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嶄露頭角

(一)

趙翼對朱元璋的評價被許多人認為十分準確:蓋明祖一人,圣賢、豪杰、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

我認為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朱元璋是一個流氓化了的農民。“農民”為體,“流氓”為用。骨子里,他永遠是一個克勤克儉、謹小慎微的農民。江湖經歷又向他的血液里注入了與眾不同的潑辣。他的流氓手段幫助他在與群雄周旋時長袖善舞、縱橫捭闔,而令他笑到最后的卻是他比別人多了一份農民式的謹慎、持重。

史稱朱元璋“地主階級化”前是一個偉大的農民起義領袖,是率領漢人推翻蒙古人統治的民族英雄。豈知他走上英雄領袖生涯的原因實是迫不得已。

雖然在大元統治下朱氏一家經常顛沛流離,食不果腹,但朱元璋對蒙古皇帝缺乏痛恨之情,甚至充滿感戴之意。草民一食一飯,都是朝廷所賜,這種觀念在世代安善良民的朱家根深蒂固。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曾對臣下說,“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終其一生,朱元璋始終把元朝入主中國,享受漢人膏血視為“奉天承運”“順天應人”,理所當然。

因此,朱元璋一開始沒有“積極投身革命”就可以理解了。在他流浪江湖的幾年中,大元天下已經是烽煙處處,而史料并沒有留下朱元璋“向往革命”的蛛絲馬跡。那時,白蓮教遍布鄉野,朱元璋不可能不有所耳聞目睹,但是也沒有他參加白蓮教的任何記載。為了生存,他可以偷可以搶,但是從來還沒有想到過“造反”。他對這個詞連想都沒有去想。在外流浪三年之后,大饑荒終于離開了鳳陽。朱元璋結束了流浪生涯,回到皇覺寺。雖然已經多年身受目睹了元朝的反動統治之殘酷暴虐,或多或少受到白蓮教“革命思想”的影響,朱元璋還是選擇了老老實實做一個前途黯淡的和尚,并且在冷冷清清的廟里一待就是三年。小時候因為父母格外疼愛,送他讀了幾個月私塾,但大字還沒識滿一筐,就供不起了。這次,在寺廟中,他開始認認真真地跟老和尚學念經,認識了千把字。

朱元璋為人做事的特點是認真敬業。從他登基后仍然對佛教保持了濃厚的興趣這一事實看,他在這三年和尚生涯中,對佛教經典確實是下了點功夫的。《皇明本紀》說他從此“始知立志勤學”。《劍橋中國明代史》說“在這時他似乎開始學習認字并簡單地研修佛教經文。他的理解力很好,記憶力也很強”。他認認真真地學習做道場、吹法螺,這是和尚收入的最大來源。后半生他有幾種可能的選擇:也許是繼續做和尚,也許積點錢買幾畝地還俗做農民,也許會學門技術,做個木匠或者瓦匠。只有軍人不在選擇之列。“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軍人是風險最大的職業,實在不符合他謹慎的本性。

然而,身在亂世,人的命運就是如此離奇,你越怕什么,什么就偏偏會來到你身邊。朱元璋重做和尚的第三年頭上,農民起義的烈火燒到了皇覺寺邊。

白蓮教和朱元璋的專業也就是佛教關系很深,或者說,是佛教凈土宗的一個變種。

天下事物,只有足夠“低幼”才能流行,這是永遠不變的規律。要說正宗,中國佛教當然要以千辛萬苦從印度取回真經的三藏法師玄奘創立的唯識宗為正宗。然而事實是,唯識宗因為經典太浩繁,邏輯太細密,不適合普通人的智商而迅速式微。中國特色的凈土宗卻因為它的簡便易行大行其道。

凈土宗修行起來特別方便。它不需要你鉆研什么佛經,也不需要你苦苦修行,它只要你會說“阿彌陀佛”四個字就可以。它的理論是,一聲阿彌陀佛可以免除幾十億劫的罪過。只要你不停地念佛,積累的功德就越來越多,等到阿彌陀佛被你煩到不行了,就得把你救出苦海,往生凈土。

所以它迅速深入民間,南宋之后,“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底層信眾完全被它壟斷。

白蓮教是凈土宗的一個變種。它的教義也同樣簡單,只不過它組織比較嚴密。凈土宗雖然也結社,但社內關系松散,講究平等,而白蓮教將平等的關系變成嚴格的師徒關系,從上到下,形成了一個嚴格的師徒網絡,成為政治動員的有力武器。當腐敗蔓延、統治力衰微之際,往往是這類民間宗教興盛發展的時期。一旦勢力成熟,起義就不可避免。

大元王朝自建立以來,政治從來沒有穩定過。蒙古貴族沒有學會漢族立嫡以長的繼承制度,為了攫取最高權力,政治高層不時發動宮廷政變和武裝沖突。從至元三十一年(1294)元世祖去世到元統元年(1333)元順帝即位,四十年間居然換了九個皇帝,平均不到五年就發生一次政變。統治集團忙于內斗,對民生大計無心過問。白蓮教勢力因此輕松席卷了大江南北。

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韓山童、劉福通等人率三千白蓮教眾斬白馬烏牛起事。他們宣稱教首韓山童是宋徽宗的第九世孫,應做皇帝。劉福通是天上派下來輔佐韓山童的大將。起義軍頭裹紅巾,身穿赤衣,被稱為“紅巾軍”。

大元王朝已經成了一個爛透的梨子,只等一聲震動就會掉落下來。劉福通一呼百應,各地無數底層豪杰應聲起事,大半個中國沸騰起來。農民大起義的浪潮很快波及朱元璋的家鄉。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濠州出現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

原來,至正十二年正月十一日,安徽定遠的大地主郭子興、孫德崖等五人借白蓮教聲勢起兵,也以紅巾為號,“衣巾皆絳”。附近農民幾萬人,“棄農業,執刀器”,紛紛前往投奔。二月二十七日,郭子興等五位“節制元帥”率領這支隊伍,一舉攻占了濠州,皇覺寺所在地區被納入農民軍的勢力范圍。

亂世里沒有清靜之地。起義軍三天兩頭來廟里搜糧食,找吃的。不幾天,元軍又駐扎到附近。他們不敢與農民軍正面交鋒,每天到各村搶劫,見人就抓,當作“亂民”送到長官那里報功領賞。朱元璋登基后在《紀夢》一文中描述當時的情況說,紅巾軍“陷濠城而拒守之,哨掠四鄉,焚燒閭舍,蕩盡民財,屋無根椽片瓦,墻無立堵可觀。不兩月,越境犯他邑,所過亦然”。而官軍則“聲攻城而逡巡不進,惟是四掠良民,得之則以絳系首,稱為‘亂民’,獻俘于上,請給其功”。在這種“造反軍”與“反造反軍”的拉鋸戰爭中,最倒霉的就是既不“造反”又不“反造反”的廣大平民百姓。用朱元璋的話說,就是“良善者生不保朝暮”。和尚們在廟里成天提心吊膽,看這樣子,保不齊哪天就被官兵抓去充當“亂民”,被砍掉腦袋。沒辦法,他們只好白天揣個餅子,躲到山里,等太陽下山了,再回來睡覺。

豈料在兩軍夾縫間,如此茍且偷生都不可能了。那天和尚們下山,廟已經沒了。原來農民軍來廟里找吃的,一粒糧食也沒找著,一生氣,一把火把廟給燒了個精光。

朱元璋徹底走投無路了。再出去流浪吧,烽煙處處,天下已經沒有安靜的地方。兵為刀俎,民為魚肉。看來在這個武力決定一切的時候,只有拿起武器,才有可能活下來。可是,當什么兵,也是個問題。“出為元兵,恐紅巾至,欲入紅巾,畏元兵至,兩難莫敢前。”他在《紀夢》中這樣描寫自己當時的心情:“予當是時,尚潛草野,托身緇流,兩畏而難前。欲出為元,慮系絳以廢生;不出,亦慮紅軍入鄉以傷命。”

在殘垣斷壁里忍饑挨餓躲藏了幾天,他意外地收到了同村的一個哥們湯和給他捎來的紙條。原來這個哥們已經加入紅巾軍了,說現在在軍里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快活得很,勸他也快快參加。

他還是拿不定主意。謹慎的天性讓他一次次拖延,不到最后關頭,絕不選擇軍人這個職業。這時,命運給了他最后一次推動力,大師兄告訴他,紅巾給他捎信的消息已經被人知道了,有人想向官軍舉報他呢。

事已至此,他還是沒下定決心。他找到了尊沒被燒壞的菩薩像,想讓菩薩給出出主意。點上香,磕了頭,拿起神案前的兩塊木片,按老和尚教給他的卜卦法卜算起來。

朱元璋在《紀夢》中這樣描寫自己的占卜過程:


于是禱于伽藍,祝曰:“……民人盡亂,巾衣皆絳,赤幟蔽野,殺人如麻。良善者生不保朝暮。予尤恐之。特祝神避兇趨吉,惟神決之……”


看來朱元璋對農民起義軍的看法確實不怎么樣,這完全是一群強盜嘛。所以第一卦是問應該逃走還是繼續當和尚?如果是應該逃往他鄉,那么兩塊木片落在地上應該都是正面;如果繼續當和尚,就一正一反。

很顯然,他的頭兩項選擇里沒有當兵。

搖了半天,扔到地上,結果是兩塊木片都是反面。看來這兩者都不為神佛所贊同。

那么繼續算吧。“祝曰:莫不容予倡義否?若是則復陰之。以珓擲地,果陰之,方知神報如是。”就是說,難道神是要我參加紅巾軍嗎?如果那樣,應該是反面。一扔,果然是反面。

一個偉大農民起義領袖的命運就這樣被兩塊木片確定下來了。革命與反動之間就這樣一念之隔。不過這個一念之差一直讓朱元璋感覺不好意思。后來,他不斷強調自己加入起義軍實在是迫不得已,是人生的一大污點。他說自己加入起義軍是“昔者朕被妖人(紅巾軍)逼起山野”(《與元臣禿魯書》)。他又說:“朕為淮右布衣,暴兵(紅巾)忽至,誤入其中。”(《明太祖實錄·卷三七》)在《皇陵碑》中又說:“元綱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那些起義領袖)何有乎仁良(也沒什么好東西)。”這固然是因登基即位后為維護皇朝統治不得不以造反為非,也未嘗不是他參加革命大業時的部分真實思想反映。

(二)

至正十二年閏三月初一日,一個穿著破爛袈裟的年輕和尚來到濠州城下,向守門的士兵要求進城去參加紅巾軍。這和尚身材高大,黑長臉,大鼻子、大耳朵、大下巴,雙目炯炯有神。守兵覺得他身上有點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面對雪亮的大刀,這個人沉得住氣,并不害怕。鑒于城外元軍密布,守兵認為面前這個人有可能是元軍的奸細。發一聲喊,幾個人按住朱元璋,五花大綁,拉到護城河邊準備砍了。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這是形勢的需要。在這些初級階段的革命者看來,可以隨便殺人也是起義者的一種特權。

選擇了當兵就是選擇了風險,這朱元璋早有心理準備。沒有想到的是還沒當成兵就可能先成了刀下鬼。不過朱元璋并沒有驚慌失措,他的第一反應是聲嘶力竭地呼喊,試圖吸引更多的軍人來圍觀,也許會有人出來制止這幾個守兵的野蠻行徑。

這個做法救了他。正在城外巡視的義軍元帥郭子興聽到了他的呼喊,馳馬趕到,想看看發生了什么事。郭子興從這個二十四歲的小和尚眼里看到了一點與眾不同的內容。冰涼的刀片貼在脖子上,這小和尚的眼睛里卻看不到慌亂。從這個心靈的窗口,你能看到是他的大腦在緊張地運轉,迅速地做著各種判斷,以求拯救自己于危局。他沉著地回答著郭子興的問話,神態恭敬,語言流利,邏輯周密,三言兩語就使郭子興確信他不是間諜。

否極泰來。護城河邊這意外的一遇,開啟了朱元璋成功的序幕。郭子興對這個機智勇敢的年輕人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不久,他就把朱元璋調到元帥府做了自己的親兵。

郭子興在這個年輕人身上不斷發現珍貴的品質。郭子興發現這個年輕人頭腦異常清楚,說話條理清晰,做事謹慎周密。在他身上,一點也沒有年輕人常有的輕浮魯莽,有的是這個年齡段的人所缺乏的沉著老練。使朱元璋注定出類拔萃的品質是,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著了手,他都會全心全意地做好。既然選擇了軍人生涯,他就強迫自己竭盡全力,去做一個出色的士兵。郭子興交給他幾件事,他都辦得妥妥帖帖。出兵打仗的時候,這個年輕人也很勇敢,“從旁翼衛,跳蕩無前,斬首捕生過當”,出色地履行了親兵的職責。郭子興嘗試著叫他帶小隊出征,每次打仗朱元璋都身先士卒,而得到了戰利品,從不獨吞,總是和大家平分。時間不長,他就成功地在小隊里樹立了威信。

郭子興知道他碰到了一個難得的人才。漸漸地,在有些事情上,他開始找朱元璋商量,讓這個年輕人幫他拿拿主意。朱元璋的意見常常超出他的意料,然而經朱元璋分析解說之后,郭子興又覺得確實很有道理。起義之初,集權制還沒有建立起來,濠州城中,義軍五位元帥名位相當,不分高下。傳統中國人天生沒有享受“民主”“平等”這些“普世價值”的習慣,五位元帥明爭暗斗,各不相讓。郭子興在五位元帥中排位本來在最后,卻心高氣傲,“素剛直,不屈人下”,和其他四人關系都很僵,有時甚至賭氣不參加元帥會議。每逢這個時候,朱元璋就耐心勸解,說大事初起,大敵當前,軍心不穩,一旦真的內斗起來,起義肯定失敗。此時此際,只有委曲求全,小心翼翼維持合作局面,等實力壯大了再想辦法。再說,多參加元帥會議,有事大家一起商量,接觸的機會多了,矛盾也就慢慢可以化解了。郭子興聽了,覺得還真是這么個理,于是就又穿戴整齊,出門參加會議了。

時間久了,郭子興對朱元璋越來越欣賞,以至他把自己的干女兒馬氏許配給了朱元璋。這個赤貧農民的兒子,前流浪漢和和尚,現在成了義軍元帥的女婿。

(三)

雖然成了首領的干女婿,但初入義軍的朱元璋當然只是一個小角色。不過這個小角色很快就發揮了大作用。

至正十二年九月,原來占據著徐州的一支農民起義軍被元軍擊敗,在首領趙均用、彭大的率領下投奔濠州。名為投奔,這支隊伍的兵力卻遠超過郭子興部,而且趙彭二人起兵較郭子興們為早,在白蓮教中的輩分更高,在教徒中的名氣也更大,所以“鳩占鵲巢”,郭子興等五人反倒成了配角。五位領袖之間的關系本來就一團亂麻,又來了兩個外來者,而這兩個外來者本身也不團結,結果更是亂成了一鍋粥。在沒有用槍桿子一決高下之前,中國式的合作者只會在無窮無盡的猜忌、內斗、糾纏中煎熬。每當元軍圍城緊急之際,城內諸支起義軍合成一氣,共同對敵。形勢稍一好轉,就展開你死我活的殘酷斗爭。五位元帥暗暗分成兩派,分別依附彭趙二人。郭子興對脾氣火爆的彭大比較服氣,對看上去木訥內向的趙均用不那么看得起。不想趙均用面蔫心狠,懷恨在心,趁郭子興出門上街之時,派人把他綁架了,秘密關押在郭子興老對頭、五位節制元帥之一孫德崖的祖父家里,準備好好收拾他一頓。

郭家一家上下聞聽這個消息,慌了手腳,他們不知道郭子興是被誰綁走了,也想不出到哪里找。大家聚在一起商議了半天,仍然大眼瞪小眼,誰也拿不出什么主意。

朱元璋此時正率兵在城外打仗,聞聽郭子興失蹤,急忙連夜趕回城里。郭家上下一見他,一個個牽衣痛哭。還是朱元璋頭腦清楚,聽他們說完情況后一下子判斷出是怎么回事。朱元璋說:“我公素厚彭而薄趙,禍必趙發,此非彭不可解。”那意思是,郭子興平時親近彭大,疏遠趙均用。趙均用一定是綁架案背后的黑手。朱元璋說,只有利用彭與趙之間的矛盾,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天一大早,朱元璋帶上郭家人找到了彭大進行投訴,又找出例證對彭、趙關系進行了一番挑撥。彭大果然大怒,說:“我在此,誰敢爾!”立刻呼喚左右,帶上親隨以及朱元璋等,四出尋找郭子興,最后找到了孫德崖祖父家里。朱元璋率人爬上屋頂,揭瓦掀椽,下到屋里,只見郭子興脖子上套著木枷,雙腳系著鐐銬,渾身已被打得皮開肉綻。幾個人七手八腳打開枷銬,把他背回家里。

就在城內幾方勢力面臨火拼之際,元中書左丞賈魯率領大軍包圍了濠州城,濠州危在旦夕。幾位領袖不得不同意講和,共同守衛城池。他們憑借城高濠深,糧食充足,堅守了七個月,元軍無計可施撤兵而去。

元軍撤圍后,由于死傷慘重,兵源緊張,郭子興遂命朱元璋回鄉招兵買馬。這一安排是由于朱元璋在營救郭子興過程中出了大力,郭子興對朱元璋更加放手使用,有意提拔。

至正十三年六月,朱元璋回到老家。此時離他當初投奔紅巾軍,不過一年三個月,然而當初的落魄小和尚現在居然成了紅巾軍的軍官,騎著高頭大馬,身披綢緞衣服,出手大方,今非昔比,也算得上衣錦還鄉了,這個示范效應自然非同尋常。十天時間,他就招了七百人,把他們帶回濠州交給郭子興。郭子興十分高興,提升他為鎮撫,并把這七百人交給他統率。從此,朱元璋正式成為一名帶兵的小軍官。

這次招兵在朱元璋的崛起史上十分重要。朱元璋從七百人中挑出了二十多人,做自己的親兵護衛。誰也不會想到,這次挑選的二十多人在中國史上赫赫有名,他們是:徐達、周德興、郭興、郭英、張龍、張溫、張興、顧時、陳德、王志、唐勝宗、吳良與吳禎兄弟、費聚、唐鐸、陸仲亨、鄭遇春、曹震、張翼、丁德興、孫興祖、陳桓、孫恪、謝成、李新、何福、邵榮、耿君用與耿炳文父子、李夢庚、郁新、郭景祥、胡泉、詹永新,這些大明開國元勛,都出自朱元璋的這批親兵之中。除了耿再成、花云在開國前戰死外,這些當初走投無路的泥腿子后來都躋身公侯之列。

有生以來,朱元璋第一次在社會地位上有了提升,老朱家五代以來,也頭一次有人有了正式名字。因為重八這個名字實在是上不得臺盤,所以改名為德裕(元璋是后來再次改的),并起了個官號叫興宗,取字國瑞。從此大家改口稱他為“朱公子”,有生以來,他第一次有了地位,也有了可以看得見的前途。

朱元璋發現自己喜歡上了軍人生活。朱元璋甚至發現自己原來天生就是一個軍人。軍人生涯固然風險最大,可是也收益最高。如果不是參加義軍,很難想象,以朱元璋的出身和素質,會如此迅速地出人頭地,在社會階層上獲得令人炫目的晉升。在參軍以前,朱元璋的全部人生資本不過是一身力氣。戰爭讓他第一次發現自己的另外兩項資本:頭腦和勇氣。

在危機重重的戰場之上,在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中,朱元璋發現了自己的與眾不同。他發現,自己比大部分人更敏銳、更精明、更縝密。他總是能比別人更早一步,更高一層,更多幾步地在復雜的形勢中判斷出事情的發展,他總是能輕松地猜透很多人的心理。他知道如何贏得上司的信任,如何贏得下屬的擁戴。他知道自己在什么時候應該進,在什么時候必須退。他謹慎異常,但這并不妨礙他在關鍵的時候敢于冒險。事實上,他在戰場上的勇氣為別人所不及。這是因為他早就盤算明白了,在刀光劍影中,只有勇敢,只有以氣勢震懾住對手,你才有最大的概率生存下來,懦弱者反而死得更快。

朱元璋有時也奇怪,自己以前為什么沒有發現這些優點?其實很好理解。承平歲月,朱元璋有再高的智商和勇氣也沒有用。等級、地位、政權,重重壓迫著他,如同五行山壓在孫行者身上,讓他這些優勢沒有空間施展。他的智商只能用于在田間地頭和窮朋友開開玩笑,他的勇氣也僅止于在荒郊野外遇到野獸時心里不慌,對于改變他的命運并無作用。

所以,戰爭真是太偉大了。它斬斷了朱元璋身上的重重繩索,它顛覆了他過去的一切常識,它開啟了他的想象力。他的大腦有生以來頭一次跳出了三畝地一頭牛這個空間,發現一個普通人可以抵達的世界是如此廣闊,廣闊得讓人不敢相信:連彭大、趙均用那樣的普通農民,現在居然都稱了“王”。“王”是什么?是社會金字塔的第二層,再往上,那就是皇帝啊!

彭大、趙均用都有可能當皇帝,他朱元璋為什么不能呢?

(四)

至正十三年冬,朱元璋向郭子興提了一個令人意外的要求:把自己的七百名部下交給別人統率,自己只帶領湯和等二十四名親兵離開濠州,向南方去發展勢力。

郭子興大惑不解,問:你在這待得好好的,我待你也不薄,你怎么要走?

朱元璋回答說:我這正是為您老人家考慮。您想想,濠州城小首領多,你們七位首領擠在這,誰也施展不開,早晚有一天得火并。所謂狡兔三窟,我到外面去開辟一片新領地,萬一濠州有事,您就可以遠走高飛啊!

郭子興一想,還真是這么回事,于是放手讓朱元璋離去。

離開自己投奔的這第一支農民起義軍獨立發展,這是朱元璋醞釀已久的想法。他后來在《紀夢》一文中這樣描寫他做出這一決定的前因后果:


當時,予雖在微卒,嘗觀帥首之作,度之既久,甚非良謀。明年春,元將賈魯死,城圍解,予歸鄉里,收殘民數百,獻之于上官,授我為鎮撫。當年冬,彭趙僭稱,部下者多凌辱人,予識彼非道,棄數百人,內率二十四名銳者,南游定遠。


也就是說,當朱元璋還是一個普通士兵的時候,他暗暗觀察起義軍首領們的所作所為,感覺他們得過且過,享受一天是一天,這樣不是長久之計,而成了軍官后,他判斷彭趙二王也并非能成大事之人,自覺和他們一起混下去沒有前途。所以才決定“南游定遠”,自己開辟根據地。

事實確實如此,趙彭二人的水平并不比郭子興高到哪里,他們只熱衷于搶劫財物,管理軍隊的唯一手段就是黑社會式的打和殺。朱元璋內心深處很看不起他們。

通過對彭趙二帥的了解,朱元璋已經明白全國各地那些名頭極響的“王”“帝”“大元帥”是怎么回事了。大部分農民領袖眼光短淺,秀才娘子的寧式床就是他們的最終奮斗目標。因此他們注定只能是革命道路上的鋪路石,成不了大事。誰能成大事?得是他朱元璋這樣的人。因為他天生擁有與眾不同的自制力和判斷力,凡事都用一生的長度來衡量。所以,他一眼看出其他人“燕巢幕上”的荒唐和可笑,毅然與他們決裂。

南下發展,可以看作是朱元璋對自己的人生大局進行明確規劃的起點,而一旦給他更大的空間,他的能力就能揮灑無余。南下的路上,朱元璋的江湖手段得以牛刀小試。出發不久,他聽說定遠張家堡有一支三千余人的地主武裝,孤軍乏糧,在元軍與起義軍之間左右為難,不知投向哪一方為好。朱元璋親自前去招降,到了張家堡,巧舌如簧,封官許愿,這支武裝的首領大為心動,答應來投朱軍。朱元璋大喜,回去等候。不料沒幾天,有人來報,說張家堡的這支武裝又變了卦,準備他投。朱元璋一聽到消息,當機立斷,騎馬趕到張家堡外,派人去請首領,說有要事相商。首領一到,朱元璋立刻繳了他的械,派人把他押回朱軍,然后又派人到張家堡,說首領又變計,轉投朱軍。手下不知是計,三千義軍放火燒了兵營,跟隨而來。首領無法,只好承認了既成事實。就這樣,三千地主武裝被朱元璋軟硬兼施,用欺騙手段招降成功。

朱元璋一路又大量招集那些被災荒趕得走投無路的農民,“不逾月而眾集,赤幟蔽野而盈崗”。大軍向南,一舉攻下了滁州,隊伍發展到了三萬人。

就在朱元璋兵勢大張之際,郭子興卻陷入危局。原來兩虎終于難共一山,正像朱元璋所預測的那樣,彭大與趙均用火并,彭大被干掉。郭子興落入老對頭的手里,只因趙均用顧忌朱元璋在滁州的三萬兵力,才沒敢動手收拾郭子興。郭子興不安于位,請求趙均用放他去守滁州。朱元璋也派人花錢買通趙均用的左右,讓他們幫郭子興求情。趙均用居然恩準,郭子興逃出虎口,帶領自己的一萬人馬來到滁州,朱元璋交出兵權,重受郭子興節制。郭子興眼看自己兵勢大盛,隊伍旗幟鮮明,軍容整肅,不禁大喜。

(五)

按理說,朱元璋現在是郭子興手下最大的功臣,理應被加官晉爵,專心倚任:現在郭子興麾下有四萬軍隊,四分之三是朱元璋手創。然而,傳統中國的人際關系就是這么奇怪,朱元璋功勞越大,郭子興對他的感情就越復雜。這個干女婿的能量實在出乎他的意料。這個小部下當初只帶了二十四名親兵出來開辟根據地,郭子興還曾經擔心他是否會有去無回,讓干女兒守寡。做夢也想不到短短一年多,朱元璋就將三萬訓練有素的大軍拱手奉上,而他經營了這么多年,才不過一萬多人馬。兩人能力高下,豈不一目了然?

所謂功高震主,一支隊伍中只能有一個核心、一個權威、一個效忠對象。朱元璋功勞太大,太得軍心,郭子興坐享朱元璋的經營成果,心里感覺不那么踏實。所以他遲遲不給朱元璋晉升,反而還不斷找他的毛病。郭子興的兩個兒子郭天敘、郭天爵也同樣是心胸狹窄之輩,不想讓這個干姐夫搶了自己的風頭,一有機會就風言風語地挑撥幾句。朱元璋的前部下中也有人看風頭不對,在郭子興面前挑撥離間,匯報朱元璋獨立帶兵時的種種過失。郭子興本來對朱元璋就不放心,再加上眾口鑠金,他怎么看朱元璋怎么別扭,因此開始刻意打壓朱元璋。他先是把朱元璋身邊幾個親信的將校和幕僚全部調走,接著又剝奪了朱元璋的實際權力,“自是四方征討總兵之權”,朱元璋“皆不得與”,年紀輕輕就退居二線了。關系最惡化的時候,郭子興甚至因為一言不合,把朱元璋關了起來,不讓他出門。全靠妻子馬氏幾次偷偷給他送吃的。有一次馬氏將剛剛烙熟的烙餅揣在懷里給他送去,把胸口燙紅了一大塊。這塊疤痕,使得朱元璋后來終生對這個結發妻子都很尊重。

雖然是自己一手創立的軍隊,但一旦交出兵權,朱元璋發現自己居然一無所有。朱元璋當然氣憤,當然郁悶,但以他對人情世故的通透,他一下子就看透了郭子興的內心。雖然有自己練出的三萬士兵做后盾,但朱元璋并不想和郭子興鬧翻。因為農民的宗法意識是根深蒂固的,他朱元璋再能干,也是郭子興的女婿和部下。以下犯上,以小反大,不管他多么有能力,也會立刻為千夫所指,使人心喪盡。論資歷、年齡、地位,他還是必須得依靠郭子興。

朱元璋知道怎么贏回郭子興的信任。郭子興對他越過分,他就越恭順謹慎。都說女婿是半子,他這個干女婿卻把自己完全擺到孝子的位置,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朱元璋任打任罵,從不發一句怨言。你越是懷疑我,我越是對你忠心耿耿,你不讓我管事,我就老老實實在家里替你管家。你讓我帶小隊出征,我就拼命打仗,一往無前。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長了,郭子興一家上下都感覺對不住朱元璋。

郭子興也感覺不用朱元璋,自己做事總不大順手。其他人出的主意,總不如朱元璋高明,判斷事情,總沒有朱元璋清楚。加上左右親信也開始為朱元璋說好話,幾個月后,郭子興終于消除了對朱元璋的懷疑,重新加以任用。朱元璋再度成為郭子興手下最有發言權的將領,郭子興處理大事小情,多以朱元璋的意見為準。

以前屈居人下,現在卻成了四萬大軍的統帥,又連續擊退了元軍幾次進攻,郭子興志得意滿,動了稱王的念頭。當初他毀家起兵,孤注一擲,為的就是博一個稱孤道寡。如今自立一方,何不過一把南面稱王的癮呢?部下聞聽他有此意,也紛紛贊同。

只有朱元璋立馬提出反對意見。朱元璋說,滁州無險可守,非稱王之地,我們現在只有一個孤城加上周圍幾個鄉鎮。稱了王,只得了一個虛名,卻樹大招風,會引起朝廷的注意,勢必集重兵前來進攻,到那時后悔就晚了。

朱元璋反復勸誡,郭子興聽后沉默不語,不過稱王的事,最后還是不了了之。從這個結果看,朱元璋實際上又成了這支軍隊的主心骨。

確實,當時郭子興的四萬多軍隊,只困守滁州一城,占地有限,糧食也非常緊張。不但稱王不現實,生存都面臨危機。朱元璋建議郭子興南取和州(今安徽和縣),擴大勢力:“困守孤城,誠非計。今惟和陽可圖。”

朱元璋還為郭子興策劃了攻取和州的具體方略,他說,和州雖然“城小”,但防守堅固,“可以計取,難以力勝”。可以用詐城之策,攻取此城。

史書記載朱元璋的原話是:“向攻民寨時,得民兵號二,其文曰‘廬州路義兵’,今擬制三千,選勇敢士,椎髻左衽,衣青衣,腹背懸之,佯為彼兵,以四橐馱(駱駝)載賞物驅而行,使人聲言廬州兵送使者入和陽賞賚將士,和陽兵見之必納。因以絳衣兵(當時紅巾軍皆著紅色服裝)萬人繼其后,約相距十余里,候青衣兵薄城,舉火為應,絳衣兵即鼓行而趨,破之必矣。”

也就是說,以前在攻打地主武裝時,繳獲了兩張號牌,叫“廬州路義兵”。不如按這個樣子仿制三千個,派三千精兵,穿上地主武裝的服裝,胸前背后縫上這個號牌,偽裝成鄉團,帶著四匹駱駝,裝上獎賞物資,號稱是廬州地主武裝派使者來犒賞和州軍隊。再派一萬人尾隨其后,等前隊入城后內外夾擊,必能一舉而下。

至正十五年正月,郭子興采用了這個計策,順利襲取了和州,統治范圍擴大了一倍。論功行賞,他升任朱元璋為統率和州兵馬的總兵官。換句話說,朱元璋成了郭軍之中的第二號人物。

雖然是憑借赫赫戰功升到此位,但是其他總兵官中許多人對此心懷怨言。原因當然是他年紀輕,資歷淺,躥升太快,太得寵。他們仗著是郭子興的老部下,又比朱元璋年長許多,在朱元璋面前倚老賣老,朱元璋經常指揮不動他們。特別是郭子興的妻弟,攻取和州的張天祐,看到總兵官的職位沒有給他而是給了出謀劃策的朱元璋,更是暗自不服。每次總兵官集體議事時,因朱元璋位列總兵官之首,所以理所當然坐在第一把交椅上,那些老資格的軍官因此大為不愜,在背后飛短流長,說什么朱元璋是靠著“嬌客”的身份躥上去的,說什么出生入死不如娶個好老婆。

朱元璋以他極高的天分,在以術馭人方面,制造了一個典型案例。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朱元璋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叫小兵把會議大廳的椅子撤了,換上長凳。這樣在開會時,各人就可以自由挑選自己的座位。第二天朱元璋有意遲到,進會場一看,諸將果然都老實不客氣,那時以右為尊,他們把右手邊都坐滿了,留給他最左面一個位置。朱元璋一句話沒說就坐下了。開會了,討論軍事問題,排在右首的人先發言。這些大老粗吭哧半天,也說不出幾句有水平的話。最后一個輪到朱元璋,他侃侃而談,分析得入情入理,大家聽了,不得不點頭稱是,按朱元璋的意思去辦了。這樣的情景出現幾次后,再開會時,大家都自覺把右手的位置給朱元璋留出來了。朱元璋的威信就這樣徹底樹立起來了。

(六)

攻占和州,糧食問題解決了,元軍幾次進攻,都被朱元璋指揮部下擊敗。郭子興一軍順風順水,發展勢頭不錯。不料就在這個時候,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興得了重病,一命嗚呼了。

郭子興一死,形勢馬上就復雜起來。滁州、和州失去了主帥,這支“郭家軍”,成了周圍幾方勢力眼中的肥肉,大家都想吞之而后快。而郭軍內部,也開始了爭權奪勢的暗斗,朱元璋一時身處內憂外患之中。

外部威脅最大的勢力是小明王。白蓮教教主韓山童在起義開始不久就被元軍捕獲殺掉了。劉福通找到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奉他繼任教主。至正十五年二月,也就是郭子興去世前一個月,劉福通又擁立韓林兒為皇帝,號小明王,建立政權,國號為宋,建元龍鳳,定都亳州。得知郭子興死后,大宋農民軍當然也想收編這支軍隊,壯大自己的實力。

同時,郭軍內部,形勢也有點復雜。郭子興去世之后,留下了兩個兒子郭天敘、郭天爵,一大一小兩位夫人和一位妻弟張天祐。郭天敘乃郭子興的嫡長子,以父死子繼的習慣,最有資格接父親的班。就是張天祐,從親緣上說,也比干女婿朱元璋更近些。郭子興一死,這兩個人都躍躍欲試。

恰在這時,至正十五年四月,也就是郭子興死后一個月,大宋小明王政權派使者來到和州,聯絡郭家軍。郭天敘和張天祐知道自己不是朱元璋的對手,因此十分愿意讓小明王做自己的靠山。于是張天祐隨使者前去亳州朝拜小明王。到了亳州,張天祐大講軍心如何擁戴故主,如何愿意故主之子接班。結果他如愿以償,從亳州帶回了小明王政權的任命狀;以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祐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也就是說,朱元璋成了三把手。

朱元璋的第一反應當然是十分光火。誰不知道現在這支軍隊主要聽他指揮?你郭張二人搞這個小動作,實在太不自量力。幾位親信也勸他拒絕這個任命,但朱元璋畢竟非同尋常之人。他轉念一想,接受這個任命也有好處。小明王政權離自己距離很遠,鞭長莫及,接受了封號,并不等于受到他們的實際控制。同時,接受這個任命畢竟可以免于郭家軍的內部分裂。他深知郭天敘年輕沒經驗,張天祐雖然年歲大,但優柔寡斷,缺乏智謀。遇到復雜的形勢,還是需要自己出來做主。給郭張兩人一個虛名,并不影響自己對這支軍隊的實際控制權。在這個憂患時刻,他暫時只能以退為進。

因此,龍鳳元年(1355)四月,朱元璋和郭天敘、張天祐一起接受小明王的封號,在和州建立都元帥府,奉龍鳳為正朔。果然如朱元璋所料,主帥新死,孤軍難立,外部形勢如此緊張,郭張二人也沒有主意,不知道怎么應付,因此凡事都是聽朱元璋的。朱元璋雖位居第三,實際上卻成了都元帥府的主帥。

久駐和州也不是長遠之計。朱元璋決定打過長江,攻占太平(今安徽當涂),向江南發展。江南本是著名的繁盛之區,更何況還有龍盤虎踞的集慶(南京)的誘惑。

六月初二,朱元璋親率水陸大軍萬余人,乘坐風斗快船和筏子,以常遇春為先鋒,開始了渡江戰役,目標是對岸的采石。一千多艘大小船只,分列兩隊,揚帆競發。常遇春膂力過人,射得一手好箭,以勇猛著稱,他不負使命,帶領幾只小船,一馬當先,強行靠岸,揮戈殺向元兵。元兵伸手抓戈,他順勢躍上江岸,左沖右突,元兵四散逃竄。

接著,朱元璋指揮軍隊,又乘勝攻占了太平,在江南立下腳來。

(七)

渡江攻占采石、太平,朱元璋邁出了通往帝業的第一步。不過,太平處于元軍四圍之中,因此要鞏固這個新攻下的城市必然還要經過一番波折。朱元璋進入太平城不久,就被元“義軍”(也就是主動站出來鎮壓起義的民間武裝)元帥陳野先率數萬大軍包圍。

破解圍城,朱元璋已經經驗豐富,指揮自如了。他和湯和二人親率精兵出城迎戰,而派徐達等人率大軍從另一城門出發,繞到敵后,趁敵人的注意力全部被朱、湯二人吸引時從背后突然襲擊。陳野先軍大敗,他本人被俘。

陳野先所率雖然不是元朝的正規軍,但是威名久著。朱元璋早就聞聽陳野先的勇猛能戰,這次見到這位敗軍之將長得魁梧英發,極想讓他成為自己的左右手,遂全力勸降,并宰白馬烏牛,祭告天地,和他結為兄弟。陳野先的兩萬部下都歸朱元璋所有。

朱元璋的威信進一步提高,兵力進一步擴大。在他人看來,形勢一片大好,朱元璋卻敏銳地意識到,他面臨著深刻的危機。

朱家軍表面上發展迅速,如同發面饅頭一樣膨脹了數倍。然而過快的發展也埋下了隱患,那就是內部并沒有真正融合統一。這支軍隊存在著三個權力中心:一個是朱元璋,一個是郭天敘、張天祐,第三個則是陳野先。

郭天敘、張天祐二人雖然表面上對朱元璋言聽計從,但內心深處對郭家軍變成朱家軍一直心有不甘。況且兩個人在名義上地位高于他,因此在軍隊中總是一股離心力量。特別是對于那些郭子興的嫡系舊部,這兩個人的號召力其實是大于朱元璋的。大敵當前之時,這種離心力不大看得出來,但是一旦危險遠去,他們勢必要和朱元璋爭權奪利。

更為直接的隱患是陳野先。朱元璋對陳野先寄予很大希望,以為此人可以成為他的左膀右臂,然而不久,他就失望了。他發現陳野先表面上信誓旦旦,但實際上他根本瞧不起他們這些農民軍,認為他們成不了大事,暗地里還和元軍保持密切接觸。那么,如何處理陳野先部這兩萬人,就成了個棘手的問題。

投入起義軍之后,朱元璋經歷了無數次的義軍內部斗爭。他深刻認識到,只有建立起強有力的一元化集權領導,才能達成隊伍的真正統一。而要建立一元化領導,就必須消滅多核心。

經過長時間的反復思考,一個大膽的計劃在朱元璋的頭腦中形成了:以借刀殺人之計,神不知鬼不覺地除掉郭張二人。

攻占太平之后,朱元璋下一個計劃就是攻取集慶(南京)。這個城市是他渡江作戰的最大目標,也是他天下藍圖中未來根據地的核心。能否攻占此城,關乎他天下大計的成敗。按理說,這場戰爭朱元璋應該派出最精銳的部隊,親自掛帥,精心組織,要求必勝。但是朱元璋不按常理出牌,派出了一支奇怪的組合:一支由郭天敘、張天祐帶領,另一支由陳野先帶領。一個由東,一個由南,兩路夾擊集慶。

說奇怪,一是這兩支軍隊都不是他的嫡系;二是朱元璋通過安插在陳野先身邊的奸細,已經掌握了陳野先與集慶城內元軍勾結,準備里應外合、擊敗朱軍的消息,卻“姑許之”,仍命他帶兵與郭、張二軍一起進攻集慶;三是朱元璋居然沒有把如此重要的情報告訴郭張二人。

朱元璋的用心因此也就一清二楚了。龍鳳元年九月,兩路大軍出師,郭張二人積極用命,率領東路人馬一路勢如破竹,攻破元將設在城外的營壘,直趨東門,準備第二天發起進攻。陳野先也到達南門,并且當天傍晚設酒宴請郭、張兩位元帥。郭張二人毫無防備,高高興興應約前去,結果被陳野先抓住殺掉。陳野先與元軍內外夾攻,紅巾軍被打個措手不及,敗退溧陽。從此,郭子興的舊部全歸朱元璋指揮,他成為這支隊伍名副其實的都元帥,郭家軍徹底成為朱家軍。

朱元璋借刀殺人之計操作得實在高明,他以損失幾萬軍隊和攻城戰役徹底失敗為代價,來清洗兩位并非迫在眉睫的對手。這種看似不合情理的安排將他的計謀遮蓋得完全不露痕跡。在他看來,用這樣巨大的代價來換取自己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無疑是值得的。

郭張二人死后,朱元璋只剩下了一個隱患:郭子興的小兒子郭天爵。朱元璋分兩步處理這個人。在郭張二人死后,他以體恤故主的姿態,讓年紀不大的郭天爵做自己的二把手,“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不過天爵年紀太輕,只是一個虛位,并不管事,這只是為了把他拴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控制他的活動自由。到了至正十八年,朱元璋的權威已經徹底鞏固下來,人們已經把郭子興忘掉之后,他找了個小小的借口,以郭天爵“怨望”“謀叛”,將之逮捕殺掉了。

通過代價巨大的清洗,朱元璋的一元化集權領導終于建立起來了。朱元璋帶領這支被他熔為一爐的軍隊,于第二年二月一舉攻下了集慶,將之改名為應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国市| 岑溪市| 丰宁| 弥渡县| 株洲市| 临泽县| 淮北市| 文山县| 莆田市| 凤凰县| 北川| 临汾市| 砚山县| 甘德县| 西乌| 马龙县| 宾阳县| 镇康县| 介休市| 灌云县| 泰安市| 遂川县| 莱西市| 庆安县| 涟水县| 靖边县| 汉寿县| 图木舒克市| 乌拉特后旗| 观塘区| 新密市| 莎车县| 江都市| 仙游县| 汉中市| 蛟河市| 安顺市| 昭苏县| 临朐县| 边坝县| 抚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