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語錄體與宋代印刷業(yè)

語錄體的出現(xiàn),可以追到《論語》,班固(32~92)在《漢書·藝文志》中就已指出:“《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李二曲(1627~1705)《四書反身錄》亦云:“《論語》即孔門之語錄。”但《論語》文本還是雅言為主,究竟保存多少當時師徒對話時的“口語”,還是個問題。《舊唐書·經籍志》錄有孔思尚《宋齊語錄》書名,該書早已散佚,明朱荃宰(生卒年不詳)在其《文通》(卷二)中曾指出該書系“瑣言”,“嘲謔調笑之余,用資談柄,可助筆端”,朱荃宰:《文通》(卷二),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3冊,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678頁。想其風格大致與《世說新語》相類似,但其面貌究竟如何已不得知。“王孔子”王通(580~617)有《中說》一書,該書不僅在形式上全然模仿《論語》,為對話體,亦為門人所記,而且書中語式亦仿《論語》。故該書雖可說是“語錄”,但不是口語之錄,在文體上更像揚雄的《法言》一書。

語錄體的興起一般都追溯到那些重視口傳的禪宗大師們。John R. McRae指出,在8世紀書寫的禪文本中,包括敦煌出土的文獻(如神會的作品)中,已經開始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口語化的傾向。柳田圣山也指出,形成于馬祖道一(709~788)之后的語錄體,以機緣問答的形式,表現(xiàn)了禪宗特殊的口語教學風格,語錄體是對傳統(tǒng)佛教的“革命”,顛覆了六朝以來佛教注經的傳統(tǒng),強調了佛陀教學中口傳的性質。龔雋:《禪史鉤沉》,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年,第302—304頁。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當時這種種帶有語錄性質的文本并不是以“語錄”命名的,記錄師徒對話的《南陽和尚問答雜征義》即是例證。后來流行的唐代禪師的語錄體著述如《大珠慧海禪師語錄》《龐居士語錄》等等,多是在宋以后加工形成的。李壯鷹:《談談禪宗語錄》,《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第66—67頁。10世紀中葉禪宗開始出現(xiàn)語錄形式,如《祖堂集》(成書于五代南唐保大十年,即952年,比大名鼎鼎的《景德傳燈錄》還要早五十多年),該書完全用古式白話文寫成,語多方言,字多簡體。在北宋初期尚在流行。但其后便不復見于中國本土,亦未收入《大藏經》。

理學家的“語錄”體不過是沿襲宗門,這在攻擊理學的文人與漢學家眼里是共識,楊巍(1514~1605)《嘲儒》詩云:“尼父不言靜,后儒何怪哉,紛紛諸語錄,皆自五燈來。”(《存家詩稿》卷六)乾嘉時期的著名漢學家江藩(1760~1830)指出:“儒生辟佛,其來久矣,至宋儒,辟之尤力。然禪門有語錄,宋儒亦有語錄;禪門語錄用委巷語,宋儒語錄亦用委巷語。夫既辟之而又效之,何也?蓋宋儒言心性,禪門亦言心性,其言相似,易于渾同,儒者亦不自知而流入彼法矣。”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 附國朝經師經義目錄 國朝宋學淵源記》,中華書局,1983年,第190頁。又如,錢大昕(1728~1804)說:“佛書初入中國,曰經、曰律、曰論,無所謂語錄也。達摩西來……數(shù)傳以后,其徒日眾,而語錄興焉,支離鄙俚之言,奉為鴻寶;并佛所說之經典,亦束之高閣矣。……釋子之語錄,始于唐;儒家之語錄,始于宋。儒其行而釋其言,非所以垂教也。君子之‘出辭氣,必遠鄙倍’。語錄行,而儒家有鄙倍之辭矣。有德者,必有言;語錄興,則有有德而不必有言者矣。”錢大昕著,陳文和、孫顯軍校點:《十駕齋養(yǎng)新錄》,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82—383頁。

毫無疑問,理學家語錄體的流行是受到禪宗的影響,實際上理學家本人往往都有出入佛氏的經歷。但已有學者指出,禪宗的語錄體流行乃是在理學家語錄體流行開來之后發(fā)生的現(xiàn)象。賈德訥(D. K. Gardner):《宋代的思維模式與言說方式》,收入田浩編、楊立華等譯:《宋代思想史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395頁。

其實,以“語錄”著述在當時實在是一種“時代精神”、一種“時尚”。宋初三先生之一胡瑗(993~1059)既有文言語錄,又撰有大量“口義”的著述,如《周易口義》《洪范口義》《春秋口義》。曾問學于胡瑗的徐積(1028~1103)亦有語錄(《節(jié)孝語錄》)傳世。石介(1005~1045)撰有《易口義》等等。南宋晁公武(1105~1180)之《郡齋讀書志》集列各種書目近一千五百種,以搜羅唐代和北宋時期的典籍最為完備而著稱。在這部中國目錄學的大書之中,出現(xiàn)了很多以語錄命名的書籍:如富弼(1004~1083)使虜時所錄的《富公語錄》(史部“實錄類”),寇瑊(?~1032)記錄其出使契丹賀遼主生辰往返所見聞的《生辰國信語錄》(史部“地理類”),章誼(1078~1138)所錄之《章忠恪奉使金國語錄》(史部“地理類”),李畋(生卒年不詳)記錄張忠定公(詠)守蜀善政的《張忠定公語錄》(史部“傳記類”)等。自然大量的禪宗語錄也見于“釋書類”之中,如《宗鏡錄》(一百卷)、《龐居士語錄》(十卷)、《景德傳燈錄》(三十卷)、《傳燈玉英集》(十五卷)、《錦囊集》(一卷)等。

在同一時期,在不同的領域,出現(xiàn)了這么多語錄體著述,確實說明當時出現(xiàn)了一種“以俗語為書”的時代風氣。近人謝無量說:“宋時多以俗語為書者,其論學記事者有語錄,雜史瑣聞有平話,而戲曲亦淵源于此時。”謝無量:《中國大文學史》卷八,中華書局,1928年,第78頁。

時代風氣的形成自有其相應的時代背景。有宋一代,經濟發(fā)達,文化繁榮,此為史家所公認。謝和耐指出,11~13世紀的中國,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經濟生活與前代相比,“沒有任何一個領域不顯示出根本變化”。在科學文化領域,追溯經典傳統(tǒng),傳播知識,科技飛躍發(fā)展(如印刷、火藥、航海技術、擺鐘,等等),新哲學與新世界觀出現(xiàn),這一系列現(xiàn)象可比擬于西方之文藝復興。謝和耐著,黃建華、黃迅余譯:《中國社會文化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67—269頁。該書卷五專論有宋一代社會文化,卷名即為《中國的“文藝復興”》。與印刷業(yè)有關的造紙、制墨、雕版工藝均有突飛猛進之發(fā)展,蘇、浙、蜀、閩書坊林立,書籍印刷與流通盛極一時。宋元之際的理學家吳澄(1249~1333)《贈鬻書人楊良甫序》一文對此有生動描述:


古之書在方冊,其編帙繁且重,不能人人有也。京師率口傳,而學者以耳受,有終身止通一經者焉。噫!可謂難也已。然其得之也艱,故其學之也精,往往能以所學名其家。紙代方冊以來,得書非如古之難,而亦不無傳錄之勤也,鋟板肇于五季,筆功簡省,而又免于字畫之訛,不謂之有功于書者乎?宋三百年間,鋟板成市,板本布滿乎天下,而中秘所儲,莫不家藏而人有。不惟是也,凡世所未嘗有與所不必有,亦且日新月益。書彌多而彌易,學者生于今之時,何其幸也!無漢以前耳受之艱,無唐以前手抄之勤,讀書者事半而功倍,宜矣。而或不然,何哉?挾其可以檢尋考證之且易,遂簡于耽玩思繹之實,未必非書之多而易得者誤之。噫!是豈鋟者之罪哉!讀者之過也。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卷四百八十一,第14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46頁。


生活在這樣一個印刷業(yè)、書籍流通業(yè)空前繁榮的時代,宋代文人與經師自身亦有切身感受,蘇東坡(1037~1101)在《李君山房藏書記》一文中說:


余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惟恐不及。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于書,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詞學術當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游談無根,此又何也?顧之川校點:《蘇軾文集》,岳麓書社,2000年,第225頁。


景德二年夏,宋真宗(968~1022)幸國子監(jiān),閱庫書,問及經版情況,祭酒邢昺(932~1010)答曰:“國初不及四千,今十余萬,經、傳、正義皆具。臣少從師業(yè)儒時,經具有疏者百無一二,蓋力不能傳寫。今板本大備,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宋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卷四百三十一,第37冊,中華書局,1997年,第3257頁。

國子監(jiān)刻書、地方官刻、民間私刻、坊刻,刻書、印書形成了強大的產業(yè)鏈,“版權意識”也應運而生:“書籍翻板,宋以來即有禁例。吾藏五松閣仿宋程舍人宅刻本,王偁《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目錄后有長方牌記云:‘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許覆板。’”葉德輝:《翻板有例禁始于宋人》,《書林清話》卷二,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0頁。據說這是世界最早的版權記錄。“版本”一詞亦開始流行:“雕版謂之版,藏本謂之本。藏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版盛行,于是版本二字合為一名。”葉德輝:《版本之名稱》,《書林清話》卷一,第21頁。趙宋被稱為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版刻的形態(tài)與制作,皆足以為后世的模范。從宋代起,刻書企業(yè)化”,今天意義上的“出版業(yè)”可以說是肇興于宋。嚴文郁:《中國書籍簡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151—152頁。出版業(yè)的興盛,為語錄體流行提供了強有力的“硬件”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晏县| 南澳县| 永顺县| 朝阳县| 洛南县| 崇仁县| 龙井市| 南澳县| 成武县| 河西区| 五台县| 临泉县| 富民县| 东源县| 伊通| 民权县| 苏尼特右旗| 玛沁县| 洛隆县| 金平| 固原市| 东乡县| 庆城县| 阆中市| 敖汉旗| 志丹县| 名山县| 衡南县| 嘉禾县| 通城县| 调兵山市| 时尚| 邵东县| 五指山市| 德昌县| 鸡西市| 柘荣县| 阜城县| 友谊县| 大竹县| 桂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