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自然國情與發展
人與自然關系的演變是一個極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也是一個極其復雜的認識發展過程。這一過程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人是自然界的奴隸,人是被動的,人的一切活動都受到自然界的控制。第二個階段人試圖成為自然界的主宰,自然界是被動的,人卻是主動的,人類無度地向自然界索取;人認識自然是為了改造自然,抗拒自然的制約,同時也會破壞自然,破壞人類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基礎。這一階段是人類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人與自然矛盾凸顯期。第三個階段人與自然界和諧共處,人不再是自然界的主宰,而是自然界的朋友;人不再是自然界的破壞者,而是自然界的保護者;人認識自然不僅僅是要改造自然,還要順其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精心保護自然,使自然支持系統成為人類持續發展的基礎。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偉大思想,也是中國對人類思想史的偉大貢獻。
中國是人口眾多但地理分布不同,地域遼闊但發展不平衡,資源豐富但人均資源少,生態環境多樣化但相當部分十分脆弱,發展不平衡的大國。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加速時期,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人均農產品和其他工業品不可抑制地增長,使得有限的自然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環境承受了空前、持久、巨大的壓力,這是中國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的工業社會轉變過程中難以避免的重大挑戰,這就使得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中國發展的一個核心問題。
本篇主要討論中國自然國情與發展的關系,其中第2章是地理與發展,主題是討論中國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如何影響發展,如何重塑中國經濟地理。第3章是資源與發展,主題是討論中國在能源、資源相對貧乏的條件下,如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支撐最大人口規模、最大經濟規模、最大貿易規模的中國現代化。第4章是環境與發展,主題是討論中國如何解決污染排放加劇和生態環境脆弱這一中國工業化基本矛盾,如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從生態赤字走向生態盈余。第5章是自然災害、氣候變化與發展,主題是討論中國如何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危機。
通過對自然國情的學習,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綠色發展正是在對這一自然國情深刻認識之上所提出的全新發展觀。綠色發展體現了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生,體現了黨中央對于發展自然規律的把握。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是中國五大發展的基礎性問題,也是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前提條件。首先,綠色發展要求在發展中尊重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自然系統的統一性。這意味著綠色發展不僅是自然系統的發展,而且是經濟—社會—自然三大系統的有機統一,要將綠色發展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及黨的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其次,綠色發展要求樹立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堅持科學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發展必須是低碳發展、循環發展、可持續發展,平衡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最后,在自然系統的建設中,要樹立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