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韭秋菘二集:四十年飲食生活雜記
- 戴愛群
- 855字
- 2021-11-24 18:04:22
糟貨
今年,北京時興上海菜,自然上海人夏天喜歡吃的糟貨也在北京的餐館酒樓登堂入室。北京土著也許莫名其妙,客居的上海人也許挑剔口味尚欠醇正,只有像我這樣生長京華,又常去上海,偶爾嘗過幾次的人才會覺得依稀仿佛,有點意思吧。
糟貨是很別致的上海菜,上海人“怪來兮”,一頭豬從頭到腳,排骨下水,以至雞鴨鴿鵝、魚蝦蟹貝、毛豆茭白、花生面筋,全可以拿來糟一下,而各曲盡其妙。
糟有生糟、熟糟之分,生糟費時較長,實際是用糟和鹽來腌生的原料,菜館供應的多是熟糟,做法類似北方的爆腌雞蛋,先用黃酒的糟、黃酒、鹽、糖和各種香料調制成糟鹵,再以之腌浸燒熟冷卻的各色原料,時間不過幾個小時,成品色淡、味鮮、涼爽、耐嚼,主要妙在那一股或濃或淡、若有若無、似酒香非酒香的特殊的糟香,苦夏的人們少有不聞香而至,胃口大開的。
糟貨歷史悠久。最早的文字記載見諸《齊民要術》,宋代開始流行,《紅樓夢》里也寫到過糟鵝掌、糟鵪鶉。古代沒有冰箱一類的冷藏設備,先民為了能吃到不應季的食品,并保證出門在外攜帶的食品不變質,發明了腌、臘、熏、風、糟、醉一系列保存食品的手段,同時也形成了一些比鮮食更加醇厚鮮美的異味。南方長江流域由于氣溫高、濕度大,這些手法遠比寒冷干燥的北方發達。僅就糟醉食品而言,有名的就有江蘇太倉的糟油、浙江平湖的糟蛋以及安徽屯溪的醉蟹等。
其實,北京也有自己的糟制菜品,不過既非熟糟,又不是生糟,而是“熱糟”——以香糟、黃酒、鹽、糖、糖桂花調制成香糟酒,用在熱菜中,與“冷糟”相比,另是一格。
全聚德的糟熘鴨三白,匯鴨肉、鴨掌、鴨肝于一盤,色皆淺淡而口感各異,汁嫩黃,帶糟香,在鴨饌中我最為賞識。
漁陽飯店附近的一家香滿樓,所制糟熘魚片鮮、白、嫩、滑,微甜而糟香濃郁,刀工火候、色香味形無一不佳。一見之下,詫為異品。請來大廚討教,乃是曾經在萃華樓工作過的魏師傅。萃華樓的技藝傳自京中名店東興樓。梁實秋先生對東興樓情有獨鐘,撰文多見揄揚,并曾于此提調盛宴,與會者有謝冰心、吳文藻諸先生。無意中得品老店佳制,想慕前輩流風遺韻,欣喜之余,復悵惘不能自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