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老年教育的歷史
老年教育并非自教育產生之時就已出現,而是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壽命不斷延長,世界各地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們才意識到老年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能性。通過老年教育,以提高廣大老年人的綜合素質,正確認識和積極對待老年期遇到的新問題、新矛盾,正確處理血緣、親緣、地緣、職緣等方面的人際關系,為社會和諧貢獻一份力量。也就是說,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老年教育才普遍地、有組織地、大規模地開啟。
一、老齡化社會的出現與老年教育的開啟
老年教育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年代。從中國古代思想來看,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并踐行“活到老,學到老”。孔子還提出了人們經由“知之”到“好之”,由“好之”到“樂之”的自覺學習境界。在西方,柏拉圖提出人從出生開始接受教育,35歲之前接受課程教育,35~50歲在生活實踐中接受歷練,50歲可以培養成為哲學王。可見,古人雖然沒直接使用老年教育概念,但是他們的思想中已經包含了教育、學習應該貫穿人生始終的思想。與此相比,我們對老年教育歷史的梳理是在繼承古典思想資源基礎上,立足于現代教育。這樣,我們對老年教育歷史的理解就離不開其產生的社會背景——老齡化社會的來臨。
老齡化社會是進行老年教育的社會事實基礎,而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過程。同時,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表示了社會的老齡化水平。目前,國際人口組織和歐美大多數國家的人口學專家,把65歲作為人口老齡化的起始年齡,并按65歲和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不同比例,對人口類型進行劃分,具體的劃分標準是: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低于4%的,屬于年輕人型人口;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4%~7%的,屬于成年人型人口;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為7%和7%以上的,為老年型人口。按上述標準,1984年全世界人口屬于老年型的國家共42個,大多數集中在工業發達地區。其中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在歐洲。在這個意義上,老年教育是因世事、實時、事實變化而應運而生的新的教育。
在20世紀中期,根據世界人口老齡化趨勢,聯合國于1956年發表《人口老齡化及其經濟社會的含義》,提出人口年齡結構的劃分標準: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到7%及以上,屬于老年型人口,老年型人口的國家和地區稱為老年型國家和地區。按照該標準,1965年,法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7%,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老年型人口的國家。1982年,聯合國第一屆老齡問題世界大會發布了《老齡問題維也納國際行動計劃》,為適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需要,確立60歲及以上的人為老年人,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為老年型國家,形成世界通行的老年人和老年型國家的雙重指標。
老齡化社會是社會現代化的標志,也是人口再生產模式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的必然結果。同時,人口老齡化給社會的經濟、文化發展帶來重大挑戰。從生理角度看,老年人的生理功能日漸減退,各種慢性疾病直接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從經濟角度看,老年人退出職場,家庭的經濟收入開始減少,但生活開支卻有可能增加。從心理角度看,老年人經常因為自身健康狀況、配偶健康狀況等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應對老齡化問題方面,老年教育是切實可行與有效的方案。
在國際社會老齡化的過程中,現代老年教育在20世紀70年代興起,其中,具有重要標志意義的事件是法國的皮埃爾·維拉于1973年在圖盧茲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第三年齡大學。80年代后期,在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思想和國際社會組織的推動下,老年教育得到快速發展。
二、歐美及亞洲其他主要國家老年教育的歷史
在老年教育發展的歷史中,歐美國家較早做出有意義的嘗試與探索,亞洲國家也直面老齡化的現實并積極發展老年教育。我們以法國、英國、美國、日本、新加坡為例,以這些國家老年教育的特色與成就為主線,嘗試對歐美與亞洲老年教育的歷史做出梳理。同時,我們并不對每一個國家的老年教育歷史做詳盡的、考據式的史料分析。
(一)法國
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老年型國家,也是最早開展老年教育的國家。1965年,法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老年型人口的國家。之后,瑞典、英國等發達國家先后進入這一行列。
1.第三年齡大學的建設與發展
起先,法國將老年稱為“第三齡”,老年教育稱為“第三年齡教育”,教育的場所稱為第三年齡大學。法國將兒童及少年稱為第一年齡,青年及中壯年稱為第二年齡,老年即為第三年齡,也稱“第三齡”。法國第三年齡大學創始人之一彼得·拉斯里特(Peter Laslett)認為,第一年齡是人開始社會化和接受教育的階段,第一年齡人口一般指未成年人口(0~14歲);第二年齡是立業、成家、養育子女和贍養父母的階段,這是人生精力最充沛的時期,但由于社會的壓力和家庭的牽制而使這種力量的發揮受到一定的制約,第二年齡人口為勞動年齡人口(15~59或至64歲);第三年齡是人生的頂峰,人在這一年齡階段,一方面具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另一方面擁有供自己安排的足夠時間,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發揮自身潛力,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第三年齡人口為老年活動年齡人口(60或65歲以上);第四年齡才是生活不能自理,依賴他人照料直至死亡的階段。第四年齡人口為高齡生活不能自理人口(因地區人口平均預期壽命而不同,個體差異較大)。第三年齡大學的提議是在1972年由皮埃爾·維拉教授向法國圖盧茲教育研究管理委員會提出的,其目標是:①提升老年人的社會身心健康水平;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③實現對老年人的終身教育計劃及老年學的相關研究;④實現老年學初始及永久教育計劃。此提議建議成立一個由教授、學員、管理人員代表組成的第三年齡大學,它還建議將國際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成員囊括進來。
在法國老年教育的演進過程中,直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其招生對象主要是老年人,經歷了起先只關注退休老年人到提前退休、家庭主婦、失業者以及一些殘疾者的變化。因此,到90年代,出現了混齡大學,其名字也變更為“休閑大學”“全民大學”“三分之一時間大學”“自由時間大學”,以此來昭示第三年齡大學并不是垂垂暮矣的象征,而是全新的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的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其老年教育都以“返老還童”“老當益壯”為目的。法國的老年教育在世界上都很有影響力。第三年齡大學協會在1975年成立、第三年齡大學法蘭西聯盟在1980年成立都是受到法國第三年齡大學的影響。
2.制定和完善老年教育的相關法規政策
1962年,面對65歲以上老人迅速增長的趨勢,法國發布了《拉洛克報告》。該報告指出了老年人備受孤立的問題,并認為政府應該為改善老年人的境況提供相應的服務,提倡社會建立幫助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的組織。該報告的發布使老年人的教育問題進入公眾視野。1971年,法國發布《蓋斯迪沃報告》,對老年人的需求做出解釋,對政府應該采取的措施給出建設性意見,提出建立老年俱樂部、老年大學等相應組織機構。與此同時,法國分別于1968年通過了《高等教育方向指導法》、1971年頒布了《職業繼續教育法》。兩部法律雖然沒有直接涉及老年教育問題,但是它們為老年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
3.法國老年教育的實踐探索
第三年齡大學是法國老年教育探索的基地。以圖盧茲第三年齡大學的課程設計為例,該校在1977年提出了老齡教育方案,圍繞老年人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展開課程設計,涉及老齡人口的醫療、社會參與、旅游等內容。進入21世紀,里爾的自由時間大學則增設了網絡課程、藝術史、美學、戲劇以及企業管理等相關課程,老年教育的課程呈現多元化。而除了課程學習,法國還積極發展第三年齡俱樂部。第三年齡俱樂部根據老年人需要開展活動,使老人們在俱樂部的活動中找到自我定位和生活的價值,在俱樂部的活動中找到與外部環境溝通和和諧相處的渠道。
(二)英國
英國也是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之一。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老年人的教育問題在英國逐漸成為重要議題。1960年,英國全國成人繼續教育協會發表的《教育與退休》論文,引起了公眾對老年繼續教育問題的關注。
1.發展多樣化的老年教育機構
英國老年教育機構具有多樣性,其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專業教育機構提供的老年教育。英國的高等教育為老年教育提供業余就讀機會,讓老年人以非注冊學員身份旁聽大學課程;開辦針對老年人的非學歷繼續教育。除傳統大學外,英國于1969年開辦以遠程教育為主的英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它規定,凡20~70歲有能力接受大學教育的英國公民,不論性別、學歷和社會地位都可以申請入學。第二種,地區當局提供老年教育。地區當局以社區為基礎,開設老年教育課程,方便老人的參與。第三種,志愿性團體提供老年教育,它包括各種正規的和非正規的組織,針對老年人教育開設相關課程。
2.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第三年齡大學
1981年,皮特·拉斯萊特和尼克康尼在劍橋地區成立了一個委員會,開辦了英國第一所第三年齡大學。到1986年,英國已有115所第三年齡大學。英國的第三年齡大學大都是學員資助、自己管理的“自下而上”的模式,這與法國依托于大學而建立的第三年齡大學運行模式大相徑庭。1993年,英國建立第三年齡大學國際委員會,此后英國的第三年齡大學得到了多方的資金支持,第三年齡大學迅速發展,學員人數劇增。英國第三年齡大學的特色還表現在為了增進各地學員的溝通交流,創辦了《第三年齡通訊》雜志(Third Age News)。它還得到多維的支持服務,包括法律顧問、資源中心、年會、暑期課程。英國將自己的高福利惠及老年教育,為老人們提供了多種選擇。
(三)美國
美國也是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老年教育在美國受到高度重視,在其發展歷史中,美國政府重視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和為老年教育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社會各界廣泛參與老年教育,并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1.從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到政府提供法律保障
美國的老年教育從成人教育活動,尤其是社區成人教育活動中開始發展。在20世紀50年代已經有很多活動或課程可供老年人參與,并非專門為老年人開設。后來佛羅里達州開辦了第一個專為老年人設計的課程。從此以后,專門滿足老年人訴求的課程逐漸增多。1965年,美國制定了《高等教育法案》和《美國老年人法》。該法案規定:老人可以參加公立學校社區學院的學習;圖書館要對老年人開放。由此,美國政府滿足老年人學習的需求,使得美國老年人學習熱情大增。被譽為“老年教育之父”的美國成人教育家霍華德·麥克拉斯基(Howard McClusky)曾研究了老年人對教育的需求后,提出5個層次的教育需求,即應付需求(Coping needs)、表達需求(Expressive needs)、貢獻需求(Contributive needs)、影響需求(Influence needs)、超越需求(Transcendence need)。他的觀點指出老年教育除了滿足老年人的興趣愛好外,有必要研究老年人的深層次需求。麥克拉斯基的理論促使老年教育從社會服務為主轉變為幫助老年人實現自我價值為主。
2.在法治傳統中尋求老年教育的創新
20世紀70年代以后,美國老年教育得到很大的發展,一是社區學院提供的老年教育,二是大學對老年人開放,三是老年寄宿教育。1975年成立的“老年游學營”是寄宿教育的典型示范。而1975年制定的《禁止歧視老年人法》和1976年制定的《終身教育法》為老年人的學習、生活等各項權益提供法律依據。進入90年代,美國開始開展以自學為主的學習,圖書館、博物館等均成為老年人學習的場所,各種教育機構蓬勃發展。
3.積極組建老年教育機構
1975年,美國新罕布什爾州(New Hampshire)建立老年寄宿學校,它們的指導思想是:“退休并不意味著與世隔絕和自我封閉,而是有更多接觸社會和世界的機會。”寄宿學校與大學資源共享,為60歲及以上老人提供學習機會,不做學歷以及其他限制。美國目前有15000家社區老年中心,它們主要由地方政府扶持,聯邦和州政府也經常劃撥一些經費,用于提供除了社會服務和低收費或免費餐飲服務之外的一系列娛樂和教育計劃。還有1200多個社區學院,它們所開設的手工藝、外語等免費或低收費課程吸引了大量的老年學習者。在配套的法律政策提供保障的前提下,美國老年教育開始積極組建老年教育機構,并采取老年補習班、老年人演講會、老年人文化中心等多種教育形式,發展有特色的老年教育。
(四)日本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將老人稱為“高齡者”。因“老人”一詞中“老”字不但有“擁有豐富經驗、值得尊敬”的意思,而且還具有“陳舊的、過去的”等負面含義,而“高齡者”因其中性意思而取代了“老人”一詞。“‘高齡者’定義為從生產的第一線退下來,身處社會邊緣,只能渡過余生的存在。”通常的觀點認為日本1970年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因為當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數的比例超過7%。也就是從70年代開始,日本高度重視老年教育。到目前為止,日本在政策制定、教育成果等方面的發展均較為成熟。
1.在終身教育框架下發展老年教育
二戰后,日本在美國的建議下,廢除了戰前的“教育敕語”,于1947年3月頒布了《教育基本法》,主張確立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權利。“70年代日本政府開始積極介入老年教育。1971年,日本社會教育審議會提出關于《社會教育如何適應社會結構急劇變化》的咨詢報告,第一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概念。”1973年文部省規定參加高齡者教育的成員為65歲以上老人,學習時間每年20小時以上,每一教室成員約20~50人,學習內容大致有藝術藝能類、健康體育類、知識文化類、國際形勢類等,學習方法有討論法、參觀法、實驗法等。為了應對高齡化社會,日本政府于1996年制定并頒布了應對高齡化社會的基本方針——《高齡社會對策大綱》,并進一步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式。
2.發展與福祉相結合的老年教育,注重老年領袖的培養
日本的老年教育主要由厚生勞動省和文部科學省兩大中央機關推進展開。厚生勞動省負責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的工作,文部科學省負責國內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與體育等相關事務。20世紀50年代,日本先后組建老年俱樂部,開設樂生學園(老年大學的雛形)。60年代,日本頒布《老人福祉法》,在老年教育方面強調發揮老年人的經驗和特長,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而1973年被稱為日本的福祉元年,制定了70歲以上高齡老人免費醫療等政策。進入80年代,日本制定和發展改善高齡者保健福祉的十年戰略。高等教育機構從80年代開始對老年人開放,并發展出公開講座、放送大學(遠距離函授教育)等多種適合老年人的教育形式。與此同時,日本注重培養老年活動的領導者。在注重老年群體的同時,重視老年領袖的挖掘和培養工作,以領袖的領導帶動老年教育活動的開展和老年人的積極參與意識。
3.重視老年人的職業發展和生活經驗
日本在推動高齡者職業發展方面也不遺余力。文部省于1978年推動地方政府實施“高齡人才開發事業”,目的在于使高齡者成為社會教育的領導者,充分運用高齡者的知識、技能與經驗服務社會。此外,日本政府于1994年修訂的《高齡者雇用安全法》主張,改善高齡者的就業環境、推動繼續雇用高齡者、建立65歲退休制度,對已經退休的高齡者開展再就業的技能訓練。自20世紀70年代日本進入老齡社會以來,厚生省中央福利審議會提出的《關于老年人問題綜合應對措施》的報告,主張老年人福利應以“充實高齡者的生命意義”為目標,主張高齡者本身應培養老年期的社會能力、維持獨立的生活、保持代際團結,實現有意義的生活。
4.嘗試老年教育的自主運營,開展遠程函授教育
積極發展老年俱樂部。老年俱樂部是以社區為單位的自主運營的互助組織,采用會員制的形式,與地方自治體的福祉科共同為老年人舉辦和開展各項活動。單位俱樂部的規模以30~100人為標準。在日本,老年俱樂部被視為增進老年福祉的事業之一。俱樂部的活動主要分為豐富社區的社會活動和豐富生活的快樂活動兩大類。該俱樂部除了在為老年人提供福祉之外,近年來也在社會參與、社會貢獻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公開講座和放送大學主要以講座和函授的方式來進行老年教育。參與這兩種方式教育的人數所占比例最高。公開講座是指高等教育機構利用其人力與物資方面的資源,對一般民眾提供講座的學習機會。公開講座分為兩大類:一是舉辦研討會與演講等短期性課程;二是開設半年到一年的連續課程,深入學習一個主題。放送大學是基于電視、廣播、網絡技術開展的遠距離函授教育大學。放送大學的教學方式分為通訊教學和面授教學。放送大學因為它的學習實踐的靈活性和科目的多樣性很受學員的喜歡,并且學員完成相應的課程還可以由學校頒發“認證書”和“科目群修認證取得證書”,大大提高了學員的積極性。
(五)新加坡
“樂齡”是新加坡對年長者的敬稱,以“樂”代“老”,“樂”有“快活”“安樂”之意,寓意一個人能活到“快快活活、安安樂樂的年齡”。“樂齡”鼓勵老年人快樂學習而忘記年齡,此詞取于“樂而忘齡”之意。其目的是除掉人們對年長者的刻板印象,具有更加積極層面的意思。“樂而忘齡”追求的正是一種積極、樂觀的精神。樂齡教育是新加坡高齡教育的最佳標志。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新加坡從一個年輕、生育力強、死亡率高的國家,轉變成為人口老化、生育力降低、死亡率低的國家。人口結構的變化對家庭、國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政府成功的老化政策與高齡化對策目標
在新加坡,社區發展、青年及體育部(簡稱社青體部)負責管理新加坡人口老化的課題,成立相關部門,以“保障”“參與”“健康”三方面塑造了新加坡樂齡老人“成功老化”的策略架構。“在老有所為方面:提高雇傭能力和財產安全保障;在老有所醫方面:提供全面的、承擔得起的醫療保健和樂齡護理。在老有所養方面:實行就地養老,提供完善社區設施,包括無障礙生活環境和交通系統;在老有所樂方面:促進積極老齡化,維持身心健康。”新加坡標榜的是高效廉潔政府,它有極富彈性的公共服務部門。在應對高齡化社會中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1978年成立樂齡俱樂部,常態性舉辦老年養生講座、三代同堂舞蹈、退休者座談會、茶會等。新加坡政府在20世紀80年代便把老化當成重要國家發展議題并著手研究應對政策。1982年組織成立老年問題委員會(Committee on the Problems of the Aged),這是第一個研討人口老化問題的官方單位。2007年輔助第三年齡委員會(Council Third Age, CTA),提倡積極的老化概念,開展老年教育,使新加坡的年長者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等。
2.積極組織樂齡學習,實務工作者日趨專業化
在樂齡學習方面,新加坡于2005年創辦了快樂學堂。快樂學堂是由馬林百列家庭服務中心創辦的非營利的社區服務計劃,主要為50歲以上的樂齡人士提供快樂的課程。快樂學堂秉承“終身學習,五十不晚”的理念,其愿景是成為新加坡第一所為老人提供學習課程的第三年齡大學。其課程內容分為五個部分:快樂入門、快樂生活、快樂團體、快樂參與、快樂服務。學習方式包括小組討論學習、體驗學習及服務學習。2008年由新加坡總理公署部長林文興先生創立飛躍樂齡學院(Active Aging Academy, AAA)。它主要招收50歲以上且能閱讀和書寫華文的樂齡人士。采取互動式教學法,并通過校外教學提供體驗式學習。授課人員及顧問都是專業人士,且在其所學專業領域皆有豐富知識和經驗。在課程方面強調自力更生與專業輔導素養培訓進階課程。無論是實務工作者還是樂齡學習者,他們都體現著新加坡“終身學習、自我要求”的學習文化傳統。
三、我國老年教育的歷史
我國把老齡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也不過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老年教育也在此過程中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總體而言,我國老年教育的歷史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1.20世紀80年代,老年教育的創立階段,初步形成老年教育格局
1982年4月,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成立。1986年4月,中國首屆老年學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同年5月成立了中國老年學學會。1983年,中國第一所老年大學——山東省紅十字老年大學成立,標志著中國老年教育事業正式興起。人民日報等新聞媒體以《我國第一所老年大學在山東創辦》醒目標題進行了報道。雖然與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學——法國圖盧茲老年大學相比晚了十年,但是作為中國老年教育事業的開拓者,它的意義、作用、影響和功績在中國老年教育史上是具有開創性的。1988年,中國老年大學協會成立,積極開展全國各地老年大學的交流工作,同時將成功的經驗向各級區縣以上老年大學推廣。到1990年,我國老年大學達到2300多所,企業、科研單位、社會團體等都積極參與老年教育事業的發展。
2.20世紀90年代,老年教育的開拓發展階段,嘗試進行國際交流
1994年,國家十部委聯合制定了《中國老齡工作七年發展綱要(1994—2000年)》,提出在全國開展老年教育的預定目標,“老年大學、老年學校是老年教育的重要場所”。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先后頒布實施,號召在全國“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和“國家發展老年教育”。在國家政策推動下,老年教育的規模不斷發展和壯大。截至1996年,全國老年大學、老年學校增至8300所,在校學員70萬人以上。按照國際標準,我國在1999年正式成為老年型國家,成為世界上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數量多,所以我國也是世界上老年化人口最多的國家。1999年,我國成立了“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中央同志又提出:“要大力發展老年教育,動員社會力量興辦各類老年大學和老年學校。”1995年,中國成為國際第三年齡大學協會會員,開始和其他國家老年機構進行交流合作。
3.進入21世紀以來,創新發展階段,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老年教育
進入21世紀,我國老年教育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我國老年大學學員數占老年總人口的比例在上升。教育課程、教學方式開始多樣化,并充分利用互聯網教學。各地在創辦老年大學的同時,完善社區教育,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會服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要“重視老年教育”。社會普遍存在的思想是通過老年教育使得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為”“積極老齡化”等。要想實現此目標就必須做到:第一,保障老年人的學習權利。第二,保障老年人共享科技、社會、經濟發展成果的權利,幫助老年人與時俱進、與社會進步同步。第三,提升老年人生活價值和幸福度。