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導論:中國國情與發展之路

中國是一部天書,也是一部巨著。一百多年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遭到列強紛紛入侵,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急劇衰落,落后必然挨打,挨打必然奮起;1949年新中國成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創造性地建立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并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在極低收入條件下和極低發展起點下發動工業化和現代化,開始進入現代經濟增長時代,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1978年開創了改革開放時代,進入經濟起飛階段,開啟了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的偉大復興光明道路。現代中國的巨變為我們提供了這部巨著的偉大的題材、歷史的畫面、豐富的內容。

本書是作者20多年從事國情研究即當代中國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部集各種國情知識、發展理論,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中國讀本。本書的宗旨是:“全面了解中國;真正認識中國;深刻分析中國;深入理解中國。”

全面了解中國。讀中國這部巨著,不能像盲人摸象似的解讀,而要從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全貌。這包括中國的自然國情、人力資源國情、經濟國情、社會國情、政治國情、文化國情等,還要了解中國社會內部的城鄉關系、區域關系,也要了解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從而,使我們不僅要看見樹木(局部),更要看見森林(全局),以便對中國有全景式動態式的了解。

真正認識中國,就是要真正認識一個更加真實的中國,一個十分復雜的中國,一個動態變化的中國,一個多面性、差異性的中國。就是要知道中國發展之路是從哪里而來?走到哪里?又是怎么走過來的?今后可能走向哪里?

深刻分析中國,就是要深刻分析中國社會內部重大矛盾、重要關系的性質及動態變化,解析中國發展之路的歷史變遷和歷史動因。本書以國情為基礎,以發展為主題,在各章中著眼于分析不同方面的國情與發展之間的關系,綜合不同學科和學派的理論,構建作者的分析框架,對某一個專題或方面進行歷史的梳理、現狀的分析、國際的比較,闡述中國發展之路的軌跡。

深入理解中國,就是從歷史分析和現狀分析、從國內比較和國際比較、從直接知識與間接知識,來理解中國發展之路的歷史條件、發展階段、發展特征,以及發展經驗和發展教訓。

本書所提供的最重要研究成果表明,中國開創了獨特的發展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它是國家強大、人民富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偉大復興的創新之路,是推動經濟繁榮、社會轉型、中國巨變、迅速崛起的“人間正道”。怎樣理解“人間正道是滄桑”?此句出自毛澤東寫于1949年的詩《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人間正道,社會發展的正常規律。滄桑,滄海(大海)變為桑田,多指巨大的變化,這里比喻的是革命的道路艱難曲折。作者認為,“中國之路”就是“人間正道”,它符合中國的基本國情和文化背景,也符合世界的發展潮流和基本趨勢,從而才引起中國的巨大變化,使滄海變為桑田,盡管經歷了無數的災難和曲折,最終走上了光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道。本書簡稱其為“中國之路”,它成為全面了解、真正認識、深刻分析、深入理解中國的主線。

1.1 為什么要研究中國國情

中國是一個十分特殊的經濟社會,她在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困難之大、矛盾之多、問題之復雜,不是輕易能夠正確認識的,也不是朝夕之間就輕易能夠解決的。參見胡鞍鋼:《中國走向21世紀》,1頁,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1。我們始終存在著空前的歷史發展機遇,也始終面對著難以回避的各種挑戰。

為什么我們要研究中國國情呢?這是制定正確發展戰略的客觀依據,也是確定適宜發展目標、擬定有效發展政策的根本依據。這也始終是中國領導人和中國學者所要研究的重大課題。參見胡鞍鋼:《中國政治經濟史論(1949—1976)》,11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正如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所指出的:“在中國這樣落后的東方大國中建設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新課題。我們面對的情況,既不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設想的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照搬書本不行,照搬外國也不行,必須從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在實踐中開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黨作過有益探索,取得過重要成就,也經歷過多次曲折,付出了巨大代價。”

那么,中國最大的基本國情是什么呢?黨的十三大報告有了明確的回答:“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個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也誠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所言:“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

認識中國國情也是中國領導人系統回答下述問題的基礎和客觀依據: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正如胡錦濤同志所指出的,在歷史上的一些時期,我們曾經犯過錯誤甚至遇到嚴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當時的指導思想脫離了中國實際。我們黨能夠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糾正錯誤,在挫折中奮起,繼續勝利前進,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復和堅持貫徹了實事求是。這方面的經驗教訓,我們黨在《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進行了系統總結。他還特別指出,我們必須牢牢記住。

國情研究具有最為廣泛的社會實踐基礎:在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的十幾億人民,從事長達幾十年的工業化實踐,這是人類活動史中最偉大的社會實驗。國情研究就是以這個偉大實踐作為認識基礎,同時又是對這個實踐做出理論認識和經驗總結。參見胡鞍鋼:《胡鞍鋼集:中國走向二十一世紀的十大關系》,8頁,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

那么,中國國情與發展有哪些特殊性呢?這表現為:

第一,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多年來一脈相承,始終沒有中斷。這在世界歷史上是很罕見的。參見江澤民:《高度重視學習中華民族發展史》,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簡明中國歷史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即使到了近現代,中華文明受到最強大的西方現代文明強烈的沖擊,也沒有發生中斷,反而借助現代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偉大復興。白壽彝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世界各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發展的連續性是十分突出的。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中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在其發展過程中未曾為外來因素所中斷。其二,中華文明在文化發展史上也未曾有斷裂現象。一個文明在文化史上的連續性必須有以下兩個方面的體現:一方面是語言文字發展的連續性,這是一種文化賴以流傳的工具或形式的連續性;另一方面是學術傳統(其中尤其是直接反映歷史連續性的史學傳統)的連續性,這是一種文化的精神內容的連續性。如果我們以這兩個標準來衡量世界上的各文明古國,其中大多數在文化發展史上不是已經中斷了連續性,就是只有不完全意義上的連續性。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中斷,與國家統一的發展和鞏固是有密切關系的。參見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1卷,349~365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這一歷史背景就決定了中國現代化的道路一定是極其獨特的,必然打上中國文化、中華文明的歷史烙印。對中國歷史文化的遺產,毛澤東有高度的自覺性。他說:“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533~53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這幾乎是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所未有的,一旦中國走上現代化道路,就會伴隨著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白壽彝等人認為,15世紀從意大利開始的西歐“文藝復興”,在形式上似乎是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藝術的再生。“文藝復興”(Renaissance)的詞義本來也就是“再生”。但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從十五世紀中葉起的整個文藝復興時代,在本質上是城市的從而是市民階級的產物”。文藝復興所開創的是西歐資本主義文明,它從社會性質上與希臘、羅馬的古典文明有著本質的不同。參見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1卷,354~355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也決定了中國現代化不是對西方現代化的簡單模仿和全盤復制,而是在學習、借鑒、“洋為中用”中加速追趕,更具有自主性、自覺性,更顯示“中國文化特色”,并超越西方現代化,開創了“六位一體”(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和國防)現代化總體布局,開辟出“和平發展”道路,在推動走向“世界大同”方面做出卓越的貢獻。

第二,中國是一個大國,不但是幅員遼闊、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大國,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科技、軍事大國。大國的發展問題不同于小國,大有大的好處,有巨大的國內市場,有“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的大國回旋優勢這是毛澤東的觀點:“中國是一個大國——‘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沒有回旋的余地。”“一切戰爭指導規律,依照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依照戰爭的發展而發展;一成不變的東西是沒有的。”參見《毛澤東選集》,2版,第1卷,173~174、18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國不同地區互補優勢這是胡錦濤的觀點。2008年5月31日,胡錦濤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受災嚴重的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寫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見新華網,2008-06-02。,作為社會主義的大國還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這是鄧小平的觀點:“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參見《鄧小平文選》,1版,第3卷,37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但是大國也有許多劣勢,“大有大的難處”1957年3月1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講:《紅樓夢》里頭的著名人物王熙鳳有言“大有大的難處”,她這么一說,劉姥姥就冷了半截。的確“大有大的難處”,美國的事情并不好辦,據我看,它的經濟危機要來,這個東西恐怕是不可避免的。參見龔育之等:《毛澤東的讀書生活》,北京,三聯書店,1986。,在客觀上,大國在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比一般國家要復雜困難得多張培剛等總結為:歷史遺產和文化傳統;沉重的人口壓力、嚴峻的就業問題和低下的經濟效率;區域經濟的不平衡;農業落后與工農業協調發展的矛盾等。參見張培剛主編:《新發展經濟學》,增訂版,39、44~49頁,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中國是世界上一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衡的發展中大國毛澤東早在1936年就指出: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國。微弱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嚴重的半封建經濟同時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業都市和停滯著的廣大農村同時存在,幾百萬產業工人和幾萬萬舊制度統治下的農民和手工業工人同時存在,管理中央政府的大軍閥和管理各省的小軍閥同時存在,反動軍隊中有隸屬蔣介石的所謂中央軍和隸屬各省軍閥的所謂雜牌軍這樣兩部分軍隊同時存在,若干的鐵路航路汽車路和普遍的獨輪車路、只能用腳走的路和用腳還不好走的路同時存在。參見《毛澤東選集》,2版,第1卷,18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是世界上主要發展指標地區差距最大的國家,無論是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還是相對均衡各地區之間的發展都難度極大、困難極多。美國哈佛大學中國問題專家費正清教授認為,全歐洲和南北美住著10多億人。這10多億人生活在大約50個主權獨立國家,而10多億中國人則生活在單單一個國家里。管理和解決十幾億人口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在世界上幾乎是特例,古今中外的政治家都沒有接觸過,更沒有處理過。參見 [美]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89。中國是超級人口規模國家,形成了超級現代執政黨和現代國家機構。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既要協調各方面利益,有效治理國家——中國政府體系是五級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是四級政府。,比美國多出兩級,不同層次政府協調難度大,治理難度更大參見胡鞍鋼:《中國集體領導體制》,149~150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需要不斷地推進國家制度現代化——又要不斷改革體制,消除弊端,實現國家良治,以確保實現國家根本利益和目標:國家安全與領土完整;經濟發展與經濟穩定;社會公正與人類安全;政治清明與社會穩定;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參見胡鞍鋼、王紹光、周建明主編:《第二次轉型:國家制度建設》,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第三,中國是一個快速多重轉型的國家。這包括:一是從以農業為主向以工業、服務業為主的產業轉型,突出表現為工業化、信息化、服務業化在加速;二是以農村人口為主的傳統社會向以城市人口為主的現代社會轉型,突出表現為城鎮化、城市化、城市群化在加速;三是從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突出表現為市場化在加速,各類競爭日益激烈;四是從封閉、半封閉社會向開放、全面開放社會轉型,突出表現為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在加速,“走出去”在加快;五是從封閉、落后的文化向開放、先進的中華文化轉型,突出表現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大進步。

從人口規模來看,超過任何一個大國轉型的規模;從轉型速度來看,又超過任何一個大國社會變遷的速度;從轉型類型來看,也超過任何一個大國的轉型特征和過程。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超大規模的多重轉型,因而也必然伴隨著各種重大矛盾、社會沖突、國際競爭等方面的轉型挑戰。誠如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保羅·肯尼迪所言,要統治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指中國),協調各種集團(政黨、軍隊、官僚、農民)的關系,取得進步而不產生社會的和思想的動亂,困難很大,對于哪怕最靈活、最明智的領導人都是一個考驗。參見 [美]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89。這就要正確認識和處理若干重大關系,如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1956年)、江澤民的《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1995年)、胡錦濤的“十個統籌兼顧”(2007年),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四,中國既是現代化的落伍者,又是現代化的追趕者。中國直到1950年之后才真正進入現代經濟增長時期,正式發動工業化、現代化的時間比發達的工業化國家至少晚了100~200年,還明顯低于這些國家工業化初期的發展起點水平,即存在因初期的“擴大缺口”的后發劣勢。這是指富國與窮國初期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大,即使窮國人均收入增長率高于富國人均收入增長率,它們的人均收入的相對差距是下降的,但是它們之間的絕對差距是不斷擴大的,直到相當長的時間之后,這一“擴大缺口”才開始縮小,從而構成了對窮國為實現經濟追趕所做的努力的嚴峻挑戰。可參見 [美]查爾斯·金德伯格、布魯斯·赫里克:《經濟發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同時中國也存在“條件趨同”的后發優勢,即利用與先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更快地“追趕式增長”;還存在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國際知識和技術的后發優勢,通過模仿創新、集成創新、自主創新,成為新技術的積極采用者和再創新者,利用最新技術(如信息通信技術、生物技術等)采用“蛙跳式”或“跨越式增長”的后發優勢,從而迅速縮小與先行發達國家之間的相對差距。

本書中作者采用了“追趕系數”來反映中國主要發展指標相對美國的水平,以此作為發展是否成功的客觀標準,追趕系數上升就視為成功,追趕系數下降就視為失敗,追趕系數變化不大就視為不太成功。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成功的,但也有失敗之時,如“大躍進”失敗、“文化大革命”失敗,不過放在新中國的60多年歷史之中,還是相對短的時間,并沒有中斷中國的現代化歷程。

第五,中國獨立自主地開辟了一條非傳統、非西方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中國的發展很難從現成的標準的教科書中找到答案,很難照搬照抄外國發展模式,只能探索自己的獨特的發展道路。一是獨立自主決策、獨立自主選擇、獨立自主探索的發展道路,絕不依賴于任何外部勢力,絕不依附于世界大國,絕不屈服于世界霸權。鄧小平指出: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參見《鄧小平文選》,1版,第3卷,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這是其他發展中國家很難做到的。即使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的中國,總是希望學習西方、依賴西方,走西方的道路,但是獨立自主的資本主義現代化是沒有的,幾乎都是屬于外國帝國主義依賴型,中國人的各種現代化的努力,包括照搬國會制、多黨制、總統制都失敗了。誠如毛澤東所言:“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一切別的東西都試過了,都失敗了。”《毛澤東選集》,2版,第4卷,1470、147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二是中國需要學習現代化,但是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國家的發展模式,無論是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或是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主義模式,也誠如鄧小平所言,“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中國必須也只能“走自己的道路”《鄧小平文選》,1版,第3卷,2、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這就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之路。

三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特別是政治制度,創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張培剛先生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市場經濟,而又不同于一般市場經濟,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般的市場經濟,特別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必然造成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為了避免或減輕這一重大的消極作用,所以我國決定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因為按照鄧小平理論,‘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參見張培剛主編:《新發展經濟學》,增訂版,2頁,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五大優越性:有利于保持黨和國家活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利于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參見《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見新華網,2011-07-01。這是不同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也不同于蘇聯和東歐國家放棄社會主義制度,并轉向資本主義制度。這是中國追趕并超越美國等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最大制度優勢。

四是對內堅持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共同分享的社會主義原則參見胡鞍鋼、王紹光、康曉光:《中國地區差距報告》,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堅持科學發展,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籌兼顧,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五是對外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決反對對外霸權、對外擴張、對外侵略,一貫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發展、互利共贏。完全不同于殖民主義、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國家和蘇聯對外霸權、對外擴張、對外侵略的歷史。

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表明,重大戰略決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重大戰略決策的失敗是最大的失敗參見胡鞍鋼:《中國政治經濟史論(1949—1976)》,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我們對中國國情了解得愈多,我們的決策失誤就愈少;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規律認識得愈深,我們的挫折失敗就愈少。參見胡鞍鋼:《中國走向21世紀》,238頁,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1。

1.2 國情與發展經濟學

所謂“國情”,指的是一國相對穩定的總體的客觀實際情況,或那些對經濟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發動因素和限制因素,它(們)常常決定著一國長遠發展的基本特點和大致輪廓。參見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編:《生存與發展》,1頁,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

在不同的國家發動和實現工業化的條件和因素各不相同。張培剛先生在1949年出版的《農業與工業化:農業國工業化問題初探》一書中對此問題做出了開創性、奠基性的理論探討,可以作為認識中國國情的分析框架。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什么是一國發展的發動因素和限制因素?它們的定義是什么?張培剛認為,所謂工業化的發動因素是指在工業化進程中能夠啟動國民經濟中“一系列基要生產函數組合方式發生連續變化”的基要因素,或戰略性因素。參見張培剛:《農業與工業化:農業國工業化問題初探》,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4。十分可惜的是張培剛先生這本書當時沒有翻譯成中文,更未能成為當時中國領導人認識中國國情與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換言之,它是能夠直接推動經濟長期持續增長、促進社會生產力發生變革、促進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轉變的根本性的決定力量。所謂工業化的限制因素是指那些從根本上阻礙或制約工業化過程的發動和演進的因素。

后來,張培剛先生把推動一國工業化的發動因素主要歸納為三個方面:企業家創新精神、技術進步和制度革新。這相當于通常所講的經濟長期增長的發動機。把一國工業化的限制因素歸納為兩個方面:自然方面的限制,包括資源和地理環境;社會方面的限制,包括人口、制度以及文化。參見張培剛主編:《新發展經濟學》,增訂版,127、151頁,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動因素和限制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是或多或少發生變化,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還會相互轉化。發展的過程本身就是動態變化的過程,即發動因素與限制因素此消彼長又相互轉化,從而形成社會合力,既可能相互抵消或對沖,也可能相互增加或減少。

1921年初毛澤東就提出“改造中國與世界”的主張。他和蔡和森等新民學會會員在長沙集會,將“改造中國與世界”作為新民學會的宗旨。參見王檜林:《中國現代史:事與勢》,3頁,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1937年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于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于拿了這種對于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參見《毛澤東選集》,2版,第1卷,29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63年毛澤東再次重申了這個觀點,他指出,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只是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無別的目的。參見《毛澤東文集》,第8卷,32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為此,國情研究的基本任務有兩個:一是認識中國國情;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所謂認識中國國情,就是要深入認識和了解發動工業化與經濟發展的發動因素與限制因素;所謂建設中國,就是促進發動因素或有利因素的成長,減少和改變限制因素或不利因素的影響。在本書中,我們會把這兩類因素放在新中國6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加以考察,動態地了解它們各自的變化以及如何影響中國發展的。

發展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規律的綜合性經濟學分支學科,主要研究貧困落后的農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消除貧困、擺脫落后、走向富裕的經濟學。

什么是發展?它與經濟發展、經濟增長的區別是什么?經濟增長(economic growth)是指一個國家總體或人均產品的增長。參見 [美]帕金斯等:《發展經濟學(第五版)》,7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經濟發展(economic development)則是含義更廣泛的概念,不但包括經濟增長,也包括經濟結構變遷、經濟質量提高等。發展(development)就是一個更為綜合,更符合人類社會根本目標的概念。達德利·西爾斯認為:“關于一國發展,要問的一個問題是:貧困正在發生什么變化?失業正在發生什么變化?不平等又正在發生什么變化?如果一國能將這三個問題都從高水平上降下來,那么毫無疑問,它就一定處于一個各國都希望的發展時期。但如果其中一兩個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尤其如果三者都變得嚴重,那么即便是人均收入翻倍了,將這種結果稱為‘發展’依然會令人不可思議。”轉引自 [美]邁克爾·P·托達羅、斯蒂芬·C·史密斯:《發展經濟學(第9版)》,11頁,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這一見解是基于對20世紀下半葉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情況的總結,并已將發展從收入增長擴充到社會平等維度,但是仍然沒有包括發展的廣泛含義。我們認為發展的過程就是從不發達國家(less developed countries)向發達國家(more developed countries)轉變的過程,這是一個全面轉型的過程,不但包括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包括人力資源本身的發展、社會公平程度的提高,以及生態環境的改善。當然,世界各國的發展歷程表明,發展不是一條筆直的大道,而是一個曲折的、從不平衡到平衡的過程。

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看,發展中國家有什么共同特征呢?邁克爾·P·托達羅指出,發展中國家具有以下七個共同特征:低下的生活水平,表現為低收入、嚴重的不平等、保健水平低下,以及受教育程度低;勞動生產率低;高人口增長率和贍養負擔沉重;不斷增長的失業和不充分就業水平;對農產品和初級產品出口的嚴重依賴;普遍存在的不完全市場和信息約束;在國際關系中所處的劣勢地位、依附性和脆弱性。Michael P. Todaro, Stephen C. Sm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10th edition, England, Person Education Ltd,2008.A. P.瑟爾沃指出,不發達包括四個共同特征:農業與小服務業的支配地位,其勞動生產率低下;低水平的資本積累(底子薄),既包括物質資本積累,也包括人力資本積累;迅速的人口增長;初級產品為主的出口。A. P. Thirlwall, Growth and Development,8th edition, UK, Palgrave Macmillan,2006.以上都可以視為發展中國家的欠發達特征,盡管不同的經濟學家有不同的劃分和概括。這為我們理解中國的不發達特征提供了參照物。

發達國家又有什么共同特征呢?與發展中國家正好相反,發達國家的共同特征為:服務業占支配地位,知識經濟發展迅速;物質資本存量高(底子厚),知識資本投資高;老齡化社會,少兒人口比重低;高技術產品和服務貿易出口競爭能力強。這為我們理解中國不斷擴大發達因素,加速走向發達社會提供了參照物。

發展經濟學是研究發展中國家為什么發展、發展什么、怎樣發展的一門學問,是研究一個國家如何由一個傳統的農業國轉變為一個工業化和現代化國家的經濟學。與其他經濟學理論相比,發展經濟學更適用于回答發展中國家“普遍性”發展難題和“普遍性”發展規律。但是面對“中國發展問題”及其成因的理論解釋還是顯得不足,既沒有充分吸收并反映中國發展實踐的重大理論成果,也沒有能夠提供前瞻性地指導中國未來發展實踐的理論燈塔。盡管以中國等發展中人口大國為代表的南方國家(即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大大超過北方國家(即發達國家),已經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貿易格局,使經濟、貿易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大逆轉參見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胡鞍鋼、鄢一龍、魏星執筆:《2030中國:邁向共同富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2013年人類發展報告——南方的崛起:多元化世界中的人類進步》, UNDP, 2013。,但是發展經濟學卻處于經濟學的邊緣地帶,只是西方經濟學的衍生物和附屬物而已,在某種意義上屬于非主流學派。

發展經濟學奠基人之一張培剛先生曾提出發展經濟學必須進行一場變革:“應該對發展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和內容連同研究方法,加以徹底改造和革新,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種‘新型發展經濟學’”1992年張培剛就提出要對發展經濟學進行改造和革新:其一是擴大范圍,其二是要改進研究方法。要進一步包括以下四點內容:第一要以發展中大國作為重點研究對象;第二必須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角度探根溯源;第三必須從發展中國家的本國國情出發,制定發展戰略;第四不是純粹市場經濟的國家在新型發展經濟中要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參見張培剛主編:《新發展經濟學》,增訂版,4~5頁,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在我國,如何研究發展經濟學,創建有中國特色的新興發展經濟學呢?張培剛先生認為:要創建新發展經濟學,必須以馬克思認識論和方法論即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從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具體情況出發,以鄧小平的“三個有利于”作為取舍標準,來進行理論概括和創新。參見張培剛主編:《新發展經濟學》,增訂版,4~5頁,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現代中國發展是一個特殊歷史大舞臺,她所留下來的歷史記錄、歷史經驗、歷史經歷、歷史實踐,既同于又不同于西方國家工業化的過程,也既同于又不同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過程。一方面,我們既需要不斷學習和借鑒西方經濟學和西方主導的發展經濟學,了解一般的發展規律和南方國家的發展規律;另一方面,我們更需要的是在此基礎上創新中國發展經濟學,逐步創建中國話語體系、學術體系、理論體系。正如毛澤東1942年所言,“你們看,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我們究竟有多少人創造了可以稱為理論的理論,算得科學形態的、周密的而不是粗枝大葉的理論呢?特別是在經濟理論方面,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從鴉片戰爭到現在,已經一百年了,但是還沒有產生一本合乎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的、真正科學的理論書。像在中國經濟問題方面,能不能說理論水平已經高了呢?能不能說我黨已經有了像樣的經濟理論家呢?實在不能說”。我們所要的是這樣的理論家,“他們能夠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地解釋歷史中和革命中所發生的實際問題,能夠在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種種問題上給予科學的解釋,給予理論的說明”。“……深刻地、科學地分析中國的實際問題,找出它的發展規律。”《毛澤東選集》,2版,第3卷,813~81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距離毛澤東講這個話已經70多年了,但是這個問題始終沒有解決。這里,固然有許多復雜的歷史原因,但是就我們中國經濟學者而言,關鍵是缺乏學術自覺、學術自信、學術自主創新,自覺不自覺成為“翻譯家”、“傳聲筒”,言必稱希臘,忘記了自己的祖宗毛澤東指出,不論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國史,在許多黨員的心目中還是漆黑一團。許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者也是言必稱希臘,對于自己的祖宗,則對不住,忘記了。參見《毛澤東選集》,2版,第3卷,79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成為西方教科書的“俘虜”或“洋教條主義者”。因此總結出真正合乎中國實際,真正科學的理論,既是當代中國學者的學術自覺和歷史責任,也是本書創新的目的和任務。

對于創新中國發展經濟學來說,可以說我們置身于一個偉大的國家,也正處于一個偉大的時代。

首先,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總人口數超過1億的國家只有11個;農村人口數超過1億的只有3個國家:印度(7億)、中國(6.7億)為2010年數據。參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摘要2011》,40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印度尼西亞(1億);世界上就業人口數超過1億的國家只有4個:中國(7.8億)、印度(4.8億)、美國(1.5億)和印度尼西亞(1億)。參見國家統計局編:《2010國際統計年鑒》,104~106、112、118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任何創新的發展知識、發展政策都會產生巨大的規模效應。

其次,中國面臨著世界上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難題,諸如吃飯、就業、教育、衛生、居住等所面臨的發展挑戰。解決任何一個發展難題,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都會做出巨大的知識貢獻。

再有,中國也是世界上發展最成功的國家。過去30多年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經濟體,進出口貨物和服務貿易增長最快的貿易體,還是本國居民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增長最快的國家。總結任何一項偉大成就的經驗并上升為發展理論,都會為世界各國特別是南方國家所分享。

最后,中國是最大的學術源泉和平臺。在有96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的中國,十幾億人民的偉大實踐是人類社會最偉大的社會實踐,為我們提供最豐富最重要的認識來源,是檢驗發展經濟學理論最大的、最生動的社會實驗,也是檢驗發展戰略是否正確、發展政策是否優良的最好檢驗標準。正如毛澤東所言:“我們研究中國就要拿中國做中心,要坐在中國的身上研究世界的東西”《毛澤東文集》,第2卷,40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研究中國發展經濟學更是如此,要開放包容,以我為主,大膽創新。

我們需要了解中國奇跡背后的特殊經濟社會背景和獨創性的中國發展道路。這包括:它是怎樣創造奇跡的?奇跡的根本動因是什么?為什么中國會不斷地創造奇跡?如果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可以稱開辟了“中國特色”的“中國之路”,自主創新了中國發展經驗,自主創新了發展經濟學。

一個發展經濟體如同一個人體一樣。經濟學家診斷一個經濟體就像醫生診斷一個人體。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認為,醫生通常可以通過研究病理學,即身體出毛病時發生了什么情況,而獲得許多關于人體的認識。經濟學也是如此。參見 [美]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等:《經濟學(第三版)》,中譯本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杰弗里·薩克斯教授把經濟學家像臨床醫生一樣對經濟發展進行診斷稱為“臨床經濟學”杰弗里·薩克斯提出了臨床經濟學包括以下幾個要點:(1)經濟體就像個人一樣,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為了使整個經濟正常運行,這些系統必須正常地發揮作用。(2)經濟學家要像臨床醫生一樣,需要學習區別診斷的藝術。(3)臨床經濟學要像臨床醫學一樣,應該理解它與更大系統的關系,如全球伙伴關系。(4)好的發展實踐要求監督和評估。參見 [美]杰弗里·薩克斯:《貧窮的終結——我們時代的經濟可能》, 70~72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丹尼·羅德里克教授也認為雖然經濟學原理相同,但是政策處方不同(one economics, many recipes),因此需要對經濟增長進行診斷,通過決策樹探尋制約經濟活動的最關鍵因素,以形成決定政策優先順序的增長戰略。參見 [美]丹尼·羅德里克:《相同的經濟學,不同的政策處方》,53~82頁,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對經濟進行診斷,我們不但要汲取西醫科學的方法,也要吸收中醫的觀點。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整體系統,陰陽的動態平衡是保持人體健康的前提,人體子系統之間存在相生、相克的關系,人體健康需養和治結合,要“治未病”。醫學本身不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西醫更多的是一門科學,而中醫更多強調經驗基礎上的藝術。發展診斷學是要把發展經濟學這門科學和經濟發展實踐的經驗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介乎理論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建立溝通的橋梁,對中國這樣一個巨大的復雜經濟體進行發展診斷,既需要科學的發展理論,更需要藝術的實際經驗,也包括各種教訓,因為失敗是成功之母,錯誤是正確之先驅。

因此,我們提出了發展診斷學,包括以下幾個要點:

(1)發展經濟體,就如同一個成長的生命體,是一個包括許多子系統的復雜系統,子系統之間的動態平衡以及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是發展經濟體保持健康的前提。

(2)發展經濟體處于積極的良性循環過程中,經濟體就會繁榮;而處于惡性循環中,經濟體就會陷入衰敗。

(3)健康的發展經濟體具有自我調適和自我修復能力,需要具有適應性的發展戰略加以引導。

(4)對發展經濟體進行診斷,既需要分析共同的關鍵變量,更需要分析獨特的發展變量;既需要客觀的量化分析,更需要定性的經驗分析。

具體而言,我們把發展中的中國視為一個復雜的動態的開放系統,一方面,它要與更大的國際或世界的系統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另一方面,它要內部的各子系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包括經濟系統、自然系統、人力資源系統、社會系統四個子系統。各子系統之間形成正負反饋機制。自然系統為人類的生存以及經濟社會活動提供了自然基礎,自然條件的惡化會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制約經濟的發展,加劇社會的不公平。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也是社會實質性公平得以實現的條件,人口過載對自然系統造成巨大壓力,人口老齡化、少子化、低健康水平和低教育水平則制約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的實現。經濟系統的發展使得物質資本代替生態資本,對人力資本進行長期投資和進行有效的不同社會群體間的轉移支付;不同的經濟發展方式也會造成對自然系統的掠奪,加劇社會不公,并造成就業不安全、健康不安全等問題。地區、城鄉、不同人群的社會公平實現,可以抑制過度開發,促進社會和諧、經濟繁榮;相反,不平等程度的加劇,加大了經濟運行的風險并造成效率損失,抑制人類發展并加劇對脆弱生態環境的破壞。此外,發展經濟體和國際環境也存在著正負反饋機制。正反饋機制就是它們之間相互強化、相互支撐,正面擴大或放大作用,表現為發展經濟體積極參與全球化,既從中獲益,包括技術、人才、思想觀念的遷移,國際貿易的活躍,生態資本的替代等,同樣也造福于世界其他國家;負反饋機制就是它們之間相互弱化、相互抵消,負面縮小或惡化作用,表現為發達國家對發展經濟體的支配和掠奪,或者表現為發展經濟體的孤立與邊緣化(見圖1—1)。當正反饋機制占據主導時,整個系統處于良性循環狀態;當負反饋機制占據主導時,整個系統處于惡性循環狀態。

圖1—1 發展經濟體各子系統的相互作用

注:實線為正反饋(positive feedback);虛線為負反饋(negative feedback)。

如何理解發展經濟體的特征?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表征,例如西方發展經濟學認為,任何發展中國家都可以從8個重要方面來理解經濟結構的差異:國家的大小;歷史及殖民背景;自然稟賦和人力資源狀況;宗教狀況和民族構成;國有經濟和私有經濟的比重;公民社會;產業結構;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對外依賴程度。參見 [美]邁克爾·P·托達羅、斯蒂芬·C·史密斯:《發展經濟學(第9版)》,28~29頁,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我們認為需要從系統論、整體論的角度把握關鍵變量;從多維度、動態的角度來對發展進行診斷。我們把中國國情分為五個維度:第一是自然國情,包括地理國情、資源環境、自然災害以及氣候變化;第二是人力資源國情,包括人口、就業、教育與健康;第三是經濟國情,包括經濟增長、農業現代化、工業化與信息化;第四是社會國情,主要討論地區差距與城鄉差距;第五是國情與世情,重點討論中國與世界的互動關系。這里需要的是系統知識集成,即需要整合地理學、生態學、人口學、經濟學、社會學、公共管理等知識,進行綜合研究、集成創新,需要借助那些可量化或不可量化的診斷變量對中國的發展進行動態的多角度的綜合診斷,這也是本書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方法(見表1—1)。

表1—1 中國國情與發展診斷變量

續前表

總之,一切經濟社會的發展,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律,它是依照歷史的發展而發展這里參考了毛澤東同志的提法:戰爭情況的不同,決定著不同的戰爭指導規律,有時間、地域和性質的差別。一切戰爭指導規律,依照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依照戰爭的發展而發展;一成不變的東西是沒有的。參見《毛澤東選集》,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依照歷史的變化而變化。就一個國家或地區而言,沒有一個什么固定不變的模式,此時不同于彼時,依不同的時間、條件而不同;就不同的國家或地區而言,也沒有一個統一最優的發展模式,此國不同于彼國,此地不同于彼地,依不同的國情、條件而不同。任何發展戰略如同戰爭戰略一樣,它本身就是一門高超的藝術,指導發展的方針和任務隨時間、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而適應性地變化。

1.3 怎樣認識和理解“中國之路”

本書的主題是國情與發展,主線是“中國之路”。在世界的東方,中國這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文明古國,正在加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正在經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無論是中國自己,還是全世界都在問,現代中國到底選擇一條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對中國本身意味著什么?對世界意味著什么?中國之路是一條什么道路呢?我們應當如何認識和理解這條發展道路呢?中國從哪里來?如何走過來?又到哪里去呢?

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一直致力于探索符合本國國情和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雖然歷經曲折,中國人民卻孜孜以求、與時俱進,不斷總結汲取本國及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不斷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通過艱苦努力,中國找到了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參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見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5598619.html,2011-09-06。

現代化有不同的含義。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認為:從人類社會轉型角度看,現代化是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的過程,以經濟工業化和政治民主化為主要標志,核心是工業化。從歷史進程看,從落后的封建社會進入到工業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代化貫通于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社會主義確立、發展的全過程,是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必然趨勢。從內容上看,它是以科技為動力,以工業化為中心,以機器生產為標志,并引起經濟結構、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全方位變化的一場社會變革。參見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這里我們是依據張培剛教授關于工業化的經典定義早在1949年,張培剛把“工業化”定義為“一系列基要的生產函數連續發生變化的過程”。后來張培剛將工業化的定義增改為:“國民經濟中一系列基要的生產函數(或生產要素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或變革的過程。”參見張培剛主編:《新發展經濟學》,增訂版,107頁,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將現代化定義為:“全社會范圍,一系列現代要素以及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的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的變化或變革的過程。”這是一個十分豐富的概念:一是現代化一定是歷史的概念,發展的概念,這就是說現代化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也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概念,它是隨著人們對現代化的實踐和認識不斷豐富、不斷完善而動態發展的概念。這也意味著現代化并沒有固定的模式或唯一的道路,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有不同的現代化道路,即使是同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發展階段也有不同特征的道路。二是現代化是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包括經濟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人的現代化,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此外還有一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這就超越了單一的經濟現代化、物質現代化,成為“多位一體”、更加全面、更加協調的現代化。三是現代化是現代要素以及組合方式連續發生變化,這就涉及土地、資源、能源、資本、勞動、教育、科學、技術、文化、信息和知識等現代要素。涉及要素組合方式,不同的要素有不同的組合方式或機制,有的要素組合方式是需要利用市場機制配置,有的要素組合方式是需要由政府有效提供,有的要素組合方式是兩種機制共同來提供。一個好的制度體系就是有助于這些要素都能夠迅速擴散、普遍應用,加速積累并有效配置,從而全面加速多位一體的現代化,即使是后發國家也會后來居上,還可能趕上或超過先行者。四是現代化是一個連續的積累的發展和建設過程,從欠發達到發展中,再到發達;從低級到中級,再到高級;從量變到部分質變,再量變到再部分質變,最后引起質變。例如中國過去的30多年先后經歷了從絕對貧困到解決溫飽,再到小康水平、小康社會。五是全方位的變革,觀念變革、經濟變革、社會變革、文化變革等等。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動與調整,又引起上層建筑的變化和適應,全面建設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生態制度,實現國家良治與長治久安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同時又全面改革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體制,消除各種弊端,提高各種效率和效益,實現社會主義體制的自我改革。只要符合上述五個方面,中國的現代化就會發生,不斷發展,逐步演進,質變躍遷,長期積累。參見胡鞍鋼:《中國道路與中國夢想》,86~87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所謂“中國之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它包括了三個方面:第一,它是現代化之路,就像其他發展中國家那樣,也要從低收入到中等收入進而到高收入,基本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目標和任務。第二,它是社會主義之路,不僅要使人民富裕起來,還要逐步使十幾億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起來。第三,它是中華民族復興之路,這是一個延續幾千年具有獨特的延續性、包容性、開放性的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又是締造了一個東方特色的“多元一體”統一的多民族現代國家的偉大復興,充分學習借鑒了其他民族和國家的長處,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如果只是“現代化之路”,今日中國的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僅相當于今日的印度。正是有了“社會主義之路”,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之路”,無論是發展水平還是經濟實力都大大超過印度。1950年中國和印度人均GDP(1990年國際美元價格)相對于北方國家的追趕系數分別為8.3%和11.3%,即當時中國的發展水平還低于印度,到2010年兩國追趕系數分別上升至31.5%和13.3%;1950年中國和印度GDP(1990年國際美元價格)占世界總量比重分別為4.6%和4.2%,到2010年兩國比重分別上升至20.7%和8.0%。參見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胡鞍鋼、鄢一龍、魏星執筆:《2030中國:邁向共同富裕》,30、48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本書在以下各章中,圍繞“中國之路”這一主題,從不同領域和方面分析各自的具體道路:從哪里起步?怎么走過來?走到了哪里?今后會走向何方?這樣我們才能夠比較深入地全面理解中國總道路。作者以大量的數據和歷史事實展現和說明現代中國的歷史變遷和巨大變化:從“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的社會到國家的高度統一、各民族空前團結、具有強大的社會凝聚力的世界政治大國;從世界的“饑荒之國”到世界第一農業生產大國;從世界工業落后國到世界第一工業生產大國;從基礎設施落后國到世界現代化基礎設施大國;從“一窮二白”國家到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從“一貧如洗”之國到“全面小康社會”;從“東亞病夫”之國到“健康中國”;從“文盲充斥”、“人才匱乏”大國到世界人力資源大國;從科學技術空白之國到世界“創新國”;從世界最大傳統農業社會到世界最大現代城市社會;從封閉社會到全面開放社會;從封閉落后的文化之國到開放先進的中華文化軟實力大國;從“一大二弱”之國到世界第二綜合國力國,成為強大的“東方巨人”。由此可知,中國的總道路是由不同的具體道路所構成,又為后者所體現,形象地講,是“條條大路通北京”,即黨中央所設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

中國之路是一條不斷應對挑戰、戰勝挑戰之路。中國發展道路始終充滿著各種挑戰,這既包括外部挑戰與內部挑戰,又包括可預見挑戰與不可預見挑戰。因此這需要及時識別挑戰,積極應對挑戰,并將挑戰轉為機遇。正由于在不同時期中國采取了不同的態度和策略,因而也有了不同的歷史軌跡。

中國之路是一條實踐中學習的“試錯”之路。中國領導人從不唯書、不唯洋(人)、不唯教條主義,不相信世界上存在什么“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普世”模式,不盲目照搬照抄外國模式。當不同國家國情條件差異性越大,照搬照抄學習失敗的概率也越大;反之亦然。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領導人總會傾向于向那些與中國差異不大的國家學習,但是這種學習已經不是模仿式學習,而是借鑒式或參照式學習。堅持獨立探索,立足自身國情,從實踐和試驗中進行學習和調整,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防止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在倒掉(錯誤的)洗腳水的同時,也留住了(正確的)嬰兒。這也說明世界上沒有最好的體制,也沒有最完備的體制,只有最適合自己的體制、最適宜自己的體制,這個體制不是事先人們有意設計出來的,而是人們“摸著石頭過河”,不斷“試錯”出來的。

總之,中國之路本身就是“萬里長征”之路,是幾代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歷盡艱辛,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的發展之路,是中國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中國走向世界強國之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之路。

1.4 認真閱讀中國這部“天書”

中國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國家之一,也是最迷人的國家之一。了解中國如同在讀一部“天書”。它既讓你讀得興奮不已、回味無窮,也讓你很難真正讀全、讀懂、讀深。無論是已有的歷史知識,還是各種發展理論知識,都無法準確地或者非常滿意地反映和解釋這個迅速變化的、十分不確定的中國,以及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其原因是各類因素的不確定性與風險性,信息的不完全性與不對稱性,知識的不完全性與不完整性,認識的片面性與局限性,經驗的有限性與狹隘性。正如諾思所言:我們有時可以做得對,但是我們的誤解還是比理解要多。因為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人們不了解將會發生什么情況。參見 [美]道格拉斯·C·諾思:《理解經濟變遷的過程》,載《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4(1)。

本書主要是要解決一個中國觀的問題。中國觀是指對中國發展的歷史與前景的看法或根本觀點。具體而言,這包括:如何觀察中國,主要是中國人如何從內部觀察中國;如何認識中國,包括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如何分析中國,包括專業分析、系統分析與整體分析,歷史分析與現實分析,國內分析與國際比較分析等。

本書的研究是“現代中國學”的重要部分。顧名思義,現代中國學是關于現代中國的學問,是關于現代中國的系統研究。作為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課程,就是開闊學生思路和眼界,擴大學生知識面和研究能力,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幫助他們全面了解中國,學會分析國內外復雜的形勢,增進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理解。通過對中國觀的正確認識,指導學生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和個人奉獻精神,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結合。

從長遠看,不論學生們將來做什么,首先應當提高政治素質、思想素質、科學素質和專業能力,未來成為全面完整的人、優秀杰出的人才、未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接班人和領導者。從這個意義上看,現代中國學是大學生人生之途入門之課,也是人生道路之旅必修課,更是終身學習、終身實踐、終身受益之學。

人的一生應該是有創造性的一生。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拓展自己視野的過程。參見 [美]道格拉斯·C·諾思:《理解經濟變遷的過程》,載《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4(1)。我所理解的人生的真正含義是:與中國發展同行,與中國開放相伴,與中國變革俱進,與中國興盛共存。參見胡鞍鋼主編:《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這一實踐與體會也反映在本書中,與讀者分享。

1.5 本書的主要內容

本書將中國作為一個有機的動態的巨系統進行研究,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什么?現代中國發展的初始條件是什么?現代中國是如何發生變化的?它從哪里來?它經歷了哪些階段?它現在又走到了哪里?有哪些限制因素和有利因素?限制因素又如何轉變為有利因素?如何認識中國發展之路?它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動因是什么?未來又會走向哪里?如何實現“富民強國”的宏大目標?

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國情與發展”,這是一個宏大的問題集,我們必須做出選擇,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詳細討論,只能選擇那些基本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主要題目及問題。

本書除導論外共分為六篇。導論系本章,主要說明中國國情與發展之路的關系,介紹中國國情研究的主要目的、各篇章研究主題和研究內容。

第一篇為自然國情與發展,討論地理、資源、環境、氣候變化等自然條件與中國發展的關系。一方面討論自然國情如何制約中國的發展,另一方面討論中國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綠色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長期和諧相處,保障整個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并為保護地球做出綠色貢獻。

第二篇為人力資源與發展,分為人口與發展、健康與發展、教育與發展、就業與發展四章。人力資源不但包括人口的數量,也包括人口的質量,即人的健康狀況和受教育程度。本篇討論了人力資源與中國發展的關系,即中國如何從一個人力資源小國變成人力資源大國,未來如何成為人力資源強國;如何通過開發人力資源,把人口包袱轉變為人力資源財富。

第三篇為經濟國情與發展,分為中國現代經濟增長、農業與發展、工業與發展、知識與發展四章。現代中國創造了經濟發展奇跡,實現了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經濟強國的轉變,從知識落伍國到知識大國的轉變,也使13億人口基本上脫離了貧困,從貧困大國走向小康社會。

第四篇為公平與發展,分為減貧與發展、城鄉與發展、地區與發展三章。中國是世界上減貧成就最大的國家,極大程度減少了收入貧困、人類貧困、知識貧困,而生態貧困成為新的突出挑戰。現代中國從城鄉二元結構,先是轉變為三元結構,即城鎮、農村及工業化,后是轉變為四元結構,即城鎮戶籍人口與流動人口、農村從事農業與非農業人口,今后將向著城鄉一體化的一元結構轉變。中國各地區差異甚大,是“一個中國,四個世界”的格局,不過這一地區發展總的趨勢從“第三、第四世界”為主轉向“第二、第三世界”為主,進而轉向“第一、第二世界”為主,它們的發展差距經歷了先趨異后趨同的一體化與多樣化并存的過程。

第五篇為中國與世界,討論中國發展系統與外部更大系統的聯系。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中國從一個全球化的邊緣國轉變為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與領導者,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中國也將為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六篇為全書總結,對“中國之路”進行回顧與展望。說明“中國之路”的歷史命題和歷史主線,概括“中國之路”的歷史發展軌跡,歸納“中國之路”的發展特征和機制,并對“中國之路”的未來進行展望。

我們參照了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1936年12月)關于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與戰略的框架,提出了中國發展規律與戰略的框架:一是世界性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由現代經濟學和現代經濟發展歷史我們可以了解到,經濟學的基本規律是共同的。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存在著稀缺性,必須做出選擇。資源是有限的,把資源用于某一目的就意味著不能把這些資源用于其他目的。參見 [美]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經濟學(第二版)》,14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二是南方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既有一般的發展規律,也有一些特殊的規律。我們可以由二戰后發展中國家發展實踐概括其不同于發達國家的特性,這就從一般性、普遍性研究轉向不同類型、結構型研究。三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除了前兩種規律之外,又有中國的一些特殊的規律,這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發展階段、社會制度、歷史文化等所決定的。“盡管基本經濟學規律是普遍的,但是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制度,并以自己的方式迎接反映著一國獨特歷史與文化的經濟挑戰。在過去的20年間,中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方式,即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上書,14~15頁。張培剛先生認為,中國不僅具有“二元經濟”的內容,而且體現了“多元經濟”的特色。參見張培剛主編:《新發展經濟學》,增訂版,5頁,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我們的研究發現,中國已經從二元結構演變為三元結構,進而向四元結構轉變。參見胡鞍鋼、馬偉:《現代中國經濟社會轉型:從二元結構到四元結構(1949—2009)》,載《清華大學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2012(1)。

由此看來,經濟社會發展總是有規律的;世界各國的情況不同,決定著不同的發展道路,各有其不同的特點,也就有了各自的特殊的規律。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中國特有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并與世界一般發展規律、南方國家發展規律相比較。當然,中國特有的規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依照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依照自身的變化而變化,依照世界的變化而變化。

本書在各章中首先介紹一般規律和基本理論、南方國家的發展規律,之后介紹發展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在此基礎上根據中國的實踐提出中國的特殊規律,作為自己的分析框架,作為研究某一方面國情與發展的重要工具。正如凱恩斯所言:“經濟學理論并沒有提供一個直接用于政策的無可爭議的結論。它是一種方法而不是教條,它是一種思維工具,可以幫助掌握了這種工具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轉引自梁小民:《經濟學是什么》,1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由此作者去發現中國發展的自身邏輯和獨特路徑,用數據說話,讓事實證明,由實踐檢驗。因此本書有大量的圖表和計算數據供學生和讀者參考,也可以為專業性人員提供重要信息和資料來源。

【思考與討論】

1.為什么要研究中國國情?

2.中國國情的內涵是什么?如何概括?

3.你是如何認識中國國情的?

4.如何專業化地研究現代中國?有哪些主要方法?

5.怎樣從國情的視角認識和理解“中國之路”?

6.怎樣閱讀中國這部“天書”,才能使你終身受益?

【擴展閱讀】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1936年12月.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1939年12月.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1941年5月19日.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1956年4月25日.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胡鞍鋼,王亞華.國情與發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胡鞍鋼.中國政治經濟史論(1949—1976).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胡鞍鋼.國情研究與教書育人.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推薦著作】

Barry Naughton. The Chinese Economy—Transitions and Growth. London, Englan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2007.

譚崇臺.發展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張培剛.新發展經濟學.增訂版.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蔡昉,林毅夫.中國經濟.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鄒至莊.中國經濟轉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美]帕金斯,等.發展經濟學(第五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蔡昉.中國經濟轉型30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英]安格斯·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武力.中國發展道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美]邁克爾·P·托達羅,斯蒂芬·C·史密斯.發展經濟學(第9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林毅夫.解讀中國經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姚洋.發展經濟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化县| 方城县| 民和| 高尔夫| 枣阳市| 林周县| 新绛县| 河津市| 嘉义县| 靖州| 牟定县| 佛山市| 泸水县| 临夏市| 永胜县| 无棣县| 绥棱县| 广河县| 余江县| 偏关县| 上林县| 忻城县| 德化县| 永济市| 张家界市| 信宜市| 东丽区| 阳朔县| 什邡市| 会宁县| 柯坪县| 新建县| 商都县| 肥西县| 红安县| 腾冲县| 绿春县| 金沙县| 吴桥县| 张家口市| 正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