而統治者不想讓你知道的,你就不可能知道,這是最讓人憤恨的地方。不過,《四庫全書》作為一次規模浩大的文化工程,對于研究清朝統治者的思想有非常重要的價值,這也是《四庫全書》值得研究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