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藝與道德
宋人有為其君以玉為楮葉者,三年而成。鋒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中而不可別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國。子列子聞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宋人有為其君以玉為楮葉者,三年而成。”有一個人,為他的國君用玉做成樹葉子,做了三年成功了。而這個玉,在古人都認為很名貴的,一片樹葉子那么大的玉,尤其是新疆那一帶的和田玉,價值極高。這個三年做成功的葉子,“鋒殺莖柯”,葉子有鋒芒,旁邊鋸齒形,“殺”就代表刺手。“毫芒”乃至樹葉上的小毛毛,在太陽光里都有反影,“繁澤”,顏色非常好看。“亂之楮葉中而不可別也”,把玉做的樹葉放在真的樹葉之中,分不出來真假。不但玉的本身名貴,藝術的造詣達到如此境界,那個價值就更高了。
從《列子》說的這件事,后世對于東西真假難分,在文學上就有“楮葉莫辨”這句話。這句話也可以形容頭腦不清、是非善惡不分、好壞不分的人。這個成語就出自《列子》這一篇。現在一般文學修養不高,沒有讀過這些古書的,就搞不清楚了。
下面列子的理論就來了,“此人遂以巧,食宋國”,這個人啊,太巧,就是巧極了,手藝高到極點,因此宋國的國君非常喜歡。拿我們現在講,有這么一個技術,一輩子吃用不完,地位也高,待遇又好,可見中國古代非常尊重藝術家。
“子列子聞之曰”,列子聽到了這件事,認為“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他說假使天地宇宙生萬物,三年才生一片樹葉子,那完了!我們種稻子、麥子,三年才長一片葉子,植物有樹葉的就很少,鬧饑荒了嘛!不但我們餓死,連子孫都餓死了。
他的道理是講什么呢?下面說一個道理,“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這是名言,也就是政治哲學、人生哲學的名言,一個人要合于自然,什么叫自然呢?自然是有規律的。這一點特別注意啊!所以我們普通說這個要聽其自然,好像認為自然是隨隨便便;自然不是隨隨便便,自然是有規律的、有法則的,這一點千萬要搞清楚。道家說“道法自然”是講道法的規律,你看宇宙萬有,太陽東邊出來西邊下去,初三的月亮、初八的月亮、十五的月亮,都是千秋萬代始終不變的規律。我們看到月亮照在大地上那么柔和,那么美,那么自然,但是,它也是非常規律的。所以由這個道理就了解,所謂自由、自然、自在,是應該非常符合法則規律的。
“圣人恃道化”,恃就是靠,依賴道德的感化,這個道德的感化是自然的;一個社會風氣的形成,文化的構成,也是自然的。譬如前一陣子一位朋友談到北平,懷念我們當年曾經的故都北平,大部分住過北平的人,只要住上一年,永遠會懷念它。這個地方有什么好呢?照我的個性,倒覺得很討厭,風沙來時屋子里都是黃沙,這有什么好?山水絕對比不上蘇州、杭州啊!中國人講“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當然江南的風景一切好。可是一般人,就是江南人在北平住久了,也懷念北平。道理是什么?因為它是文化的古都,是宋朝以后,遼、金、元直到清朝,八九百年中國的帝王之都。
那么所謂文化又是什么呢?每人的生活,任何一切,自然有一種深厚的禮儀之感。就是那位朋友講的,住在北平,誰也沒有干涉誰,衣服穿得不規矩時,自然覺得不好意思出門了。這是一個什么力量呢?這個是文化的力量,行動亂了,自會感覺在這個社會不大合適。所以北平人連吵架都有他的文化——“你今天怎么搞的?我又沒有得罪你!”總是很禮貌地講,不像我們動不動拳頭就先拿出來。為什么那個地方會形成這種情況?詳細講的話有很多細節,根本原因就是文化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現在講的“圣人恃道化”,不是命令,也不是法律;可是形成這么一個狀態要八九百年,也是自然教育下來的力量,這就是“道化”。
“而不恃智巧”,智巧是什么?是頭腦玩聰明。換句話說,我們今天整個的人類社會,不止一個國家,不止一個地區,統統在玩聰明,玩智巧。所以我們聽到某人很有辦法,這個辦法就是智巧,玩智巧最后是失敗的,我在三四十年以前已經講過了,因為是從生活上體驗、經驗得來的。尤其現在的小孩,講話之聰明,玩手段的本事啊!不是道化,是電化,都是電視、電腦上學會的。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在玩聰明,聰明已經沒有用了,所以未來的時代,成功的人一定是誠懇的、規矩老實的。當然你也可以說,規矩老實也是一種手段,在理論上可以那么講,但是畢竟古今中外的人,都喜歡誠懇老實的人。就拿我們自己來比,你交一個朋友,他辦法多,有智巧,很聰明,你一定非常喜歡,但是你也非常害怕。所以你最愛的朋友一定是那個老實誠懇的。所以列子也說“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智巧再高,也只能高到這個程度了。
這一段故事,剛才大概加以說明,至于在人生的體會,在人生哲學、政治哲學思想的應用上,這一段故事也包含各方面的學問、內容。所以讀中國的子書,諸子百家之學,它啟發我們的智慧是很多方面的。
不能接受的贈與
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客有言之鄭子陽者曰:“列御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子列子出見使者,再拜而辭,使者去。
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今有饑色,君遇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
這個故事就講到列子的本身,“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客有言之鄭子陽者”,列子很窮,窮得連便當都吃不起了,所以容貌都有菜色,發青了。“客”,在古書里這個客是另外有一個人,就向鄭國的領袖鄭子陽講,他說列御寇是有道的人,有學問,有道德,他現在在你鄭國很窮,一個有道、有學問的人,在你鄭國都無法生存,是這個社會國家的恥辱,也會使人覺得,你不喜歡有道德、有學問的知識分子。
“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鄭子陽聽了這個話,馬上就派官人送粟去給列子。古代負責管理某一件事的人稱為官,就是管的意思。其實這個粟是五谷里的一種,古代社會糧食也代表錢幣,同樣有流通的價值。
“子列子出見使者,再拜而辭,使者去”,列子看到國君送糧食來,就很客氣地行禮致謝,不接受這個賞賜,使者就回去了。這個再拜的“再”字,并不是說拜了又拜,這個“再”字在古代與“載”字通用,所以有時候寫信,某某再拜不一定用這個“再”,而用這個“載”字,就是很恭敬地拜。拜,古人是跪拜,等于我們行三鞠躬禮。
你看日本的電影,不管男女都跪拜。以前中國有個不好的笑話,說住要住洋房,吃要吃中國菜,老婆要討日本女子。為什么呢?因為日本女人很有禮貌,見到丈夫就跪了。實際上他們男女都跪慣了,他們的跪就是坐。為什么講這個笑話呢?跪拜是我們中國的古禮之一,東方都行跪拜,包括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等,都是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子列子入”,國君派來的人走了以后,列子回到屋里,太太不高興了。我們這些男子們,所謂“男子漢,大豆腐”,碰到沒有辦法的時候,是很為難的。所以社會上有句名言,“妻共貧賤難”,古人說“貧賤夫妻百事哀”。但是另外有一句“夫共富貴難”,兩個人結婚的時候窮得不得了,到了中年慢慢發達了,男人有錢有地位了,對不住,大概花起來了。本省有一句話叫“老來花”啦!那時夫妻共富貴就難了。不過現在的社會不同哦!男女都一樣,共貧賤不容易,共富貴更難。據我所了解,現在社會家庭,許多中年以上的夫婦都各管各的了,這種家庭問題、社會問題太多太多。過去的社會,夫婦的問題是出在少年,現在家庭出問題是中老年的時候,社會情況不同了。不管如何,古代婦女,多半靠男人過生活,結婚是買了長期的飯票,結果買了列子的飯票,連他自己都沒有飯吃。
所以列子一進屋來,“其妻望之而拊心”,她氣極了,看看他,就耍脾氣,自己捶起胸口來。“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她說,據我所知,一個有學問、有本事的人的妻兒,生活過得都很舒服。“今有饑色”,現在你也有學問,有道德,有本事,結果我們飯都吃不飽。“君遇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國家的領袖送生活費給你,結果你卻不接受,“豈不命也哉!”這一段如果演電視的話,這個太太一定大哭大鬧,我命好苦啊!她又跳又哭又鬧,幾乎要自殺那個樣子,又像馬上要跑到西藥店買安眠藥那個樣子。
列子沒有被她嚇住,“子列子笑謂之曰”,笑起來,哈哈大笑。他說你要了解,這個國君要人來送糧食給我,他并不是真正了解我是個什么樣的人啊!這一句話很有道理,不管你們將來當了什么大老板,發財之后,要想透徹了解別人很難,接觸人的機會非常少,人家接觸你的機會也不多。任何的地位都是一樣,還有就是年紀大了,更是如此。這個里頭就是一個大哲學,有很多人生的經驗。換句話說,一個人到了某一個階段,精力已經不夠用了,事情太多了,不像當大學生的,上了四節課,游手好閑,坐茶館里都覺得時間好長!一天過的日子很無聊。
那些高位的人,很痛苦,他沒有時間機會接觸到旁人,所以要想了解別人也很不容易。因此列子講,“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這位國君他并不是真正了解我,他接受了別人的建議,表示自己很有風度,愛天下士,因此送生活費用給我。我們青年同學們在這個地方就要想一想,假使自己碰到這樣高薪的機會,大概夜里睡不著啦!不要說這樣,一張表揚狀給你,都要貼在墻壁上看三個鐘頭,對不對?可是一個有學問、有智慧的人,像列子一樣,他可不會這樣。他又說,“至于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明天有一個人講我不對,他就會派人來殺我了。因為這不是他自己的本意,只是受左右之言的影響。一個人到了某一個地位,左右旁邊人的話很容易聽進去,所以做一個領袖,能夠不聽左右親信的話,或者雖然聽了,自己有高度智慧來分別的,確實非常不易。
有智慧判斷的人
所以我們常常引用歷史上唐朝女皇帝武則天的故事,這是女同學最高興、最擁護的,女人就是這樣當了皇帝,真正了不起。歷史上講她壞,攻擊她私生活方面亂,但是武則天在政治的作為上,有許多方面非常了不起,的確很難得,也很能夠接受人家的建議。最后接受了狄仁杰的建議,不要搞下去了,你年紀大了退休吧,她就規規矩矩放下而退休了。慈禧太后就做不到,漢高祖的太太呂后也做不到,武則天做到了,提得起放得下,說不當皇帝就不當了。這一點就很不容易,尤其是女性很難的,女性到了年紀大時,什么東西都要抓,越想抓得緊,越是什么都抓不住,所以孔子說人“年老戒之在得”。
武則天有一天問她的同宗兄弟宰相武三思,她說我們宮廷里頭哪一個是好人啊?武三思講老實話,他說跟我好的都是好人。武則天這位精明的女皇帝說,你這個是什么話?武三思說這個道理很簡單,我假使不認識他,是好人我也不知道啊!所以我認識的人,我認為是好人的,才肯與他多來往,所以我講跟我好的都是好人。武則天說這個蠻有道理。是這個樣子嘛!社會上好人多得很,可是機會不湊巧,我不認識嘛!我怎么知道哪個是好人啊!這個話蠻合邏輯。武三思本來在唐朝政治上是個壞的,奸臣之流,雖說是奸臣,有時候做一點事情也不同。所以說認人很難。
我們為什么講這個歷史故事?說明列子不接受別人輕易的賞賜,尤其上面輕易的恩惠;反過來則同樣有輕易的禍害,這就是人生哲學。古人說“求于人者畏于人”,所以我常常說笑話,告訴年輕同學,過去我沒有錢的時候,向朋友借錢,我有個哲學的。我一進門,不要講什么客氣話,也不坐下來,直接對朋友說我今天來借錢的,有沒有?他說有,拿給我以后,再見了,下一次再跟他談,今天沒有時間;如果他說沒有,再見了!不要多心,沒有關系,我另找別的朋友去。這不是很痛快嘛!因為你一坐下來,你好啊!請坐啊!泡茶啊!最后你再借錢啊!開不了口;萬一開了口,對方告訴你他今天沒有錢,他也難過,兩個人很傷感情。你們去向人家借過錢的,一定有這個經驗,等你坐下來東談西談,結果肚子還餓著,開不了口。然后請你吃飯,不要,不要,我還有約會,實際上要去借錢,好痛苦啊!這就是“求于人者畏于人”,不管什么人,你只要求人就怕人。譬如你們有些同學來,老師啊!有沒有空啊?那個很恭敬的樣子,就讓我想到這句話,就為了有問題想問我,就怕了我了,這個何苦嘛!所以古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一個人到了處世無求于人,就是天地間第一等人,這個人品就高了嘛!由此你也懂一個哲學,一個商業的原則,做生意顧客至上,做老板的總歸是倒霉,做老板永遠是求人啊!要求你口袋里的錢到我口袋里來,那個多難啊!然后講我這個東西怎么好,那個態度多好多誠懇,叫做和氣生財。這個道理就是求于人者就畏于人。所以你讀懂了《列子》就懂了人生,列子不是故意清高,肚子餓了要吃飯那是真的,但是這個飯有時候是毒藥啊!吃不得的!所以他告訴太太,不能接受這個贈與。
那么列子的判斷對不對呢?“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結果啊,鄭國果然政變,把鄭子陽殺掉了。如果列子接受了他的賞賜,當一個什么官,那老百姓會把他列入鄭派,他吃飯的家伙也靠不住,就掉下來了。
可見人生處世,這個錢該拿、不該拿,要有高度的學問,高度的智慧。所以《禮記》講君子之道有兩句話,“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茍就是隨便,不要隨便看到錢就拿,要考慮該拿不該拿。人碰到困難危險的時候,譬如說車禍發生了,只管自己逃跑,不管同車的人,這個在中國文化上是不許可的,因為“臨難毋茍免”,不輕易逃避。尤其是擔當國家大事的時候,做忠臣孝子的,就要有毋茍免的修養。
講到這個“毋”字,就是不可以,這個“茍”是茍且,不可以隨便。我們講一個中國古代的笑話,有一個人不讀書,不認識字,但是在私塾邊上住,聽學生們念“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他聽得很熟了,也在書上看這個字,同母親的“母”字差不多。此人死后去見閻王,閻王說你這個人很好,投胎想做什么樣的人,你自己去選。這個人想了半天說,我想做母狗。閻王說,為什么呢?他說《禮記》上說的,“臨財母狗得,臨難母狗免”,所以當母狗最好。這是挖苦認白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