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句話長壽經
- 盧晟曄編著
- 1355字
- 2020-01-10 11:35:16
從未停筆的百歲生物學家
貝時璋
貝時璋老人是中國科學院最年長的一位院士,是我國細胞學、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為我國生物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貝時璋院士一生都信奉少享受,多奉獻,工作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的理念。老人將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科研事業。在92歲以前,貝老一直堅持著每天到實驗室去上班,風雨無阻。當貝老的老伴去世之后,貝老就選擇在家工作了,那個時候才算是開始了自己的老年生活。
一路走來,老人家都克己奉公,嚴格自律自省,真正做到了生活、工作有規律,將自己的一腔熱情奉獻給了祖國的科學發展。在忙碌中享受著生活,在工作中尋找著快樂。對待工作專心致志,不僅使貝老在學術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高峰,還使自己的身體硬朗結實,獲得了長壽。
工作其實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用來養家糊口的方式,而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途徑,并且能夠給日常的生活帶來無盡快樂。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個人要忙碌,并且要保持忙碌,它是這個世界上最便宜的藥,也是最好的藥。”
很多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適度有規律的忙碌、工作,是有利于人的健康的。曾經有一項研究表明,那些活躍在世界各個領域的名人們,他們的壽命比普通人的一般要高出將近30%。
有的人對于這樣的研究結果表示不理解,其實并不難理解。一般來講,工作可以使人們的孤獨感、寂寞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人們在緊張忙碌的工作中,會將生活中的煩惱暫時地置之腦后,在充實的狀態下逐漸獲得喜悅,使情緒恢復到一個良好的狀態。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情況的改變需要有一個前提,就是對于從事的工作是極其熱愛的。只有熱愛自己的工作,才會在忙碌中尋找到快樂的感覺。相反,如果一個人并不熱愛自己的工作,試想一下,在生活中受了委屈,遇到了煩心事,心情很郁悶,還要做一份自己并不喜歡的工作,那么無異于是“雪上加霜”了,不僅不會起到緩解情緒的作用,還會使心情更加低沉,變得更加煩躁。
對于現在很多人來說,從事的并不是自己非常喜歡的工作,于是總想著有一天能夠退休,退休了就算是“刑滿釋放”了。可是退休后又會去做些什么呢?幾十年來都做著并不喜歡的一個工作,好不容易熬到了退休,雖然是告別了“苦海”,可是也許一時間并不能夠適應。于是還是會按時起床,按時吃飯,等到準備就緒想要去上班時才會意識到自己已經退休了,這個時候不免會發出“我老了”的感嘆。如果再加上并沒有什么興趣愛好的話,恐怕只有在家里生悶氣的份了。時間一長,性格可能也會改變,老年人的惶恐、不安、焦慮等一些不好的習慣會隨之而來,在那樣的情緒影響之下,身體很容易垮掉,健康就無從談起了。
人活一世,總要做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有事情可做,證明身體和精神并沒有老,證明活著有很大的意義。哪怕是退休了,也可以找些別的事情來做,將平時沒有時間、沒有機會做的通通嘗試下,豐富自己的生活,亮麗自己的人生。
一個人的長壽與否,與先天因素可以說不無關系,但是更多的還是后天的勤奮與保養。一個勤于工作的人,他的新陳代謝肯定很活躍,生命力也一定很旺盛,這樣的情況必然有利于身體的健康長壽;而一個懶惰的人,他的新陳代謝肯定不會太活躍,身體的各個器官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時間長了以后身體機能退化,抵抗力下降,對于健康是很不利的。
貝時璋老人熱愛自己的工作,搞了一輩子科研,在獲得名譽的同時,也享受了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