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他人必備的常識
影響力心理學無處不在!它就在你我的身邊,就潛伏在我們日常工作、生活的角角落落。為何有的人心甘情愿聽從別人的調遣?為何有的人會在無形中被他人征服?……其實,這一切都源于對心理的掌控。現實中,我們不是支配別人,就是被別人支配。因此,為了社交場上隨時能夠處于主動地位,你需要掌握必備的影響力心理學!
你需要了解的十大心理學效應
想要不被他人影響并影響他人,就需要了解并掌握心理學的十大效應。它們分別是蝴蝶效應、羊群效應、木桶效應、鯰魚效應、暈輪效應、近因效應、馬太效應、仰巴腳效應、第一印象效應、皮革馬利翁效應。
(1)蝴蝶效應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認定他發現了新的現象,即“蝴蝶效應”。只要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拍一拍翅膀,就會在幾個月后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蝴蝶效應其實說的就是“一件事”對事情結果的影響,只改動了一點點數據,其計算結果就會相差十萬八千里,如下式:
1.01的365次方=37.8
0.99的365次方=0.03
(2)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講的是,一個羊群(一個集體)極有可能是一個散亂的組織,大家平時在一起很盲目地隨波逐流。如果有一只羊發現一片肥沃的青草地并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后來的羊群就會一哄而上,爭著搶食那里的青草。這個時候,羊群里的羊就只顧著大快朵頤,全然不顧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者它們根本看不到其他地方還有更好的青草。
(3)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也稱木桶原理,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說的是由多塊木板構成的水桶,其價值在于盛水量的多少,但是決定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卻是最短的那塊板。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都可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卻往往決定著整個組織的水平。
若僅僅作為一個形象的比喻,“本桶效應”是極為巧妙和別致的。但是隨著它被越來越頻繁地應用,在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場合,已由一個單純的比喻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這由許多塊木板組成的“水桶”不僅可以象征一個企業、一個部門、一個班組,也可以象征某一個員工,而“水桶”的最大容量則象征著整體的實力和競爭力。
(4)鯰魚效應
挪威人向來愛吃沙丁魚。他們在海上捕到沙丁魚后,如果能讓它們活著抵達海港,售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是,由于沙丁魚天性懶惰,不喜運動,返航的路途又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一運到碼頭就死了。有一位漁民,他的沙丁魚總是活的。當人們問及原因才知道,原來,他的魚槽里有一只鯰魚。當鯰魚裝入魚槽后,因為環境陌生,鯰魚就會四處游動,沙丁魚也會立刻緊張起來,也不停地游動。于是,活著的沙丁魚便被帶到了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
(5)暈輪效應
人們對別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是從局部出發,進而再擴散、得出整體印象,但常常也是以偏概全。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所籠罩,并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并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這就是暈輪效應。
(6)近因效應
在學習和人際交往中,近因效應很常見。當多種刺激一起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于后來出現的刺激。言外之意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有主體地位,甚至會掩蓋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比如,多年不見的老友,在腦海中的印象最為深刻,可能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談起生氣的原因,可能只有兩三條,這些都是近因效應的表現。
(7)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現象。其稱謂來自于《圣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羅伯特·莫頓將“馬太效應”歸納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的優勢,進而會有更多的機會以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這一術語后被經濟學界借用,反映的就是經濟學中貧的越貧、富的越富、贏家通吃的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8)仰巴腳效應
仰巴腳效應是指人們更傾向于喜歡精明又有小缺點的人。意思是說精明之人在無意中犯點小錯誤,不僅不影響他們的優點,反而會使人覺得他很正常且更有平凡的一面,使人易于接受。
(9)第一印象效應
如果有30道題,讓兩個學生(A和B)來完成。他們分別做對其中的一半。讓A做對的題目盡可能地出現在前15道題,讓B做對的題目盡可能地出現在后15道題,然后讓一些人對兩個被試的學生進行評價:誰更聰明一些?結果發現,多數人都認為A更聰明。這就是第一印象效應。人與人在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會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主導地位,這就是第一印象效應。
(10)皮格馬利翁效應
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提出。暗示在本質上是指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你期望什么就會得到什么,你得到的或許不是你想要的,但是你所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地期待并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就一定會順利進行。反之,假如你相信事情受到阻力,阻力就會產生。但凡成功的人,都會培養充滿自信的態度,相信好的事情一定會發生。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影響他人必備的六大影響力心理學
影響他人必備的影響力心理學包括:洗腦、催眠、詭辯、心理暗示、輿論效應和攻其軟肋六個方面的內容。
(1)洗腦
洗腦,即所謂的意志引導,通過心理誘導讓別人跟著你的思路走。洗腦的第一步是讓某人接受并灌輸某個動作,然后再給他洗腦,即我們平時所說的心靈控制。
當然,很多灌輸都以崇高的目的作為偽裝,實則是欺騙人們接受某個灌輸動作后才對其進行逐步洗腦的。所以,避免不被洗腦,關鍵是要發現某個灌輸的動作并堅決抵制這個動作。
洗腦,說白了就是一種心靈控制。這一技術對人控制的另一個重要理論是,任何人在意識層面都有其弱點,而人的意識便是心靈的保護層,用來保護脆弱敏感的潛意識。但是,只要是正常的人,他的這層保護層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弱點。比如某人有些傷心的過往,當某個談話內容涉及其傷痛的時候,其意識的攔截能力就會顯得異常薄弱。這時,潛意識的信息便會發酵,造成感情的波動。此時,當事人可能會陷入到悲傷的往事中,或出現過激反應。所以,心靈控制術成功的關鍵是尋找并利用人的這一弱點。
只有了解關于洗腦術的相關內容,才會更容易識別外界的種種信息,才能擺脫他人對自己的影響。從而鍛造自己強大的內心堡壘,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對他人予以支配。
(2)催眠
催眠,是人們比較熟悉的字眼。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適當地采用催眠技巧會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催眠的定義不只是讓人進入似睡非睡的狀態,比如你拿起手機自拍,上揚嘴角,露出微笑,就是一種自我催眠。
一提到催眠,很多人很自然地就會將其與洗腦聯系起來。其實,催眠和洗腦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催眠是一種超級放松的心理技術,而洗腦則是改變我們思想的技術。
那么,催眠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科學家早在150多年以前就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研究,但直至今日也沒能徹底弄清楚催眠的真諦。有人認為催眠之法打開了通向人類潛意識的大門,有人認為恍惚是非睡非醒的心理邊緣狀態,有人干脆認為催眠就是偽科學。但是,無論人們持何種觀點,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即人處在催眠狀態下最容易接受來自外界的暗示,甚至可以讓他做出一些反常的舉動,因為在催眠狀態下,大腦和身體都不由己。
催眠現象無處不在,在生活中,不是我們在影響著別人,就是別人在影響著我們。很多時候,我們無意識做出的行為卻得到很糟糕的結果,但我們卻并不察覺。通過催眠他人,你除了可以大幅度地增加自信外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并認識心智的運作方式,進而快速改變個人的某些不良習慣,達到影響他人的目的。
(3)詭辯
詭辯,其實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說成是錯誤,把錯誤說成是真理的一種狡辯。用一句簡單明了的話來說,就是有意地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善于詭辯的人,從表面上來看,似乎能言善辯,說得很有道理。他們在寫文章或講話的時候往往滔滔不絕,振振有詞。他們每論證一個問題,也總是可以拿出許多“根據”和“理由”來。但是,這些根據和理由都是經不起推敲的。他們只不過是主觀地玩弄一些概念,搞些虛假或片面論據,做些歪曲地論證,目的是為自己荒謬的理論和行為做辯護。中國人的善辯舉世聞名,在古代甚至有“說客”的專職。
詭辯是實踐上錯,邏輯上對。
詭辯有很多形式,這些形式都有一定的特點。比如,似是而非、白馬非馬、割裂聯系等。了解詭辯的特征對正確理解詭辯非常有幫助。
偷換概念式詭辯是一種詭辯伎倆,在辯論中我們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如果我們對這種伎倆缺乏理性的剖析能力,有時反而會形成窘迫的局面,有“理”的一方暗自憋氣,無“理”的一方卻趾高氣揚。
對詭辯的反駁關鍵要抓住實質,擊中要害。因為實質性的問題其實就是要害問題,實質決定了問題的基本傾向,抓住它,就可以置詭辯于死地。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是每個人都是雄辯家,但我們完全可以掌握一些詭辯的技巧,在必要時給對方施加言語上的影響,從而讓對方無言以對、束手就擒。
(4)心理暗示
“暗示”是一種自我或他人的言語、文字、手勢、情景等對自己心理上的作用,這種作用會使人按一定的方式接受某種信念與意見并付諸行動。“暗示”的特點在于接受暗示的人在暗示的作用下,不需經過說理論證,不需進行分析批判,就盲從、附會地接受這種“暗示”的意見和解釋。
人們為了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會不自覺地使用各種暗示的方法,比如困難臨頭時人們會相互安慰:“快過去了,快過去了。”從而減少忍耐的痛苦。人們在追求成功時,會設想目標實現時非常美好、激動人心的情景。這個美景就對人構成一種暗示,它為人們提供動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你在向潛意識示意的時候,一定要用些美好的暗示,像那些能治愈人的、能保佑人的、能激勵和啟迪人的話語。切記,你的潛意識不會識別“開玩笑”,它會把什么都當成是真的來接受。
自我暗示可以用來消除恐慌和消極的心態。“暗示”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影視作品、廣告、報刊在傳播著各種信息;在與人交流中,別人的話會對自己產生影響,自己的想法也會對自己的某些行動起很大作用。因此,“暗示”又可分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
當我們希望別人成為我們希望的人時,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信息,告訴他可以成為這樣的人。你希望他成為什么,他就積極成為什么。
你要記住,有兩種人難以喚起暗示:一種是無法理解你所說的話、頭腦不健全的人,另一種是不愿意去理解的人。
(5)輿論效應
在我國著名古籍《史記·張儀列傳》中有句話:“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可見輿論威力之大。在某個事件中,如果你想影響別人、戰勝對手、達到目的,在必要時不妨試試使用輿論對其施加壓力。
在現實中很多人都懂得利用輿論,甚至利用流言蜚語來攻擊他人。即使沒有惡意,有時候傳言對當事人也會造成重大的傷害。因為一般人們要直接傳話,他人不會相信。但若是由毫無利害關系的人傳話,被傳話的人就會容易接受。
在與人有競爭性的交往中,如果你無端受到他人的壓制,就應想辦法削弱對方的自信心,打擊對方的意志力,此時不妨借助一下輿論的壓力。要知道謠言有時候是造成他人傷害的“核武器”,你完全可以好好利用這個武器影響他人。
(6)攻其軟肋
無論是偉人、圣賢還是哲人,亦或是凡夫俗子,都有弱點。我們只要多動腦筋,對這些弱點巧加利用,抓住對方的特點,迎合對方的興趣愛好,一切都能得心應手,如你所愿。
抓住他人的弱點達到計劃的目的,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商人就是看透了一些人們隨大流、盲從的弱點,從而謀取更大的利益。隨處可見當節假日來臨時各大商場、超市人山人海,顧客接踵摩肩,瘋狂購物,就好似里面的東西不要錢。因為每到節假日,商家們都推出各種讓利促銷活動,什么“跳樓價”“出血價”或是購物滿多少就返多少錢,有的顧客為了能夠拿到贈品,便購買一些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以達到獲贈的額度。盲目跟從,購買了一些自己本不需要的東西,反而增加了消費。商家也因此達到了銷售的目的。
我們做事也是一樣,在與別有用心的人共事時,應該抓住對方的弱點,集中攻取一點,從對方最重要、最軟弱的地方下手,這樣對方就會措手不及,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就很難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