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起居中的健康科學:遠離癌癥、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
- 龐保珍
- 7766字
- 2020-01-03 20:44:13
一、正確認識癌癥
1.腫瘤與癌癥是一種什么樣的病
腫瘤是由多種原因引起人體細胞反應增生而形成的異常新生物。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類。
癌癥指的是惡性腫瘤。惡性腫瘤生長較快,可以無止境的生長,癌癥的主要特性之一就是侵犯周圍組織(浸潤性)和向遠處轉移,如不及早發現、診斷和治療,可危及生命。雖然腫瘤可能在幾個部位同時開始生長,但這是不常見的,通常它們僅在一個地方開始生長,該部位稱作原發部位。如果癌轉移,通常情況下它是從最初的或原發的腫瘤脫落的細胞碎片移動到身體其他部位。其播散有以下3種方式:直接播散、血液播散、淋巴系統播散。
良性腫瘤生長緩慢,可以多年不變,良性腫瘤周圍幾乎都有完整的包膜,很像一個西瓜皮,因而呈膨脹性生長而不向周圍組織浸潤,完全切除后,一般不會復發,更不會發生轉移。所以,除了生長在身體特別重要部位(如腦、脊髓)的良性腫瘤以外,良性腫瘤對人體危害較小。
2.癌癥轉移的途徑與方式
徐光煒教授形象地將腫瘤細胞的轉移稱為海陸空3種方式。
第一,海軍方式,就是“水路”,沿血管、淋巴管走出去。那么,癌細胞脫離其原發部位走了出來,是否就意味著轉移了呢?不一定的。我們人體,還有非常強大的免疫能力或者抵抗能力。血管里、淋巴管里有大量的免疫淋巴細胞,進入“水路”的腫瘤細胞,大部分最終是要被人體消滅掉的。那么什么情況下發生轉移呢?當一個癌細胞出去后,它在一個地方待下來了,生根了,像流動戶口到外地落戶,能扎住根了,就有可能繁殖、轉移了。
那么大家可以想象,什么地方可以待下來呢?從血管走行來講,它能待下來的地方必須血管非常豐富,而且血管網特別多。大血管它是待不住的,是否有人聽說過這個病人主動脈轉移了?沒有。跟隧道一樣,大管子里的淤泥,不容易存下來。走到最小的血管,流速慢了,細胞就待下來了。那么什么地方小血管多、血管網多呢?肝臟,這個地方毛細血管多,而且有許多毛細血管竇,是很小的。腫瘤細胞跑到這兒來,待下來了,或者這地方稍微有些損傷,壁不光滑,它就待下來并扎了根,而且繁殖起來。因為它有這些特性,流動的時候不會產生轉移。除肝臟外,肺也是癌細胞通過血液轉移易于種植到的地方;還有骨頭,常發生在與軟骨交接的地方,或骨髓腔內,那里毛細血管比較多?;蛘哂袝r跑到腦子里去了。肌肉不太容易去,因為肌肉不是一個血管豐富的組織,而且肌肉經?;顒印⑹湛s。脂肪組織也不容易去。凡是從血管里去的,最容易轉移到肝、肺、腦、骨。因此,癌癥患者隨診復查時應常規照胸片、做肝超聲,有懷疑時還應做腦及骨掃描。
從水道走,還有另一條路線——淋巴管。人體里的淋巴組織很像鐵路網,淋巴管像鐵路,淋巴結像車站。從腫瘤的觀點來看,淋巴結大概分為4站。以結腸為例,緊挨著腸子邊上的淋巴結是第一站,我們叫結腸旁淋巴結。再走,到了結腸系膜血管,這里邊也有淋巴結,是第二站了。再往前走,到了系膜根部為第三站。因為淋巴管的走向一般和血管是一致的,所以第三站淋巴結,也就到了血管根部附近。還可以再向前走,比方走到腹主動脈邊上去了,那就是第四站了。當然,它還可以再走,我們籠統地稱其為遠處轉移。比如消化道癌,最常見的是轉移到左鎖骨上淋巴結。為什么呢?因為消化道所有的淋巴液,包括從小腸、結腸吸收的淋巴液,會歸總到腹主動脈旁邊,再一直往上走,走到一個叫乳糜池的地方,最后歸總到比較大的淋巴管。這個淋巴管里的液體最后要引流到鎖骨下靜脈里去。最終匯入此靜脈去的淋巴管就叫做胸導管,其入口的地方也有淋巴結。這個地方淋巴結腫大,就意味著經過淋巴管來的癌細胞,已經通過第一站防線、第二站防線、第三站防線、第四站防線,最后跑到血液里去了。醫師在檢查消化道癌癥病人時常要檢查左鎖骨上淋巴結,如該處有轉移,就說明病情已晚,不能根治了。淋巴轉移和血液轉移是有關聯的,假如癌細胞跑到血里去,癌細胞就可以隨著血液到遠隔的臟器,肝、肺等處,就有可能轉移。
所以各處的淋巴結,實際上是一站一站的防線。瘤細胞從瘤體上脫落下來,進入附近的淋巴管。好像打仗一樣,敵人從頭一道塹壕里過來了,可是還沒有攻破我這個碉堡呢!我這還守著呢!淋巴結里有一個輸入淋巴管及一個輸出淋巴管,這個地方的淋巴管是很細的,瘤細胞進入后有可能在淋巴結里留下來。這樣就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由于淋巴結里集中了大量的免疫淋巴細胞,有可能把它消滅掉。還有一種可能,它把我們的防御部隊消滅掉,它就占據了這個碉堡,不斷繁殖、長大。比如:患乳腺癌的病人,就要檢查腋窩淋巴結是否腫大了,如果這個淋巴結腫大了,就很可能已被占領了。占領一個碉堡后,它還要擴展戰果,還往前跑,到第二、三、四站淋巴結。這是第二條路線。有人問,瘤子那么小,為什么手術要做那么大?道理就在這里。比如,拿腸癌舉例,我們一般要切除3站淋巴結,才較安全。實際上在手術中很難精確地弄清淋巴結到底轉移到哪里,或者有沒有轉移,所以往往手術時寧左勿右。萬一有一個漏網,后果很危險。所以要切除得廣泛一些。因為腸系膜多切去一點,對人體沒有多大妨礙,瘤雖小但切得大,道理就在于此。所謂根治手術,道理也一樣。整個地把腫瘤連同可能轉移的淋巴結都拿掉,就比較安全了。有人講,腫瘤不要去擠它、碰它、壓它,否則就會促使它轉移,道理一樣。外來壓力可促使瘤細胞脫落,大部分被消滅掉,小部分落下來就要轉移。
第二種,“陸軍”。它是在腫瘤向周圍浸潤時,直接蔓延過去的。比如胃和肝相鄰近,當胃癌向外浸潤時,就可以通過胃壁,侵犯到肝臟去,造成肝轉移。一般來講,直接浸潤轉移的比上述海軍的那種轉移治療效果要好。因為我們可以做手術把胃癌連同浸潤到肝的病灶一塊拿掉,效果是同樣的。假如是從血道轉移到肝里,效果就不一樣了,這個手術就不能做了。因為大的拿掉了,小的還在長。這樣實際意義就不大了??墒恰瓣戃姟鞭D移造成的直接浸潤就不一樣了。
第三種,就是“空降”了。怎么講空降,還以胃癌作例子。胃癌逐漸發展,從胃黏膜到黏膜下,然后到肌層,再到漿膜下,到漿膜,瘤子長出來了。漿膜面的瘤細胞就會掉下來,掉到腹腔里去。像種子一樣,種在哪里,就轉移到哪里,我們叫種植灶。所以胃癌、腸癌病人,醫生在檢查時要指檢一下肛門,道理就在這里。假如掉下來,就空降在腹腔最底層,就是盆底。我們叫膀胱直腸陷窩,是人體腹腔最低的地方。指檢如摸到腫塊,就說明轉移到了這里。但即使空降掉在腹腔里,也不一定都轉移,大部分也被消滅掉了,真正轉移的,還是少數。
總之,腫瘤細胞可借海、陸、空3條通道發生轉移:水路——血管、淋巴管;陸路——向周圍組織浸潤、蔓延;空降——如胃癌細胞從胃壁脫落降至盆腔等。
3.癌癥的早期表現有哪些
黃疸:
結膜、鞏膜(白眼球)、皮膚出現黃疸,不明原因且逐漸加深的黃疸,要警惕肝膽道癌或胰頭癌。
吞咽不利:
吞咽食物時,自覺食物通過緩慢,吞咽不利或胸骨后悶脹隱痛、燒灼或有異物感,應警惕食管癌。
迸食后胃部不適:
近期一段時間進食后上腹部飽脹不適或隱痛、反酸、惡心、噯氣,偶有嘔吐,尤其吐出惡臭隔夜食物,要考慮胃癌。
持續性消化不良。
鼻塞、鼻涕帶少量血液,要提防鼻咽癌。
持續性的干咳或咳白色泡沫狀痰,經抗生素與中藥治療不能很好緩解,且逐漸加重的久咳不愈,要警惕肺癌。
頑固性聲音嘶啞:
聲音嘶啞是喉癌的最早期信號。尤其是聲嘶癥狀呈進行性加重,且逐漸發展為聲音變粗、變啞,直至完全失聲,要警惕喉癌。
復視:
復視就是注視一個物體時會出現兩個物體的影像,出現這種癥狀后,應去耳鼻喉科檢查鼻咽部是否有病癥,或警惕腦瘤可能。
長期原因不明的發熱:
應警惕造血系統惡性腫瘤。尤其發熱是波動型,體溫超過正常溫度后,一般會立即又轉回正常者。這在慢性白血病等都比較常見。
不明原因的進行性貧血:
要考慮是否是胃腸道癌,白血病或多發性骨髓瘤。
原因不明的消瘦。
非懷孕和哺乳的婦女有乳頭流水或能擠出液汁,男性乳房增大或變硬,警惕乳腺癌。
婦女停經后數年又來月經,要警惕婦科腫瘤。
大便習慣與形狀改變,或有便血。
無痛性血尿。
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
久治不愈的皮膚潰爛:
非由外傷引起的皮膚潰爛,且經過1個月以上的治療不見愈合,或在其邊緣又長出菜花狀腫物,要警惕是否是皮膚癌。
痣或疣(贅瘤)有明顯變化:
痣出現凹凸不平,兩半不對稱,邊沿無規律;痣的顏色呈不均勻的黑色、棕褐色、棕色,并摻雜少量白、紅、藍斑點;黑痣逐漸增大,表面有龜裂滲液,或糜爛;原有毛的痣突然脫毛、增大、糜爛;痣表面出現糜爛甚至發生破潰且有瘙癢感;痣周圍原先平坦無異,近期出現小黑點、衛星結節狀組織,或附近淋巴結腫大且伴黑色。發現上述癥狀應警惕惡性黑色素瘤。因為這些現象不太引人注意,往往等到引起注意時已是晚期,死亡率極高,所以痣的異常變化應高度警惕。
無痛皮膚角化:
無痛性皮膚角化老年男性多見,好發于顏面部與手背部,皮膚呈圓形或不整形的皮疹樣變,局部稍隆起或扁平,表面多附著有粘連甚緊的棕黃色或黑色痂皮,無疼痛感覺。要警惕皮膚癌的癌前表現。
皮膚瘙癢:
由癌癥所導致的癢,與一般的癢是有區別的,癌癥導致癢的特點是:平時無瘙癢史而突然發生頑固性的全身癢,持續性或復發性瘙癢,皮膚表面一般看不到任何變化,無任何先行或同時并發的皮疹,僅僅是難以忍受的劇癢;且與氣候變化無關,用任何止癢藥物均無效。
乳房摸到蠶豆大小不一的腫塊,邊緣不齊,如果沒有疼痛感,用手觸摸表面凹凸不平,與皮膚粘連,與周圍正常組織無明顯界限,質地較硬,伴或不伴單側腋下淋巴結腫大,一般無壓痛,要警惕乳腺癌。
應特別說明的是,以上癥狀的任何一項,都不是癌癥專有的,但有了這些癥狀中的一項或幾項,也不能說明這個人就是患了癌癥。但是,以上癥狀的確是某些癌癥的早期表現,一旦發現上述癥狀,一定要到正規醫院查明原因,不然就可能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總之,引發癌癥的癥狀一般為潰瘍、腫塊及功能障礙,從這三個特點就可引申出發生在不同臟器的相應癥狀了。其潰瘍的特點是黏膜的缺損,如皮膚的上皮缺損引起的體表潰瘍:首先是局部創面會有漿液狀的滲出,其次隨著潰瘍向深部發展,累及皮膚下的微血管而引起滲血,甚至侵及較大血管而引發出血。那么,如果這種類型的潰瘍發生在肺的小支氣管,則就會因有滲出的黏液刺激小支氣管而會有咳嗽,且??稍诳瘸龅奶狄褐杏醒E,因此,如痰液血跡,且伴黏液,而又非偶然發生就應該高度警惕癌的發生。再說腫塊,由于腫塊的發生常可引起空腔臟器被堵塞的癥狀,如發生在膽道就會有黃疸等。如果既有潰瘍、又有腫塊,則可引起該臟器的功能障礙。
當然,上述這些癥狀往往在早期癌癥時不易被發現,而要采用特殊的方法做癌癥篩查才能被檢出。但警惕這些癥狀的出現??墒谷藗冊诎┌Y的可治愈階段被發現,從而降低晚期癌癥的發生。
4.癌癥病人是否都有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癌癥病人早期都會有一定的表現,有一部分癌癥早期可以沒有不適的表現,只是在健康查體時才發現患了癌癥,所以,定時進行健康查體是非常必要的,查體絕不能走過場。身體如出現不適的表現,一定要到正規醫院診治,必要時最好到正規腫瘤??漆t院檢查。
5.癌癥是怎么診斷的
通過健康體檢可以早期發現癌癥。早期發現腫瘤病例主要靠篩查措施。絕大部分癌癥早期沒有明顯的不適表現,所以不通過健康體檢不易早期發現。癌癥的確診必須通過現代的科學儀器檢測進行確診,如拍片、彩超、CT、磁共振、病理。
6.如何發現癌癥
目前,發現癌癥的途徑大致有兩條。一個是通過健康體檢主動發現癌癥,或稱“人找病”,這是一種好辦法。另外一種就是等到有了癌癥的表現再去醫院檢查,這叫“病找人”。雖不及“人找病”那樣主動好,但總比有了病還不查、不治強。因此,要及早發現癌癥,除了積極參加健康體檢外,還應了解癌癥的早期表現,從蛛絲馬跡中盡早發現癌癥。
7.癌癥不同于“慢性病”
所謂慢性病,顧名思義是相對急性傳染病而言。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們的健康威脅最大的還是以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癌癥為代表的三大慢性病。其中尤以癌癥為甚,是目前因病致貧的主要疾病。且癌癥有別于其他兩種慢性病,其主要不同之處有三:其一,癌癥如被早期發現,及時治療,絕大部分可以治愈;而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一旦被診斷,難以治愈;其二,癌癥如發現較晚則難以治愈,且常生存期較短,鮮見有晚期癌癥被治愈者,其他慢性病則否;其三,癌癥不易早期發現,常需借特殊檢查手段,才能被檢出,即使如宮頸癌、乳腺癌等生長在體表易于被發現的腫瘤也是如此,而其他慢性病則可借血、尿檢查或測血壓即可被檢出。
8.癌癥有傳染性嗎
到目前為止,可以肯定地說,癌癥不會傳染。
所謂傳染,簡單地說,就是某種疾病從一個人身上通過某種途徑傳播到另一個人身上。傳染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傳染源、傳播途徑與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臨床資料證明,癌癥病人本身并不是傳染源。專家做過這樣的實驗,從癌癥病人身上取下的癌組織直接種植在自己身上,并不能成活生長。
大量資料表明,癌癥的誘因中,80%左右和環境有關。這種環境因素主要是指空氣和水資源的污染、飲食習慣等。雖然有些癌癥和病毒感染有關,如白血病、肝癌、鼻咽癌與宮頸癌等,但只是在患癌癥前有過病毒感染性疾病,在長期治療過程中反復發作,未能徹底治愈,最終出現癌變的結果,但是,已發展成癌癥后,目前尚未發現具有傳染給他人的證據。某些癌癥的發生與外在環境有一定的關系,但從事腫瘤防治工作的醫務人員中,癌的發病率也無明顯升高。雖然有些癌癥具有家族遺傳特性,家庭成員中在不同時期出現癌癥病人,屬于癌癥高危人群范圍,但目前沒有確鑿證據是因傳染而引起的。
9.癌癥與遺傳有關嗎
就目前對癌癥病因的認識認為,約有80%的癌癥是由環境因素引起的,主要是環境中的化學因素,當然,這里說的環境因素是廣義的,諸如吸煙、高脂飲食等均包括在內。所以某些癌癥高發區或高發家庭很有可能是相同的生活環境所致,或者說是因為這些癌癥高發家庭的子女繼承了他(她)父母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不一定與遺傳有關。直接與遺傳有關的腫瘤甚少,在常見腫瘤中僅限于某些乳腺癌、結腸癌或卵巢癌。當然,隨著科技的發展,癌癥的本質進一步被闡明之后,有可能會發現更多的癌癥具有遺傳傾向,對癌癥的認識越清楚,就越有辦法對其進行防治。
10.如家族中有人發生過腫瘤,如何判斷后裔中是否會再患腫瘤
如果家族中已有人發生過腫瘤,如何判定后裔中是否有人會再發生腫瘤?可采取如下辦法。
遺傳分析:
看是否有血緣關系,如舅媽、姨夫、姐夫、嫂嫂、嬸嬸、姑夫等,是腫瘤患者,則無關。如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父親、母親、叔叔、姑姑、姨娘、舅舅、叔舅兄弟姐妹、姑姨兄弟姐妹,則有相關性和考慮的必要;其中血緣關系越直接,如父母兄弟姐妹,越值得注意。
看發生同一腫瘤的數量與類型:
如相關親屬中,有一個癌患者時,可視為一般,有兩個或兩個人以上時,尤其發生的是同一種腫瘤,則應注意。
看患腫瘤的時間:
腫瘤患者發生在六七十歲以上的親屬,如爺爺或姥爺80多歲患了癌癥,目前認為這種高年齡腫瘤患者由環境因素誘發的可能性大,遺傳給后裔的幾率很小;如發癌時間在中年或兒童期,則值得注意。
看患哪一類腫瘤:
如是視網膜母細胞瘤、結腸癌、白血病、神經母細胞瘤、皮膚基底細胞癌等遺傳傾向大的癌癥,則值得警惕,應到正規醫院咨詢。
酌情到正規醫院進行遺傳檢測:
要到正規腫瘤醫院咨詢和檢測,以證明是否為易感個體;如是,則應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最常見的遺傳學檢測手段是細胞遺傳學檢測,即觀察染色體。
11.何為有遺傳性癌變傾向的個體,其患癌癥的可能性有多大
目前已知癌癥的發病與基因異?;蛲蛔冇嘘P,有人可從家屬遺傳中獲得某種有癌變傾向的基因,而成為一名具有遺傳性癌變傾向的個體,該個體在其一生中患該類癌癥的機會就會較正常個體為高。到目前已被闡明的有3種,一是家庭性非息肉性結腸癌(HNPCC)相關突變基因攜帶者,其次是主要和乳腺癌及卵巢癌有關的BRCA1和BRCA2突變基因攜帶者。若親屬中患有此種癌的人數不少,是否均成為有遺傳性癌變傾向的個體呢?其實不必“憂天”,因為即使以發病率上升較快的結腸癌為例,在不同的家庭性非息肉性結腸癌的家族中,現已被確定的突變基因至少有4種,而在全部結腸癌中由這些基因突變造成的估計僅5%左右。那么,如何能確定或排除突變基因攜帶者呢?到能做這些基因檢查的正規腫瘤專業醫療機構,以獲得肯定的結論。但是由于攜帶有這種突變基因者終究屬少數,因此不妨先從臨床上做一初篩。目前認為最基本的臨床診斷標準有3條:第一,家族中至少有3人經病理診斷證實為結腸癌;第二,至少有連續兩代人患結腸癌;第三,其中一人50歲以前確診。當然也并不是所有的突變基因攜帶者都具備此3條標準,只是符合此3條標準者攜帶有此種突變基因的機會較多,約占3/4。如果已被確定為該類結腸癌的突變基因攜帶者,則在65歲前患結直腸癌的可能性為2/3~3/4,平均癌變年齡為45歲。
再談談與乳腺癌及卵巢癌發病有關的BRCA1及BRCA2突變基因攜帶者,估計5%~10%的乳腺癌是由這些基因突變所致。據研究,具有BRGA1突變基因的婦女患乳腺癌的危險性較常人高20倍。值得提出的是如男性攜有此種突變基因,則患前列腺癌的危險較自然人群高3倍,也易患男性乳腺癌。一般而言,攜帶有BRCA2突變基因的危險性要較BRCA1為小。
12.有遺傳性癌變傾向的個體怎樣預防癌癥的發生
目前認為主要是通過檢測早期發現,以達治愈的目的。就預防結腸癌來講,可自20~25歲以后,每隔1~3年做結腸鏡檢查,因為在癌變過程中,具有從正常黏膜到腺瘤性息肉,然后再癌變的規律,由于該類癌多見于升結腸,所以,必須做全結腸鏡檢查,只要切除被發現的腺瘤或早期的癌變,即可治愈。對于乳腺癌的預防方法,則建議有遺傳性癌變傾向的個體在20歲以后,可每個月做乳腺自檢一次,在25~35歲以后可每年由臨床醫師對其乳腺進行一次檢查,對35歲以上的婦女可每年做一次乳腺攝片,以便早期發現。對卵巢癌的預防是在25~35歲以后每年做一次經陰道的超聲檢查及血清CA125的檢測,由于攜帶有BRCA2突變基因者的危險性較低,所以這些有關卵巢癌的檢查可限于BCRA1突變基因攜帶者。目前不建議做相應臟器的預防性切除手術。
由于上述3種突變基因的攜帶者中患子宮內膜癌、前列腺癌的機會也較常人為多,故也有建議每年做一次子宮內膜刮片與肛門指檢和血清PSA的檢測。
13.變“多發”、“難治”為“少發”、“易治”
如何使“多發”變為“少發”呢?我們已知癌癥與環境因素、個人生活飲食習慣等密切相關,所以只要將環境或習慣加以改變,癌的發生也將隨之改變。癌癥可借改變不良生活習慣而使其發病下降。通過改變生活環境與飲食習慣可使癌癥“多發”變為“少發”。
至于癌癥之所以“難治”實系臨床上的癌癥病人病期太晚所致,其實所有的慢性病,一旦發展到不可逆階段,其預后就不好。任何慢性病,癌癥也不例外,在其臨床病前均有一漫長的潛伏病程,人們均已習知治療高血壓是為了預防冠心病,治療高脂血癥是為了預防腦卒中。豈不知從一正常細胞演變成癌細胞,從早期癌發展成晚期進展性癌,前后兩個階段一般需歷時20年左右,所以,應有足夠的時間及時發現與治療。我國宮頸癌普查的成功就是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實例。通過早期發現癌癥,及早治療,可使癌癥“難治”變為“易治”。
14.世界衛生組織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防癌戰略思想
世界衛生組織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防癌戰略思想:1/3的癌癥是可以預防的;1/3的癌癥是可以被早期發現,從而治愈的;1/3的癌癥是可以改善癥狀,延長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