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形象VS顏值
- 影響力心理學(xué)
- 蒼洱
- 8451字
- 2019-12-24 15:06:25
——用外表吸引他人的社交心理學(xué)
人多是容易被外表迷惑的,自古就有“女為悅己者容”一說。一個人的外表不僅指容貌,還包括其選擇的服裝、搭配的服飾。外在形象對于表現(xiàn)人的自身修養(yǎng)、個性和情緒等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外在形象來表現(xiàn)自己的地位、職業(yè),甚至個性特征,從而給他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在人際交往中成為眾人圍繞的主角。
法則10:巧用“笑容”“迷惑”對方
有一個獨居的女人聽到敲門聲后打開門,她發(fā)現(xiàn)一個男人拿著刀正惡狠狠地盯著自己。她忽然靈機一動,微微一笑說:“朋友,你可真幽默,你是來推銷菜刀的吧?我很喜歡,我要一把……”她邊說邊把男人讓進屋,接著說道,“你很像我以前的一位好心的鄰居,看到你讓我感到非常親切,你要喝咖啡還是喝茶?”本來一臉殺氣的歹徒聽了女人這番話,慢慢變得柔和起來。他有點靦腆地說:“謝謝,哦,謝謝!”
最后,女人果真買下了那把明晃晃的菜刀,那個男人拿著錢遲疑了一下打算走了,轉(zhuǎn)身的時候他說:“小姐,你將改變我的一生!”
聽完這個故事,我們不禁會心一笑。是的,這就是微笑的力量。微笑就是有這樣神奇的力量,不僅能瞬間縮短彼此的距離,更能使人與人之間充滿信任與感激。它能穿越時空,直抵心靈。
一個剛剛學(xué)會保持微笑的年輕人說:“當我開始堅持對同事微笑時,起初大家非常迷惑、驚異,后來就是欣喜、贊許,兩個月來,我得到的快樂比過去一年中得到的滿足感與成就感還要多。現(xiàn)在,我已養(yǎng)成了微笑的習(xí)慣,而且我發(fā)現(xiàn)人人都對我微笑,過去冷若冰霜的人,現(xiàn)在也熱情友好起來。”
面對陌生人時,有時我們甚至什么都不用做,只是對著他微笑,就能在瞬間縮短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微笑是有自信心的表現(xiàn),表示對自己的魅力和能力抱有積極的態(tài)度。微笑可以表現(xiàn)出溫馨、親切的表情,能給對方留下美好的心理感受,從而形成融洽的交往氛圍。面對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情況,如果能用微笑來接納對方,可以反映出你良好的修養(yǎng)和摯誠的胸懷。
發(fā)自內(nèi)心的微笑會自然調(diào)動人的五官:眼睛略瞇起、有神,眉毛上揚并稍彎,鼻翼張開,臉肌收攏,嘴角上翹,唇不露齒,做到眼到、眉到、鼻到、肌到、嘴到,才會親切可人,打動人心。微笑在于它是含笑于面部,“含”給人以回味、深刻、包容之感。
在經(jīng)濟學(xué)家眼里,微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在心理學(xué)家眼里,微笑是最能說服人的心理武器;在服務(wù)行業(yè),微笑是服務(wù)人員最正宗的臉譜。
原一平25歲當實習(xí)推銷員時,身高1.45米,又小又瘦,橫看豎看,實在缺乏吸引力,可以說是先天不足。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卻成為日本保險業(yè)連續(xù)15年全國業(yè)績第一的“推銷之神”。原一平成功的秘訣在哪里呢?就是他那“值百萬美金的微笑”。
用微笑來消除與陌生人之間的隔閡是原一平用自己的親身體會總結(jié)出來的制勝法寶。他在推銷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笑容是給對方傳達愛意的捷徑;笑容具有傳染性,可以引起對方發(fā)笑并使對方感到愉快;可以輕易地消除二人之間的陌生感甚至隔閡,使對方門扉大開;笑容是建立信賴關(guān)系的第一步,它會創(chuàng)造出心靈之友;笑容可以激發(fā)工作熱情,創(chuàng)造工作成績;笑容可以消除自己的自卑感,彌補自己的不足;笑容能增進健康,增強活動能力。如能將各種笑容擁為己有,了如指掌,就能洞察對方的心靈。
并且,原一平認為,嬰兒般天真無邪的笑容最具魅力。于是,他就花費了很長時間練習(xí)笑,直到他在鏡中看到自己的笑容與嬰兒的笑容相差不多時才罷休。當他帶著這樣的微笑再去推銷保險時,沒有一個人拒絕他。
保持一個微笑的表情、謙和的面孔,是表示自己真誠、守禮的重要途徑,更是有效溝通的橋梁,是加強人際關(guān)系的磁石。我們也可以像原一平一樣,通過訓(xùn)練有意識地改變自己。
首先,放松面部肌肉,然后使嘴角微微向上翹起,讓嘴唇略呈弧形。最后,在不牽動鼻子、不發(fā)出笑聲、不露出牙齒,尤其是不露出牙齦的前提下,輕輕一笑。
其次,對著鏡子練習(xí)。使眉、眼、面部肌肉、口形在笑時和諧統(tǒng)一。
再次,閉上眼睛,調(diào)動感情,并發(fā)揮想象力,或回憶美好的過去,或展望美好的未來,使微笑源自內(nèi)心,有感而發(fā)。
最后,按照要求,當眾練習(xí),使微笑自然、大方,克服羞澀和膽怯的心理。也可以請觀眾評議后再對不足進行糾正。
卡耐基說:“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像穿過烏云的太陽,帶給人們溫暖。”微笑不花費什么,卻可以贏得一切。我們可以用這世界上最簡單、最美麗的笑容贏得別人的信任,給工作注入活力,給同伴帶來歡樂。
法則11:巧用“飾物”讓顏值爆棚
飾物,即裝飾之物。它必須與所裝飾的客體有機地結(jié)合,成為統(tǒng)一、和諧的整體,才能加強審美效果。早期飾物的定義是指佩帶于頭上的裝飾品;而現(xiàn)代的定義是指與服裝或者相關(guān)環(huán)境相配套,起裝飾作用的飾品,主要是達到美化自身的效果。
飾物搭配得當,會留給人深刻的印象,進而也影響到別人是否愿意與你進一步交往。比如,某女士兩只手腕處戴滿了各種珠串手鏈,顯得臃腫俗氣且華而不實。可以想見,很少有人愿意與這樣不懂修飾卻愛慕虛榮的人交往。
大體來講,現(xiàn)代飾物主要包括:絲巾、項鏈、胸針、腰帶、披肩、耳環(huán)、發(fā)夾、戒指、手鐲、手表、手包、眼鏡等。無論男士還是女士,在飾物的選擇上都應(yīng)該堅持少而精的原則,這樣才能達到增加顏值、提升個人形象的目的。
(1)女士飾物搭配注意事項
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看到,很多成功女士都喜歡佩戴珍珠或者K金項鏈,這些東西顯得很貴氣,但如果你同時再加上一條長長的絲巾,就略顯累贅。最好是在進入房間后就立即把絲巾摘下或者把項鏈取下來,身上只留一樣飾物。
飾品切忌佩戴過多。戴太多的飾品會極大地降低職業(yè)感。職業(yè)女性的配飾以簡約精致為好,正式商務(wù)場合身上穿戴的配飾最好不要超過5種。
最近幾年,手串盛行,很多信奉佛教的女士喜歡在手腕處佩戴各式佛珠手串。有的人,兩只手腕都纏著密密麻麻的手串,水晶的、琥珀的、木質(zhì)的,各種材質(zhì)、大大小小、五顏六色。顯然,這種佩戴方法是不可取的,給人的感覺并不是美。
現(xiàn)代女性往往包不離身。但職場女性千萬不要選擇太過時尚的彩包,黑色或棕色的皮質(zhì)拎包更具有權(quán)威性。與服裝相比,皮包的搭配也很重要,切忌不分季節(jié)、不分場合,常年累月地只使用一款包,這樣做會極大地降低你的品位和格調(diào)。
(2)男士飾物搭配注意事項
男性既要具備陽剛之氣,又要具備霸氣。因此,男性佩戴的飾品,必須要能體現(xiàn)出男人的氣質(zhì)。
一般來說,男性的項鏈、手鏈、戒指款式要粗重,造型要有棱有角。項鏈墜和戒指上的圖案也應(yīng)具有男性特點,如有龍、虎形象或“福”“吉”等字樣。
男性的胸針應(yīng)選戴抽象的圖形或代表雄風(fēng)之美的龍、虎、豹、鷹等動物圖案,這樣的胸針別在西服翻領(lǐng)上,會令你雄性十足。
穿西服扎領(lǐng)帶時,領(lǐng)帶夾應(yīng)與領(lǐng)帶的顏色相配,線條要簡潔明快。
在商務(wù)活動中,一款搭配得體的眼鏡會極大地增強男士的風(fēng)度。眼鏡最初是為視力有缺陷的人生活方便而發(fā)明的一種實用品,現(xiàn)在尤其在商務(wù)應(yīng)酬中卻已經(jīng)被大大地擴展了適用范圍,增加了裝飾的功效。例如,眼睛長得太小或形狀不美,或眼周圍有疤痕的人,戴上眼鏡就能夠有效地遮擋這些不足。那么,男士該如何選戴眼鏡呢?
①長臉形的人宜用闊邊而略方的眼鏡架,這樣會使臉顯得短些。
②短臉形的人應(yīng)選用無色透明框邊的眼鏡架,可以使臉顯得長一些。
③圓臉形的人宜用有棱角的方形鏡框,而不能選擇圓形鏡框,否則會產(chǎn)生滑稽的感覺,好像大圓圈上畫了兩個小圓圈。
④臉形過大或過小的人,選鏡框要適中,男性的臉部輪廓較粗獷,棱角分明,適合配寬邊大片的眼鏡。
⑤皮膚較黑的人,應(yīng)選用較為明亮的鏡框;皮膚白皙的人則可選擇淺色鏡架;皮膚發(fā)黃,宜用暖色調(diào)鏡架。
⑥塌鼻梁應(yīng)戴有高鼻托的眼鏡,高鼻梁則宜戴低鼻托的眼鏡。
⑦瞳孔間距較寬的人宜選用深色大鏡框,較窄的則應(yīng)選擇中間有鏡橋的透明淺色鏡架。
對于男士來說,帽子也是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選擇適合自己的帽子能夠恰如其分地襯托出風(fēng)度和修養(yǎng),展示社會地位、經(jīng)濟狀況。選擇帽子時首先考慮實用性,其次考慮裝飾性,不論是禮帽,還是棒球帽、旅游帽,都要從自身出發(fā),選擇適合自己的樣式、顏色。
帽子要與自己的裝束、年齡、工作等相協(xié)調(diào),并要根據(jù)自己的臉型選擇。臉圓的人適合戴寬邊較高的帽子,臉窄的人適合戴窄邊的帽子。
一般的場合,男士戴的帽子要顏色稍深一些、暗一些,有利于男士展示剛毅、干練的作風(fēng),但是質(zhì)地和色彩要選擇較為柔和的,這樣不會給人太過強硬的感覺。穿禮服時,必須用黑色的禮帽與其相襯。在工作場合盡量不要戴帽子,如果要戴,帽子的帽頂不能太高,帽檐也要選擇窄一些的。要根據(jù)衣著和場合選擇帽子。白色的西裝配白色的禮帽;在運動的時候,也可以戴白色的棒球帽等,具體的情況可以具體分析。
此外,商務(wù)男士的穿著應(yīng)該注意這些:穿襪子不要裸露腿毛、不露鼻毛與胸毛、不露胸部隱約兩點、不露刺青、不露襯衫口袋里的凌亂物品、不露項鏈、不露與宗教相關(guān)的物品如護身符等。
法則12:巧用“色彩”為自己凝聚人氣
色彩無處不在。這個世界從不缺少色彩,由此誕生的色彩心理學(xué)也是十分重要的學(xué)科。在人類社會活動中,色彩在主觀上是一種反應(yīng)與行為,在客觀上又是對人們視覺的一種刺激。色彩的應(yīng)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應(yīng)用者的心理特征。
比如,人們在選購一件大衣或一輛跑車時,面對價錢相當?shù)膬身椷x擇,有些人會以顏色作為優(yōu)先考慮的因素,另一些人則較為重視造型。
根據(jù)研究,這兩類人在性格上有頗大的差異。較注重色彩的人,他們具有外向氣質(zhì),容易活躍于各個場合中,是屬于容易沖動、重感情的人。他們極富魅力,有公關(guān)、交際手腕,熱情洋溢,講求享受,重視社交生活。
注重外觀造型的人,則與前者完全相反,是內(nèi)向、害羞,不擅長社交的人。喜歡關(guān)起門來獨自思索,堅持自己的原則,敏感、纖細,在眾人面前常會手足無措。上街選購東西,只要外觀合他們心意,不管紅的、白的、黑的,他們都不太在乎。
美國作家黛安·艾克曼在《感官之旅》中提到,我們對色彩的感覺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依時間、光源、文化、語言甚至大腦的結(jié)構(gòu)而受到影響。例如,有些民族沒有合適的言辭形容綠色,只能用暗或亮來形容;愛斯基摩人有幾十種關(guān)于白色的形容;而莫奈絕美的睡蓮,是視覺消失之后的記憶之色……色彩在我們心中引起的情感與記憶,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觀點。不過,大部分的人類對于紅色、藍色、黃色等顏色的心理感受,意見比較相似。
偏好紅色的人在性格上活潑、大膽、新潮,對流行趨勢感應(yīng)敏銳,是容易感情用事的人。他們有強烈的感情需求,希望獲得伴侶慰藉。缺點是浮夸、吹噓,注重外表修飾,有較強烈的物質(zhì)欲望。
偏好綠色的人,為人嚴謹、守本分,做事穩(wěn)重,是值得信任的堅實派人物。缺乏感性思維,經(jīng)常不茍言笑,有耐性及實踐能力,堅忍、認真,凡事按部就班,對待金錢也頗有規(guī)劃性,能在穩(wěn)定中求得事業(yè)的發(fā)展。
偏好黃色的人個性積極,喜愛冒險,樂觀、爽朗,喜歡結(jié)交朋友,是達觀、樂天的社交派人物。如果是女性的話,對愛情積極、主動,與異性交談常會嗲聲嗲氣,非常善用撒嬌之法。
偏好藍色的人的個性是態(tài)度明朗、誠實,處事方式偏向中庸,既不冒進也不退縮,做事頗富彈性,具有回旋空間。
偏好紫色的人謹言慎行,喜怒不形于色,屬于大內(nèi)高手型。許多內(nèi)心的想法都深藏著,不愿表達出來。姿態(tài)優(yōu)雅,富神秘氣質(zhì),不善于交際手腕,給人冷漠、高傲的印象。喜歡思索,善于壓抑、控制自己的情感。
偏好黑色的人的個性與紫色略為相似,但心態(tài)上更為陰郁,孤獨、自閉,希望保有一定的私人空間。
偏好白色的人個性爽朗直接、單純,任何一個人只要穿上白色的衣服,都給人一種潔凈、清新的印象。喜歡白色的人向往單純、柏拉圖式的生活,有隱藏本性的傾向。
偏好灰色的人缺乏毅力,性格怯懦、膽小,凡事依賴他人,缺乏主見,耳根子軟,容易受別人影響,改變已經(jīng)決定或承諾的事情。
人們對不同色彩的偏好,也透露出其潛在的性格傾向,人們偏好的顏色常會反映在日常服飾或用品上。因此,借由某人平日愛穿戴哪一個色系的衣服、飾品,我們可以大略了解其性格。
法則13:巧用“服裝”增強自身形象魅力
常言道“人靠衣裝馬靠鞍”,著裝就是人的另一張臉,直接影響到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也許你還不知道,你只有10秒鐘的時間給別人留下自己的第一印象。你會認為這不公平,你想別人應(yīng)該認識真實的你。這也許不公平,但卻是不可改變的事實。
根據(jù)西方學(xué)者雅伯特·馬伯藍比教授研究出的“7/38/55”定律,旁人對你的觀感,只有7%取決于你談話的真正內(nèi)容;而有38%在于輔助表達這些話的方法,也就是口氣、手勢等;卻有高達55%決定于你的外表,可見外表是多么的重要。
1962年,在英國倫敦一個著名貴族舉辦的豪華宴會上,一名中年男子出盡了風(fēng)頭。他優(yōu)雅的舉止、迷人的言談,不但令在場的所有女士都對他傾心,而且所有男士也都對他抱著極大的興趣和好感。
人們私下里紛紛相互打聽,都想認識他,希望和他成為朋友,而那位男子在這次宴會上也收獲頗豐,不僅簽下了40多單生意,還找到了他的終身伴侶。
這名男子就是當時英國著名的房地產(chǎn)新秀柯馬·伊魯斯。
他憑借自己優(yōu)秀的形象征服了整個倫敦的上流社會,隨后,金錢和好運向他滾滾涌來。
其實在十二年前,柯馬·伊魯斯就來過倫敦,并出席了一個由商會舉辦的小型聚會。
那時的柯馬·伊魯斯還是個小人物,開了一家小水泥廠,整天勤奮地忙來忙去,根本無暇顧及自己的形象。為了擴大生意,他千方百計弄到了一張商行聚會的邀請信,想混進去多結(jié)交一些人,拓展自己的人際關(guān)系。
可一進入聚會大廳,他立即就知道自己走錯了地方。大廳裝飾得金碧輝煌,男士們個個西裝革履、彬彬有禮,女士們個個華衣錦服、溫文爾雅。柯馬·伊魯斯低頭看看自己,一身滿是補丁且有著厚厚油膩的工作服,大膠鞋,一頭亂發(fā),簡直像個乞丐。這時幾位女士過來了,故意將酒灑在他身上,并趾高氣揚地給他小費。侍從過來詢問他,他講明自己的身份,可是沒人相信,當他企圖拉一個認識他的人作證時,那個人不但不承認認識他,還說他是路邊的鞋匠,于是他被當成混進來的鞋匠給趕了出來,令他很惱火。
怒火過去之后,柯馬·伊魯斯開始考慮自己為什么會受到這種待遇。自然,憑他的頭腦,一下子就想明白了。回到家鄉(xiāng)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參加了一個禮儀培訓(xùn)班,并高薪聘請了私人形象顧問。
不要整天只知道忙于工作,而忽視了自身良好形象的維護。因為良好的形象可以在生意上助你一臂之力,使你的辛苦付出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
為了給人最好的狀態(tài)和印象,請隨時注意你的著裝,打造好自己的第二張臉。
如果你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不僅你的生意有可能毀于你的形象,你的愛情也有可能毀于你的形象。這絕非危言聳聽!
法則14:巧用“近因效應(yīng)”搞定人際關(guān)系
近因效應(yīng)是指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xiàn)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于后來出現(xiàn)的刺激。
生活中你是否注意過這種事情:某人犯了一個錯誤,人們便改變了對這個人的一貫看法。某電視臺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一生聲名卓著,到了晚年卻晚節(jié)不保,因為一樁私生活的丑聞而敗壞了一世名聲;某人因做了一件有意義的好事,人們就認為他是浪子回頭金不換,以前的不好都隨之而去,從此對他刮目相看;在朋友交往中,有時多年的友誼會因一次小別扭或小誤會而告終;夫妻之間吵架,一氣之下,可能完全忘記了對方過去的好處和恩愛,只想著離婚……這些都是心理學(xué)上的近因效應(yīng)在起作用。
曾國藩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可以作為近因效應(yīng)的引證。
曾國藩最初在和太平軍的交鋒中一直處于劣勢,于是在奏折中稱自己“屢戰(zhàn)屢敗”。但他幕下的一個師爺看了說,不要這樣寫,而是將四個字的位置調(diào)動了一下,變成了“屢敗屢戰(zhàn)”。
曾國藩恍然大悟,把奏折改了過來,交了上去。結(jié)果一個“常敗將軍”的形象變成了“敗而不餒、堅忍不拔”的形象。
近因效應(yīng)還有一個表現(xiàn)就是,最后一句話決定了整句話的調(diào)子。比如,老師跟學(xué)生說:“總能考上一個學(xué)校吧,雖然錄取率那么低。”或者說:“雖然錄取率那么低,總能考上一個學(xué)校吧。”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只因語句排列的順序不同,給人的印象卻全然不同。前者給人留下悲觀的印象,后者則給人樂觀的印象。
在日常的人際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近因效應(yīng)也稱為“新穎效應(yīng)”。
生活里,我們總是強烈譴責喜新厭舊的人,認為他們的行為是不道德的。然而,在交往中,很多人都有“喜新厭舊”的習(xí)性——比較重視“新”的信息,而不太重視“舊”的信息。
近因效應(yīng)實際上包含著人類喜新厭舊的本性。這提醒我們,人際關(guān)系是需要“保鮮”的,尤其是夫妻之間。
賀歲大片《手機》里有句流行一時的臺詞:“在一張床上睡了二十年,難免會有一些‘審美疲勞’。”不管當初如何恩愛、如何甜蜜,如果不能經(jīng)常保持新鮮感,近因效應(yīng)會使我們忘記對方過去的好,因為喜新厭舊,而造成移情別戀的可能。
新近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對于交往活動有更大影響,突然的一個信息會使人們早已習(xí)慣的認識和印象發(fā)生質(zhì)的飛躍。比如,張娟和郭珊珊是同時進入公司的新同事,倆人對彼此的第一印象都很好,脾氣相投,背景學(xué)歷相當,對問題的看法和角度也很相似,兩人慢慢成了好朋友。
日子一天天過去,兩人也是越來越有默契,友誼之樹在慢慢成長。但是最近,在閑談中,張娟發(fā)現(xiàn)郭珊珊的一些話語和以前告訴她的不一樣,前后矛盾,于是心中犯疑,對郭珊珊以前的一切友好都打上了問號,認為她是個不真誠的人,逐漸對她說的任何話都不相信了。
那么,近因效應(yīng)是否和第一印象效應(yīng)相矛盾呢?其實,它們并不矛盾,而是各自有著適用的范圍。心理學(xué)家告訴我們:在與陌生人交往時,第一印象影響較大,而在與熟人交往時,近因效應(yīng)則有較大影響。這就提醒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不能依靠吃老本,要時刻注意近期的表現(xiàn),時刻注意保持已經(jīng)樹立起來的形象。
平時在和老朋友的交往中,每一次交往都要認真對待,特別是每一次交往最后幾分鐘留給對方的印象。由于是老朋友,就沒有什么第一印象可言,而到底哪一次交往能發(fā)生近因效應(yīng),卻無法預(yù)料。只要有一次表現(xiàn)得有點異樣或特別,那么,過去的表現(xiàn)就會大打折扣甚至一筆勾銷。因此,每一次交往都得小心行事,不能因為是老朋友就“忘乎所以”。
如果能充分利用近因效應(yīng),必會為自己的形象加分,從而在家庭、職場、社會等方面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
法則15:巧用“第一印象效應(yīng)”博得好感
上一節(jié)我們所講的“近因效應(yīng)”在人際關(guān)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對“第一”情有獨鐘,你會記住第一任老師、第一天上班日期、第一個戀人等等,但對“第二”就沒什么太深刻的印象。這就是“第一印象效應(yīng)”的表現(xiàn)。
有位心理學(xué)家撰寫了兩段文字,講的是一個叫吉姆的男孩一天的活動。其中一段將吉姆描寫成一個活潑外向的人:他與朋友一起上學(xué),與熟人聊天,與剛認識不久的女孩打招呼等。而另一段則將他描寫成一個內(nèi)向的人。
研究者讓有的人先閱讀描寫吉姆外向的文字,再閱讀描寫他內(nèi)向的文字。而讓另一些人先閱讀描寫吉姆內(nèi)向的文字,后閱讀描寫他外向的文字,然后請所有的人都來評價吉姆的性格特征。結(jié)果,先閱讀外向文字的人中,有78%的人評價吉姆熱情外向,而先閱讀內(nèi)向文字的人,則只有18%的人認為吉姆熱情外向。
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傾向于根據(jù)最先接收到的信息來形成對別人的印象。這就是第一印象的作用。第一印象又稱為初次印象,指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第一次見面時所獲得的印象。那么,第一印象真的有那么重要,以至于在今后很長時間內(nèi)都會影響別人對你的看法嗎?
一個新聞系的畢業(yè)生正急于尋找工作。一天,他到某報社對總編說:“你們需要一個編輯嗎?”
“不需要!”
“記者呢?”
“不需要!”
“那么排字工人、校對呢?”
“不,我們現(xiàn)在什么空缺也沒有了。”
“那么,你們一定需要這個東西。”說著他從公文包中拿出一塊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寫著“額滿,暫不雇用”。總編看了看牌子,微笑著點了點頭,說:“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們廣告部工作。”
這個大學(xué)生通過自己制作的牌子,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機智和樂觀,給總編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對方極大的興趣,從而為自己贏得了一份滿意的工作。并且,因為對他有良好的第一印象,總編一直對他印象頗佳。由此可見,第一印象真的很重要!
人們對你形成的某種第一印象,通常難以改變。而且,人們還會尋找更多的理由去支持這種印象。有的時候,盡管你表現(xiàn)的特征并不符合原先留給別人的印象,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nèi)匀粓猿謱δ愕淖畛踉u價。
人類有一種特性,就是對任何堪稱“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興趣,并有著極強的記憶能力。承認“第一”,卻無視“第二”。不經(jīng)意地你就能列出許許多多的“第一”。如世界第一高峰,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等等,可是緊隨其后的第二呢?你可能就說不上幾個。
心理學(xué)家認為,第一印象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性別、年齡、衣著、姿勢、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體態(tài)、姿勢、談吐、衣著打扮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人的內(nèi)在素養(yǎng)和其他個性特征。
無論你認為從外表衡量人是多么膚淺和愚蠢的觀念,但人們每時每刻都在根據(jù)你的服飾、發(fā)型、手勢、聲調(diào)、語言等自我表達方式在判斷著你。
無論你愿意與否,你都在留給別人一個關(guān)于你形象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工作中影響著你的升遷,影響著你的自尊和自信,影響著你的幸福感,甚至影響著你的前程和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