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君令人老 努力加餐飯
- 蔡瀾
- 1805字
- 2019-12-16 18:10:49
我的吃牛經驗
小時候要吃牛肉,母親便到菜市場買個半斤,切片后與蔬菜同炒,肉質時硬時軟。但那時牙齒好,什么都嚼得爛。
長大后開始接觸西餐,牛排當然是第一道菜。一大塊肉,煎它一煎,用刀叉切小塊放進口。因為沒試過這種吃法,所以覺得很過癮,但一餐飯也只有這一種肉,也是單調。
學了英文之后,才知道英國人的階級觀念不只在態度上有區分,連字眼也有嚴重的區別:“beef”這個詞是指牛肉中較好的部位;而下等的則以“ox”稱之,比如“ox-tail”(牛尾)等。當然,那個年代的英國菜是極粗糙的,牛尾做得好的話,比背脊之類的部位還要好吃。
韓國人最會吃牛肉
留學年代到了韓國,更欣賞他們的煮牛尾的方法。比如將數十條牛尾洗凈,切塊后放進一個雙人合抱那般大的鍋中去煮。除了清水,什么調味料都不加。牛肉在韓國最為高級,舊時只有皇帝、高官才能享用。對這種近于神圣的肉類,當然愈少添加愈好。
整大鍋的牛尾煮一夜,翌日裝進大碗中,連湯熱騰騰地捧上來。桌面上另有一大碗粗鹽和一大碗大蔥,任客人隨意添加。啊,真是無上的美味!
韓國人最會吃牛肉了,什么部位的肉都吃得干干凈凈。上等肉刺身,切絲后加上雪梨、大蒜瓣、蜂蜜和一個生雞蛋拌一拌,不知比韃靼牛肉好吃多少。
吃生牛肉
傳說蒙古人行軍時,把牛肉塊放在馬鞍下,就那么壓著,然后將壓碎的生肉吃進口,這就是最初的韃靼牛排。這種吃法傳到英國時,變為生牛肉配上洋蔥、酸豆和咸魚,由侍者在你面前拌好,用小茶匙試一口,待味道適合時才整份上桌。
法國人吃生牛肉才不放那么多配菜,就那么把生牛肉放進絞肉機中絞碎,加大蒜,淋上大量的橄欖油就吃起來。曾經看著女友這樣做給她的兩個孿生女兒吃,總覺得是她嫌做牛肉太麻煩。
整頭牛最美味的部分
說到牛排大國非美國莫屬。要想吃得過癮,沒有比“porterhouse steak”(上等腰肉牛排)更適合的了。整塊牛排,有中國舊式的鐵皮月餅盒那么大、那么厚。吃牛排得到得克薩斯州去,那里可以將整頭牛燒烤出來。老饕吃的,是一大碟的牛腦。
但美國人到底是老粗,拌著牛排吃的只有馬鈴薯,不像法國人吃得那么精致。同樣吃一塊牛排,法國人會在旁邊擺著像一個小杯子的東西,那是牛的大腿骨鋸出來的,撒了鹽焗熟。吃時,用小匙把骨髓挖出,淋在牛排上,才不單調。
牛骨髓可以說是整頭牛最美味的部分,可惜每次都吃不夠。匈牙利人用幾十管牛骨熬湯,后又將牛骨撈出來,讓客人任吸骨髓,這才叫滿足。
牛內臟
吃過牛腦、牛骨髓之后,當然得吃牛內臟。煎牛肝在西餐中最為普遍,意大利人擅長吃牛肚,去了佛羅倫薩,非到廣場的小販攤吃鹵牛肚不可。雖說是鹵,但放的香料也不多,近于鹽水白烚。歐洲的其他國家也吃牛肚,多數將牛肚和西紅柿同煮。

小牛腰是道高級的西式菜品,因不去尿腺,只有高手做出來才無異味。六個月大的、不吃草的才叫veal(小牛),肉是白色的,自開始啃草,肉就變紅了。
除了這幾個部分,洋人幾乎不會吃其他內臟。他們喜歡的是“sweetbread”,這和甜面包一點也搭不上關系,是小牛的胸腺或胰臟。這是我從來不了解的,也許是因為沒有遇到一位妙手。我的好奇心極重,什么食物都要試到喜歡為止,但就是欣賞不來此物,也許是沒有緣分吧。
其他內臟,到了廣東的鹵牛師傅手上,都變成了佳肴,包括牛鞭,但他們就是不做牛胸腺,也許和我有共同點。崩沙腩和坑腩也被他們做得出神入化,這個又帶肥又帶筋又帶肉的部位最美味。洋人不會吃牛腿腱,更不知道什么是金錢腱。
魚和肉永遠是好配搭
說到神戶,這是一個都市,所以根本沒地方養牛。每年有一個比賽,由周圍的農場把牛送來,得到大獎的多為三田牛,所以在日本說吃神戶牛,就知你是外行。日本最好的牛,除了三田牛之外,還有松阪牛和近江牛,其他地區的是不入流的。不過他們只懂得燒烤,因為在他們看來,若是肉好的話,應盡量少用花樣。
吃牛的花樣層出不窮的還要數韓國人。我認為他們做得最好的是蒸牛肋,用簡單的紅白蘿卜、紅棗和松子紅燒。差點失傳的做法是加墨魚進去,魚和肉永遠是好配搭,他們懂得。
肥牛
潮州算是一個愛吃牛肉的地方。潮州的牛肉丸一向做得出色,而當今的肥?;疱佉灿沙敝菖d起。
肥牛到底是什么部位?其實有肥牛眼肉,是牛脊中部肥瘦相間的肉;還有上腦肥牛,是牛脊上面接近頭部的肉。但不論什么部位,那頭牛要是不肥的話,是找不到肥牛的。
在汕頭有一家做得非常出色的肥?;疱仯鞯鼗疱伒甑睦习寮娂妬砬筘?,但供應當地人已經不夠,哪里能滿足外地客商。日本人養牛也不過是這百多年的事,卻已能大量出口。中國有優良牛種,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