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地理與發展

毛澤東同志1939年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對中國地理環境作了十分精辟的概括,他指出,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它的領土和整個歐洲的面積差不多相等。在這個廣大的領土之上,有廣大的肥田沃地,給我們以衣食之源;有縱橫全國的大小山脈,給我們生長了廣大的森林,貯藏了豐富的礦產;有很多的江河湖澤,給我們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長的海岸線,給我們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從很早的古代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殖在這塊廣大的土地之上。他還談到了中國地理位置對中國革命事業的影響。

地理特征是影響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人很早就關注地理問題,《周易·系辭》就有“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之語。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和歷史學教授戴維·蘭德斯(David S. Landes)在其名著《國富國窮》中提出了氣候理論,認為:“像生活一樣,大自然是不平等的,有自己的偏好;進一步說,大自然的不平等是難以消除的。從產值和人均收入來看,富國位于溫帶,特別是北半球的溫帶;窮國則位于熱帶和亞熱帶。”[美]戴維·蘭德斯:《國富國窮》,1頁,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它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大陸型國家,地處中緯度和大陸東岸,起伏多山的地形、活躍的地質結構運動、復雜的水溫條件、大陸暖風氣候,這些特征不僅直接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的人口發展、農業發展和文明發展,也影響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及改革開放后的發展與變化。

本章將圍繞以下問題展開討論:如何認識地理與發展的關系?為什么說世界進入了“重塑經濟地理”的時代?有哪些經濟學理論作為基礎?中國地理版圖是怎樣變遷的?中國自然地理環境有什么特點?這些自然地理條件對中國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中國經濟地理歷史變遷趨勢是什么?今后中國如何根據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來建設美好的綠色家園?

2.1 地理與發展的關系

2.1.1 地理對發展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表所有自然地理要素,包括由氣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動物等組成的自然綜合體。地理學研究并不局限于自然地理環境,它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英國地理學家哈蓋特(P. Haggett)1977年指出地理學主要研究三個方面問題:第一,地理學研究的不是抽象的空間,而是作為社會舞臺的地球表面;地理學研究的是作為人的環境的地球。第二,地理學集中研究人的空間組織結構,及其與環境的生態關系。第三,地理學對地球上的富裕程度和多樣化很感興趣,往往把統一的空間分開來考察。參見楊吾楊:《地理學的性質和體系》,見《理論地理學與應用地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這里我們更關心地理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

不同的理論學派在地理對發展的影響這一問題上,始終沒有定論或者共識。一種觀點是“地理決定論”,它以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F. Ratzel)為代表,拉采爾深受達爾文進化論影響,認為人是地理環境的產物,但同時認為由于有人類因素,環境控制是有限的,并把位置、空間和界限作為支配人類分布與遷移的三組地理因素。拉采爾認為“先進的文明只是在具有刺激性寒冷氣候地區發展,住在熱帶的人們,由于單調酷熱氣候影響,將注定為貧困所籠罩”轉引自 [美]R. P.拉金,G. L.皮特斯:《人文地理學概念詞典》,康涅狄格,格林伍德出版社,1983。。這種理論很長時間成為歐美國家地理學的基石,對近代中國影響也很大,如梁啟超先生就有相似的觀點。例如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撰《地理與文明之關系》一文,比較了高原、平原、海濱三種地理環境對文明的影響,認為土地高低與文明發達有比例關系,高原宜牧,人口流動,不能立國,無文明可言;平原河流發育,土地豐富,宜農立國,文明燦然;海濱“能發人進取之雄心,超然萬里,行為、思想皆得無限自由”。參見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9。這一觀點把地理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絕對化了,但是對它的批判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成為“地理虛無主義論”,即完全否定自然地理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將馬克思主義關于地理條件和社會發展的關系概括為五個方面:第一,地理條件是人類歷史發生、發展的前提之一。第二,不同的地理條件影響著社會生產力的分布狀況和發展水平。第三,地理條件還影響著一些國家的政權的形式和政權的職能及其歷史特點。第四,地理條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斷變化。第五,人類在利用地理條件中也不斷改變著地理條件,并獲得對于地理條件的新的認識。總之,馬克思主義認為,地理條件是經濟關系的一部分,因而也是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之一。馬克思主義關于地理條件與社會發展關系的理論,是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同于任何唯心主義歷史觀和自然主義歷史觀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第一次科學地闡明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地理基礎這個古老的、同時又具有現實意義的重大課題。這對于我們認識地理條件與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關系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參見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1卷,117~132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那么,地理因素到底對人類社會發展有多大影響?是決定性的還是極其有限的?用經濟學或發展經濟學的觀點看,地理因素對發展的作用和影響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國或地區所處的經濟發展類型(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業經濟、知識經濟)、發展階段(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階段)以及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電力基礎設施、通信基礎設施等)。人類對自然地理條件的調控要付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成本,如交通、通信、能源、城市等基礎設施建設成本、維護成本、沉沒成本等。

自然地理對人類生活、生產活動的影響是十分復雜的,也是多方面的。既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既有短期影響,也有長期影響,如氣候異常或變化。對人類的生產活動會有不同的影響,對農業生產和對非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也大為不同,前者更多地依賴于自然條件,后者更多地依賴于非自然的人工條件(見表2—1)。

表2—1 自然地理對人類生活、生產活動的影響

反過來,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也有很大的影響。地球是我們的家園,自然地理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對大自然的漠視,將導致大自然更為可怕的報復。人類不恰當的開發活動引起生態環境退化,影響生態系統穩定,并進而影響全球氣候系統穩定,最終加劇氣候異常變化,加快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

自然地理從多個方面塑造著人類的生活方式與生產(農業生產與非農業生產)方式,影響著人類的行為方式,導致人口與經濟活動的不均勻分布,適宜人類集中居住和進行生產活動的地區成為中心區,而不適宜的地區則成為邊緣區(見圖2—1)。

圖2—1 人類生活、生產活動地理空間分布

正是由于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一國的經濟發展也并不是在所有地區同步,總會有少數地區率先發展,并成為增長極或發展中心。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中談道:“沿著海岸,沿著可通行的河流,各類工業自然而然地細化和改進自己,常常在很長的時間之后,這些改進才會向一國的內陸地區延伸。”根據世界銀行估計,目前全世界1%的陸地面積就集中了一半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參見世界銀行:《2009年世界發展報告:重塑世界經濟地理》,1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那么有哪些因素使一個地區成為經濟增長極或經濟中心區呢?從人類歷史長河看,有以下幾個基本趨勢和主要地理特征:第一是集中于沿海地帶。海洋是一個國家通向世界的窗口,海濱往往毗鄰國際市場,海洋交通既具備強大的長距離運輸能力,也具有較低的運輸成本。第二是集中于水系地帶。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早期人類逐水而居,形成聚落,現在大多數城市都是由沿河的人口聚集地發展而來的。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僅占中國國土總面積的1.4%,卻承載著中國10%的總人口、38.6%的GDP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GDP)有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總產出減中間投入)、收入法(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余組成)和支出法(由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組成)。本書主要采用了生產法計算的GDP,在涉及其他兩種計算方法時,將做特別說明。、60%的出口額。第三是集中于氣候宜人地帶。溫帶和亞熱帶一般是經濟人口密集地,氣候溫和,適宜人類居住。第四是集中于低海拔地區。絕大部分不超過海拔1000米,海拔越高,相應的人口分布和經濟集中程度就越低。第五是集中于工業化先行區。現代經濟繁榮地帶興起于工業革命之后,一方面具有前四類集中區的部分特征,另一方面隨著能源、礦產資源富集區的開發和利用形成現代工業生產集中區。

到了現代,人口越來越多地向大都會區、城市集聚。例如2010年美國大都會區(指人口在5萬以上、城市為中心的地區)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3.7%,都會區的人口占10%,其他地區的人口不足10%。就城市而言,美國一半人口居住在人口超過1萬人的城市中。表現為城市化與(城市)郊區化并存。參見韓毅、張兵主編:《美國經濟數字地圖2012—2013》,6~9頁,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直到19世紀下半葉,隨著現代要素的引入,中國經濟地理才開始發生變化。當英國發動工業革命200年之后,中國才大規模發動工業化、城鎮化,興建現代交通、通信、能源基礎設施,中國經濟地理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歷史變遷,形成了上百個不同規模的新式工業化集中區。

2.1.2 如何重塑經濟地理

世界銀行《2009年世界發展報告:重塑世界經濟地理》濃縮和總結了過去一代人的政策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個新的經濟地理分析框架,作為了解并重塑經濟地理的基本理論。它提出了經濟地理的三個特征:密度、距離和分割。密度指每單位土地的經濟總量;距離指商品、服務、勞務、資本、信息和觀念穿越空間的難易程度;分割指國家之間、地區之間商品、資本、人員和知識流動的限制因素。原因層面分析了經濟地理變遷的動力,聚集、遷移、專業化和貿易等市場力量;在前面分析的基礎上形成關于城市化、一國國內落后地區以及區域一體化和全球化等三方面政策啟示。參見世界銀行:《2009年世界發展報告:重塑世界經濟地理》,49、74、97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新增長理論、新貿易理論和新經濟地理學所構成的分析框架很好地揭示了世界經濟地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主要特點,但是它們都是針對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很少針對某一具體國家和地區,特別是三個新理論基本上還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考慮,很少考慮到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的“自然條件約束”。在實際的政策制定中,人們不僅要考慮到生產要素集中和公共服務均等化,還要求不同地區根據自然地理特點、資源承載力、生態環境容量重新來進行空間布局。我們稱之為新自然經濟學,需要考慮自然要素的經濟地理分析框架等(見表2—2、專欄2—1)。因為環境因素變化可以帶來區位優勢的變化,如在海平面上升的大背景下沿海地區可能會受到嚴重的威脅,喪失它的區位優勢。在重塑中國經濟地理、建設可持續的美好的綠色家園時,我們不僅要發揮市場機制這一“看不見的手”在塑造經濟地理中促進要素流動、優化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還要發揮政府干預這一“看得見的手”監管市場、保護環境的引導性作用,“兩手都要硬,兩手同時發揮作用”溫家寶總理在英國劍橋大學演講時提到在金融市場上市場配置與政府和社會監管“兩手都要硬,兩手同時發揮作用,才能實現按照市場規律配置資源,也才能使資源配置合理、協調、公平、可持續”。參見溫家寶:《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在劍橋大學的演講》,見新華網,2009-02-02。

表2—2 中國經濟地理分析框架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世界銀行《2009年世界發展報告:重塑世界經濟地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分析框架修改。

這一分析框架包括四個方面理論的創新和綜合,即新經濟地理學、新貿易理論、新增長理論、新自然經濟學(見專欄2—1)。

專欄2—1 新經濟地理學、新貿易理論、新增長理論、新自然經濟學

新經濟地理學:強調和關心“外部規模經濟”,其基本觀點包括:第一,規模經濟、運輸成本、要素流動性、產業關聯度和經濟一體化等多種“向心力”和“離心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對聚集形成綜合的影響。第二,聚集引發的正外部性是一種自我強化的累積過程。

新貿易理論:地理位置鄰近的地區之間經濟聯系最密切。

貿易引力模型(trade gravity model)的基本思想來源于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萬有引力定律指出,兩物體間的相互引力與兩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兩物體間的距離成反比。貿易引力模型指出,兩國或地區之間的雙邊貿易額與這兩國或地區的經濟總量成正比,與兩者間的空間距離成反比。

因此,一個國家或地區最容易和鄰近的國家或地區產生貿易和投資,并通過分工和協作,產生外部規模效益。

新增長理論(又稱為內生增長理論):傳統經濟增長理論不能解釋作為外生變量的“技術進步”如何提高收入,新增長理論假設要素收益遞增,提出技術進步的內生化,重視知識溢出、人力資本投資、研究和開發、邊干邊學等內生技術變化對經濟增長的核心作用。

新自然經濟學:傳統發展經濟學很少討論自然要素(資源和環境)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自然損失在國民收入賬戶中沒有得到反映,而新自然經濟學則把自然要素作為一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國民財富,或者稱之為生產性基礎(productive base)。中國的國情條件決定了資源、環境因素對經濟發展的突出重要性,一個地區的發展要充分考慮到該地區的生態脆弱性、環境容量、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主體功能區規劃就是探索按照新自然經濟學調整生產力布局的一個重大創新。

什么是經濟一體化?為什么需要經濟一體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丁伯根(Jan Tinbergen)于1950年首次提出經濟一體化(economic integration)這一概念,他認為經濟一體化就是將有關阻礙經濟最有效運行的人為因素加以消除,通過相互協調和統一,創造最適宜的國際經濟結構。經濟一體化的作用就在于能夠提高生產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充分利用經濟規模。

經濟一體化本身就是經濟發展的過程,它并不是一夜之間就可以實現的,存在多種形式,也需要經歷若干階段:優惠貿易區、自由貿易區、貨幣同盟、消費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與貨幣同盟、經濟同盟與財政同盟等等,并沒有什么統一的或唯一的標準,只是經濟一體化的程度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范圍,經濟一體化可以分為:一是一國內部各地區一體化,各類要素自由流動,不存在任何貿易壁壘。地區經濟一體化是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融合劑和加速器。像中國這樣一個地域十分遼闊、人口極其眾多、各地差異性甚大的國家就如同一個“世界”,三十幾個省級地區(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消除它們之間的人為障礙因素,促進內部經濟一體化,從而形成巨大的內需市場,也擴大了一個地區的發展空間。

二是一國與周邊國家一體化,通過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聯盟等各種一體化形式,實現商品、服務、生產要素、人才與信息的跨地區流動的規模與形式的不斷增加,通過地區之間的分工和協作,使利益攸關方之間經濟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的動態過程。其中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zone)就是最好的制度安排,它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往往為了維護共同的經濟和政治利益,建立協調機制,通過制定規劃或締結條約實施共同政策,取消相互之間的關稅和與關稅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實現互惠互利,從而達到共同利益最大化。

三是國際一體化,主要標志可以用定量指標來表示,包括國際貿易、外國直接投資、國際金融等占世界GDP的比重。

無論是國內地區一體化,還是區域一體化、國際一體化,都會對重塑中國經濟地理產生重要影響,帶來新的機遇。一體化既是經濟發展大變遷,也是經濟地理大變遷,我們稱之為“中國大發現”,無論是人口規模,還是經濟貿易規模,它遠遠超過歷史上的“地理大發現”。

2.2 中國自然地理與發展

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的特點是,疆域遼闊,地處中緯度和大陸東岸,地形起伏多山,地質結構運動活躍,大陸季風氣候,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巨大。參見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委會:《中國自然地理》,總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牛文元、趙松喬:《中國自然地理概要》,見《中國經濟年鑒(1981年)》,北京,經濟管理雜志出版社,1981。反過來,中國這樣的自然地理環境又直接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的人口發展、經濟發展和文明發展。我們驚異地發現,正是在這種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條件下,中國在幾千年前不僅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國家,也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農業國家。

從中國的位置來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東南面對海洋,西北深入歐亞大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把中國和美國做一對比,兩個國家的自然地理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兩國緯度相等,同在北回歸線;兩國大部分地區處于溫帶、亞熱帶;兩國經度跨度差不多,國土面積差不多(中國為960萬平方公里,美國為937萬平方公里),具有較小的差異性。

2.2.1 幅員遼闊的大陸型國家

中國自然地理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地域廣大、幅員遼闊、相對封閉。中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世界總量比重的7.1%。資料來源于世界銀行數據庫,轉引自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2013》,95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東起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西至帕米爾高原,東西距離大約為5200公里(時差4小時);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北緯53°31′),南至曾母暗沙(4°15′),南北距離大約5500公里,太陽直射角相差30度以上。除了陸地之外,我國還有寬闊的海域、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嶼,和陸地面積加在一起,組成了我國遼闊疆域的全貌。

從歷史上來看,中國的疆域不斷發生變化。中國的版圖由最早的兩個核心區所組成:第一個是西部核心區,關中地區;第二個是東部地區,河洛地區。由此逐漸擴展到東中原地區和西中原地區,進而擴展到南方地區,東北地區,新疆、青藏、外長城等地區。

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帝國是秦朝,其疆域只是現今中國的一小部分:北到長城,南到南海,西到隴西和西藏東部的邊緣,大約300萬平方公里,這曾是中國疆土的精華或“中國本部”,它承載著中國大部分的人口和資源。

西漢的疆域相對于秦代有所擴大,它首次將西域納入中國版圖,僅次于羅馬帝國版圖(約518萬平方公里),但中國總人口接近6000萬,與羅馬帝國總人口接近(6000萬)。參見 [美]艾米·蔡:《大國興亡錄》,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西漢之后歷經大分裂時期,即使中國被隋統一,西域也未納入版圖。到了唐代,其疆域超過西漢,廣大北部的戈壁、草原,包括漠北被納入中國的版圖。到了宋代,中國的疆土縮小,重新回到“中國本部”。北宋被遼滅亡之后疆域向南進一步縮小。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疆土空前的帝國,也是人類有史以來疆土最廣大的帝國,它的疆土橫跨歐亞大陸,且第一次把西藏納入中國的版圖,廣大的北部則包括西伯利亞。明朝,中國的版圖再一次大幅度地縮小,失去西域的北部,疆域面積為353萬平方公里。清朝的疆域版圖再次擴大并達到歷史上的頂峰,奠定了現代中國疆域的基礎,形狀像一片海棠葉,其面積多達1300萬平方公里。清政府沒有公布過全國總土地面積,在光緒年間曾公布過除新疆和內外蒙古以外其他各省的面積,合計672.1.平方公里。如果計入新疆和內外蒙古面積的話,鴉片戰爭前至少有1250萬平方公里。參見羅爾綱:《太平天國革命前的人口壓迫問題》,載《中國社會經濟史集刊》,1949,8(1);蔣建平:《簡明中國近代經濟史》,11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從那時起,中國和美國的國土面積就出現了截然不同的趨勢,美國在1803年時,國土面積為230多萬平方公里,但是到1867年購買阿拉斯加之后,短短幾十年間,美國領土由230多萬平方公里迅速增加到930多萬平方公里。而中國與此相反,國土面積不斷縮小,從清中期之后,特別是19世紀五六十年代,沙皇俄國先后占領東北10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國領土,在中國西部割占44萬平方公里。參見蔣建平:《簡明中國近代經濟史》,11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到近代,中國的版圖不斷縮小且不斷變化,從一片海棠葉變成一只雄雞,縮小為960萬平方公里。目前,中國是世界第三大國,排在俄羅斯(1709.8萬平方公里)、加拿大(998.5萬平方公里)之后。數據來源于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數據庫。此外我國海域遼闊,跨越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多公里。海洋資源種類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產、可再生能源等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從而形成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海岸”,也是中國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資源。

中國陸上疆界長2萬多公里,與我國相鄰的國家有14個:東鄰朝鮮,北鄰俄羅斯、蒙古國,西鄰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南鄰老撾、緬甸、越南;此外同我國隔海相望的鄰國有6個: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中國的東部和東南部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西北部是廣大的沙漠和大荒漠,西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北部是西伯利亞高原和蒙古高原,南部是云貴高原和更加不利于交通的山地叢林。大海、沙漠、高原、高山把中國相對封閉起來。中華文明在這樣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之中自發成長,形成獨特文化范式,與外界文明特別是西方文明很少發生相互滲透。費正清認為,作為東亞文明搖籃的中國北方地區幾乎完全與世界隔絕。東亞文明和人類的其他幾大文明相互隔絕而自成格局。高山大漠把東亞和其他地區隔離開來,因而東亞發展出一種大體上保留至今的獨特的字母文字,唯有東亞的文字——漢字完全是另外一套體系。參見費正清:《中國:傳統與發展》,4~5頁,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中國遼闊的國土和漫長的陸地邊界,不但塑造了中華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成為決定新中國經濟、政治的基本變量,它使得中國的經濟發展具有更大的縱深空間,也更具多樣性、復雜性。一方面,中國具有國土大國優勢,因“地大”而“物博”,不僅資源種類多,比較齊全,而且物產豐盛。在開始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前,毛澤東等領導人就看到這一國土的大國優勢,確立了建立比較獨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工業化初期目標,為后來的中國改革開放奠定了最重要的工業化基礎。另一方面,中國的確存在著“大有大的難處”的大國劣勢毛澤東多次提到《紅樓夢》中“大有大的難處”這句話,說明了大國的事情并不那么好辦。參見董志新:《毛澤東讀紅樓夢》,379~381頁,沈陽,萬卷出版社,2009。,特別是中國內部的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性甚大,各地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性突出,也使得中國中央與地方關系、地區與地區之間關系遠比小國復雜得多。

2.2.2 地形、地勢復雜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梯級分布,東西高差懸殊,為世界其他國家所罕見。中國地勢自西而東層層下降,形成了地形上的三大臺階。第一大臺階是青藏高原,共25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比重為26.8%,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大臺階是廣大中部地區,北起大興安嶺,太行山,經巫山至雪峰山一線以西,大致為海拔1000米到3000米的高原和盆地,這包括三大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兩大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這是中國的生態脆弱帶,具有非常大的坡度,與美國中部大面積的平原大不相同。從西北部和中北部看,主要是干旱地區和半干旱地區,適于放牧,而不是農業種植,只有在新疆的若干綠洲可以開展糧食種植。盡管新疆綠洲面積由1950年的4萬平方公里擴大到2005年的7.07萬平方公里參見《新疆綠洲面積50余年間擴大近一倍》,見新華網,2006-10-18。,但綠洲面積占整個新疆總面積(166萬平方公里)的比例很小,只有4.2%。第二大臺階,與著名的胡煥庸線有接近之處,可以看出中國是一個多山、多河(川)的國家。上述線以東,是我國地勢最低一級臺階,即第三大臺階,多數是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與丘陵,這涵蓋了東南主要人口地區,包括兩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兩大丘陵地帶(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這實際上也是中國國土的精華部分。三大臺階不但影響著我國水流走向、水汽輸送,使我國成為水能豐富的國家,同樣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造成直接影響。

三大臺階影響著中國的人口分布。胡煥庸先生在上世紀30年代提出了中國的人口分布線,即著名的“胡煥庸線”。這條線是從黑龍江璦琿向西南做一直線到云南騰沖,將全國分為東南部與西北部,東南部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36%,人口占96%;而西北部面積占全國的64%,人口占4%。參見胡煥庸:《中國人口之分布——附統計表與密度圖》,載《地理學報》,1935,2(2)。后來,他根據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將全國30個省(區、市),歸并為八大區,其中蒙新區和青藏區的面積占全國一半左右,但它們的人口只占全國的3.7%。這兩個大區以外的26個省區面積占全國的一半左右,人口卻占了全國的96.3%。參見胡煥庸:《論中國人口之分布》,185頁,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這表明經過幾十年的變化,胡煥庸線的人口分布并沒有明顯改變。

胡煥庸首次根據中國地形圖、雨量分布圖與人口分布圖做比較,發現三者之間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參見胡煥庸:《中國人口之分布——附統計表與密度圖》,載《地理學報》,1935,2(2)。根據胡煥庸先生的分析結論,中國人口分布具有六多六少的特點:東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地區少;農業地區多,林木地區少;從氣候的條件來看,溫帶、暖濕帶或濕潤地區多,干旱、寒冷地區少;開發歷史悠久的地區多,開發較遲的地區少;沿江、沿海和鐵路沿線多,交通不便的地區少。參見胡煥庸:《論中國人口之分布》,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胡煥庸先生的總結對于我們認識中國人口與地理之間的關系非常有意義。

中國的地理特點從根本上影響著幾千年來經濟史的形成和人口居住方式。黃育川認為,以國際標準來看,雖然中國地域遼闊,但是中國20%的國土面積上承載了全國80%的人口。這20%的國土包括富饒的平原地區、主要河流沿岸和沿海的城市區。西部地區包括12個省份,這里面積廣大的山區和沙漠并不適宜商業活動,是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中部地區包括8個省份,人口多集中在河流流域,是中國主要的農業產業區(包括東北省份)。參見黃育川:《用經濟地理學重新詮釋中國的成功》,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亞洲項目,卡內基文件編號115,2010。

三大臺階對我國的貧困人口分布也有著深刻的影響,將國家和省級貧困縣的分布與胡煥庸線相對照,可以看到貧困縣大部分分布在第一大臺階和第二大臺階的邊緣地帶和過渡地帶。中國的貧困人口在第二個臺階的分布主要是兩個地區,一個是安徽、河南,另一個是北京附近的河北省。第二個臺階大部分海拔是從1000米到3000米,坡度很陡,容易形成大規模的水土流失,生態十分脆弱。隨著人口增長,耕地擴大,水土流失加劇,進一步加劇了貧困,這和自然地理有很密切的關系。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高山面積比重超過任何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山地面積占我國國土面積的33.3%,高原占26.0%,丘陵占9.9%,三者合計占69.2%;而盆地占18.8%,平原占12.0%,合計占30.8%(見表2—3)。這一地形地勢特點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國耕地面積的擴展,即使開墾耕地幾千年,直到2011年耕地面積達到1.217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比重只有12.80%。參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2012》,407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美國國土面積與中國大致相當,但是耕地面積達到2億公頃參見韓毅、張兵主編:《美國經濟數字地圖2012—2013》,71頁,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是世界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占國土面積的比重為20.7%。印度的平原占國土面積的比重為53.7%,盡管印度國土面積(為297萬平方公里)不足中國的1/3,但大部分都可以作為耕地。盡管中國可利用的國土面積有限,卻沒有完全限制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2011年美國糧食總產量為3.8億噸,中國達到了5.7億噸,相當于美國的1.50倍,而美國的耕地面積相當于中國的1.64倍。

表2—3 中國地貌類型及占國土面積比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9》,382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從我國國土面積中海拔高度的分布角度來看(見表2—4),500米以下的國土面積占我國國土總面積的1/4,這是中國主要的經濟發展地帶和人口密集地區。事實上,全世界的人口,絕大部分都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區域,占世界總人口比重的91.8%,其中在海拔200米以下地區人口的比重為56.2%,海拔200~1000米地區人口的比重為35.6%。而中國海拔高于1000米以上的國土面積占了57.9%,還居住著大量人口。正如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的感慨一樣,在黃土高坡這樣荒蕪的地帶,居然也有人類活動的蹤跡,這在美國是難以想象的。參見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這就是中國,中國人能夠在最惡劣的條件下生活。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海拔高于3000米的國土面積占我們國土總面積的25.9%,所以說中國不僅是多山國家,而且還是高山國家。由于山地海拔高度大,成為擴展農業用地面積的巨大障礙。在中國修建交通運輸的基礎設施,其成本要遠遠高于其他國家,我們把它稱為“發展成本”。

表2—4 我國不同高程所占面積及其占全國總面積比重

資料來源: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經濟地理研究室:《中國農業地理總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除了“黃色國土”之外,我國還有300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海洋是潛力巨大的資源寶庫,也是支撐未來發展的戰略空間。為此國家決定實施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戰略,發布了《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2012年9月)。2010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近4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和沿海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分別為9.9%和16.1.,涉海就業人員3350萬人。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

2.2.3 氣候條件多樣

從氣候上來說,溫帶最適合人類的生存居住和發展。中國的溫帶地區占了國土面積的45.6%。另外,中國有獨特的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的面積占26.1.),溫度水分條件適宜,出現世界上少見的一季多熟現象,使得其具備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由于氣候和土地的作用,中國出現了不同的氣候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青藏高寒區。從南而北,全國(青藏高原除外)分為5個溫度帶,具有各不相同的無霜期、積溫等,也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耕作制度(見表2—5)。

表2—5 各溫度帶的分布與特點

資料來源: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委會:《中國自然地理》,總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

我們的祖先是最早了解并利用中國的氣候條件和氣候資源的,他們創造的24節氣的中國農歷,又可分為四類:一是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二是象征氣候變化的: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三是反映降水量的:雨水、谷雨、白露、霜降、小雪、大雪;四是反映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驚蟄、清明、小滿、芒種。這反映了我國農事活動和物候現象基本符合,也反映了“尊重自然、順其自然、利用自然”的精髓。

由于進行設施農業建設,推廣設施農業技術,利用人工建造各種溫室大棚,使得傳統農業逐步擺脫自然氣候的制約,走向農業工廠化,實現新的耕作技術,農產品反季節上市,開啟新型農業革命。

我國受地形地貌和季風環流影響,既有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季風氣候,也有溫帶大陸性、高原山地和海洋性氣候。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水熱條件空間分異明顯。青藏高原為高寒氣候,熱量不足;青藏高原以東地區為大陸性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青藏高原以北地區為干旱氣候,降雨稀少。參見《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2010年12月21日。

我國干濕狀況為,離海洋越近,濕度越大。秦嶺擋住南來的暖濕氣流和北來的干冷氣流,成為南北氣候分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一線,大致與400mm等雨量線相吻合,成為干濕區域的界線。半干旱地區干燥度在1.5~4之間,占全國面積的21.7%;干旱地區干燥度在4以上,占全國面積的30.8%。這與中國的自然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緊密相關。中國降水量偏少,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地區占國土總面積的68%(見表2—6),這從“先天條件”上看,極大地限制和影響了中國的農業生產,也使得這些地區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要遠遠超過其他地區。1956—2000年間,華北、西北東部、東北南部等地區年降水量出現下降趨勢,其中黃河、海河、遼河和淮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減少了50~120mm。參見丁一匯等:《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I):中國氣候變化的歷史和未來趨勢》,載《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6,2(1)。

表2—6 中國干濕地區分布及占國土面積比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9》,381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2.2.4 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和脆弱性

我國的生態環境具有多樣性,生物物種眾多,植被類型豐富,有森林、灌叢、草原、草甸、荒漠和草本沼澤等。森林覆蓋率較低,主要分布在南方和東北地區,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區。全國有2349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重達到15%。生態功能區類型多樣,包括森林生態功能區、草原(濕地)生態功能區、荒漠生態功能區;這些生態功能區發揮著多樣的生態功能,包括涵養水源、防風固沙、防治水土流失、保持生物多樣性等。

我國生態脆弱區域面積廣大,脆弱因素復雜。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占全國陸地國土空間的55%,其中極度脆弱區域占9.7%,重度脆弱區域占19.8%,中度脆弱區域占25.5%。脆弱的生態環境,使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只能在適宜開發的有限區域集中展開。生態損害嚴重,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全球氣候變化以及一些地區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肆意開發,導致部分地區森林破壞,濕地萎縮,河湖干涸,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近岸海域生態系統惡化,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和海洋災害頻發。參見《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2010年12月21日。

我國的耕地減少過多,全國耕地面積從1996年的19.51億畝減少到2008年的18.26億畝,人均耕地由1.59畝減少到1.37畝參見《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2010年12月21日。,為此中國政府明確保持18億畝基本耕地的“紅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2006年3月)首次明確規定,到201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保持1.2億公頃(18億畝),并作為約束性指標。實際執行結果是18.1.億畝。

2.2.5 地理資源分布不均衡

從不同地區的角度來看,直轄市大部分都在沿海地區,只有重慶處于內陸地區,其可耕地面積占全部土地面積的36%,沿海地區的可耕地比例是29%,東北地區是21%,西北地區只有8%,而新疆大體只有2%。在分析地理因素對經濟的影響時,距海岸距離是一個重要變量。一個地區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與出口相關的,而出口與本地區到海岸線主要港口的線路相關。距海岸距離解釋了為什么一個地區發展快,而其他地區發展慢。另外,還需考慮坡度面積對經濟的影響,大于10度以上的高坡地帶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這是西南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原因。

從國際比較看,世界大國的基本條件之一就是國土面積大、海岸線和陸地邊界線長。世界各大國的基本指標明顯優于其他國家(見表2—7),它們也都是20國集團(G20)成員。中國是世界陸地邊界最長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國土面積小于俄羅斯和加拿大,與美國大體相當。

表2—7 世界八大經濟體基本指標比較(2007年)

注:歐洲不含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數據來源于CIA網站。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2009年世界發展報告:重塑世界經濟地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摘要2009》,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根據美國CIA提供的數據,中國的島嶼海岸線長度為1.45萬公里,(CIA)The World Factbook,2010。

中國高原、寒漠、戈壁、沙化面積占國土面積一半以上,都大于歐美大陸,其嚴寒、酷暑、雨澇、干旱也嚴酷于歐美大陸。中國仍保持了胡煥庸線所描述的東南半壁和西北半壁的基本格局,這兩個半壁的自然地理條件相差甚大。參見胡煥庸:《中國人口之分布——附統計表與密度圖》,載《地理學報》,1935,2(2)。海岸線長短一般被認為是發展國際貿易的重要地理因素,中國是一面靠海,擁有一條海岸線(1.80萬公里),在七大國中居第五位。美國是兩面靠海,擁有東西兩條黃金海岸線(1.99萬公里),人口分布、經濟分布主要集中在東西兩岸,中部相對較少,在發展航海運輸業及國際貿易方面比中國一面靠海更具有優勢。歐洲是三面靠海,具有三面黃金海岸線,達到了6.6萬公里,在發展航海運輸業及國際貿易方面優勢最為明顯。中國更具有內陸性大陸特征,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距離沿海港口地區距離長,運輸時間多,交通成本高,在發展外向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時具有眾多的不利條件。從人口密度來看,中國人口密度是美國的4.34倍,是歐洲的1.226倍。美國每平方公里32.1.4人,歐洲每平方公里113.89人,中國每平方公里139.58人。如果扣掉中國2/3的無法利用的沙漠、荒漠、高原等“胡煥庸線”西北半壁,僅從東南半壁人口密度來看,會大大高于歐洲。

2.3 重塑中國經濟地理

白壽彝先生等認為,中國地域遼闊,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地理條件的復雜性是主要原因之一。在久遠的年代,黃河流域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是我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在西漢和西漢以前,黃河和長江兩大水系所流經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很不平衡,即北方優于南方的趨勢異常明顯。后來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的發展超過了黃河流域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參見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1卷,137~141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在中國古代經濟地理變遷很緩慢,隨著人口遷移和土地開墾,經濟地理中心逐步轉移,秦以前的經濟中心集中在黃河流域,北方的地理條件以及水文情況有利于發展以小麥及谷子為主要作物的農作物。8—13世紀,中國經濟地理經歷了一次重大的轉變,其重心轉移到了南方,到13世紀末,3/4的人口定居在長江以南的地區,以耕種水稻為生。參見 [英]安格斯·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11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在唐明清時代珠江三角洲、東北地區、西北地區人口大量增加,清代基本形成現今的人口分布格局。

到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又逐漸形成了三大經濟地帶,一是日本占領區的東北地區經濟,現代交通基礎設施比較發達,重工業比較發達;二是沿海地區及武漢、重慶等少數內地沿江地區,建立了現代交通和通信設施,輕工業比較發達,對外貿易比較集中;三是廣大的內地,特別是邊疆少數民族集聚地區,幾乎沒有近代工業和交通設施,十分閉塞。建國初期,從各地區人均GDP差異系數看,中國是世界上地區差距最大的國家。

建國之后,三大經濟地帶開始高度統一、高度整合、高度融合和一體化。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一文中分析了兩大經濟地帶的不平衡性:我國全部輕工業和重工業,都有約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內地。這是歷史上形成的一種不合理的狀況。沿海的工業基地必須充分利用,但是,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格局,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參見《毛澤東文集》,第7卷,2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毛澤東時代確實是中國生產力在地理空間上進行前所未有的重新配置的時代。這一時期的投資政策明顯傾向于邊遠和落后地區。比較發達地區的財政收入大量外流,而不發達地區獲得了巨額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發展。60年代和70年代大規模建設大三線。參見王紹光、胡鞍鋼:《中國:不平衡的政治經濟學》,2~3頁,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基本上實行的是地區均衡發展戰略,利用計劃經濟的手段來調整地區的不平衡,這是第一次重塑中國經濟地理。但是從各地區人均GDP差異系數看,從1952年到1978年是持續上升的,也因為“大躍進”而“大落大起”,主要是因為城鄉差距(包括人均收入、勞動生產率等)的擴大而擴大。

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提出了地區不平衡發展的思想。他指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鄧小平文選》,2版,第2卷,15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這一發展思路是對平衡地區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使中國經濟發展更適應于中國經濟地理分布,因而發生了一場重塑經濟地理的革命。世界銀行稱贊鄧小平:這位中國復興和經濟發展公認的設計師,堅決主張中國對世界開放。他也主張以中國沿海地區的協調發展作為連接這些國際市場的初步基礎。一切成功發展著的經驗均對鄧小平的遠見予以證明和支持。參見世界銀行:《2009年世界發展報告:重塑世界經濟地理》,73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這是第二次重塑中國經濟地理的版圖,同時也融入和連接了世界經濟地理的版圖,充分利用了市場機制和經濟全球化機遇,使得沿海地區發展迅速,明顯地超過內陸地區。從各地區人均GDP差異系數看,1978—1990年呈現下降趨勢,從0.90下降至0.60,這是第一次經濟趨同,之后開始上升并在2004年達到最高峰(0.71),這是經濟趨異過程;之后第二次下降,出現了經濟趨同趨勢。

1995年江澤民提出三大經濟地帶:東部、中部和西部。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看,東部經濟發達,中部其次,西部較落后。從發展速度看,東部高于中部和西部。中國政府首次提出“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差距”新方針。1999年中國政府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2003年又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2005年提出“中部崛起”戰略,從而形成四大經濟地帶及戰略:沿海、東北、中部、西部。這是第三次重塑中國經濟地理格局,形成了新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從各地區人均GDP差異系數看,從2004年以來不斷下降,到2010年降至0.56。參見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胡鞍鋼、鄢一龍、魏星執筆:《中國2030:邁向共同富裕》,138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3.1 集聚經濟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經濟地理的變遷符合地理特點和經濟優勢。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變遷,中國的經濟活動也向現代經濟部門聚集的中心城市集中,向靠近發達經濟體和世界市場的地帶集中,呈現沿海化和城市化兩大基本特征,根本改變了中國發展的形態和地理空間分布。

首先是人口與經濟活動向沿海地區集中。東部10省市人口1952年占全國的比重為34.3%,1978年為33.8%,2010年達到了38.0%。GDP在1952年占全國總量的37.8%,1978年上升到41.8%,2007年進一步上升到55.2%,2010年下降至53.1.。這就意味著東部地區人均GDP相對全國平均水平不斷上升,由1952年的1.1.倍上升為1978年的1.24倍,到2007年還上升為1.54倍,2010年又下降至1.40倍。參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2011》,18~19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這就需要東部地區進一步集聚人口,吸引更多勞動力。

其次是人口與經濟活動向城鎮集中。全國城鎮人口由1949年的7000多萬人增加至1978年的1.7億人,到2010年又增加至6.7億人,城鎮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10.6%提高至1978年的17.9%,到2010年已達到49.7%。

與這兩個集聚傾向相關聯的是出現大城市群化,即以特大城市為核心,依托發達的交通條件,云集不同類型、等級和人口規模的城市經濟聯合體或集群。大城市群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撐力量,在沿海地區形成了世界級的三大城市群,即珠海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它們的人口占全國的15.3%,經濟規模已經占全國的38.6%,貿易規模占全國的70%~80%(見專欄2—2和表2—8),已經超過了世界五大城市群(以紐約為中心的城市群、以芝加哥為中心的城市群、以東京為中心的城市群、以倫敦為中心的城市群、以巴黎為中心的城市群),與此同時,在中、西部的幾個城市群也正在崛起,如遼中南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關中—天水城市群等。到2020年這些城市群的經濟總量將占到全國GDP總量的70%左右。

專欄2—2 珠三角和長三角的案例

2002年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土地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1.46%,常住人口占全國的9.7%, GDP占27.3%,工業總產出占37.0%,出口占62.6%,實際利用外資占55.9%。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是全國單位土地利用效率最高的地區,單位土地各類產出都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幾十倍。

這兩大地區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和貿易增長貢獻最大的地區。1980—2002年期間,珠江三角洲GDP年平均增長率為16.1.,長江三角洲為12.5%,同期全國為9.5%。在這一時期按GDP不變價格,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總量增長了23.7倍,長江三角洲增長了13.3倍。另一方面,從出口占GDP比重看,長江三角洲達到59%,珠江三角洲為98.1.。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的人口密集區和人口承載區,也是流動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人口密度相當于全國人口密度的6.7倍,深圳、東莞、中山、佛山四地區1980年人口為283萬人,2000年達到1710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9.4%,可能是世界人口和勞動力增長最快的地區。這表明經濟實力越強,單位面積承載人口的能力就越強。

表2—8 三大城市群主要發展指標及占全國總量比重

注:a()內數據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倍數,[]內數據為美國的倍數;b為2004年數據;c為2005年北京和天津合計數,不包括河北省數據;京津冀都市圈包括京津兩市和河北省石家莊、保定、滄州、廊坊、唐山、秦皇島、張家口、承德8個市,總面積占全國的1.9%,人口占5.7%, GDP約占10%。

2.3.2 要素流動

每年春節期間中國都會發生一次蔚為壯觀的人潮地理大流動,是世界最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法新社稱之為“全球最大規模的年度人口遷移”,法新社上海2011年1月19日電。2009年春運運送旅客總量有23.2億人次,2013年達到了34億人次,相當于總人口的2.50倍,相當于2009年的1.47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0.0%。這說明交通基礎設施越發展,人口流動性就越大。

這是中國巨大的社會轉型過程所出現的超大規模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如信用卡交易情況)、信息流的一個縮影(見表2—9)。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現了世界最大規模的人流,一是客運量大幅度增長,由1978年的25.4億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379億人次;二是國內旅游人次高增長;三是入境過夜旅游者人數持續增長,由1980年居世界18位上升為世界第4位;四是從鄉村到城市、從落后到發達地區的人口遷移。與此同時,貿易流、物資流也迅速增加,貨運量由1978年的24.9億噸增加到2012年的412億噸。信息流更是爆炸式地增長,到2012年底中國互聯網用戶達到5.64億,中國成為世界網民第一大國,.CN域名也成為全球第一大國家頂級域名。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1年1月19日。同時中國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投資吸引國之一,2012年外商直接投資額達到1117億美元,累計額超過1萬億美元,為12761億美元。

表2—9 中國要素流動與移民(1978—2012年)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摘要2012》,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國家統計局:《2012年國民經濟統計公報》,2013年2月。

對農民進城限制由“紅燈”變為“黃燈”,到大開“綠燈”,戶籍政策的逐步松動,促進了超大規模的移民潮。1978年全國農民工不足10萬人,到1990年為2650萬人,2000年接近1億人,201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6261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336萬人,本地農民工9925萬人。這種生產要素和人口的大規模、快速地流動,提高了經濟密度,也縮短了落后地區人口與經濟機會的距離,有效發揮經濟密集區的規模效應,非密集區的人口也獲得參與現代經濟增長的機會。

中國發生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交通基礎設施革命。首先鐵路里程高速增長。根據美國CIA數據(2010年),2005年美國鐵路營運里程為22.66萬公里,俄羅斯為8.72萬公里(2006年)。CIA, The World Factbook,2010。中國居世界第三位,為8.55萬公里(2009年)參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摘要2010》,153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到2012年中國鐵路營運里程達到9.76萬公里,超過俄羅斯上升為世界第二位,居美國之后。其次是基本建成連接主要城市、覆蓋3/4以上全國人口的現代化、信息化的世界最大規模的快速鐵路網。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快速鐵路的引領者,2010年,中國高速鐵路營運里程為6920公里,居世界第一參見《中國高速鐵路營運里程居世界第一》,見人民網,2010-07-28。,到2012年高速鐵路達到了9356公里,到2013年9月,隨著向莆鐵路正式開通運營,中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突破1萬公里,約占世界高鐵運營里程的45%。參見陸婭楠等:《我國高速鐵路突破一萬公里》,載《人民日報》,2013-09-27。第三,高速公路里程居第1位。2012年美國高速公路(express ways)為7.63萬公里。CIA, The World Factbook,2012.2009年中國為6.51萬公里參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摘要2010》,153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居世界第二位,到2012年達到9.62萬公里,居世界第一位(見表2—10)。同時,中國還是世界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第一大國。沿海規模以上港口貨物吞吐量由1990年的48321萬噸,提高到2009年的475481萬噸,其中,上億噸貨物吞吐量沿海港口,2009年有15個,而2000年只有3個。參見上書,158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表2—10 中國鐵路、公路里程(1978—2012年)單位:萬公里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摘要2013》,144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2.3.3 消除分割

中國雖然是單一制國家,但是經濟上采用了地方分權模式,經濟發展的責、權、利主要在地方,這使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長期面臨著一個“塊塊專政”問題。層級過多的政府,進一步放大了區域分割問題。中國目前有省級行政區31個(未包括港澳臺地區),地級區劃333個,縣級區劃2859個,鄉鎮級區劃4萬個,村、居委會近70萬個。參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摘要2008》,2~3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這使得中國治理十分困難。各地方政府為了各自的利益,惡性競爭吸引外資,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基礎設施重復建設、區域公共事務治理失靈。

減少分割就是要推進四個層面的一體化。首先是地區的一體化,打破行政疆界,推動形成若干有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其次是全國的一體化,形成一個無分割的市場體系,目前進行的取消二級公路收費站,推動省財政直管縣,發展區域經濟中心,都有助于減少分割。第三,積極推動、引導區域一體化,如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一體化,與東亞地區形成區域生產和價值鏈網絡。第四是積極參與全球一體化,消除全球貿易壁壘,進一步健全全球金融體系和公共治理體系。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人才與信息的跨地區流動的規模與形式不斷增加,通過地區之間分工和協作,在全國乃至世界市場范圍內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使利益攸關方之間經濟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的動態過程。在此過程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往往為了維護共同的經濟和政治利益,建立協調機制,通過制定規劃或締結條約實施共同政策與措施互惠互利,從而達到共同利益最大化。

對于中國內部的省級行政區來說,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兩個維度:其一是內部一體化,如城鄉經濟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其二是省級行政區之間的一體化,特別是與周邊省市的一體化。

2.3.4 超載開發

中華民族世代生息的這片國土是美麗富饒的,同時也是生態極度脆弱、資源分布不均衡、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土空間呈現多樣性、不均衡性、脆弱性。其中干旱、半干旱地區占國土面積的53%,荒漠化土地分布廣泛,如沙化土地占18%,存在大量的水土流失等生態脆弱地區。中國有2/3以上的國土是無法利用的山地和沙漠,適合開發的國土大約只占20%,絕大部分國土不適合做經濟開發,尤其是不適合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開發。

與此同時,中國正進行著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城鎮化與工業化過程,有限的自然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環境承受了空前、持久、巨大的人口壓力和發展壓力,這是中國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的工業社會轉變過程中難以避免的重大挑戰。

生態環境局部改善,總體惡化,森林覆蓋率有所提高,但出現了最大規模的草原退化、沙漠化、植被破壞、水土流失、鹽堿化、土地污染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更大規模地加劇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拉大了長期以來的生態赤字,生態破壞趨勢不斷惡化。

直到90年代中期領導人才將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關系視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關系,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要為子孫后代著想,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走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江澤民文選》,第1卷,46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中國開始進入生態建設和自然恢復期。1999—2008年,我國累計投資1918億元,累計退耕還林2687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2.8%(國家林業局,2009年9月14日)。建設生態文明已經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五大任務之一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參見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載《人民日報》,2007-10-25。,這意味著中國開始從生態赤字進入生態盈余的時代。

2.4 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家園此節主要參閱《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2010年12月21日)。

目前我國空間結構不合理,空間利用效率低。綠色生態空間減少過多,工礦建設占用空間偏多,開發區占地面積較多且過于分散。城市建設空間和工礦建設空間單位面積的產出較低,城市和建制鎮建成區空間利用效率不高。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協調,公共服務和生活條件差距大。人口分布與經濟布局失衡,勞動人口與贍養人口異地居住,城鄉之間和不同區域之間的公共服務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過大。

根據上述問題,原有的國土開發的思路和規劃已不能和我國人口、經濟、環境相協調。因此,中國政府制定并公布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這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

主體功能區是指基于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等,將特定區域確定為特定主體功能定位類型的一定空間單位。這需要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并據此明確開發方向,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按照上述原則,將我國國土空間分為以下主體功能區:按開發方式,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見專欄2—3);按開發內容,分為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按層級,分為國家和省級兩個層面。

各類主體功能區,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主體功能不同,開發方式不同,保護內容不同,發展首要任務不同,國家支持重點不同。對城市化地區主要支持其集聚人口和經濟,對農產品主產區主要支持其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對重點生態功能區主要支持其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

專欄2—3 中國四大主體功能區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我國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

優化開發區域是指國土開發密度已經較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始減弱的區域。要成為帶動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

重點開發區域是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經濟和人口集聚條件較好的區域。要逐步成為支撐全國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載體。

限制開發區域是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大規模集聚經濟和人口條件不夠好并關系到全國或較大區域范圍生態安全的區域。要逐步成為全國或區域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區。

禁止開發區域是指依法設立的各類自然保護區域。要依據法律法規規定和相關規劃實行強制性保護,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的干擾,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第二十章。

到2020年,基本形成主體功能區,其宗旨就是建設未來最新、最美、最綠的家園。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主要目標是:

“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基本形成,全國主要城市化地區集中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經濟總量;“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戰略格局基本形成,農產品供給安全得到切實保障;“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基本形成,生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海洋主體功能區戰略格局基本形成,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全國陸地國土空間的開發強度控制在3.91%,城市空間控制在10.65萬平方公里以內,農村居民點占地面積減少到16萬平方公里以下,各類建設占用耕地新增面積控制在3萬平方公里以內,工礦建設空間適度減少。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20.33萬平方公里(18.05億畝),其中基本農田不低于104萬平方公里(15.6億畝)。綠色生態空間擴大,林地保有量增加到312萬平方公里,草原面積占陸地國土空間面積的比例保持在40%以上,河流、湖泊、濕地面積有所增加。

單位面積城市空間創造的生產總值大幅度提高,城市建成區人口密度明顯提高。糧食和棉油糖單產水平穩步提高。單位面積綠色生態空間蓄積的林木數量、產草量和涵養的水量明顯增加。

不同區域之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生活條件的差距縮小,扣除成本因素后的人均財政支出大體相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重大進展。

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生態退化面積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保護,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森林蓄積量達到150億立方米以上。草原植被覆蓋度明顯提高,主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80%左右,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明顯增強。

該規劃的實質是要在960萬平方公里陸地國土空間上基本形成現代化中國、美麗中國、綠色中國的總體戰略布局。

2.5 小結:建設美麗中國、綠色中國

巍峨的群山,縱橫的河流,廣袤的草原,肥沃的農田,遼闊的海洋,是中華民族的美好家園。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參見《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2010年12月21日)。

中國獨特的自然地理因素塑造著中國的人口分布、民族特征,以及貧困人口分布,也塑造著獨特的連續不斷的、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和文化。

國土空間是寶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我國遼闊的陸地國土和海洋國土,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續發展的家園。參見楊偉民:《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見《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32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是重塑中國經濟地理的重要思想和價值取向。人類與自然是平等的,人類既不是自然的奴隸,也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自然的朋友。我們必須科學地認識自然規律,全面地認識中國自然地理國情,無論是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都需要符合自然規律,以不破壞自然為底線。我們必須擯棄人定勝天的思維方式和做法,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在生產力布局、城鎮化發展、重大項目建設中都要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參見楊偉民:《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見《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32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不是盲目地而是自覺地,不是愚昧地而是科學地,不是局部地而是整體地,不是短期地而是長遠地重塑中國經濟地理。

黨的十八報告還提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就確立了重塑中國經濟地理的基本方向和重大目標。這就是在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上,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建設現代化中國、美麗中國和綠色中國。這就需要我們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科學開發我們的家園,使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更加合理,生產空間更加集約高效,生活空間更加舒適宜居,生態空間更加綠色美麗,各個區域優勢互補更加協調,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和諧發展。

【思考與討論】

1.如何認識地理與發展的關系?

2.自然地理條件對中國發展的限制因素是什么?

3.哪些經濟地理因素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4.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地理經歷了哪些變遷?

5.未來中國應當如何重塑經濟地理?

【擴展閱讀】

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委會.中國自然地理.總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2010年12月.

世界銀行.2009年世界發展報告:重塑世界經濟地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胡鞍鋼.重塑中國經濟地理//世界銀行.2009年世界發展報告:重塑世界經濟地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胡錦濤.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2-11-18.

楊偉民.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川县| 太仆寺旗| 湘乡市| 宁波市| 珠海市| 寿宁县| 泊头市| 阜城县| 拉萨市| 庄浪县| 三亚市| 荥阳市| 平度市| 柘荣县| 太白县| 如东县| 格尔木市| 涞源县| 建德市| 长葛市| 拉萨市| 张家川| 饶河县| 浪卡子县| 沽源县| 清流县| 防城港市| 峨眉山市| 阿克陶县| 吕梁市| 金门县| 玉山县| 全椒县| 泗水县| 瑞昌市| 全南县| 洪泽县| 马公市| 潼关县| 丹寨县| 佛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