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起居中的健康科學:遠離癌癥、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
- 龐保珍
- 1136字
- 2020-01-03 20:44:12
前言
目前,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重大疾病卻多了,尤其是公認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增多了,而且在逐漸增多。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在直線上升。20世紀50年代以前,傳染病曾是我國人群的主要死因,而80年代以來,心腦血管疾病已穩居我國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近年來,侯耀文、古月和高秀敏的英年早逝只是眾多悲劇中引起人們關注的案例而已。可見目前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形勢相當嚴峻,防治任務相當艱巨。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代敏等研究認為:癌癥是中國老百姓的第2位死因,僅次于腦血管疾病。2008年,全國有280萬人發生癌癥,195萬人死于癌癥。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有400萬人發生癌癥,300萬人死于癌癥。其中,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結直腸癌和乳腺癌是引起癌癥發生和死亡的主要癌種。另外,就全球而言,癌癥是全球人口的第1位死因。
1979年,我國第一次糖尿病普查,發現那時20歲以上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0%。2002年進行的21世紀第一次全國性糖尿病調查,結果表明城市糖尿病患病率明顯升高,不少大城市糖尿病患病率超過6%。目前,我國糖尿病正在逐漸增多。
為什么生活水平提高了,慢性疾病卻增多了?其原因就是人們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導致的。很多人并不是死于無錢,而是死于無知,缺乏預防意識。
“上工治未病”、“養生重于治病”的理念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盡終其天年的法寶。為此,編寫本書,旨在傳播科學的健康知識,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從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從中西醫兩個角度闡述如何預防疾病,治療疾病的思路與要點,尤其重點論述如何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通過科學的預防,達到不得病、少得病是最上之策。長生是不可能的,如果注意“養生”可以使弱者壯,“度百歲乃去”而盡終其天年,是能做得到的。
為使本書能真正成為大眾攀登壽域的階梯,作者重點而詳細闡述了怎樣預防疾病,“養生重于治病”,倡導“無病到天年”。廣泛采用中西兩大醫學的科學防病精華;強調醫學知識的系統性;特別注重知識的科學性;重視知識的通俗性。本書承首屆“國醫大師”李振華教授題詞、作序,中華中醫藥學會養生康復分會主任委員劉占文教授,全國老中醫學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恩師谷越濤主任醫師作序;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許多學者的研究資料,尤其參考了首屆“國醫大師”鄧鐵濤、首屆“國醫大師”李振華、著名專家胡大一、向紅丁、楊秉輝、徐光煒、郭冀珍等著名學者的資料,在此一并致以謝忱!
筆者雖欲求盡善盡美,然書中難免疏漏,祈望同道和讀者斧正。但愿讀是書且能勤而行之者榮登無病、健康、長壽之域,則有益于社會,善莫大焉!
作者聯系方式:E-mail:pangbaozhen@sina.com,手機:13606357986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養生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龐保珍
2015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