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韭秋菘二集:四十年飲食生活雜記
- 戴愛群
- 695字
- 2021-11-24 18:04:23
豆腐(二)
袁枚談烹飪,有兩句至理名言:“有味者使之出,無味者使之入。”豆腐就屬于“無味者”之列。
燒豆腐能入味的,首推北京菜里的鍋豆腐:豆腐切片,用鹽、酒、蔥,姜腌好,蘸面粉,蘸蛋液,炸成金黃,關鍵在用雞湯小火“
”一會兒,使湯汁收干,入味。這當然好吃,只是我更傾向于山東原來的燒法——京菜館大體上屬魯菜系統——兩片豆腐之間夾一點餡,山東用蝦,其實肉餡也不壞;沒有雞湯的話,可以用香菇和發香菇的湯來“
”,其味更加濃厚。豆腐是不厭濃厚的——我以為。
砂鍋魚頭豆腐是浙江菜,菜名平常,卻因為沾了乾隆的光,出了大名。傳說乾隆下江南時,微行吳山,避雨王小二家。王小二家貧,只好以菠菜豆腐和砂鍋魚頭豆腐款客。皇帝一來餓了;二來這種江南家常菜對他來說十分新奇,自然大為贊賞。于是出資給王小二開了家王潤興飯店,并親筆題字“皇飯兒”以廣招徠。這菜的燒法沒啥稀奇,無非是魚頭一劈兩半,先煎后煮,加豆腐、香菇、筍片而已。妙在魚頭下鍋之前要抹上豆瓣醬——恕我孤陋寡聞,浙江菜加豆瓣醬的恐怕只此一例,就和靈隱寺的飛來峰一樣,使人有天外飛來之感。
我最神往的一味豆腐是川菜,卻從未吃過,只能說是耳食;且不是得之于菜譜,而是得自梁實秋的散文:
蠔油豆腐用頭號大盤,上面平鋪著嫩豆腐,一片片的像瓦壟然,整齊端正,黃澄澄的稀溜溜的蠔油汁灑在上面,亮晶晶的。那時候四川菜在上海初露頭角,我首次品嘗,詫為異味,此后數十年間吃過無數次川菜,不曾再遇此一杰作。我揣想那一盤豆腐是擺好之后去蒸的,然后澆汁。
梁先生妙筆生花,自然煽起我的創作欲。幾次效顰的結果,都令人大為掃興;而且此菜說說容易,豆腐要焯要切要擺要蒸,實在費事,終于沒有勇氣再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